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更斯与老舍的比较
2021-09-06关露
关露
内容摘要:狄更斯对老舍的创作有很大的影响,他们在文学创作上有很多相似,他们都有幽默夸张的语言风格,都重点关注社会底层小人物,作品中都蕴含人道主义思想。但老舍在受到狄更斯影响的同时也发展了自己的特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关键词:狄更斯 老舍 夸张幽默 底层人物 人道主义
狄更斯生活在19世纪的英国,随着工业革命带来的生产力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各项弊端也逐渐显露。狄更斯出身贫寒,在他的作品中无情地刻画了现实的残酷,对社会进行批判。老舍所生活的时代,中国正逐步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新中国迈进,社会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青年老舍赴英国讲学,他在英国的这段时期阅读了大量的作家作品,对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中狄更斯是举足轻重的。“我是读了些英国的文艺后,才决定也来试试自己的笔,狄更斯是我在那时候最爱读的”[5]狄更斯对老舍的艺术创作有很大影响,但老舍绝不是单纯的模仿,而是有所继承与创新,他们有很多相似之处,却又各有特色。
一.具有夸张幽默的语言风格
狄更斯和老舍都以各自夸张幽默的文风为人所熟知。狄更斯常以夸张幽默的描写,轻松调侃的笔调来刻画人物,但反映出来的却是沉重的社会现实。他多用诙谐幽默的语言使他笔下的人物活灵活现,“贝特西小姐安详地走到门口,然而她没有去拉门铃,却把鼻子压扁贴着窗户朝里窥视”[1]“她认为一生中对她最大的侮辱,就是驴子在那块纯洁神圣的草地上践踏,不管她在做什么,只要驴一出现,她就尖叫着挥舞着棍子领先冲出去”[2]对贝特西这些略有夸张的描写,三言两语就描绘出这样一个固执乖张,滑稽可爱的老妇人形象。
这种语言风格同样体现在老舍的作品中,“狄更斯和老舍笔下的人物性格鲜明,特征突出,具有戏剧艺术幽默冷峻甚至带点滑稽的特点”[8]在《老张的哲学》里,老舍就用了夸张幽默的描寫,刻画了一个贪婪可笑凶狠的老张,他信奉“钱本位而三位一体”,信仰三种宗教,说三种语言,洗澡平生也只有三次……通过对老张的初步描写,就十分形象准确的展现了老张的滑稽贪婪的特点。老舍善于通过人物的外貌,动作,神态,语言等夸张荒唐的描写,使作品产生戏剧的滑稽,但在背后却又暗藏深刻的内涵,使读者在笑声中体会辛酸与深刻。
二.选取社会底层人物作为描写对象
狄更斯和老舍都关注社会底层的贫苦劳动人民,这也是他们的共同点。狄更斯的作品描写了伦敦的普通市民生活,展现了社会生活现实。他笔下的人物大多是市井生活的底层人物,例如孤儿,工人,普通职员等。狄更斯所处的19世纪的英国,充满了社会上层和资产阶级的虚伪凶残,而社会的底层劳苦大众,妇女,儿童和老人深受压迫,他关注劳苦大众的反抗与斗争,予以同情和支持。比如他的著作《雾都孤儿》,就讲述了一个孤儿悲惨的身世及遭遇。主人公奥利弗成长在孤儿院,历尽艰辛困苦,最后在好心人的帮助下,查明身世并获得了幸福。他的自传体小说《大卫科波菲尔》中的主人公也是一个命运悲惨的底层人物,他还没出生父亲就去世了,母亲改嫁,他遭受继父的打骂,后来母亲也死了。还有《远大前程》中的主人公皮普也是一个孤儿。可能狄更斯的个人经历和当时的时代背景使他把目光聚焦在了社会底层人物身上,更能感同身受。
同样,老舍的作品中也不乏这样一些小人物,比如他的代表作《骆驼祥子》中的主人公祥子,他是一个人力车夫,来自农村,他渴望成为一个上等车夫,但是愿望却一次次地被黑暗的社会所打破,最终坠入痛苦的深渊。在他的作品《老张的哲学中》,老张是旧北京一个无恶不作的无赖恶棍,他信奉“钱本位而三位一体”的哲学。“老张的哲学”实质是市侩哲学。[10]《茶馆》更是揭露了社会底层生活百态,有茶馆老板,穷困潦倒的农民,特务,警察,流氓等等,揭露了近半个世纪中国社会的芸芸众生,黑暗腐败。他的另一部代表作《四世同堂》也是很典型的刻画了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以小羊圈胡同为背景,描写了胡同内的居民和社会各阶层的普通大众,反映了抗日战争的残酷,以小人物的角度和眼光来引发人们对战争的控诉和批判。
三.蕴含丰富的人道主义思想
人道主义是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思想,它主张人格平等,互相尊重。法国大革命时期,把它具体化为“自由”、“平等”、“博爱”。在狄更斯和老舍的作品中,我们不难发现他们都体现出的人道主义思想。狄更斯的人道主义思想与他痛苦的童年经历分不开。他出生于一个海军小职员家庭,他的父亲嗜酒好赌,入不敷出,后来因为欠债导致全家被关进了监狱,狄更斯沦入鞋油作坊当童工,这些生活经历使他更能切身体会弱小无助的儿童和贫困苦难的底层人们的无奈与痛苦,激发对他们的深切同情和对资产阶级的揭露与抨击。《雾都孤儿》中,奥利弗就被狄更斯描绘成了一个充满仁爱,纯洁无瑕的孩子。虽然他从小生活饱受欺凌,但他仍然保持一颗纯真善良的心。后来他到了费金家里,虽然费金费尽心思想把他拉入黑暗,但他却一直保持美好。同样的人道主义思想在《大卫科波菲尔》中也有所体现。主人公大卫不管面临什么样的苦难都不退缩,虽然他经历了百般磨难,但他仍充满爱,对生活充满热情。狄更斯通过他的作品,刻画了一幅幅当时英国社会的生活图景,揭露了资产阶级的丑恶嘴脸,批判社会现实,痛斥社会黑暗,呼吁善良美好仁爱。
老舍生活在半殖民半封建的旧中国,他亲眼目睹了旧的社会制度对人性的摧残和扭曲,同情底层人民所遭受的苦难。此外,他经历了五四运动的洗礼,明白了做人的尊严和中国人的尊严,也迫使他将自己亲历和目睹的种种苦难和不平用笔写出来。老舍说:“反封建使我体会到人的尊严,人不该做礼教的奴隶;反帝国主义使我感到中国人的尊严,中国人不该再作洋奴。这两种认识就是我后来写作的基本思想与情感。”[7]可见,老舍是自觉地在五四反帝反封斗争中接受人道主义洗礼的,他将这种思想和感情与狄更斯式的幽默艺术巧妙结合,形成了极具个人特色的人道主义情怀。[9]老舍选择直面旧社会对人的摧残与压迫,无情揭露社会环境对人的迫害,表达自己对底层苦难人民的同情。在他的作品中随处可见人们悲惨的命运。《骆驼祥子》中祥子原本是一个勤劳朴实的农民,却抵挡不过恶势力的欺负,身边的爱人也离自己而去,被生活一次次的击垮。《老张的哲学》揭露了官场的丑恶与黑暗,老张这样一个恶棍无赖竟然能做到教育厅厅长。在老舍的作品中,贫富人民形成鲜明对比,他在揭露黑暗现实的同时,对底层人民的表现了极大的关切,肯定了人的尊严和价值。可能也正是老舍的人道主义思想,才让他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艺术家”。
四.狄更斯的大团圆结局与老舍的悲剧思想
狄更斯和老舍虽然在人物选取塑造等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但他们对于故事的结局安排却大相径庭。狄更斯像是一个乐天派,虽然经受了生活的磨难,却一直保有一颗善良乐观的心,相信自己一定可以战胜困难,拥有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这种乐观的思想在他的作品中一直有所体现。在他的作品中,善良永远能战胜邪恶,坏人会得到他应有的惩罚。《雾都孤儿》中的奥利弗在经历了种种磨难之后,终于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在费金受到惩罚时,他善良的祈祷上帝能够原谅,这样充满美好和谐的结局也同样出现在《大卫科波菲尔》中。大卫从小相继失去父母,命途多舛,一波三折,但最终他和善良的艾尼斯走到一起,和姨婆贝西,辟果提过上了愉快幸福的生活。
老舍在这方面和狄更斯截然相反。可能与他骨子里的悲观心态有关,他本人曾说过,“我的脾气是与家境有关系的。因为穷,我很孤高,特别是在十七八岁的时候。一个孤高的人或者爱独自沉思,而每每引起悲观。自十七八到二十五岁,我是个悲观者。”[4]“您看我挺爱笑不是?因為我悲观。”[6]老舍的人生经历是造成他这种悲剧观念的重要原因,他从小家境贫寒,经历战乱失去父亲,全家靠母亲替别人洗衣服做活维持生计,一生忙碌奔波,最终在文革中遭迫害,自沉于北京太平湖。老舍的作品大多像他本人一样,以悲剧收场。最典型的要数《骆驼祥子》中的祥子了,作为一个人力车夫,祥子经历了三起三落,最终被现实击垮,堕落为“城市垃圾”“他吃,他喝,他嫖,他赌,他懒,他狡猾”[3]也许老舍笔下的结局才是真实的生活。他在作品中极尽揭露社会的黑暗,人性的扭曲丑恶,但是他的悲剧思想并没有使主人公战胜黑暗,而是被打倒,可能也是时代造成了老舍作品的现实性。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太多的贫苦人民处于水生火热之中,在那样的时代,阳光是照耀不到社会底层人民身上的。老舍正是通过他的书写刻画,把社会的残酷现实无情的展现了出来。
狄更斯和老舍的文学创作,在很多地方不谋而合,或者换句话说狄更斯对老舍的影响很大,他们都喜欢用幽默夸张的描写方式,都把目光停留在社会底层人民的身上,通过对现实黑暗的揭露抨击,表现自己的人道主义关怀。只是由于各自的生活环境和心态的不同,他们一个乐观一个悲观,老舍在吸取狄更斯精华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特点进行创作,最终形成了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个人风格。
参考文献
[1]狄更斯.大卫·科波菲尔[M].汪婉萍,译.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1986:3
[2]狄更斯.大卫·考坡菲[M].张谷若,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1993:316
[3]老舍.骆驼祥子[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1999:451
[4]老舍.老舍论创作[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202
[5]老舍.老舍全集:第16卷[M].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454
[6]老舍.老舍文集:第14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36
[7]老舍.抬头见喜[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299,300
[8]吴格非.1848-1949中英文学关系史[M].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10:237
[9]杨婷风.论老舍和狄更斯小说中的人道主义思想[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3):85-89
[10]周晓微.老舍与狄更斯笔下底层人物描写比较[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1)178-181
(作者单位:中国矿业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