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包法利夫人及其现实意义分析

2021-09-06王枝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1年8期
关键词:包法利夫人现实意义人物形象

王枝

内容摘要:《包法利夫人》是19世纪法国作家福楼拜的作品,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文章将包法利夫人作为研究对象,主要从主人公少女时代、婚姻时代以及成为情人时代三个阶段对其人物形象进行描述,分析其成因,以及该作品带来的现实意义等方面来解读爱玛的悲剧命运。

关键词:包法利夫人 人物形象 现实意义 悲剧性命运

福楼拜于1856年完成《包法利夫人》,时隔一百六十多年,在今天仍然被人们谈论着。它之所以能够跨越时空而被读者喜爱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塑造了一位聪明、漂亮,渴望爱情,可怜而又可恨的女性形象——包法利夫人。她经历了从少女到包法利夫人再到情妇的角色转变。两度偷情非但没有给她带来幸福,却使她遭到了高利贷的重压,直至积债如山,走投无路,最终服砒霜自尽。

一.爱玛人物形象分析

爱玛的人物形象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少女期、结婚期以及成为情人期。婚前,爱玛是一位农庄里面的女孩,她的父亲对他漠不关心,母亲在她15岁的时候去逝。嫁给包法利之后,她以为会拥有炙热的爱情,然而平淡无奇的婚姻让爱玛大失所望。于是,她开始追求爱情,先后成为莱昂和罗多夫的情人。

1.少女时代:聪明、漂亮,渴望爱情

爱玛出生在一个农庄,在十三岁的时候就到学校接受了贵族式的教育,并痴迷浪漫小说,她希望自己能够过上贵族生活并拥有一份轰轰烈烈的爱情。在修道院的生活是神秘且枯燥的,爱玛不仅没有束缚自己的思想行为,反而更加追求罗曼蒂克般的爱情。与夏尔第一次相遇是给卢奥老爹治疗腿伤时,夏尔看到爱玛的指甲白净,亮晶晶的,她美在那双眼睛,棕色的眼睛,但是看起来又像是乌黑的,她的头发乌黑而又光滑,盘在后面,只露出耳尖能看到。双唇丰满,俨然一个美少女的形象,并不像普通的农家少女那样不修边幅。爱玛是一个农家女孩,但身上却没有一丝丝的土气。这主要归因于家庭的教育以及她十三岁的时候,去修道院进行系统的知识学习,但修道院繁琐枯燥的修身活动并没有约束爱玛的心性,反而使她更加叛逆,为日后的出轨埋下了伏笔。

2.婚姻时代:沉闷、枯燥、生活没有激情

当爱玛嫁给了包法利后,她才发现实际上的婚姻和她理想中的婚姻简直是天壤之别,她以为包法利是一个懂得浪漫,有情趣的男人,然而,她的丈夫包法利只懂得行医治病,根本不会制造什么烂漫,甚至木讷,这使少女时代对爱情充满幻想的爱玛异常失落。恰巧侯爵邀请他们夫妇去沃尔萨参加聚会,会上,有位叫做“子爵”的男士邀请包法利夫人跳舞,这让她心潮澎湃,她忘不了激动人心的沃尔萨之行。她怀念那晚的舞会,这使她产生了搬家的想法。离开托斯特对于夏尔来说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但是,为了可怜的妻子,他必须搬走。与会,他们决定搬到一个叫荣镇修道院的小城镇,开始新的生活。

3.情人时代:耽于享受,沉迷借贷

在荣镇,包法利夫人遇到了她的第一个情人,莱昂,虽然她此时已经怀孕了。但是她也毫不避讳,不久后,莱昂离开了,这使她大病一场。时光飞逝,她渐渐地忘记了莱昂。荣镇要开农业展览会了,会上,包法利夫人遇到了她第二个情人,罗多夫,这使得又一次对生活燃起了希望。她渴望罗多夫带着她和女儿私奔,可罗多夫只是嘴上答应,心里面并不愿意。罗多夫给爱玛写了一封告别信就离开了。为此,爱玛再次大病一场。不久后,包法利夫人身体好转,夏尔带她去卢昂看戏,再次与莱昂相遇,为了延续两人的情感超额消费,而巨额的欠债是压倒她的最后一根稻草,在这些事情发生之后,爱玛选择服下毒药,痛苦地离开了这个世界。她想到:“我睡过去就万事皆休了!”一切背信弃义的行为,无穷无尽的欲望都不再与她有关了。[1]

二.爱玛人物形象成因

爱玛从一个少女,成为包法利夫人,再成为莱昂和罗多夫的情人,游走在三个男人之间,但最终没有善终,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自身性格原因,家庭环境原因,社會原因。

1.性格原因:贪慕虚荣,金钱至上

贪慕虚荣是导致爱玛人生悲剧的原因之一。她的家庭,无论是她父亲,还是丈夫,他们的财力,都无法满足她对金钱的欲望,而她却不以为然,热衷于高消费,名牌货。为了满足和情人的高品质生活,她不惜借高利贷,一张张账单也随之而来,从1000法郎到8000法郎,渐渐地,她知道还不起了,于是变卖家当,四处借钱,银行也不愿意贷款给她,情人也不愿意帮她偿还债务,最终债台高筑,无力偿还。福楼拜也承认:“这是一个有些变坏了的性格,一个属于虚伪的情感的女人。大家都认为我喜欢这样的现实,其实我厌恶这种现实。正因为我讨厌它才写了这部小说。”[2]

2.社会原因:父权文化体制的主宰

19世纪的法国依然是男性为主宰的父权文化体制压抑着妇女,妇女地位低下,她们没有自由的思想,没有施展才华的舞台,她们被视为男人们的附属或“他者”。爱玛接受过修道院良好的教育,天生就透露出与众不同的气质,她努力为她的这份气质寻找展现的舞台,虽然面临重重困难,但她不仅不屈服,反而显示出一种反抗精神。即使是死,也不愿意沦为出卖灵魂的金钱交易的工具,更不愿意向男权社会妥协。她对公证人说:“先生,您太卑鄙了,您乘人之危!我是来求您的,但不是来卖身的。”福氏也借位说: “爱玛想,她终于要告别了,告别一切欺诈和卑鄙,告别折磨她的一切贪欲。”[3]

3.家庭原因:成长环境的不幸

爱玛的父亲是一位农场主,对爱玛很少关心,几乎不过问她的生活,在爱玛母亲去世之后,爱玛曾对其父亲说,等她死后,希望和她的母亲埋葬在一起。由于母亲的离世,爱玛马上变得冷淡,对功课也不认真,她开始讨厌去上教堂的课以及与之相随的规章制度,渐渐地她厌倦了乡村生活,又渴望回到教堂,她一直在想,我应该到一个遥远的地方,名字响亮而又动听。但是,这些地方几乎只在小说中存在,她渴望摆脱家庭对她的控制,想独立生活,想去巴黎,想当富太太。然而父权文化体系下的她始终摆脱不了目前的困境。

三.爱玛人物形象的现实意义

纵观爱玛一生不幸的遭遇,可以看出她虽然是一个失败的女性,但在一定程度上她也是成功的。说她失败,是因为她的婚姻是不幸的,遇到的三个男人,除了夏尔是真心爱她的,其它的都是对她别有所图,然而她对夏尔却没有多少爱。说她一定程度上是成功的,是因为她敢于向“永恒的女性美德”发出挑战,女性意识也逐渐苏醒。渴望爱与被爱,渴求两性的平等。所以说,福楼拜塑造的包法利夫人是文学史上不朽的人物形象。

1.挑战男权社会

包法利夫人在少女时代期间,就想摆脱父亲对她的控制,她想要独立,想要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事。等她嫁给包法利之后,她可以控制自己了,丈夫对她也不加以限制,她有了和情人偷情约会的机会,但是她依旧是偷偷摸摸的,她始终不敢与丈夫吐露自己的心声,使得她成了莱昂和罗多夫的掌中玩物,依旧在男权社会里面艰难地生存着,想要打破这种现状,却始终不能如己所愿。

2.唤醒女性意识

当爱玛不能从丈夫包法利那里得到罗曼蒂克般的爱情,她的女性意识逐渐苏醒了。既然丈夫给不了自己想要的生活,那么可以自己去追求,去争取。于是她两番出轨,想要获得独立的女性地位,拥有属于自己的爱情,可以过上贵族太太的生活。为此,她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追求舒适的物质生活与美好的爱情本没有错,是合乎情理的,但她却因此背上了高利贷,使得自己一步一步走向深渊而不能自拔,最终,走向了人生的毁灭。

3.渴求两性平等

爱玛希望可以主宰自己的命运,宣示自我婚姻,不愿受到世俗的摆布,在明知自己已经是有夫之妇的情况下,依旧交往了两个情人,她用这种方式来换取两性的平等,显然是不符合当时的社会潮流,最終是会被社会所唾弃。她错误的生活方式和爱情观念客观上也使得她对两性生活产生了依赖。

爱玛的死不仅仅是她个人的悲剧,也是那个时代的悲剧。爱玛的渴望真爱、希望获得幸福,过上贵族社会的生活。但欲望的本体仅仅是一种不现实状态,由于爱玛看不清问题的本质,总是希望得到关注与爱。实际上,爱玛从未爱上三人中的任何一人,她所追求的都是水中月、镜中花一般虚幻的恋爱对象。因此,她的悲剧不是偶尔的,而是必然的。

参考文献

[1]福楼拜.包法利夫人[M].罗国林,译.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18.

[2]李健吾.福楼拜评传[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

[3]宋新军.沉溺与飞升——女性自觉论[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0:114.

(作者单位:浙江科技学院人文与国际教育学院)

猜你喜欢

包法利夫人现实意义人物形象
聚焦语文要素,整合单元教学
儒学视阈下刍议箪食瓢饮的颜回之乐与现实意义
中外小说中女性人物形象对比分析
电影《包法利夫人》中艾玛形象塑造解读
包法利夫人的浪漫之殇
心灵的旅程
论“教之道, 贵以专”的现实意义
从改编影片看电影与文学的关系
让人物形象定格在经典细节上
《包法利夫人》中的环境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