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校社协作共育机制构建的有效策略

2021-09-06王华斌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21年7期
关键词:联动机制有效策略

王华斌

【摘 要】新时代学校教育的高质量发展,须高度重视家校社的协作共育。建构家校社协作共育机制,学校要主动作为,积极发挥主导作用。可通过强化学校德育力度、积极拓宽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路径、建立学校与社区的联动机制等方式,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区的优势,形成教育共同体,不断生成教育合力,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协作共育 联动机制 有效策略

教育的本质是完善人的精神世界。学校要交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精彩答卷,就要积极主动构建家校社协同共育机制,引导学生爱家、爱校、爱社区,从而不断丰盈学生的精神世界,浓厚其家国情怀,增强国家认同感,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福田区莲花小学以“品性教育”为统领,落实“为学生发展奠定人生根基”理念,聚焦“人品高洁、学品聪慧、身品健美、行品优雅,具有国际视野的莲花新少年”培养目标,内强队伍外树形象,充分发挥学校引领社会文化的高地作用,积极内引外联,主动作为,采取一系列有效举措,初步构建起具有鲜明特点的家校社协作共育机制,为学校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相应的经验与做法,对中小学校密切家校社关系、凝聚多方教育力量与智慧不断优化办学,具有较强的实践参考价值。

一、强化学校的德育力度

家校社的协同共育,要“发挥学校主导作用”。学校教育只有自觉摒弃唯分数、唯升学的功利追求,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定走素质教育之路,重视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才能赢得社会各界的尊重和信赖,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建构才有厚实根基。教育要取得成功,必须要散发出“德性”的灿烂光芒。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实施素质教育,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要五育并举、五育共融,其关键是要育德。

1.高度重视,加强领导

学校高度重视德育工作,构建了由学校党支部领导、学生成长中心统筹的学校德育工作机制。学校实行党建带队建,重视发挥少先队对学生的红色基因传承、政治启蒙和价值观塑造的作用,坚持组织教育、自主教育、实践教育相统一,构建“七心”少先队课程体系,团结、教育、引领广大青少年学生努力成长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2.加强德育队伍建设

学校为使德育不浮于表面,精心为德育配齐配好“精兵强将”。首先,选拔作风正派、富有奉献精神,为人谦和、善于沟通、教学教研能力出众,年富力强的教师担任学生成长中心主任。同时,由中心主任提名,搭配2~3名兼职德育专员,迅速形成德育工作管理的核心团队。其次,在学校教师队伍中,综合个人意愿和学科背景,选出热爱学生、热爱教学、能力出众、精力充沛的教师,来担任学校道德与法治课程科任教师。由这样的一支队伍直接担负起课堂德育,从根本上改变德育课的“不切实际、枯燥无味、成效低下”。再次,充分发挥班主任的作用。借助班主任工作室力量加强班主任培训,增强班主任工作能力。充分信任和依靠班主任,开展好班级德育活动,建设好班级这一学生成长的前沿阵地,构建家校沟通的畅通渠道。最后,建设专兼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把育心与育德相统一,引导学生保持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为学生优良的道德品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的形成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并对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进行干预与引导,强化家校联动。

3.充分发挥课程育德功能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学校育德的主阵地。学校一方面要反复强调道德与法治教师要“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另一方面要积极推进魅力课堂建设,不断提高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育德实效。

除了重视各学科的德育渗透,应加强对始于学生的实际生活并回归学生生活世界的德育,这才会使德育更好地入脑入心。为此,学校通过丰富的体验式、参与式的主题活动与仪式课程,如入泮礼、成长礼、成童礼等,丰富学生的道德成长体验,浓厚校园道德氛围。并基于学生发展实际,开发实施了以“环保教育”“中国传统文化”“法治教育”等为主题的同伴课程,让学生自己教育自己,让学生影响学生。

二、拓宽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路径

1.办好家长学校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尊重子女的健康情趣,加强与学校的合作,共同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关心社会教育,帮助子女养成良好习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而家长学校正是落实这一精神的主渠道。加强家长学校建设,充分发挥其家校沟通的作用,是校长必须正视的问题。学校通过定主题、定时间,通过校长主讲、专家辅导、家长现身说法等方式,聚焦学生成长中的现实问题,系统指导家长“应该做什么和如何做”,增进家长对学校的情感,在切實提高家长教育水平的同时,也加强了家校之间围绕学生成长主题的交流与研究。家长学校成为学生成长问题研究的大本营。

2.构建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平台

家校合作共育需遵循目标一致、地位平等、尊重儿童、方法多样、长期坚持、多方共赢和跨界协商等原则。家长参与学校教育,较为理想的情况是家长的服务作用强于监督作用,即家长与教师的关系更多是共同教育孩子的同事关系,家长为学校教育献智出力。为此,学校积极创新家委会的组织与运作方式,引入“义工联”概念,组建莲花小学家长义工联。一方面强化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服务特性;另一方面弘扬“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优秀传统人文精神,将家长的大爱形象树立在学生面前,在学生心里种下博爱、奉献的种子。通过家长义工联,学校在主题活动、校本课程开发实施过程中积极吸收家长义工力量与资源,如请家长义工在培训后担任课程活动中的辅助老师,既解决了部分外出课程的安全保障问题,又丰富了教育生成,还促进了家校教育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

3.开设家长课程,增进家校互动联系

学生家长中蕴藏丰富的课程资源和人生智慧,许多家长更是行业上的精英。学校在进行主题把关、内容把关、教学把关的基础上,通过邀请家长先后开发60余门家长课程,丰富了学校课程的数量与类型,为学生的成长带来了更多的可能,也逐步构建起家长与老师的同事关系。

三、建立学校与社区的联动机制

1.共建德育基地、实践基地

学校是社区的文化高地,社区是学校的外在环境,也是学校教育强大的支援系统。学校课程的活化需要联结地方优秀文化。地方优秀文化可“滋养学生的本土情怀,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感,拓展学生的综合性知识,培养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多元文化的能力”。德育基地、实践基地无疑是学生学习和传承地方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社区丰富的场地、场馆资源,为学校的德育基地、实践基地建设提供了物质可能。以莲花小学为例,学校依托周边社区,创建“环保村”实践基地,自2013年开始持续开展环保教育,教育了学生,服务了社区,也影响着社区。在“第五届深圳教育改革创新论坛”上,“环保村”荣获“年度最具社会影响力教育公益项目”,得到了社区、社会的充分肯定。

2.加强人员互动

学校与社区的联动是通过人员之间的互动实现的,离开了人与人的互动,学校与社区的联动就是纸上谈兵。社区热心学校教育的人士众多,为此,学校应主动联系,热情聘请社区中的优秀人士担任学校的法治副校长、卫生副校长、德育副校长、校外辅导员等,将极大地增进学校与社区的相互了解,增强学校育人力量。

学校通过少先队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劳动课程、校本课程等方式,积极开展师生进社区调研、帮扶、公益等活动,并在端午、中秋、重阳等中华传统节日,组织师生参加社区文化活动,引领、参与社区文化建设,浓厚社区文化氛围。

學校还通过利用“校长信箱”“校长接待日”“校园开放日”等方式,广泛听取社区意见,加强校社对话,形成德育合力。

3.基于社区资源开发校本课程

学校利用区位优势,与周边的深圳市博物馆、关山月美术馆、莲花山公园、深圳边防支队等形成资源联动,积极开发了“莲花山课程群”,开发了博物馆课程、美术馆课程等。这些课程的开发、实施,传承了地方优秀文化,增进了学生对社区的了解,浓厚了学生的家国情怀。同时,也进一步加强了学校与社区的常态化联结。

通过这些措施,建构起了良好的家校社协作共育机制,形成了家庭、社区、学校多重主体合力育人的良好格局,从而降低了学校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无力感”与“孤独感”,消除了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减少了社区参与学校教育的“失落感”和“茫然感”,教育共同体得以构建,强大的教育合力不断生成,学校的育人功能得到最大程度发挥。

猜你喜欢

联动机制有效策略
苏州吴江区“三举措”强化应急联防联动机制
基于人才培养的藏医学专业学生就业联动机制研究
“多规合一”联动机制研究——以石家庄市为例
京津冀产业联动机制及其发展路径研究
省际路网联动机制的锦囊妙计
如何走出高校武术教育的困境
浅析初中地理课堂合作小组创建的有效策略
浅析控压钻井技术探讨与展望
小学语文教学激发文本阅读兴趣的有效策略
构建职校高效语文课堂的有效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