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放荡”一词词义演变历程研究

2021-09-06任宇韬何林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1年8期

任宇韬 何林

内容摘要:“放荡”一词出现较早,其词义在历史变迁中几经变化,演变过程褒贬相替。本文从分析“放荡”一词的词源入手,运用词汇学的研究方法,借助历时语料库,分析其词义演变的几个阶段,进而探究其变化的原因,同时也为词典的进一步完善提出建议。

关键词:历时语料库 放荡 词汇学 词义演变 词典编纂

“放荡”一词作为现代汉语的常用词,其历史悠久,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在上古汉语时期,其词性主要为形容词性,表示“放纵,不受拘束”或“放纵,不合礼”,感情色彩偏于中性。随着时代的变迁,“放荡”词义数量不断增多,在中古汉语时期,出现了“豪放”,“行为不检点”等新义,也是在这一时期,首次出现了“放荡”作为动词,释义为“浪迹、浪游”这一用法。在近代汉语时期又添有“夸张”等新义,而在现代汉语时期,“放荡”词义数量减少,范围有所缩小,感情色彩偏于贬义。

一.“放荡”词义的历史演变

1.上古汉语时期(周-西汉)

根据国家语委古代汉语语料库统计,在上古汉语时期,包含“放荡”一词的语料较少,仅有3条。分析如下:

(一)形容词,中性色彩,释义为“放纵、不受拘束”。例:集解杜预曰:‘淫声放荡,无所畏忌,故曰国无主。(《史记》),如淳云‘放荡迂阔,言不可信也。(《史记》)

(二)形容词,含贬义,释义为“放纵、不合礼”。例:涤,放荡;滥,僭差也。(《史记》)

据分析,上古汉语时期,“放荡”的词义主要是“放纵、不受拘束”,虽然“放荡”释义为“放纵”,但是其词的感情色彩并不明显,趋于中性,在“涤,放荡;滥,僭差也。”这一语料当中,根据“滥,僭差也”(僭差:僭越失度,差错)可推测前“放荡”一词略含“不合礼”的意思与贬义的感情色彩。但由于语料太少,姑且搁置不论。

2.中古汉语时期(东汉-隋唐)

根据国家语委古代汉语语料库统计,在中古汉语时期,“放荡”一词相关语料有39条。分析如下:

(一)形容词,中性色彩,释义为“放纵、不受拘束”,约占该时期总语料(以下简称“占比”)的69%。例:太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三国志》)

(二)形容词,褒义,释义为“豪放”,约占比10%。例:虽李白之放荡,杜甫之壮丽,能兼之者,其唯筠乎!(《旧唐书》)

(三)形容词,贬义,释义为“行为不检点”,约占比8%。例:诚宜思齐往古圣贤之善治,总观季世放荡之恶政。(《三国志》)

(四)形容词,贬义,释义为“轻浮、不合礼”,约占比8%。例:頠深患时俗放荡,不尊儒术(《晋书》)

(五)动词,释义为“浪迹、浪游”,约占比5%。例:卢答毛公:“毛子足下:勤身访道,不毒氛瘴,裹粮鬼门,放荡云海,有足多矣。(《唐摭言》)

据分析,在这一时期,“放荡”解释为“放纵、不受拘束”这一意义的频率明显增加,与此同时,“放荡”被赋予了很多新的内涵,例如“豪放”,“行为不检点”等,“放荡”甚至出现了动词性的用法,释义为“浪迹,浪游”。

据史料记载,在东汉到隋唐这一时期,天下大势“分分合合”。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林立,虽有隋朝短暂一统,但终究是昙花一现,社会动荡,直到唐朝建立,社会才趋于稳定,不断发展。因此,“任侠放荡”用法的大量出现与当时的时代是分不开的。在这一时期,战争年代,社会相对不稳定,就算是唐朝大一统,但是由于唐朝社会开放,各种风气并存,并不像西汉时期“独尊儒术”,一定程度上造成思想混乱的局面。受社会风气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导致“放蕩”感情色彩发生变化,含有贬义色彩的用法数量大大增加。而“放荡”作为动词,释义为“浪迹、浪游”,也是这一时期新兴孕育出现的“产物”。

3.近代汉语时期(宋-清)

根据国家语委古代汉语语料库统计,在近代汉语时期,“放荡”一词的相关语料有62条,排除重复语料后有59条。分析如下:

(一)形容词,中性色彩,释义为“放纵、不受拘束”,约占比75.4%。例:操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资治通鉴》)

(二)形容词,贬义,释义为“轻浮、不合礼”,约占比9%。例:淫辞,放荡之辞也。(《朱子语类》)

(三)动词,释义为“浪迹、浪游”,约占比7%。例:受法汾阳,放荡湖湘,後省同参慈明禅师。(《五灯会元》)

(四)形容词,释义为“夸张”,约占比5.2%。例:如学子游之弊,只学得许多放荡疏阔意思。(《朱子语类》)

(五)形容词,贬义,释义为“行为不检点”,约占比1.7%。例:少府杨阜上疏曰:“……诚宜思齐往古圣贤之善治,总观季世放荡之恶政。”(《资治通鉴》)

(六)动词,释义为“游荡、逃窜(不受控制)”,约占比1.7%。例:时卫者武士虎贲,俱失仗伏地,诸内外牛马犬豕之属,皆绝绊离系,惊骇放荡,久许而定。(《云笈七签》)

据分析,在这一时期,“放荡”释义为“轻浮、不合礼”和“浪迹、浪游”义项的频率有所增加,而“放纵、不受拘束”这一义项仍然是“放荡”最为主要的义项。“放荡”不仅继承了中古汉语时期除“豪放”外的词义,也又有新的词义产生,例如“夸张”“游荡、逃窜”。

4.现代汉语时期(辛亥革命-今)

根据国家语委现代汉语语料库统计,在现代汉语时期,“放荡”一词的相关语料为15条。分析如下:

(一)形容词,贬义,释义为“放纵、不受约束、行为不检点”,约占比46.6%。例:各种形式的放荡成为风气,吸食毒品,犯罪猖獗,受害者成千上万。

(二)形容词,中性色彩,释义为“放纵、不受约束”,约占比6.7%。例:我坐在船尾,谨慎地随着水底来向而摇摆着舵子,听着老人底歌唱,望着奔流而放荡的大水向着船头冲击,止不住地战栗着了。

(三)形容词,贬义,指女子行为放荡,尤指私生活混乱,约占比46.7%。例:圣·杰伦曾说,放荡的妇女以邪恶的毒液来堕胎。

据分析,在这一时期,“放荡”一词词义缩小且趋于融合,仅保留了“放纵、不受拘束、行为不检点”这个词义。但是,值得一提的是,在“放荡”的这一用法中,单独形容女子行为放荡,特指女子私生活混乱的占比达到46.7%。与此同时,在语料库中,“放荡”的感情色彩几乎全变为贬义。

二.语料库调查结果与词典对比分析

1.将古代汉语时期调查结果与《古代汉语词典》中“放荡”词条目进行对比分析,如下:

《古代汉语词典》中,“放荡”一词仅有两个释义:(一)不受拘束、恣意放任;(二)豪放

古代汉语语料库中,“放荡”一词词义调查结果:(一)放纵、不受拘束;(二)豪放;(三)行为不检点;(四)轻浮、不合礼;(五)浪迹、浪游;(六)夸张;(七)游荡、逃窜(不受控制)

对比可见,《古代汉语词典》对“放荡”一词词义收录情况和古代汉语语料库调查结果相差较大。《古代汉语词典》漏收了不少“放荡”一词使用频率相对较高的词义,例如“浪迹、浪游”“行为不检点”“轻浮、不合礼”等。实际上,根据语料库调查结果,“放荡”释义为“豪放”的用法并不多见。《古代汉语词典》在修订时,也可以更多地考虑到“放荡”一词的其他词义。

2.将现代汉语时期调查结果与《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中“放荡”词条目进行对比分析,如下:

《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中“放荡”一词词条:【形】放纵,不受约束或行为不检点

现代汉语语料库调查结果:(一)放纵、不受约束、行为不检点;(二)指女子行为放荡,尤指私生活混乱

对比可见,《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对“放荡”一词词义收录情况和现代汉语语料库调查结果基本一致。但是,其中,根据语料库调查结果,“放荡”一词特指“女子行为放荡,尤指私生活混乱”这一词义占比较高,在修订《现代汉语词典》时可适当兼顾这一现象,如有必要,可以单独列出。

三.词义演变的原因

语言是社会的产物,是随着社会和历史的改变而改变的。语言要素中,词义的变化是最为频繁,最为活跃的。“放荡”一词词义上的变化,是语言发展过程中一种十分普遍而正常的现象。随着社会的变迁,人们的认识不断地发展,新事物产生而旧事物消亡,词义会被赋予各种各样的“角色身份”,这样的“角色身份”往往是带有时代的烙印的。俗话说:时势造英雄,在词汇的意义上也不例外,即“时势造词义”。

四.“放荡”一词词义的变化符合词汇学意义上词义演变的一般特点

词汇学意义上词义演变的一般特点是:词义的扩大、词义的缩小和词义的转化或废弃。词义的扩大即把意义从原来具体的意思扩充到相对概括的意思。词义的缩小即原来的词义可以缩小或限制到一个明确的意义上。而词义的转移或废弃是指离开了原有的语义领域而转向另一个语义领域或者废弃。“放荡”一词的词义从古到今演变而来,最突出的特征就是词义的缩小和废弃。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语言就搭乘在这座“马车”之上,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也不断“滚滚向前”。词义的演变一定程度上是时代的缩影,研究“放荡”一词词义的演变,能够探寻其演变的方式,充分把握其词义,能够完善词典的修订。充分利用语料库,对于字典辞书编纂的工作具有启发的作用和重要的影响,同时,也能规范和正确使用语言, 提高表达效果。

参考文献

[1]语料库在线网站WWW.CNCORPUS.ORG

[2]古代汉语词典(大字本)/《古代汉语词典》编写组编.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Z].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4]孙昕.基于历时语料库的“度”字义项演变探微[J].汉字文化,2020(09):118-121.

[5]刘国明,齐湘燕.“小姐”一词的词义演变[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9,18(02):80-82.

[6]陈遥,李冀宏.从“小姐”的命运看词汇意义的嬗变[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S2):148-150.

[7]丁艳.“小姐”称谓语的古今嬗变及其文化成因[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3):57-58.

(作者單位:江苏大学文学院;江苏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