APP下载

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起步作文教学探究

2021-09-06钱震月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21年7期
关键词:起步作文核心素养小学语文

钱震月

【摘 要】核心素养是现代教学背景下的概念产物,它系统地回答了教育应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问题,是贯穿学生学习生涯的重要品质与能力。随着教育改革的全面推进和不断深入,习作在语文教学中占的位置越来越重要。本文就起步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进行分析探究。

【关键词】核心素养 小学语文 起步作文

语文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主动的语言实践活动中发展起来的,并在真实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个体言语经验与言语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是基于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审美情趣和文化感受能力的综合体现。在习作课中的核心素养,重点则在于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审美、文化等综合素养。

新课标对学生的写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三年级是学生语文写作学习的起步阶段,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要重视学生的习作引导,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在素材的积累和实际思考的基础上,保证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提升。

一、习作教学的问题分析

(一)读写联系不紧密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帮助学生理解、体悟语言文字的情感方面用足了力道,但极少引导学生研究作者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特色。即使有的教师关注到了这一方面,也没有带领学生深入研究,因此造成了学生读写严重脱节的现状。

(二)年段特点不清晰

三年级作为习作的起步阶段,重点要求练习片段的描写。片段即写一两段简短的话,不需要成文成篇。但很多教师要求三年级学生在刚踏入起步作文阶段就写整篇文章,实属揠苗助长。这样的做法只会导致学生在三到六年级的习作训练中都处于同一个标准层面,让学生对习作和写作的概念完全混淆,学生的习作水平达不到质的改变。

(三)习作兴趣不激发

儿童习作的过程是艰辛的,不是愉悦的,不过写完便会有一种愉快感,这便是生命的快感。但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很多习作教学只会让学生和教师都感到痛苦,无法体验到其中的快感,更不用谈学生的习作兴趣,因而导致恶性循环,甚至衍生出学生随意抄袭、考试以背作文的形式来应付了事的行为。

(四)练写习惯不培养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学生一旦养成写的习惯,便会主动去写,而不是教师在后面催着被动地写。但现在的习作教学现状往往是,学生只有到习作课的时候才动笔写。量变引起质变,习作量不够,如何让学生的习作水平有质的飞跃?

(五)习作前准备不充分

习作前的准备对学生来说非常重要。三年级以前,习作对学生考查的更多的是词和句。而步入习作起步阶段后,作文考查的便是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习作薄弱的学生如果在习作前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那临时的搜肠刮肚、冥思苦想也难以成文,往往一节课过去了作文只写了一个开头,更有甚者连思路都无法理顺。

(六)习作指导不合理

很多语文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习作指导时,只是空泛地提出习作要求,这样的做法只会让学生一知半解,在没有厘清头绪的状况下去进行习作;还有部分教师被传统习作教学模式——“从说到写”牵绊,在习作前指导课上大部分时间被“说”给挤占,导致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自主习作。

(七)习作评价不及时

由于语文教师很多时候都身兼班主任工作,导致对学生写好的作文,过了一周甚至更久才进行评价,而滞后的评价只会浇灭学生的习作兴趣,降低习作在学生心中的重要性。

二、习作教学的改进策略

(一)读写结合,降低难度

新课标在规定各学段的目标时有明确的梯度,第一学段为“写话”,第二、第三学段都称为“习作”,到第四阶段才称为“写作”。这样做便是为了降低学生写作起始阶段的难度,让学生从“习作”到“写作”能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统编版三年级语文教材中,课后习题中有着许多小练笔。这些小练笔往往都是让学生依据课文的写作手法来进行仿写或续写。教师如果在课堂上利用10~15分钟的时间对学生进行训练,让学生写好每一次的片段作文,那就能让学生夯实作文基础,练好作文基本功。片段作文不必拘泥于字数,让学生写一至两段即可。如《在大青树下的小学》这一篇课文中,作者多处运用了排比的手法来描写“大青树下的小学”,在让学生进行片段练笔时,即可着眼于一点:试着模仿课文中排比的手法,来写一写自己的校园。难度降低,让学生“跳一跳”就能够到,这样才能有信心去迎接下面的片段练笔挑战。

当然,语文教材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固然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叶圣陶语),如果将教材当成学生学写作文的全部,有效提高习作水平则难以实现。只有“海量”阅读甚至经典背诵,才能让学生拥有文化底蕴,有了文化底蕴,学生在习作过程中就不会觉得文思枯竭。这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利用每天的课余时间带领学生诵读经典,共同阅读名家名篇,定期举行阅读分享会,加大阅读在教学中的比重。只有全班都做到“海量”阅读,才会熏陶感染到不愿意自主阅读的学生,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他们的习作水平。

(二)立足生活,激发兴趣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作文不是生活的点缀,而是生活的必需,跟说话完全一个样。”一般认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相等,那么,作為语文重要组成部分的作文的外延也应该等同于生活的外延。所以在写作教学中,我们应该从“生活”入手,让学生切身感受到“生活处处是作文”。如在笔者的习作教学中,会随时拍摄一些学生在校的各种行为习惯视频或照片,投放到屏幕上,让学生细心观察后,写一写所看到的场景以及感受。这样的片段习作在班级中非常受欢迎,很多班级中的问题,也能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进行反思教育。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没有生活就没有作文。小学生多彩的生活中有很多事情可以写,但同样存在着很多学生在习作时不知从何下笔,而且文字表达能力较差的现象。为改变这一现状,我们就应该正确地引导学生去体验生活,提高认真观察的能力,尤其是分析表达能力。在日常教学中,很多学生怕写作文的原因有两个:其一,对自己的生活熟视无睹,感到没什么可写;其二,即使发现有东西可写,却不知怎样才能写好。小学生怕写作文的根本原因不是“没有生活”,而是“不会用笔表现生活”。教会学生用笔将自己现有的生活“说出来”,并尽可能说得好些,才是小学写作教学的任务。作为教师,一定要“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千方百计爱护和培养学生对习作的兴趣和信心。

在日常教学中,很多教师往往会忽视对习作的及时讲评,任务繁忙成为其延期讲评的借口,殊不知这样的行为只会消耗学生对习作的兴趣。如在笔者的班级中,收上来的习作也无法在一天之内批改完,但必定会抽五本在当天批改好后,让小作者在全班面前朗读展示。这样的展示,既能锻炼学生,也能让全班一起聚焦作文的修改,吸取他人优秀之处,共同帮助修改不当之处。在这样的大环境熏陶下,越来越多的学生爱上了习作,甚至很多学生会主动提出开启下一次习作之旅。只要教师去实施操作,必能带来意料之外的收获,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三)“素描”作文,循序渐进

虽说在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和阶段目标中并没有提出“模仿”的要求,但是,并不能就此否认学习作文需要模仿。就好比素描写生一般,要让学生用文字来描绘表达所见到的事物。

从一般意义上来说,与课文相联系的仿写、补写、续写都是练笔的好方式。在仿写、补写、续写的练笔过程中,学生一直在与作品中的人物对话,与作者对话,并把自己摆到作品中去,所以这个过程不仅能练习表达,还能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如在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的第六课《秋天的雨》中,作者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描写了秋天将不同的色彩分给了不同的事物。教师可以启发学生:秋天的雨还会把颜色分给谁?

从对仿写、补写、续写运用较多的班级可以看出,其最大的好处便是不用给学生专门讲写法、思路和用词。而且由于这样的素描作文与课文紧密相连,学生的思维与课文相接,根本不会发愁写什么、怎么写。所以素描作文可以很好地解决学生在习作起步阶段所遇到的各种困难。如果教师能针对每篇课文练习1~2次小练笔,学生循序渐进练习一两年后,可以大幅提高其习作水平,在高年级完成整篇作文便能水到渠成。

如果我们能够为学生提供有梯度的可望可即的阅读材料,通过切中肯綮的提示,让学生明白“习作是极平常的事,正常人都能学会,当然我也能”。如此,学生的习作能力就能逐渐得到提升。

(四)修改习作,养成习惯

在语文课程标准第二学段课程目标中有“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的表述。贾岛因“推敲”冲撞韩愈而进行切磋的故事,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故事,我们早已耳熟能详。文章不厌百回改,好的文章都是改出来的。如果教师着重培养学生不厌其烦地修改自己的作文的习惯,学生同样也能写出好文章来。从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来看,对小学生而言,应该把重點放在语句修改上,其通顺与否,行款准确与否是关键,不求生动形象但求完整清通。当然,对一些比较优秀的学生,也可做些语句推敲、材料选择、结构安排等方面的修改指导。

学写作就是学做人。写作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写作就是让儿童慢慢长大。语言要锤炼,儿童的心性品格也要锤炼。三年级作为小学生写作的起步阶段,尤为关键,教师只有精心引导,让学生夯实习作基本功,才能为学生日后的写作做好铺垫。教师要通过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提升。

猜你喜欢

起步作文核心素养小学语文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如何进行作文起步训练
文本阅读中读写结合的几个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