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摔跤吧!爸爸》的教育叙事特征分析

2021-09-06王雪鸿陈峰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1年8期
关键词:传统观念爱国主义爸爸

王雪鸿 陈峰

内容摘要:《摔跤吧!爸爸》是一部真实故事改变的以摔跤为题材的体育励志影片,获2017年印度最佳电影观众奖。该片教育内涵丰富,在印度国内和国际上都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在获得了专业人士一致好评的同时,也获得了良好的票房。影片讲述了曾经的摔跤冠军培养两个女儿成为女子摔跤冠军,打破印度传统的励志故事。影片用工整的叙事结构、幽默的叙事风格、巧妙的叙事策略让观众在观影娱乐中深受教育。本文试通过影片对故事情节的描写和多个人物的形象刻画,探析影片的教育叙事特征。

关键词:《摔跤吧!爸爸》 教育叙事 爱国主义 传统观念 主动自律

电影《摔跤吧!爸爸》是一部真实故事改变的以摔跤为题材的体育励志影片,获2017年印度最佳电影观众奖[1]。该片彰显了印度电影极高的专业品质,在印度国内和国际上都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在获得了专业人士的一致好评的同时,也获得了良好的票房,尤其是在中国的票房就高达13亿人民币。究其原因,这与影片自身所蕴含的普世价值观和丰富的教育意义不无关系。影片从摔跤这个竞技项目入手,近乎完美的讲述了马哈维亚对梦想的执着追求,以及两个女儿的惊人蜕变的感人故事。影片在工整的叙事结构基础上,巧妙的运用叙事空间、镜头、语言、音乐等各种艺术形式,加之阿米尔·汗等演员的精彩演绎,将一个沉重的话题,幽默的呈现给观众。影片所蕴含的丰富的教育价值,使观众在观影娱乐中感染爱国主义精神,感悟不良传统观念转变过程,认识自身主动自律和老师合理引导对个人成长的重要影响[2]。本文从叙事学的角度对影片的教育主题和叙事特征进行分析。

一.贯穿始终: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精神是世界各民族和国家崇尚的普世价值观[3],也是《摔跤吧!爸爸》这部影片的核心教育主题。影片以阿米尔·汗饰演的马哈维亚和女儿的所感所想所为为主线,紧紧的抓住了观众的心灵。

在影片承转契合过程中,阿米尔·汗饰演的马哈维亚这个角色身上表现出来的坚定的为国争光的理想信念,映射出影片浓厚的爱国主义教育价值,也深深的感染着观众。影片从侄子奥姆卡尔的视角叙述了叔叔是一个梦想为印度拿国际大赛奖牌的摔跤运动员,因生活所迫无奈退役。从一个故事的亲历者,一个普通老百姓的角度去讲述这个故事,让观众站在一个更为平凡、真实的角度看这个故事以及人物,增强了观众对人物的认同感,有利于感染观众的爱国主义情怀。随后,影片从主人公自述的方式叙述了马哈维亚将为印度获得国际大赛奖牌的梦想寄托在了儿子身上。坚信他没能做到的,他的儿子一定能做到。同时用特写镜头反映马哈维亚坚定的眼神,更加突显出其为国争光梦想的坚定与执着。接着影片用喜剧的方式描述马哈维亚用各种“偏方”生儿子,却一连生了四个女儿的情节,让观众在欢笑的同時也被马哈维亚执着追求为国争光梦想的爱国主义精神锁感染。在培养女儿过程中马哈维亚不顾一切与现实抗争的故事情节,更突显其对梦想的执着追求。他忍受全村人的嘲笑、同行的奚落;在养家糊口的同时,每天早晨5点起床训练女儿,自己动手搭建场地,说服哥哥让侄子当陪练,做鸡肉给女儿补营养,辞职去帕蒂亚拉租房陪女儿训练。当国家体育学院要开除吉塔时,他眼含热泪激动的对体育学院领导说:“我想让我的祖国赢得金牌”。片尾吉塔在英联邦运动会上获得冠军,奏国歌的场景,配上父女两人满含热泪久久对视的画面,以及侄子和马哈维亚叙事视角的结合,说:“你是我的骄傲”,这句等待十年的话,让观众感同身受,爱国主义的情怀也被感人的画面所深深激荡。

此外,影片聚焦吉塔获得全国锦标赛冠军和英联邦冠军两个节点,易于观众感悟到爱国主义精神被继承和弘扬的过程。吉塔拿到全国摔跤锦标赛冠军后的片段,侄子认为叔叔的梦想终于实现了,可以放松了。马哈维亚却严肃的说:“不行!……只有当你为国家,而不是为你自己赢得金牌的那一天,我的梦想才算实现”。接着影片用吉塔微笑点头的特写镜头,流露出女儿对父亲梦想的认同,自然的展现了女儿继承父亲爱国主义精神的过程。在英联邦运动会决赛前,影片利用赛场解说烘托气氛:“在英联邦运动会的女子摔跤项目上,印度从未获得过金牌,在人群中我们看到了满满的希望和热情,以及飘扬的印度国旗”。赛场解说和人们入场的镜头向观众说明吉塔的表现受到越来越多民众的关注。吉塔在决赛中跌宕起伏的比赛情节和绝地反击的超慢镜头,以及全场观众、村里鸡肉店老板的女儿为之欢呼的画面让观众仿佛身临赛场。同时,“吉塔创造了奇迹,改写了历史,……来自印度小村庄的女孩,能够让全世界为之喝彩,……这是属于印度的辉煌时刻”的解说的气氛烘托,更让观众随着电影的情节和画面而激动不已。最后奏国歌、升国旗的片段,马哈维亚、吉塔、巴比塔、全场观众、电视机前村民的多个人物激动表情的特写镜头,进一步点燃了观众的爱国主义精神。当国歌奏完的瞬间,鸡肉店老板的女儿挥举起自己的手臂,并高喊印度一定胜利,全场的观众也跟着高喊“必胜”的片段,更利于观众清晰的感悟吉塔的表现强烈推动了爱国主义精神向少年和民众的传递。

二.群像刻画:转变不良传统观念

对性别偏见这一不良传统观念的批判是《摔跤吧!爸爸》的又一主题。影片在马哈维亚与现实抗争和女儿成长蜕变的过程中,着重刻画了马哈维亚及家人、同行、村里人、大众等一系列人物在观念转变前后反差巨大的行为表现,使观众总能找到与自己相似或熟知的角色,达到让观众感同身受并深刻感知传统观念转变原因和过程的目的。

影片中马哈维亚这个角色是挑战不良传统观念的发起者。在传统性别观念下,马哈维亚虽然很爱自己的女儿,但是起初他并没有意识到女性能练摔跤,直到发现女儿的摔跤天赋后,他才意识到女孩也能练摔跤,也能为国争光。同时,影片慢镜头着重刻画马哈维亚在观念转变前后的表情,来突出其思想意识的变化。在观念转变之前,他在3次生女儿后的表情由期待变成了“失望与无奈”,眼神由渴望变成了呆滞。他的观念在女儿拿侄子演示打架场面时发生了转变,影片用超慢镜头刻画了马哈维亚微笑、兴奋的表情和充满希望的眼神,与之前的表现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起初妻子达亚卡自责没能生个儿子,也认为摔跤是男孩子的运动,担心女儿练摔跤村里人会说闲话。影片通过妻子愧疚的表情和委屈的眼神,表现了她根深蒂固的旧有观念。然而,影片抓住吉塔获得全国摔跤锦标赛冠军回家时接受妈妈祈祷的情节,对达亚卡满脸自豪的微笑进行了特写,突显出她不良传统观念的转变。马哈维亚的哥哥,开始则反对奥姆卡尔给吉塔和巴比塔当陪练,然而马哈维亚到体育局申请摔跤垫受挫后,他主动出主意给马哈维亚解决困难。影片用哥哥态度的转变体现其传统观念的转变。

在摔跤同行中,当地的教练拒收吉塔和巴比塔为徒,并表情严肃的斥责马哈维亚说:让女孩进摔跤场是非常荒唐的事,他不愿意犯这样的错误。然而,吉塔获得一系列比赛的胜利之后,他作为嘉宾给吉塔颁奖时表情显得羞愧难当。同时主办比赛的工作人员,从开始拒绝吉塔参赛,到担心吉塔受伤,再到后来大加赞赏吉塔的突出表现,影片通过比较同行们的语言和行为的变化,来体现他们传统观念的转变。

村里人起初嘲笑吉塔和巴比塔练摔跤,她们穿男孩衣服、减掉长发等不符合印度传统观念的行为更是成为村里人的笑谈。而吉塔获得全国锦标赛冠军后,她们成了全村人的骄傲。吉塔和爸爸坐着花车走在村里的大街上,伴着欢庆的音乐,村里的男青年前呼后拥、手舞足蹈,村里的男女老幼夹道欢迎。同时影片用特写镜头刻画了老年、中青年、少年等不同年龄的女性对吉塔赞赏且羡慕的眼神,还有曾在马哈维亚面前炫耀生儿子的人骄傲的目光和自豪的表情也变成了羡慕的目光和嫉妒的表情。

众人在吉塔第一次参加摔跤比赛时,都认为她会轻而易举的输掉比赛。导演用众人嘲笑的语言和看不起的眼光的特写镜头反映大众的传统观念。然而面对强大的对手,吉塔敢于挑战,不惧强者的精神赢得了众人的赞赏和尊重。接着,影片用紧凑的吉塔连续赢得多项业余摔跤比赛冠军的镜头,配上歌曲《女中豪杰》和侄子奥姆卡尔“吉塔和巴比塔不仅赢得了比赛也赢得了民心”的旁白,让观众认识到众人的传统观念在随着吉塔的成长而转变。

最后,影片在英联邦运动会决赛前,马哈维亚激励吉塔全力以赴,努力成为榜样,向人们证明女性价值的言语,也让观众明白只要敢于实践、努力奋斗就能打破不良传统性别观念。

三.层层对比:诠释个人成长要素

从教学论的角度看,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自身和引导者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4]。影片中女儿处于学生的位置,教练普拉莫德和马哈维亚处于老师的位置。影片通过层层对比的叙事策略,给观众诠释了学生的学习态度、自律水平和教师的合理引导对个人成长所起的至关重要的影响。

学生的学习态度的转变会引起学习行为的转变[5]。同时,认知的失调是态度改变的先决条件[6]。影片通过爸爸大闹吉塔同学结婚的剧情,巧妙的抓住了认知失调的时机,吉塔与同学推心置腹的沟通让吉塔和巴比塔转变了对父亲的认知,学习态度由被动变为主动,行为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影片对比吉塔和巴比塔二人在学习态度转变前后认知和行为方面的巨大差别,让观众清晰的了解到主动学习对学习行为的重要影响。在认知方面,起初她们认为爸爸让练摔跤是一种惩罚,严格的训练如同对待奴隶一样。而听了同桌的话后,她们认识到爸爸之所以嚴格是为了她们在未来能主宰自己的生活。同时,影片用大量的镜头和情节凸显了二人在行为表现方面的变化。在被动训练的情况下,她们在爸爸的监督下训练是表情痛苦,学校上课时打瞌睡,找各种理由甚至欺骗的手段逃避训练,故意弄坏灯泡、假装受伤、对抗中故意输给表哥。在主动训练后,她们每天自觉早起,训练时表情严肃、一丝不苟,上课时一边认真听讲、一边加练力量,在和表哥对抗中不遗余力。随后,影片用吉塔获得一系列比赛的胜利和荣誉、成功获得全国冠军的紧凑情节进一步向观众说明了主动学习更益于取得丰硕的成果。

自律是学生纪律水平高低的表现,是保障个人不断成长的必备品质。影片聚焦吉塔进入国家体育学院之后,对比吉塔与巴比塔二人自律表现,及其对比赛成绩的影响,来说明自律品质的重要作用。吉塔在国家队初期这段时间表现出较低的自觉纪律水平。她留长头发,经常和队友一起出去玩,破戒吃油腻的食物,在打理头发和指甲上花了大量的时间。而反观妹妹巴比塔,在姐姐训练的时间她也在训练,在吉塔娱乐的时候,巴比塔还在训练,且能果断拒绝妹妹油腻食物的诱惑。姐妹二人不同的行为造成的结果也大相径庭,吉塔在一系列国家大赛中接连失利,均是首轮出局;而巴比塔则在全国摔跤锦标赛中连战连捷,轻松夺取冠军。

教师在学生个人成长中起着重要的导向和组织作用。影片聚焦国家队主教练普拉莫德和马哈维亚的争论,以及指导吉塔的比赛策略,来突显两位教练的差别,从而让观众认识到教师对学生成长的重要价值。影片用普拉莫德告发吉塔和巴比塔外出训练,国家体育学院领导让马哈维亚和女儿们等待是否开除的剧情设计,自然的铺陈出普拉莫德和马哈维亚对吉塔的定位进行了激烈的争论的情节。二人剑拔弩张,险些大打出手的片段 让观众清晰的了解两人观点的对立。普拉莫德认为吉塔在55公斤级不可能拿到奖牌,应该降级。而马哈维亚认为吉塔在55公斤级的国家大赛上早该拿奖牌,是普拉莫德误导吉塔为了技巧抛弃进攻强项才拿不到奖牌。接着,影片又聚焦吉塔参加英联邦运动会的比赛,普拉莫德和马哈维亚指导吉塔的比赛策略也是大相径庭,让观众看到不同教练的引导对学生影响的巨大差别。在第一场比赛中,普拉莫德让吉塔防守,马哈维亚则让吉塔进攻;第二场比赛,普拉莫德让吉塔进攻,而马哈维亚让吉塔防守,在对手急躁时反击。吉塔按照马哈维亚的策略都赢得了比赛的胜利。观众从二人指导吉塔的语言和结果可以发现,马哈维亚的指导比普拉莫德更到位,马哈维亚更注重细节,更能让学生发挥出自己的特长,做到因材施教。

《摔跤吧!爸爸》紧凑的剧情设计,感人的故事情节,幽默的叙事风格和阿米尔·汉等演员的精彩演绎,充分展现了影片的教育内涵,彰显了宝莱坞电影的国际水准,让观众在观影娱乐的过程中深受教育。

参考文献

[1]王波.举“重”若“轻”的励志佳作——再评电影《摔跤吧!爸爸》[J].电影文学,2019(16):153-154.

[2]林德全著.教育叙事价值研究[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9:4.

[3]吴潜涛,杨峻岭.全面理解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J].高校理论战线,2011(10):9-14.

[4]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03-109.

[5]李小平,郭江澜.学习态度与学习行为的相关性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5(04):265-267.

[6]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252.

课题项目: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项目编号:2018-JKGHYB-0611),主持人陈峰。

(作者单位:周口职业技术学院;周口师范学院)

猜你喜欢

传统观念爱国主义爸爸
探索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下的教学之路
爱国主义教育70年
我和爸爸
传统观念与民法结构:再论中国古代民法的价值
电视广告中女性模式化形象分析
改变传统教学观念 培养数学阅读能力
爸爸
爸爸冷不冷
概说张爱玲创作中的传统文化元素
可怜的爸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