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百年粮食回顾与展望
2021-09-06洪涛
摘要:多维度回顾了党领导下的百年粮食贸易,从“吃饭”角度,将粮食消费分为“吃不饱、吃得饱、吃得安全、吃得健康、吃得营养、吃得满意、吃得幸福”7个阶段,将党领导下的百年粮食贸易历史划分为15个阶段,并从粮食安全的角度,将15个阶段的粮食安全按照新的理念进行打分,其中1941—1943年和1958—1961 年被评定为危机期,此外还有不安全期5个、比较安全期7个、安全期2个;论述了党领导下的粮食机构变迁,并对历任领导人进行了考究;论述了粮食产业“十三五”的发展创新,并对“十四五”粮食产业的“12455”模式创新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粮食百年;粮食安全;粮食发展
中图分类号:D251文献标识码:ADOI:10.16465/j.gste.cn431252ts.20210601
1中国百年历史经历了“吃不饱”到“吃得幸福”的飞跃
1921—2021年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是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经历新民主主义经济,向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探索的过程,也是中国由“吃不饱”,到“吃得饱”“吃得安全”“吃得健康”“吃得营养”“吃得满意”“吃得幸福”的过程,如图1所示。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就开始探索使人民“吃得饱”的发展道路。从早期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思想家、经济学家到现在的政治家、经济学家先后探索了中国人的“民以食为天”的问题。新一代领导人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粮食工作,提出“中国人要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而且要装自己的粮食”[1]。
1949年中国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时,帝国主义列强极力封锁,洋人预言“中国人养不活自己”,45年之后其预言破灭了。1994年美国学者莱斯特·布朗[2](Lester Brown)写了一篇文章《谁来养活中国》(Who Will Feed China),又预言中国必将出现粮食短缺,进而造成世界性的粮食危机,一晃27年过去了,其预言又破灭了,中国人解决了中国人吃饭问题。
国内许多经济学家预测中国将在2020年末实现粮食产量5亿t,但是在2012年我国粮食产量超过6亿t,且连续9年超过6亿t(如图2)。2004—2020年,中国粮食实现了“十七连丰”,此外,中国的人均占有量也远高于国际粮食安全标准线,库存消费比也远高于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安全警戒线。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中国社会始终保持稳定,粮食和重要农副产品稳定供给功不可没。当前中国开始追求新的发展目标:“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安以质为本,质以诚为根”,并开始探索“吃得幸福”的新的目标。
2中国共产党百年粮食贸易历史演变
(1)党的创建时期理念(1921—1927年),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建立,第一次确立了“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理念,并且开始了探索新社会的新型消费形式,如在城市探索消费合作社,在农村探索农民合作社。当时中国人民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有人称之为“饥寒型消费”时期。
(2)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1937年),1927年毛泽东秋收起义后上井冈山建立了革命根据地,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成立,开始探索新民主主义经济,1933年粮食调剂科成立,第二年成立苏维埃中央政府粮食部,陈潭秋任第一任粮食部长。中央苏区的贸易主要包括国营商业、集体商业、私营商业三个部分。两种集体性质的贸易组织消费合作社和粮食合作社已经出现。
(3)国共合作抗战时期(1937—1945年),毛泽东、朱德发起根据地大生产运动,王震三五九旅南泥湾为代表的屯田垦荒发挥了重要作用。1942 年边区高干会上毛泽东提出了“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财政经济总方针,1941年陈云主持制定了对外调剂、对内自由的商业贸易政策。期间,中国经历了“蒋介石黄河扒口”“1941—1943年大灾荒”。
(4)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年),供销合作社在完成土地改革的东北、华北解放区率先发展起来,粮食在革命战争时期发挥了较大的作用。“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战争胜利”“山东人民用小车推粮食支援前线”(最后一粒粮、最后一块布、最后一件棉袄、最后一个儿子送上战场)。
(5)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三年过渡期(1949—1952年),中国粮食发展经过了三年“自由贸易”短暂过渡期,为了吃饭问题,在党领导下,针对当时的通货膨胀开展了“银元之战”,针对日用生活必需品短缺开展了“粮棉之战”,较好地解决了当时消费的问题。
(6)粮食开始统购统销(1953—1957年),国家对粮食实行统购统销政策,粮食一律不允许私商经营,但全国建立了粮食市场,允许农民进行一定限量的粮食贸易。
(7)第一次关闭粮食集贸市场(1958—1961年),国家关闭粮食集贸市场,实行由国家计划购销的单一渠道经营,1959—1961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最困难的时期。
(8)重新开放粮食集市贸易(1962—1966年),“文革”前期,重新开放粮食集市贸易,并开展粮食议购议销经营,增加了粮食流通渠道。
(9)第二次关闭粮食集贸市场(1966—1978年),国家再次关闭粮食集贸市场,议价粮食经营停顿,粮食仍然实行国家计划购销的单一渠道经营。
(10)重新开放粮食集贸市场(1978—1984年),国家有计划地全面开放粮食集贸市场,在完成国家粮食计划收购任务后,实行粮食多渠道经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逐步提高粮食价格,探索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相适应的粮食购销体系。
(11)粮食取消统购统销时期(1985—1992年),1985年我国取消具有32年历史的统购,实行定购统销和议购議销并举,1992年取消统销,取消统购后实行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的“双轨制”。在此期间,1987年国务院批准建立河南新乡市、广西玉林市两试验区,率先进行粮食购销体制的超前探索,1988年后广东、福建、山西、辽宁、贵州遵义、河北柏乡、内蒙古卓资也积极参与试验区,探索社会主义粮食市场经济体制。
(12)放开粮食购销和价格(1993—2000年),经国务院批准,广东、浙江先后放开粮食购销和价格,探索了粮食放开的新的改革之路。1993年我国实行价格、市场、经营三放开改革,取消了实行40年的城镇居民粮食供应制度,粮票正式退出历史舞台。1994年实行了“两线运行”改革,1995 年实行了“米袋子”省长负责制,1997年实行了粮食保护价制度。
(13)与WTO 接轨时期(2001—2004年),2001年中国加入WTO(世贸组织),接着经历了入世4年过渡时期,2001年浙江省率先实施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改革内容包括“三放开、一加强”,即:一是放开粮食生产,取消订购,放手让农民调整农业结构,通过政府订单的形式向农民收购粮食;二是放开粮食购销市场,实行经营主体多元化;三是放开粮食购销价格,建立市场供求决定价格的机制,粮价随行就市。一个加强是: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体系建设,增强政府调控粮食市场的能力。这个改革在当时具有较大影响。
(14)我国全面对外开放时期(2004—2012年),2004年我国入世过渡期结束,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市场,粮食也逐渐与国际市场接轨。
(15)我国粮食全面转型升级时期(2012—2021年),以粮食为主的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成为常态,2020年中国累计进口谷物粮食35 979万t,同比增长99.8%,进口大豆10 032.7万t,同比增长13.3%;进口食用植物油1 169.5万t,同比增长1.5%。2021年1—10月,我国谷物进口5 665万t,同比增113.4%,进口额171.4亿美元,增147.1%(海关总署2021年11月)。
2015年我国粮食“十二连增”,之后不再提“连增概念”,但是即使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以及该年遭受到了洪水、台风等自然災害,2020年仍然实现“十七连丰”,2021年继续实现“十八连丰”。
3从粮食安全的角度评估粮食百年
3.1粮食安全的评估理论基础
从粮食安全的角度来看党领导下的粮食百年,有如下6个方面理论基础。
理论基础1:粮食安全等级曲线图(见图3)。该曲线图表现了粮食安全发展规律,横轴从左到右粮食由供不应求到供求平衡再到供过于求,纵轴是代表粮食安全度。也就是说在粮食供不应求的时候,极度供不应求时是危机,那么极度供过于求出现“卖粮难”时也是危机。从历史上看,总体讲是供不应求的情况出现的危机或不安全是比较多的。但是现在的研究不仅仅是要研究一个方面,而是整体的、系统的来做研究。
理论基础2:粮食安全的等级层次(见表1)。
理想的粮食安全是粮食安全等级曲线最高点,另外在供给略小于求或者略大于求这个区间是安全或比较安全的区间。将粮食安全的等级划分了中间是安全的,两边是不安全的,而且逐渐把不安全的因素分为了几个档次,从中间到两边延续,也就是粮食安全、粮食比较安全、粮食不安全和粮食危机,粮食危机也分为两边粮食危机,极度的供不应求和极度的供过于求。
理论基础3:粮食安全评估的概念。粮食安全评估是指通过采用粮食安全的指标对我国粮食安全状况进行评估,从而得出我国粮食是否安全。这些指标包括粮食生产安全、粮食流通安全、粮食消费安全、粮食财政、粮食税收(含关税)、粮食金融、粮食保险、粮食储备、粮食预警等粮食安全。过高安全成本的保障体系,也是不能够承担的。粮食安全应该是一个整体,过去讲安全是不讲成本的,现在要高质量发展,就要在讲究成本的情况下来看粮食的安全问题。
理论基础4:粮食安全评估的范围。粮食安全评估的范围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粮食生产、流通、消费运营过程的安全;二是粮食财政、粮食税收(含关税)、粮食金融、粮食保险、粮食储备、粮食预警等保障体系的安全。
理论基础5:粮食安全评估的品种对象。粮食安全评估的主要对象为小麦、稻谷、玉米、大豆及食用油、马铃薯、花生及花生油安全分析、电子商务安全分析、粮食金融安全分析、粮食财税安全等分析。
理论基础6:粮食安全评估的维度(见图4)。对粮食安全的评估既要考虑到数量的安全、质量的安全,还要考虑产业的安全和环境安全,要全面地来看粮食安全。
3.2粮食安全百年评估状况
基于以上6个方面的基本理论,粮食安全在新的发展阶段要按照新的安全观来适应国民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趋势和要求。这里考虑到3个量化因素:①粮食消费与储备的比率,即粮食安全率;②粮食极度供不应求、供不应求、供求平衡、供过于求、极度供过于求,将其分为危机、不安全、比较安全、安全、比较安全、不安全、危机;③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安全,如财政、税收、保险、预警、储备等安全。由此可以得到一个安全百年表见表2。
其中1941—1943年和1958—1961年被评定为危机期,此外还有不安全期5个、比较安全期7个、安全期2个。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科技发展,粮食安全的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党的创建时期不安全,土地革命时期不安全,国共合作抗战时期不安全,1941—1942年大灾荒出现粮食危机(把它叫做危机,是因为极度供不应求,而且出现了大量的死人现象),解放战争时期不安全。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1949—1952年过渡期叫自由贸易,这时粮食供不应求,不安全。1953—1957年是安全的,到三年自然灾害时的1958—1961年,大灾害加上政治上的大跃进、人民公社化的一些错误所导致的粮食危机。在经济恢复时期1962—1966年是比较安全,1966—1978年是比较安全的,1978—1984年是比较安全的,1985—1992年是比较安全的,1993—2000年是比较安全的,2001—2004年是我国进入WTO,然后全面对外开放的一个4年过渡期,这时也是比较安全的。2004—2012年是安全的,然后2012—2021年应该说也是安全的,2021年是“十八连丰”,其中2016年我国玉米出现超量库存现象,达到2.5亿t的历史最高点(国家粮食与物资储备局数字),形成供过于求的“不安全”年份。
同时,中国百年的恩格尔系数也有很大的变化。1921年我国居民消费支出被称为是“饥寒型消费结构”,占57.5%,1978年跟1921年基本情况差不多,但是结构还是有些不同。到2019年我国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达到27.6%、30.2%,到2020年分别为29.2%和32.7%(国家统计局2020年资料)。按联合国恩格尔系数而言,我国进入富裕和最富裕时期,但是,究其结构层次较多,不能一概而论。
百年中国粮食安全经历的这个发展过程,有三个大的背景,就是中国人民“由站起来、到富起来、到强起来”,相对应的在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粮食产量从1949年的11 320万t到1978年达到30 477万t,2020年达到66 949万t。2021年达到68 285万t。
100年来中国的粮食安全经历了危机、比较安全、安全的过程,经历了吃不饱、吃得饱、吃得健康、吃得营养、吃得满意、吃得幸福7个消费阶段。1949年来,我国粮食产量由11 320万t,上升到30 477万t,跨过了两个台阶,到2012年跨过了3个台阶,中国“用不到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世界近20%的人口”,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奇迹。
4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政府粮食机构的变迁
在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粮食工作。1931年11月,中央苏区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和临时中央人民政府,1933年在国民经济管理部下设立粮食调剂科,这也是最早的粮食行政管理部门,1934年成立中央粮食部,陈潭秋任首任部长。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先后有相应的粮食调剂机构,解决粮食问题,支持前方的军粮供应。
1949年后,政府粮食机构时而独立,时而合并。先后于1952年8月将原貿易部的中国粮食公司和财政部的粮食总局合并,设立中央人民政府粮食部。1979年4月27日,再次成立粮食部。
1990年9月,国务院决定建立国家专项粮食储备制度,成立国家专项粮食储备领导小组与国家粮食储备局,负责国家粮食储备的管理工作。国家粮食储备局是国务院直属机构,由商业部代管。1993年3月,组建新的国家粮食储备局,为国内贸易部管理的国家局,副部级。1998年3月,国家粮食储备局隶属于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1999年11月26日,国家粮食储备局改组为国家粮食局与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2018年3月13日,组建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
首任中央粮食部部长是陈潭秋,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先后是章乃器、陈国栋、沙千里、陈国栋、赵辛初[4]担任粮食部长。接下来粮食部又合并为商业部,后商业部撤销,组建国内贸易部,白美清(1991年3月—1995年1月)、罗植龄(1995 年1月—1998年7月)是副部长兼国家粮食储备局局长,后来分别是高铁生(1998年7月—2000 年3月)局长、聂振邦(2000年3月—2012年4月)局长、任正晓(2012年4月—2016年9月)局长、张务锋(2017年2月至今)局长。
5中国粮食安全存在的热点问题
当前我国粮食产业发展存在的热点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7个方面:一是粮食面积稳定难度加大;二是农民种粮效益下降;三是各种自然灾害风险加大;四是国际贸易环境更加复杂;五是粮食转基因及其标识问题仍然十分突出;六是“高成本”“高投入”背景下的粮食高产量,需要加快增长方式转变;七是“隐性饥饿”和“过度营养”同时存在[5-6]。
据估计,2030年中国粮食消费量将达到8亿t,届时将形成巨大的需求压力。联合国粮农组织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中国“隐性饥饿”的人口达3亿人。相较于“吃不饱”的显性饥饿,“隐性饥饿”更为隐蔽,主要指营养不均衡和缺乏微量元素、维生素、矿物质。但一些人过度营养,导致其肥胖病出现。
从简单评估角度看,我国粮食安全的总体状况是“比较安全”,即专家所讲的“最安全时期”或“最好的时期”,但按照高质量的发展来看,中国的粮食安全不能算是“最安全的时期”“最好的时期”,因为存在用“高成本”“高投入”所换来现有的粮食“十八连丰”,这是需要认真评估的。
6未来我国粮食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始终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明确提出“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确立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指示,“认真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加快构建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加快数字化发展,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协同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加快数字社会建设步伐,提高数字政府建设水平”。
至今中国粮食产业正在经历:由追求产量到追求质量,由追求速度到追求效益,由追求产品到追求品质、品牌、服务,粮食产业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6.1“十三五”时期奠定了粮食发展基础
“十三五”时期,我国粮食产业经济发展形成了聚焦“12455目标”:
一个目标:坚持“粮头食尾”和“农头工尾”,以实现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加快构建现代化粮食产业体系。
两大战略:一是服务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推动粮食供求平衡向更高水平跃升,着力防范化解粮食领域重大风险,为构建粮食安全保障体系提供强力支撑;二是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推动粮食精深加工转化,加速产业链条向两端延伸,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大载体:优质粮食工程、示范市县、特色园区和骨干企业建设。
五链协同: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连接供应链、整合利益链、应用区块链。
五优联动:优粮优产、优购、优储、优加、优销“五优联动”协同发展。
6.2“十四五”粮食创新发展的趋势
“十四五”是我国粮食产业新的发展时期,进入“十四五”后,中国粮食产业将继续延续“12455”发展模式,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具有8个趋势:①标准化趋势。标准化生产、标准化流通、标准化消费。②品牌化趋势。粮食产品的品牌化、企业的品牌化、人员的品牌化。③全渠道趋势。线上与线下深度融合发展,形成实体企业与网络企业的深度融合发展。④国际化趋势,坚持国内循环为主体的国内与国外相互循环发展的新格局。⑤智能化趋势。充分利用现有科技,实现数字化转型,探索智能化发展的方向。⑥体系化趋势。现有农产品流通不缺乏资源缺整合,通过电商赋能,加强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的建设。⑦社区化趋势。采用社区团购的多种模式,促进粮食现代化流通网络及其优化结构类型。⑧法制化趋势。进一步完善粮食流通体系,如进一步完善粮食法律体系,形成《粮食安全保障法》《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粮食储备安全管理条例》《反食品浪费法》等的法律体系,以及标准体系,以保证依法行政与依法管理。
总之,应按照创新、协同、绿色、开放、共享的原则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粮食流通体系。
6.3我國粮食安全的长期发展趋势
2021—2025年中国粮食产业进入粮食产业新征程的时期,2026—2035年粮食产业将实现基本现代化时期;2036—2050年粮食产业将迈进全面现代化时期。中国粮食产业未来发展主要有几个常态化趋势:①“供大于求”和“供小于求”同时并存的趋势不会改变。一方面,从总体数量来讲供大于求,同时,特色的、品质的实物粮食、服务粮食、体验粮食还不能满足市场消费需求。②“中国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趋势不会改变,这里指的口粮进口不会超过5%,自给率会保持在95%。③总量和结构、数量和质量的矛盾不会改变,这两对矛盾总是存在的,而且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不会改变,就是说粮食总量和结构是有矛盾的,粮食数量和质量的矛盾也是存在的,但是总体上不会发生改变。这种“改变的重心”在变化,就是说其结构性的问题成为当前主要的矛盾,质量问题可能成为相对于数量来讲的一个主要矛盾。④政府和市场的相互作用趋势不会改变,长期以来所说的“粮食农业一靠政策、二靠投入、三靠科技”,现在应该说,要增加两靠:“四靠市场”“五靠数字”。⑤高效、安全、健康、绿色、生态的粮食生产流通消费体系建设的趋势不会改变,一是所有的要素不能够缺失,二是把体系建设作为重点[7]。
7结论
如何迎接未来的挑战?“近无忧、远有虑”。高投入、高成本下的粮食安全如何走向新时代中国粮食安全的高质量发展,那么必须要:延长产业链,一二三产业怎么样实现高效、安全、健康、绿色、生态的产业发展;连接粮食供应链;提高粮食价值链;整合粮食利益链;应用粮食技术链(含区块链技术)。要改变过去的一种传统观念,就是说,粮食产业的发展要: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四靠市场,五靠数字。
参考文献
[1]申勇,爱民,李铮,等.习近平:中国人要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而且要装自己的粮食[EB/OL].(2018-09-26)[2021-11-20].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80665527749076724&wfr=spider&for=pc.
[2] BROWN L R. Who will feed China[J]. World Watch,1994,7(5):10.
[3]洪涛.中国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及预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0:23-34.
[4]孙继增.粮食工作发展与改革的历程和经验: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J].中国粮食经济,2009(10):9-12.
[5]孔宪铎.谁来养活中国[M].沈阳:明报出版社有限公司,1997:23-45.
[6]洪涛.粮食生产、流通、消费的市场寐动效应理论:兼论我国世纪之交的粮食发展战略[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97:34-68.
[7]洪涛.中国粮食市场化大趋势[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89-106.
Retrospect and Prospect of Cereals in the Past Century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CPC
Hong Tao
(Institute of Modern Economic Management,Zhejiang Yuexiu University,Shaoxing,Zhejiang 312030)
Abstract:The paper reviews the hundred-year cereals trade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CPC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ating",dividing the cereals consumption into seven stages,namely,"not enough to eat,full to eat,safe to eat,healthy to eat,nutritious to eat,satisfied to eat,and happy to eat",and dividing the hundred-year history of cereals trade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party into 15 stages,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food security,15 stages of food security were rated according to new concepts,of which 1941—1943 and 1958—1961 were rated as crisis periods,in addition,five are unsafe,seven are relatively safe and two are safe;the changes of cereals institutions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CPC are discussed,and the successive leaders are studied;and the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 of the "13th Five-Year Plan" cereals industry are discussed,and the "12455"model innovation of cereals industry in the "14th Five-Year Plan" is prospected.
Key words:century of cereals,cereals security,cereals develop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