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天麻钩藤饮联合针刺疗法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的疗效观察

2021-09-06关烽周猷粱妹燕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1年6期
关键词:阳上亢钩藤天麻

关烽,周猷,粱妹燕

(信宜市第二人民医院中医康复科,广东信宜 525324)

高血压是我国高发疾病,以体循环动脉压升高为主要表现,是重要的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若治疗不当,可损伤心、脑、肾的结构和功能,增加致残和死亡风险[1-2]。药物是当前西医治疗该病的主要方法,临床降压药物种类众多,常见的有钙通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等,均需长期服用以稳定血压,但不良反应在长期服药中日益显现,影响患者治疗依从性[3]。近年来,中医疗法凭借有效、安全、经济的优势,在内科临床广泛应用,其临床价值已被证实。中医关于该病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从辨证角度分析,该病以肝阳上亢型较为常见,治疗此证型的关键在于平抑肝阳。针刺是中医特色疗法,具有疏通经络、扶正祛邪等作用,在高血压疾病治疗中有着较好疗效。天麻钩藤饮具有补益肝肾、清热活血、平肝熄风之效,是治疗肝阳上亢的良方。二者联合使用,有望进一步增强治疗效果。基于此,该研究选取该院2018年1月—2020年10月收治的88例肝阳上亢型高血压患者,以探讨天麻钩藤饮联合针刺的疗效。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88例肝阳上亢型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4]中的西医诊断标准:在未使用任何降压药物情况下,非同日3次测量,静息舒张压/收缩压>90/140 mmHg;符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5]中的肝阳上亢型:眩晕,头痛,急躁易怒,失眠健忘,口燥咽干,手足心热,腰膝酸软,舌苔黄、舌质红,脉弦。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每组44例。对照组男27例,女17例;年龄46~78岁,平均年龄(57.25±3.06)岁;体质量指数17~27 kg/m2,平均体质量指数(22.74±1.05)kg/m2;病程3个月~12年,平均病程(5.17±2.45)年。观察组男25例,女19例;年龄47~77岁,平均年龄(57.26±3.10)岁;体质量指数18~28 kg/m2,平均体质量指数(22.76±1.07)kg/m2;病程4个月~12年,平均病程(5.19±2.43)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选标准

纳入标准:病程≥3个月;临床病历资料完整;符合上述诊断标准;语言、认知功能正常;患者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高危、极高危高血压者;对该研究所使用药物过敏者;晕针者;近2周内服用过相关降压药治疗者;继发性高血压者。

1.3 方法

对照组口服非洛地平片(北京协和药厂,国药准字H20143076),5 mg/次,1次/d。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天麻钩藤饮联合针刺疗法治疗,方药组成:夜交藤、石决明各30 g,黄芩、桑寄生、益母草、杜仲、茯苓、川牛膝、钩藤各15 g,山栀、天麻各10 g。水煎,分早晚2次温服,1剂/d。针刺疗法:取双侧太冲、光明穴,常规消毒,采用一次性使用无菌针灸针(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苏械注准20162270970,规格:0.35×25 mm)垂直刺入上述穴位0.5~0.8寸,得气后留针2 min,每隔10 min提插捻转行针30 s,1次/d。

两组均连续治疗3个月。同时嘱患者限盐饮食,适量运动,注意休息。

1.4 观察指标

(1)临床疗效:舒张压下降≥10 mmHg且达到正常范围,或虽未降至正常但舒张压下降≥20 mmHg,临床症状、体征均得到显著改善为显效;舒张压下降<10 mmHg但已达正常范围,或虽未达正常范围但舒张压下降10~19 mmHg,或收缩压下降>30 mmHg,临床症状、体征均有所改善为有效;未达上述标准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2)血压水平:采用袖带式水银柱血压计(台式,江苏鱼跃医疗设备股份有限公司,苏械注准20152070945)分别于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测量患者的舒张压和收缩压,重复测量3次取平均值。

(3)中医证候积分:分别于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对眩晕、头痛、急躁易怒3项主症进行评估,按照症状由无到重分别计算0、1、2、3分,症状越严重,评分越高。

(4)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包括头痛、头晕、乏力。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临床疗效

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2.2 血压水平

两组治疗后的舒张压、收缩压水平均低于各组治疗前,且观察组治疗后的舒张压、收缩压水平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血压水平比较[(±s),mmHg]

表2 两组血压水平比较[(±s),mmHg]

注:与各组治疗前比较,a P<0.05

组别舒张压治疗前 治疗后收缩压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n=44)观察组(n=44)t值P值104.62±5.24 104.59±5.30 85.47±3.22a 74.50±2.16a 163.88±5.60 163.79±5.64 135.76±5.45a 123.24±5.12a 0.027 0.979 18.767 0.000 0.075 0.940 11.106 0.000

2.3 中医证候积分

两组治疗后的眩晕、头痛、急躁易怒积分均低于各组治疗前,且观察组治疗后的眩晕、头痛、急躁易怒积分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s),分]

表3 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s),分]

注:与各组治疗前比较,a P<0.05

组别眩晕治疗前 治疗后头痛治疗前 治疗后急躁易怒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n=44)观察组(n=44)t值P值2.41±0.18 2.39±0.17 0.536 0.594 1.36±0.17a 0.76±0.15a 17.555 0.000 2.29±0.26 2.32±0.28 0.521 0.604 1.16±0.15a 0.72±0.14a 14.225 0.000 2.33±0.21 2.35±0.22 0.436 0.664 1.17±0.16a 0.74±0.17a 12.218 0.000

2.4 不良反应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n(%)]

3 讨 论

现代研究表明,高血压是由于血管内皮保护机制失衡所致,与饮食结构、遗传、精神紧张、环境等因素有关,随着近年来饮食结构的改变,该病发病率呈持续上升趋势[6-7]。相关调查显示,我国原发性高血压患病率高达18.8%,已成为威胁我国国民健康的重大疾病[8-9]。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的有效控制有利于减轻对靶器官的损伤,降低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率。临床常规降压药物虽具有一定治疗效果,但仍然存在耐药性、不良反应、血压控制欠佳等诸多问题,无法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

传统医学将高血压归属于“眩晕”“头痛”等范畴,认为该病是由于恼怒焦虑、肾体阳盛等导致气郁化火,灼伤肝阴,阴不制阳,肝阳化火,肝风内动,风阳上扰,发为该病[10]。故治疗该病应以平肝潜阳为基本原则。该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治疗后的舒张压、收缩压水平及眩晕、头痛、急躁易怒积分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上结果表明肝阳上亢型高血压患者应用针刺联合天麻钩藤饮治疗效果确切,可降低血压水平,缓解临床症状,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天麻钩藤饮中钩藤息肝风、平肝阳,天麻平抑肝阳、息风定惊,共为君药;川牛膝活血利水、引血下行,石决明平肝潜阳,共为臣药;益母草清热解毒、活血利水,黄芩泄火澡湿,山栀泻肺火、除心烦,共为佐药;夜交藤祛风通络、养心安神,桑寄生补肝肾、祛风湿;杜仲补益肝肾,茯苓养心安神、健脾益气,共为使药。诸药合用,契合该病病机,共奏平肝潜阳、补益肝肾、宁心安神之效。现代药理研究显示,钩藤可反射性或直接抑制血管运动中枢,扩张周围血管,发挥降压的作用;天麻具有降低外周血管阻力、扩张冠状动脉、保护心肌缺血、镇痛、镇静等作用;桑寄生具有降压、镇静、利尿等作用[11-12]。针刺疗法是中医治疗该病的常用手段,该研究选取光明、太冲穴针刺治疗,前者为少阳胆经穴位,针刺之具有活络消肿、祛风利湿、疏肝明目的作用,后者为足厥阴肝经原穴,针刺之具有平肝息风之效。两穴合用,可通调气血,调控血液在肝脏中的分布,控制血压水平,改善患者头晕、头痛等症状。中医疗法可有效弥补西药不良反应较多的不足,提高治疗依从性,稳定血压水平,且针药结合,发挥中医内、外兼治的优势,相互协调,可增强治疗效果,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综上所述,在肝阳上亢型高血压患者中应用针刺联合天麻钩藤饮的治疗效果较佳,患者临床症状得到明显缓解,血压得到有效控制,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利于患者预后。

猜你喜欢

阳上亢钩藤天麻
针刺联合硝苯地平控释片对高血压头痛(肝阳上亢证)的治疗效果观察
肝火旺和肝阳上亢,你会区分吗
不同产地钩藤的药用成分含量及不同温度烘干的影响
天麻无根无叶也能活
天麻无根无叶也能活
静息态功能磁共振在高血压偏头痛肝阳上亢证候分型中的研究价值
华钩藤研究综述
HPLC-RID法同时测定天麻丸中3种成分
天麻钩藤饮加减合复方羊角颗粒治疗肝阳上亢型头痛的临床疗效观察
基于HPLC-ESI-TOF/MS法分析测定乌天麻和红天麻中化学成分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