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影视文化产业精品走出去共性分析

2021-09-06钱静赵永亮

文学教育 2021年8期
关键词:共性

钱静 赵永亮

内容摘要:十七届六中全会召开以后,我国决定实施“文化走出去工程”,这是我国在融入国际文化市场,拓展行业发展空间,转变发展方式,提高竞争优势的重大举措。近年来,中国影视文化产业依托经济和“一带一路”等平台优势在世界舞台占据一席,获得了经济和口碑的双收益。在经济实力跻身世界前列的同时,文化更要顺势而上,得到国际领域的认同。寻找已经“走出去”的影视文化作品的共性,让代表传统中国哲学思想的文化精品被更多国家接受,利用现有優势和经验“排兵布阵”,让精品走得更远也是相关行业和人员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影视文化产业 中式哲学思想 共性

要实现从文化资源大国向文化强国迈进,必须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只有将民族文化跻身世界主流,才能真正成为大国强国。影视不是单纯的视觉传达,而是作为文化产业的一部分,承担传承和交流的历史使命。“走出去”不应当是个结果,更应作为持续进行的状态,让中国影视文化产业精品体现时代色彩“走”得更快,“走”得更远。

一.中国影视文化产业

影视文化产业是新兴概念,分属文化产业这一大类之中,有着较长的发展历史和完善的部属分类。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文化产业就在平稳向前,健康发展。我国文化产业门类众多,各种文化形式或独立发展,或相互融合,形成了文化“跨界”潮流以及文化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向发展。

1.中国影视文化产业的定义

影视文化产业可以说是以影视方式为载体所产生的文化创造的总和所形成的产业形式,在生产和供应精神产品,满足人民文化需求的大前提下,融合多种艺术门类和中国元素,将“国潮”和“中国风”“变现”,促进经济增收。

2.中国影视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影视文化产业是影视剧等文化产品与商业结合的一种产业形式,以其受众广泛,共情性强,题材多样的特点,长期占据文化舆论的中心地位,无论是产业价值的自我构建,还是自身行业价值链的不断延伸,都迸发出巨大的潜力。

A.墙内开花,影视产业发展势头良好

从目前影视剧的生产量和播出量来看,我国已成全球第一大电视剧制作大国和播映大国,且发展空间较大。总体来看,中国影视文化产业呈现以下三个特点:

⑴变现能力强,带来巨大经济效益。

影视产业自身的易融合性特征使得音乐、美术、舞蹈等各种艺术受众都能被吸引。以电影产业为例,国家电影局发布数据,2019、2020年中国电影总票房分别达642.7亿元、204.17亿元,其中2020年电影行业在疫情下领先国际实现复苏,国产电影票房为170.93亿元,占总票房的83.72%;城市院线观影人次5.48亿。全年共生产电影故事片531部,影片总产量为650部。全年新增银幕5794块,全国银幕总数达到75581块。[1]

电视剧行业也同样成绩喜人,经济水平的提高带动中国消费者精神层面的消费可持续增长。电视剧市场的市场规模按约12.6%的复合年增长率由2015年88亿元快速增长至2019年1265亿元。随着互联网的利好性质实际多元化了电视剧的播放频道,中国电视剧市场的市场规模预期于2021年可达到1451亿元。[2]

⑵结构逐步优化,实现行业良性竞争。

2019及2020年高票房电影既有动漫题材,也有科幻、剧情、喜剧题材的出现,“多元”成为多个年度电影关键词之一。“实力”也成为热点词汇,票房靠前的电影中,不再带有“流量”、“明星”标签,而是质量为王,考验演员实力和演技,以及能够让观众产生共鸣的感染力。《八佰》在勇夺国内电影票房冠军的同时也摘取2020年全球电影票房桂冠。电视业也赶上了当代科技创新的大浪潮。产业重构推动电视业趋向网络化、数字化和信息化,拍摄、存储、后期制作、播出等过程不再分割进行。电视剧产业产量较上一年稳中有增,处于供过于求的状态,以往大热的古装历史题材作品比重有所下降,现实题材作品比重增大,更关注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和内心情感,注重增强人民精神力量。

⑶制作、播出方式灵活多样,市场前景广阔

我国影视文化产业在制作方式和播放平台的选择上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影视文化产品制作时采取自主拍摄、国际合作等方式,不同播放渠道和平台偏好的影视剧类型也存在差异,各个题材的作品都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播出平台和播出方式,不少面向年轻观众的影视剧作品,如言情、玄幻、悬疑等题材不再一味追求电视端播出,而是转战网络,选择网络视频平台进行播放。许多影视剧在宣传方面花心思,将作品带到各大国际电影节参展,最大限度获得影视剧爱好者的关注,有一定受众基础和知名度后再进行院线发行,取得了不错的反响。

B.“香飘四海”,国际知名度和认可度双轨向前

中国影视剧“扬帆出海”最早可追溯到1934年,《渔光曲》在莫斯科电影节得奖,开启了我国影视作品走向全球舞台的序章。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经济条件限制经历了一段技术限制和缺乏平台的艰难时期,使得逆差成为中国影视剧长期以来面临的巨大问题。在这样一个不利的背景下,被称为“中国名片”的李小龙通过电影《精武门》将中国功夫带到世界舞台,摆脱了外国观众对中国功夫是花拳绣腿的偏见;《功夫》一片海内外一共获得33项提名,拿到22个大奖;李连杰凭借电影《黄飞鸿》打开了通往好莱坞的大门;好莱坞合拍影片《尖峰时刻》,成龙的中国功夫变成亮点。电视剧《三生三世十里桃花》2017年在戛纳被评为全球最受欢迎的10部电视剧之一,到2018年8月,各平台播放量已达500亿次,《天盛长歌》被Netflix以最高级别买下版权,被翻译成十几种语言[3],于2018年9月14日在海外收费视频网站播出。

国家层面也搭建渠道进行助推,目前已经形成了国家和民间力量共同发力的局面,以“一带一路”为例,中国广播电视总局从2014年开始组织施行“丝绸之路影视桥工程”,以“中国影视剧对象国本土化语言配译项目为代表的多种项目同步开展。对反映中国现实、优秀文化、主流价值的优秀影视作品,配译成丝路国家当地语言,在当地主流电视台播出,促进文化互鉴、人文交流、涵养市场,成为丝路国家人民了解中国的重要渠道,逐步实现“民心相通”。当前在亚洲地区基本实现与当地主流电视台直接签约并播出,超30个国家都有固定时段甚至固定频道的“电视中国剧场”,这一数据还在不断增加。

相关影视文化平台也蓬勃发展,作为影视文化产业重要平台的电影节从无到有,尤其是上海国际电影节被国际电影行业人士所认可,每年吸引近万名影视业人士,聚焦行业发展方向,充分发挥了其桥梁作用。

二.中国影视文化精品“走出去”原因探究

文化产业一直以区别于第一、二产业的绿色环保、融合性强的独特优势独树一帜,受到各国的高度重视,为人类社会创造出新的财富并产生极大的乘数效应。美印影视作品长期占据全球大部分市场,以影视作品吸引受众,并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实现良性循环,这并非仅仅是依赖于其跌宕起伏的剧情和强烈的视觉冲击,更是因为其作品背后的内涵引起了差异化文化背景的观众的共识。这也为我国影视文化产业自身检视提供方向。

1.中国硬实力得到提升,软实力配套实现高“曝光率”

2010年起,我国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提升,支配性实力即硬实力这一物质力量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文化作为软实力,提升更为复杂和困难成为共识。中国有着文明古国的美誉,同时也是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发源之地,其文化成就可见一斑,文化繁荣、文化强国到如今的文化自信,都体现出党和国家对文化事业发展的高度重视。美国动画片《功夫熊猫》和《花木兰》选择了中国国宝熊猫以及花木兰这一女性英雄为主角这一文化采借现象[4]的发生也侧面印证了我国文化元素进入了国际视野。国外收费视频网站以及电视频道向越来越多的中国影视文化精品抛出橄榄枝,以高额价格为版权和IP买单。

2020年8月,优酷平台的一档纪录片引发热议,《中国美》以大国匠人视角,云集传统艺术精品,展示传统文化艺术和中国美学,生动展示世界文化影响下的中国之美,在国内外引发热议。值得一提的是,该纪录片为中外合作拍摄,具有鲜明的国际化特色,东西方美学的交融正在加速,东方艺术成为世界艺术殿堂浓墨重彩的一笔。西方主流意识中,中国的艺术之美正是情感和感性的表现。

2.文化多元理论得到认可,交流和借鉴成为新趋势

多元性文化是文化全球化的产物,也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每一种文化都是一个元,元与元之间的差异难以避免,冲突是交流初期乃至交流全过程中都不可忽视的一项重大问题,社会中的文化主流占据优势,随着交流的进一步深入和推进,处理不得当只会更甚。不同价值观和意识形态主导下的文化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先前一个时期西方国家依靠经济力量主导世界文明发展方向的局面正在被打破,世界呈现多极化趋势,不同政治力量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注重本民族文化的有效表达。

交流和借鉴成为主流,文化霸权主义思想不复存在。交流和借鉴不是有目的的文化渗透,而是在坚持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态度和原则下进行的一种沟通。各国在文化产业的下游制造环节和中游创意设计环节设立专项资金进行扶持,上游精品制作和宣发环节开展电影节、学术交流活动等多项活动,减轻“文化折扣”带来的不利影响。“一带一路”电影节联盟的平台背景下,上海国际电影节依托“一带一路”电影巡展机制,先后向多个国际电影节,推荐大批优秀影片,如《第一次的离别》《拂乡心》《少年桑吉》《第四面墙》等,这些影片是我国人民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在当地观众和业内人士中好评如潮,在“一带一路”电影文化交流学习中发挥强大的推动作用。

3.人类共同体意识觉醒,和谐社会理念为不同文化交流提供思路

十八大提出“人类共同体”这一理念以来,中国一直以实际行动践行这一理念,各国都同处一个地球,相互依存和寻求共同利益外,还要关注可持续发展。以气候变化、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为例,随着人类开发和利用资源能力的提升,环境污染接踵而至,极端天气等异常变化也接连出现,给人类造成重大灾难。世界人民共同关注的热点转移到自然环境和人类生存活动的平衡主题上。我国作为日益崛起的文化大国,在当代世界发展文明面临的冲突与问题日益增多的情况下要主动提供中国智慧,同时在文化产品的提供方面也应当起引领作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亘古不变的主题,环境保护永远是最具紧迫性、复杂性的使命。文化全球化的浪潮汹涌,似乎不可阻挡,在某种意义上也拓展创新了中国传统文化迈向世界舞台的新道路。

三.中国影视文化产业“走出去”共性分析

1.生命与情感框架下的中国哲学思想

中华民族是哲学的民族,中式的哲学思想也区别于西方,讲求动态的平衡而非静态的条框。在中华民族的传统认知中,人生的动力是情感,生命和情感贯穿了整个中国哲学的主题。占据主流的儒家思想和佛学都主张“戒,定,慧”,教人安身立命,强调道德品行的完善以及对平静内心的追求,注重培养区别于技巧经验的智慧。对于生命,传统中国哲学思想认为可以分为自然生命和价值生命两部分,前者不过是后者的具象和依托,虽鲜少谈及死亡,但认为死亡是自然的归宿,“死生有命”,不應过分纠结,应当将关注点放在创造生命的价值之中,每个人都不是超脱自然和社会的个体,都与祖先和后世包容在一起。

而对于情感的表达,中式哲学也提倡谦卑与自信的结合,压抑过多的欲望和情感的同时推崇“做事”,认为这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仁、义、礼、智、信、忠、孝”基本涵盖传统儒学对情感的理想态度,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指导着人民的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而这一切智慧,又可以追溯到“道家”哲学思想。

A.人与自然:敬畏自然,尊重生命的朴素思维

中华民族有着对世界的独特认识,尤其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谐共生的朴素相处智慧让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生生不息,发展壮大。

在传统中国哲学中,自然与人的地位是平等的,都是“道”创造出的物质,《管子·形势》“天不变其常,地不易其则,春秋冬夏不更其节,古今一也。”自然界有其固有的客观规律,人的意志也不能令其转移,顺物之性是人需遵循的法则。

电视纪录片《美丽中国》是中国中央电视台和英国广播公司联合摄制的大型纪录作品,以表现我国自然人文景观和动植物野外生存为主题,多角度的拍摄技术,让中国“天人合一”的独特思想更自然、更全面的呈现在世界各国观众面前。而提名奥斯卡奖的动画短片《美丽的森林》将10余幅宋代名家画作融汇在一起,以短片的形式生动的展现了中国古代工笔艺术,震撼了美国艺术界人士。全新的感官体验、绝美的中国风画面,体现了中国古代天人和谐的美好意境。2015年初,一部法国导演作品《狼图腾》在众多影片中杀出重围,斩获多项大奖。值得注意的是,这部电影改编自中国作家姜戎的小说,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为主题,探索人狼和谐相处,甚至人与自然的共处模式,这种努力化解冲突、尊重和保护不同文化的态度,也为不同种族、国家以及文化背景的人类的相处提供了更好的方式和思路。

B.人与自我:注重内心,追求自由的人文情怀

道家注重协调人与自我,人与道,人与万物之间的关系,道与精神皆为无形之物,万物则皆有形,影片《我不是药神》为代表的现实主义影视作品受到了观众的广泛关注,“虽然讲的是一个现实主义题材中的社会暗面,但是整个电影却用反击的方式来反衬和表现出人性的伟大光辉和正能量”[5],这些电影直击大众痛点,成为观众“心头肉”,其反映出的强大主流价值观也无形中推动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电视剧《全家福》讲述改革开放30年间,在某一个北方小城镇里,纺织女工张红秀与退伍军人周天平在患难中结为夫妻共同经历苦乐人生的故事。张红秀坚韧独立,被生活一次次推入绝境,她一次次地从绝境中奋力走出。表现出普通中国人的美好品德。

C.人与道德:强调理性,崇尚道德的礼法规范

道家注重人自身对精神领域的不断追求,后续由儒家进行继承和发扬,形成规范意义上的道德。儒家思想中的君子自是时常自省,“三戒、四绝、五美、九思”,恬淡的心态,美好的品格才是实现身心和谐的根本所在。影片《搭秋千的人》入围上海国际电影节,该片围绕朴实的老石油工人柳焕荣遇上的一桩桩麻烦事展开,大量写实的生活细节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石油工人为保障祖国能源供应不怕牺牲,兢兢业业,院线公映时得到了观众的一致肯定。这位石油工人在为人师、为人父、为自我的角色中与观众产生共情。在海外视频网站点击量靠前的古装题材影视剧如《甄嬛传》《如懿传》等随处可见传统的道德礼法,而拥有较多东南亚受众的家庭伦理题材影视剧又直接体现传统文化影响下无形的现代道德规范。

2.以和为贵,包容差异的中国智慧

传统中国文艺作品以真善美为主线,偏好设置和谐团圆的理想结局。“和”是儒家学者理想世界中的重要内容,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必然是“和为贵”,人人为圣人,事事依君子之法行之。当出现“不同”的意见时,则秉持“和而不同”的理念,“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6],承认“不同”是常态,尊重独立的思想和人格,延伸到尊重不同却同样优秀的文化及文化产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呼吁交流时要有同理心。费孝通先生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正印证了中国传统哲学的包容理念。保持谦虚的学习态度,博采众长的同时又注重文化自信,将本国文化推廣到世界。

作为拥有五千年文明的中国,以家庭和武侠为题材的影视作品,书籍戏剧占据了主流。究其根本,自然是家庭伦理为传统哲学的主线内容,“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以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劈山救母》为例,由其衍生的戏曲,连环画,影视剧作品都体现出中式哲学思想。西岳华山的三圣公主与人间书生刘玺成婚,受到舅父二郎神的阻挠并被镇压在莲花峰下,其子沉香历经磨难学得本领,最终救出母亲,阖家团圆的故事主线,家庭,牺牲,玉帝王母为代表的多神信仰,是将神话和家庭完美融合的代表,也是儒家思想“孝”“仁”理念的体现。

“和谐”、“平等”、“诚信”、“互利”四观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百,或相千万。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7]习近平同志曾多次引用“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来说明多种文明形态存在的合理性,妄图实现某一文化的独尊或对某些文化的贬低是违背自然规律的。

当今世界,中国是文化资源大国,但是却不能被称为文化大国,更未真正成为文化强国。文化没有等级优劣之分,更不应当被代表、被表达,当前文化软实力成为博弈的又一领域,影视文化产业重担在肩,已经“走出去”的影视文化精品乘“文化走出去工程”的东风,中国智慧和中国理念为解决当前国际问题提供新思路、新方法。未来一段时期,要总结经验,充分利用各种平台优势,在产业发展的各项环节精准施策,政策和行业内部共同发力,软实力和硬实力齐头并进,不断向前发展,真正成为文化强国。

注 释

[1]2020年中国电影市场发展现状总结及2021年前景预测(图),观产业中商产业研究院2021-01-05

[2]2021年中国电视剧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预测分析(图),观产业中商产业研究院2020-12-25

[3]数据资料来源于《天盛长歌》官方微博

[4]文化采借是指一种文化接受或吸收另一种文化的某些文化元素或文化丛,融入本文化的过程

[5]新华网,2018年10月23日,《王中磊谈电影产业:不忘初心是根本,精品化是方向》

[6]左丘明《左传·昭公二十年》

[7]《孟子·滕文公上》

参考文献

[1]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外文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范建华.文化与文化产业发展新论[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1.

[3]胡正塬.一带一路战略[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7.

[4]胡惠林.中国国家文化安全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5]王义桅.“一带一路”机遇与挑战[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6]刘明.当代中国国家形象的定位与传播[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7.

[7]李怀亮.全球文化贸易与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国际线路[J].中国经贸,2007(5).

[8]杨梅.文化产业与文化核心竞争力培育[J].东岳论丛,2015(5).

[9]王国刚.“一带一路”:基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国际经济理念创新[J].国际金融研究,2015(7).

[10]李怀亮,万兴伟.中国影视文化产品“走出去”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传播 2011(11).

[11]齐勇锋,蒋多.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内涵和模式探讨[J].东岳论丛,2010(10).

[12]阮南燕、唐月民,全球价值链视阂下我国影视产业升级策略探究[J],学术交流2011(4).

[13]盖琪.中国影视艺术形象对外传播宏观战略的缺席与建构[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

[14]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解读:实施文化走出去工程[OL],新华社2012-1-24.

(作者单位:新疆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本文通讯作者:赵永亮)

猜你喜欢

共性
延安精神和三线精神的共性特性与继承弘扬
刍议书法与文学的艺术创作共性特征
莫言与门罗作品中叙事风格的共性分析
近现代中国法律变革中的中西之辩
旋转体容球的一个有趣共性再探究
音乐剧表演的基本特征
新闻网站首页视觉呈现元素研究
Voice
喜爱音乐的物理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