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师范印象记
2021-09-06杨鲲峰
大理师范学校是苍洱艳丽夺目的奇葩,滇西历史悠久的教师摇篮,也是云南省唯一的一所百年中等师范学校。经苍山雨露的滋润、文化名邦的熏陶,大理师范已成为享誉省内外的百年师范名校。从1905年大理女子师范学堂算起到2005年百年校庆及改制转办高中,大理师范学校伴随着时代的风雨,走过20世纪,走完百年里程,写下了一部恢弘灿烂的历史。
我于1984年起在大理师范学校任教,到2005年送走最后一届师范生,在其间工作、生活20多年。如今,每当漫步校园,总常常追忆起大理师范的百年历史,怀想当年的校园风景和教学精彩。
风景追忆
20世纪90年代,下关南郊原大理农校校址上占地90亩的大理师范学校校园在今天看来不算大,校舍大都只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就建成的两层的砖木结构瓦顶房,但校园中的每一道风景已然定格在每一个在这所百年名校中工作和学习过的师生心目中,成了永恒的忆恋。
80年代,师范开的是东大门,门前长长的通道正对着文化路上段的沙河埂。
走进东大门,南边是一幢四层的红砖楼,是学校办公所在地,一楼有个小卖铺,那是学生最爱去的地方,小卖铺里除了学生日常用品外,还卖学校食堂烤的面包,非常好吃,到放假时,学生都要用节省下的菜票买点鲜面包带给家人尝尝,可谓供不应求。办公楼前有花台,春天桃花李花开得很热闹。楼的北面有一个宣传栏,学生课间时都挤在那里看上面粘贴的消息。
东大门是当年最热闹的地方,9月开学,多少新生满怀喜悦,拿着大理师范的录取通知书,在父母的引领下带着行李在这里注册报到。三年结束,毕业生也是在这里登上总务处安排好的大巴车,挥泪向老师和同学作别,奔赴工作岗位,那激动人心的情景永远使师生难忘。
那时,校园里梨树最多,从东大门进来,由东至西的主干道和通往食堂通道的两侧,各幢宿舍楼前后,常青园的外围,图书馆前边,教学楼后面,足球场和篮球场的南边,到处都是一排排梨树。
春天,开学不久,正是梨树放花之时,校园里处处是洁白的梨花,春风乍起,行走在校园中,洁净淡雅的芳香扑鼻而来,飘荡的花瓣似银蝶蹁跹,如瑞雪飞舞,飘飘忽忽,钻进脖颈,歇在发梢。若是一阵如丝的春雨过后,校园里空气清新,阳光灿烂,梨树上,嫩绿的新叶映衬着洁白的花朵,风中柳絮飞扬,花间好鸟啼唱,水泥道上偶积的一潭潭雨水上面漂着洁白的梨花瓣,在春阳下闪着亮光,煞是抒情。到了秋天,满园的梨树挂满了沉甸甸的果实,这些梨树都不太高,过往行人伸手可得,但没有一个同学去采摘梨果。为此,外地来学校参观的人看到此情此景,无不惊叹大理师范良好的校风。这些梨大都是雪梨,是当年大理农校培育的优良品种,个大皮薄,肉细味美,满树的梨儿一直到中秋节时,才由学校组织学生统一采摘,分送给全校的师生员工。后来,梨树逐渐减少,干道两旁才栽上了两排柏树。
几十年晃眼过去了,每当迎着朝阳,在熟悉的校园小路上散步时,当年“初升的太阳照在脸上,也照着身旁这棵小树”的歌声又仿佛在耳边回响。
大理师范校园里,常青园是最好的去处。园中有冲天柏、夜合树、银槐、圣诞树等许多树木,都长得遮天蔽日,树荫下还点缀了些许石桌石凳,铺着几条鹅卵石曲径,鸟语花香,环境非常幽静。园中还有一个梅花形的小水池,池中有假山喷泉,更有诗意的是,池边正好有棵一人合抱的古柳,斜枝伸到池面上,春风来时,修长柔嫩的柳条一排儿疏疏朗朗地垂着,遮住大半个池子,微风过处,疏密有致的柳条如绿帘般悠悠飘拂,偶有乳燕在园中翻飞,柳絮飞扬,另有一番情趣。园中一年四季都有花开,初春,芍药牡丹齐放,杜鹃花开得如霞似火;盛夏,丁香含笑,围栏上淡雅的素馨和娇美的蔷薇清香四溢;中秋,菊花绽放,挺拔的银槐树满树黄花;严冬,玉兰俏丽,冷艳的山茶报送着春的信息。
常青园也是师生看书和休闲的好地方,那时,学校的主教学楼刚好在常青园南边,因此,课余时间,师生常常到园中看书、小憩,去欣赏满园的诗情画意。到梨树下偷看尾巴掀得高高的小松鼠,在夏夜迷人的月光下感受紫罗兰的香味,到圣诞树下开班委会。园中的古柏、合欢、圣诞以及春末夏初开得如同紫色瀑布一般的紫藤架,还有毕业时各班从河中捡回的鹅卵石在园中铺成的小路,在所有的师范生心目中留下美好的回忆,多少校友毕业后回校都要到此一走。
电教楼的原址是学校教职工的菜园地,各家有一小块,里面栽了小葱大蒜和瓜豆白菜,每到傍晚,教职工爱在自家的菜地里拔草浇水,别有情趣。
园中有一棵梧桐树,两干并长,称之为合双梧桐。園地北边有一条通往教工宿舍的路,两边长满挺拔的白杨树,一到秋天,树叶经霜变红,也是一道景致。1986年,大理师范学校成为中国——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加强小学师资培训项目学校,由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援助电教设备,省、州投资,在菜园地的南边和西边盖起了框架结构的电教楼,其中设有阶梯教室、多媒体教室、语音室、实验室和演播室等。电教楼是当时学校里最富有标志性的建筑,也是全州设备先进、功能齐全的多功能综合大楼,除了本校师生在里面开会、做实验外,全州的有些教育活动都到这里进行。特别是每天下午课外活动时间,各种兴趣小组都集中到这里活动,非常热闹。
电教楼的东北角有一棵从当年教工院地震预测室前移出来的大青树,如同一把大绿伞,和下面一高一矮的蘑菇亭相映成趣。门口一棵银杏,秋天霜叶如火,很有诗意。正对着银杏是一排三角梅,夏天满树花开灿烂,用它那夸张的三片彩叶吸引无数蜂蝶来为自己授粉。电教楼和常青园原先有栏杆围着各自成园,中间有一条通往教学区的路,两边栽了成排的垂丝海棠,春天枝繁花盛,很好看,后来栏杆拆除,海棠被砍,栽了几排泣血的杜鹃。
师范礼堂在校园南端的食堂前,是20世纪50年代砖木结构的一层大瓦房。朝北开着的两扇大门前有个小花园,里面栽着齐腰高的白蜡树,一排排修剪得整整齐齐,是学生看书休息的好去处。
礼堂很简陋,里面有一个木板铺成的台子,座位是原先用木板和铁架做成的条椅,20世纪90年代初期改造成有梯度的单人靠椅,舞台也添置了些布景和灯光,每逢节庆或大型文艺表演、开大会、看电影,全校师生都集中到这里。由于是瓦屋面又临近食堂,加上周围树木多,礼堂周围有许多麻雀,闲暇时,师生常端着茶杯,来这里坐在小石凳上,看这些可爱的鸟儿在宽广的屋顶上嬉戏,听它们在树枝上啁啾,很有趣味。
正对着礼堂的北边是学生的几幢宿舍,全是50年代砖木内廊式结构的两层红砖瓦顶房。虽然简陋和陈旧,但每幢中间都栽有成排的梨树,春天花开如雪、夏天绿树成荫、秋天硕果坠枝,花果摇窗,倒也很美。1998年12月,下关发生4.7级地震,几幢宿舍楼被鉴定为危房被拆。于1999年在原址上建成男、女生新宿舍楼各一幢。住宿条件是比前好多了,但礼堂也于2004年拆除,校园中已不见当年的梨樹,那些可爱的鸟儿也因失去了屋檐下瓦缝中温暖的家,不知飞到何处去了!
音乐楼正对着电教楼,于1992年盖成,集大小琴房、音乐教室和舞蹈室为一体,造型独特。音乐楼的过道墙体上有一棵爬山虎,茁状的藤蔓长得很旺,布满了整个墙面。每年夏天,网状的藤蔓上抽出无数的叶子,在灿烂的阳光下闪着油油的亮光,楼梯口和过道上藤萝披拂,别有情致。过道后面有一片空地,里面栽有凤尾竹,已长得高出二楼,婀娜的秀竹映衬着音乐楼,丽日蓝天、竹影摇曳,别有一番画意诗情。
音乐楼前的干道两旁还栽着两排日本樱花,一到春天就灿然怒放。宿雨初睛的早晨,行走在开满樱花的干道上,远远望去,彩霞万重、飞焰横天,驻足举目细看,但见日丽天蓝,樱花含露,灿烂的朝阳下乳燕翻飞,耸立的水塔旁古柳吐绿,不觉轻吟:“樱花红陌上,柳叶绿池边,燕子声声里,相思又一年。”不过,最有福气的是在音乐楼上课的师生,每当课间休息时,师生在教室外二楼的阳台上欣赏着眼前灿烂的樱花,享受着暖暖的春阳,有说有笑,开心极了。放学时,充满青春活力的师范生有说有笑,三三两两在花下面经过,人面鲜花相映红。蜂声嘤嘤,蝶影翩翩,高楼上传来悦耳的歌声和琴声,顿觉神清气爽。
课外活动时间,舞蹈队的同学在排练室里练功,管乐队的队员在花台前吹号,音乐楼前时时欢歌笑语,处处朝气蓬勃。
教学区由原来的小苹果园、图书室和音乐教室所在的旧址扩建而成。20世纪80年代,学校招有高中生、初中生,有大民师(民办教师)、小民师(山区师资),但不论是什么层次,大家学习都自觉刻苦,空余时很少有人去逛街,每天吃完晚饭,学生总是习惯地到校外去看书。那时,学校外围大部分都是田野,苹果园的西北角正好有一道小后门,白天都开着,从这里出去就可以到了南郊,每天吃过下午饭,学生总是三三两两结伴到校外的田野上看书。田野的傍晚一年四季都很美,小溪边长着油油的水草,田埂上开满斑斓的碎花,加上田间的曲径、暮归的牛羊、浇水的菜农、村落上的炊烟,处处虫唱蛙鸣,一切都充满诗意。
在这样优美的环境中,随处可见晚读的师范生。大家从后门出来后,各自选好地点,有的看书,有的背诵,有的沉思,谁也不影响谁。看书累了,吸一口晚风中送来的花香味,看一眼夕阳下起伏的稻浪,采一把田埂上的野花,逗一下洞口边的小蟹,顿觉倦意全消。直到听见校园里传来晚自习的预备铃声,大家才互相呼唤,一起有说有笑地从小后门回到学校。
教学区里,最早建的教室是1986年在最南边盖的一幢三层12间教室的一号教学楼,一楼前的花台上种着九心十八瓣、大玛瑙、恨天高等许多大理名品茶花,从冬开到春,可惜后来不知去向。1990年,为适应扩大招生的需要,又于区内的北边盖了一幢四层20间教室框架结构的2号教学楼,三楼的外廊墙体上有鲜红的“明日教师、今日做起”几个大字,激励学生博学多思、慎取笃行,做合格的师范生。两幢教学楼前还有月季园,各种颜色的月季四季都在开放,蜂飞蝶舞,芳气袭人。
教学区东边入口的两侧各有一个长廊,上面爬满了紫藤,一到春三月,紫藤花开满架,一串串花如一道道紫色的瀑布从顶端直泻而下。长廊的入口处还有一棵一人合抱的老杏树,三月开学,老杏枝头繁花似锦,春意盎然,几场春雨过后,老杏花退残红,碧叶间满枝青杏,引得过往女生望杏驻足。民间常说:桃三李四杏八年,校园中有这样一棵几十年的老杏多不容易啊,“红杏枝头春意闹”,师生常在老杏着花时拍照。
教学区的西边紧邻籽种站,从南至北近50米长的墙体全建成黑板报,每班一块,一个星期出一次,还要打分评比。黑板报前的小路旁栽了一排紫薇,一到学生毕业前,不同颜色的紫薇相继开放,学生还把它称为“毕业花”。紫薇下面又是成片的波斯菊,一到10月就开,在秋天的阳光下开得很灿烂。
教学区的正中间还有一个水池,池中央的花台上栽着一棵曲弯有致的松树,旁边立一块巨石,上面刻着全国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为学校题写的“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校训,左前方不远处还有一方六边形的洗砚池,相互呼应,很有文化韵味。
学校最早的图书楼在小苹果园的东边,两层砖混瓦房,虽然简陋,但北排紧挨常青园,临窗可以观赏常青园中的景致,西排面对小苹果园,可时见苹果树花开叶落,也可远眺南郊田园的美景。
到了2010年,学校建成新的图书楼,两侧有两排杜鹃花,一到春天,花朵怒放,五彩缤纷,特别是春雨过后,更是娇艳无比,美术班的同学常在花前写生。图书楼前的草坪原址是当年的常青园,起先东西还各留有一棵古柏,衬着图书楼也是难得的校园风景,还可借古柏对常春园时作怀想,但后来不知为何,西边一人合抱的那棵古柏突然被锯倒,东边一棵柏树也被砍去树梢。
所幸的是,当年常青园东南方的那棵老梅还在,尽管处在现代高楼的背面不显眼处,也极少有人关注,但一到冬天,铜杆铁骨上梅花怒放、寒香袭人,群芳虽妒,潇洒不羁之风骨犹在。如今,每当这株老梅凌寒独放时,我总适时到此驻足观看,拍摄留影,怀想当年雪后约伴月夜踏雪寻梅,在花下领略暗香疏影的情景。
运动场在主干道的北边,正对着长青园。以正中间的林荫道为界,西边是足球场。足球场的跑道是用煤渣填铺的,南北各有一道射门,场上长着天然的小草,夏天有雨时,师生还在上面冒雨踢“水球”,秋冬季节小草枯萎,学生躺在软软的草皮上晒太阳、看书,自由自在,不受管束。场地四周长着许多树木,上体育课休息时在树下乘凉,空气清新,没有橡胶和柏油味,非常舒服。
足球场西边还有一幢两层的水泥平顶房,1990年前作为教学楼用,后来教学区盖了教学楼,这幢楼又变成学校勤工俭学的“高正公司”,其中有文印室、住宿部等。
东边是有四对球架的篮球场,南边长着许多梨树。一到课外活动时间,学生总爱在场上打篮球,累了便到旁边的水笼头下洗把脸、冲冲脚,每天过得很开心。每年运动会的拔河比赛也都在这里进行,运动会前的一个星期,每到下午第二节课后,球场上总是传出“加油!加油”的拉拉队呼声,气氛紧张又热烈。足球场和篮球场中间林荫下的空地上是跳远的沙坑,爬杆顺着立在大树上,虽然条件差,不合乎规范,但自然天成,樹荫蔽日,照样完成了所有的体育课程。
运动场是师生最喜欢去的地方,除了课外活动外,星期一早上升旗仪式,每年冬季运动会都是在这里举行。礼堂里没有座位时,每到周末的晚上,学校放映员在足球场西边教学楼的走廊上拴上布幕,全校师生便抬着小凳子坐在足球场上看露天广场电影。每年的元旦,学校都要组织在足球场上开篝火晚会,师生围着熊熊篝火又唱又跳,直到午夜新年的钟声敲响,全校师生才依依散去。
1992年前,大理师范一直开的是东大门,1992年后,教工宿舍内盖起了几幢房子,外面的人民南路也已修通,为方便师生,学校在西边修建了西大门。
西大门门头有字母“SF”的装饰,以示“师范”之意,左上方有一个鲜红的太阳标志,喻教师“托起明天的太阳”。一到节日或学校庆典迎宾的时侯,门头上彩旗飘飘,暖意洋洋。那几年,为了管理方便,学校封闭了东大门,全校师生统一走西大门出入,所以师生常在此相遇。当时的师范注重能力和素质教育,师范生爱说爱笑、热情大方、爱学习、懂礼貌、充满青春活力,综合素质高,与老师相处很好,师生见面总是热情地打招呼,那种师生相处融融泄泄的感觉真好。进门处的落地花坛上还栽了一排报春花,一到冬天,金色的花朵凌寒开放,给人暖暖的春意。在大理,坝子里下雪是难得的奇景。1983年冬天,下关下了一场罕见的大雪。雪是夜间下的,那晚上很好睡,第二天清早起来,雪霁风停,整个校园银妆素裹,一片银色世界,校园的房屋上和树枝上都覆盖着厚厚的积雪,蓝天底下,玉树琼枝,分外妖娆。校园里的积雪厚达过膝深,伙食堂里的“130生活车”也无法出校,那天食堂唯一的菜就是腌菜汤,同学们用雪洗脸,极有意思。因为雪下得大,也较难得,那天全校放假,校园里热闹极了,师生在校园里堆雪人、滚雪球、打雪仗、一个个乐得前仰后合。
因为下雪,校园里平日喧闹的麻雀无处落脚,一排排紧缩着双翅紧贴着礼堂的窗沿和舞台的房梁上,看到这些冷得发抖的小生灵,有的学生便把饭粒撒在礼堂的地面上,让那些鸟儿飞下来啄食。
2005年3月4日百年校庆前夕,下关突然下起了20年罕见的一场春雪。雪下得很大,从3日夜间一直下到4日下午,校园中积雪有一尺多深,又正值音乐楼前樱花绽放,瑞雪纷飞,红白相间,雪绽霞铺,校园里出现难得一见的景观。电教园入口处,白族民居短墙的瓦楞上全是一沟沟洁白的积雪,和花空里的书画相映成趣。师生纷纷在校园里赏花玩雪,拍照留念。
精彩留连
大理师范学校倡导素质教育,注重师范生的全面发展,给予学生充分选择的机会和发展空间,所以,除了学习文化知识外,还常开展各种有益的文体活动。几十年弹指一挥间,但万千学子常由那些丰富多彩的活动想起在大理师范度过的如歌岁月。
在大理师范学校,一年一度的冬季田径运动会是规模最大的全校性师生体育盛会,自1980年元旦举行了“文化大革命”以后的第11届冬季田径运动会后,每年一届,到2005年已到了第36届。
冬季田径运动会一般安排在元旦前后举行。运动会最有气势的是开幕式。开幕式一般在下午举行,州体委、州教育局及下关各兄弟学校都派代表前来参加。那天,校园张灯结彩,到处悬挂着出自于美术班师生手中的运动画像。入场式时,在激昂的运动员进行曲音乐声中,身穿白族服装的6名女生手持着会旗走在最前面,6名体师班的男生扛着会徽跟着,在50名由艺师班组成的鲜花队和50名由体师班组成的彩旗队的簇拥下率先进入运动场。然后,身着运动服的各班学生按顺序进入指定位置,运动员全部进场后,全场静立升会旗。等领导和来宾讲话结束,全校30个班级、1500多名运动员才退场。
整个冬运会持续一个星期,有时早上下雪,学生早早起来清扫跑道上的积雪,中午跑道上有灰,各班同学又争着在跑道上洒水。每天举行项目时,参加项目的同学在场地上进行,其余各班同学在指定地点观看,为运动员呐喊加油,忙着写广播稿。本着“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精神,运动场上大家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同学们争着端茶送水,搀扶从场上跑下来的队员,还争先恐后地做好事,争当“道德风尚奖”。
学校的冬季运动会不仅检阅和提高了学校师生的体育运动水平,培养了学生组织体育活动的能力,同时还有力地促进了学校精神文明建设。
1984年,为适应小学教育教学的需要,大理师范学校向在校的师范生提出“八会”基本功的要求,即:会说普遍话,会写三笔字,会唱歌,会弹琴,会跳儿童舞,会画画,会带操,会教学。为了扎实开展“八会”基本功的训练,每星期一、三、五晚自习前20分钟练习普通话,二、四、六唱歌,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一般都在下午四点上完课后,每天一到这个时候,学校广播室传来各兴趣小组活动的通知。运动场上,足球队在踢足球、篮球队在友谊赛,哨音和欢呼声响成一片;音乐楼里,舞蹈室排练舞蹈、琴房里琴声歌声,特别是女子管乐队,阵容大、气势足、非常引人注目;阶梯教室中,书法、绘画、摄影等讲座座无虚席;电教楼里语言、演讲、节目主持人训练分组进行。此外还有合唱团、记者站、书印社、文学社,丰富多彩,应有尽有。
除了这些每天的固定活动外,各兴趣小组还在周末开展活动,学校还组织学生在每年的元旦、“五一”“五四”“六一”、国庆等节日开展各种活动,和师范附小举行游园活动和文艺联欢,举行“一二·九”歌咏比赛,电影周、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加迎接香港、澳门回归知识竞赛,参加州庆、天龙八部影视城落成典礼暨《天龙八部》开机仪式及中国昆明国际旅游节、中国漾濞核桃节等大型文艺演出。学校各学科组还定期开展与学科相关的各种活动,让师范生愉快充实地度过每一天。
为活跃校园文化生活,推进素质教育,结合“八会”基本功集中展示音乐、语言、文学、美术、书法、舞蹈等方面的教学成果,大理师范学校于1998年6月举行首届文化艺术节,此后到2005年每年一届不断。
文化艺术节都安排在上学期,时间三天,活动前学校各学科组和各班需作认真准备。和冬运会一样,大理师范学校的文化艺术节非常隆重,很有特色。开幕式仍然在足球场上举行,开幕式上,除艺师班表演精彩节目外,全校各班出一个代表性节目,还专门邀请大理州、市领导和文艺团体及兄弟学校的代表前来观看。文化艺术节主要以学校的语文组、音乐组和美术组为主,内容为三笔(毛笔、钢笔、粉笔)字比赛,诗朗诵、作文、演讲、手抄报竞赛,三独(独唱、独奏、独舞)、大合唱、集体表演比赛,此外还有美术、手工、楹联、摄影作品展览,有文艺晚会、电影晚会和游园活动等。
学校的文化艺术节突出师范性和美育功能,起到使全校师生培养审美素质、领略艺术魅力、提高鉴赏水平的作用,展示了师生团结友爱、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促进了良好校风、班风、学风的形成和巩固。
为了使师范生保持劳动人民的本色,养成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学校结合德育教育建立了劳动周制度,全校各年级每个班每学期都有一周的时间停课参加建校劳动。
各班在劳动周时分考核组、保卫组、卫生组、绿化组等,参与学校的清洁卫生、美化绿化,负责各班早晚自习和课间操的考勤、打饭时的秩序维持,并参与门卫值勤、巡夜以及到政教处、图书馆、阅览室、食堂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那时学校没有校工,学校的绿化卫生都由学生完成,劳动周里,绿化组的同学修剪学校的草地,给果木喷药,为花草施肥,在植物园里学移花接木的技能,体验栽花种草的乐趣,有说有笑,其乐融融。卫生组的同学打扫学校环境卫生,冲洗厕所,卷衣抹袖,精神可嘉。劳动周结束,学校政教处根据表现给各组打分,最后记入先进班级评比分数。
劳动周虽然有点累,但由于这些学子大部分来自农村,都爱劳动,干起活来从不叫苦,虽说各组分工,但又相互合作,男女同学有说有笑,十分开心。特别是春夏时节,植物园里蔷薇卧晓枝、芍药含春露,翠竹发新篁、紫藤泻花瀑,更是成了学生的乐园。劳动周培养了学生不怕脏、不怕累的精神,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和感情,学到绿化美化环境的知识和技能,使中师生成为一专多能的合格人才。
此外,教育教学见习和实习是师范生在校学习期间两次重要的实践活动,成绩记入学生的学籍档案。
20世纪80年代初期,师范生招收人数不多,见习一般都安排在師范附小进行。见习分为一年级时一日常规见习和二年级时的一周见习,一日见习的时间安排在一年级的上学期,从早读到下午的课外活动,学生分小组跟班进行,主要是随堂听课、观摩班会课和课外活动,做代理班主任工作。一周习见安排在二年级上学期,为了使每个师范生都能对各年级的课程和小学教育教学有了解,一周见习采用一天一轮班级的方法。见习时学生认真听课记笔记,晚自习时,各班在班主任和科任老师的指导下对当天的见习进行总结交流。后来师范招生班级扩大,附小无法容纳那么多的师范生来听课,90年代开始,见习又安排到下关市区内的各个小学进行。那时市内没有公交车,每天见习时不管天气状况如何见习师生总是按时步行到达见习学校,非常认真。
教育教学实习是师范生继一、二年级一日见习和一周见习后一次极为重要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时间为一个月,一般安排在三年级下学期开学时。
80年代初期,实习采取各班由班主任和一个科任老师带队,以班为单位到全州各县的实习学校进行。实习学校大多数是县城小学,但也有部分实习点设在乡镇上,生活和交通条件较差,下县实习师生都要自带行李用具,统一吃住在实习学校,实习生在带队老师的指导下自办伙食,除请一个炊事员外,买菜帮厨均由实习生轮流完成。那时生活标准低,几天才能吃一次肉,多数情况下都是睡地铺,学生分为3-5人为一个实习小组,由小组长负责,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轮流负责所在班级各学科的教学和班主任工作,除了认真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组织课外活动、处理突发事情外,还要进行家访,许多实习生常常工作到深夜。尽管如此,实习师生都满怀激情、认真踏实,不叫苦叫累,在实习学校的支持配合下认真完成好教育教学实习,还开展一些有益的活动,深得实习学校和当地政府及群众的好评,实习结束时双方都难分难舍。
到了90年代,为了便于管理,实习由原来的以班为单位改成以县为单位回本县实习。后来又由原来的集体实习改为学生各自回本县联系分散实习。
实习活动不仅使师范生对小学教育教学有初步的了解,为毕业后的教学打下一定的基础,同时在各方面都得到锻炼和提高,也是学生三年师范生活中最精彩的一页,实习师生总是难以忘怀。
校庆回眸
百年名校创辉煌,万千学子报春晖。2005年,大理师范建校一百周年,学校定于4月16日举行百年庆典活动。为举办校庆,学校成立了校庆筹备组,我名列其中,主要负责编辑学子文集《我与大理师范》及校友的邀请和接待工作。
学子文集和校友邀请是校庆前期准备的重点工作,从发放征文通知到编辑印刷,时间紧,工作量大,又要力争使全书设计新颖、内容丰富,几乎都是日夜奋战。
大理师范办学时间长、影响大、声誉高,学子遍及白州及全国各地。为了能使较多的学子参加母校庆典活动,发邀请函前首先要落实在各地工作的校友,然后在校庆前将请柬寄送到校友手中。3-4月,校庆在即,在完成学子文集的同时,又要按计划如期完成邀请书的寄送工作,我们接待组一直奔波于全州的12个县市之中。4月2日,我们到北三县送请柬,到剑川时气候突然变化,晚上午夜时分突然下起了雪来。第二天,原计划从剑川到鹤庆马厂的路被积雪堵住,我们只好绕丽江前往鹤庆,那天,一路上漫天大雪,盘山公路又陡又滑,十分危险。到了鹤庆,雪下得更大,大丽路西邑段因雪堵被封闭,只得又在鹤庆县城困了两天。
文集编辑和请柬寄送虽说时间紧、工作量大,但毕竟还有一定的时间弹性,但接待就在校庆那两天完成,参加庆典的来宾多,遍及全省各地,关乎吃住接送,非常具体。从校庆前一天下午接待来宾到校庆当天的活动安排,确实累得无法形容。但是,作为学校的一员,能欣逢百年庆典,担当些许工作,也是极愉快的事情。
2005年4月16日,天高气爽、风和日丽,雪后的苍山洱海更加妖娆,大理师范校园里张灯结彩、喜气洋洋,八方学子云集母校,共祝母校百年辉煌。
庆祝会上,省人大、省教育厅、省师范处和大理州委、州政府、教育局有关领导出席庆祝大会并分别作热情洋溢的讲话,大理师范首届艺师班举办了画展,在校学生和已毕业的校友联合举办“百年辉煌”文艺演出。在优美明快的旋律中,万千学子高歌:
带着山的嘱托,带着海的希望,跨进教师的摇篮。啊,大理师范,根植文献名邦,沐浴时代风雨,我们在你的怀抱中成长。
带着秋的成熟,带着春的温暖,踏上神圣的讲坛,啊,人民教师,传递文明火炬,播撒智慧种子,让万千幼苗長成栋梁。
追求真理,全面发展,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忠诚教育是我们的志向,振兴中华是我们的理想。
百年沧桑,百年辉煌。大理师范功不可没,史载千秋。每一个有幸在这所百年名校中工作和学习过的师生,都将永远引以为自豪和骄傲。大理师范的功绩永远和苍洱同在,大理师范的美名永远在滇西传扬。
编辑手记:
大理师范学校,从1905年创办至2005年改制转办高中,是云南省唯一的一所百年中等师范学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学校共培养了两万多名中师毕业生、数千名函授生及各类培训班学员,学子遍布白州和滇西各条战线,为滇西乃至全省的基础教育、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在我省的教育史上书写了极为璀璨的篇章。《大理师范印象记》一文的作者杨鲲峰在大理师范学校任教20多年,他熟悉校园里的每一道风景,真诚关爱着那里的一花一草一木,寒来暑往、四季更迭,作者见证了校园风景的几经变迁,记录了师范学校丰富多彩的活动,书写了万千学子在学校度过的如歌岁月。文章的语言简淡恬适,有着古朴明净的传统风格,朴素而不平板,读来口齿留韵,舒爽清新,充满着人文气息。这样的文字气韵和这一所有着百年厚重历史的学校形成了一种高度的契合感,厚重旷阔,洋溢着生机和活力,有着“秋的成熟、春的温暖”,我们相信,每一个在这所百年名校工作和学习过的师生,都将永远引以为自豪和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