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博物馆社会教育服务中的问题与对策简析

2021-09-05黄毅范怡婷

中国民族博览 2021年12期
关键词:社会教育文化传承

黄毅 范怡婷

【摘要】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博物馆承载着历史文化传承和发展的使命与任务,展现着人类发展在各个时期留下的文化印记。因此,在新时代科技与创新理念发展趋势下,博物馆如何化发挥出最大作用,将成为博物馆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中国闽台缘博物馆为阐述对象,提出该馆在社会教育服务中的问题与对策。

【关键词】闽台缘博物馆;社会教育;文化传承

【中图分类号】G2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12-187-03

【本文著录格式】黄毅,范怡婷.新时期博物馆社会教育服务中的问题与对策简析[J].中国民族博览,2021,06(12):187-189.

引言

博物馆集收藏、展示、研究、交流和服务等功能为一体,既要向公眾展示中华璀璨的文化,也要担负对社会的教育服务职责,并且具有传承和发扬历史文化精神的任务。以中国闽台缘博物馆(以下简称“博物馆”)为例,它是一座反映祖国大陆(福建)与宝岛台湾历史关系的专题博物馆,也是研究大陆与台湾关系史特别是闽台关系史的重要学术机构。新馆于2006年开馆,在短短的时间里,成为当地文化标志。但是在发展过程中难免出现一些问题,由于建设时间较短,规划较为仓促,在馆内设施、展览内容、社会教育功能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下文将具体阐述闽台缘博物馆在社会教育中存在的不足和改善对策。

一、浅析新时期博物馆在社会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一)服务没有立足于公众需求,服务性和教育性不强

博物馆发挥社会教育服务职能是面向广大的人民群众,需要立足于社会大众对文化精神内容的需求。但是在文化内容管理中,欠缺对馆内展示品内容的精细化考量,展示的文化内容和普遍大众的精神需求背道而驰,大众提不起参观和学习的兴趣,自然到博物馆参观的人数就逐渐递减。虽然在实践过程中,博物馆管理者也从不同程度对文物征集、物品展览、学术研究等方面,加强对博物馆服务管理水平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改善,但是总体效果还是没有达到原有的本意。综合来看,是因为博物馆偏离了社会教育的理念,没有根植于社会大众对历史文化的兴趣点,学术性和文化价值,单单从藏品的经济价值衡量,从收藏和经济的视角选择博物馆展品,忽视了对社会大众对文化精神多样化需求的探究,没有对博物馆展品内容和社会教育服务融为一体,片面性追求博物馆的社会经济效益,不仅会将文物历史学术性价值抹杀掉,也无法将文化教育的社会意义有效传播,无法深入揭示展品经过历史的洪流所传达的文化韵味和价值。在博物馆管理进程中,没有找到文化学术价值和文化传播途径的联系,没办法深入浅出地向公众展示文化内容,建设精神文明,传播文化历史意义。管理者精细化管理能力还需进一步提升,对教育服务内容和传播形式需要不断完善和优化,如果没有充分对历史文化深入学术研究,就无法充实社会教育服务的内容,也就无法对社会公众实现学术文化熏陶和社会教育的目的。

(二)服务内容缺少多样化展示,差异化特征不明显

博物馆从社会公众眼中应该在内容上呈现多种多样的特点,但是目前来看,博物馆展览物品较少,社会服务类型趋同,没有对科普内容做好详细且分明的分类管理,例如历史类、文学类、学术类等方面,没有细致的区分,而且对闽台关系有关文献资料的欠缺,爱国主义建设层面存在不足,导致笼统混杂的区域管理难以对公众体现良好的社会服务职能,没有达到良好的分众化需求。而且对社会教育的内容陈设和采取的管理方式也缺少创新性,出现了内容同质化现象,违背了社会教育服务的建设初心[1]。每个来到博物馆参观的人都抱着和历史文化“对话”的心态,深入学习和了解历史文化在中华5000年的历史长河中的变化过程,以及明确文物流传至今所承载的文化价值和意义,内容的单一化影响了博物馆社会教育服务质量的提升。博物馆在内容展示上,也受多重因素的影响,其一是经济因素,由于博物馆经费有限,在资金的压力下难以实现展品内容的多样化发展需求;其二是内容呈现方式的单一化,没有利用现代化技术加以融合,没有在社会教育服务职能上为公众体现出更便捷的方式,例如线上预约参观、推送和浏览展品内容等,多样化的形式才能吸引公众对博物馆藏品产生兴趣,不然千篇一律的服务模式会加重公众的审美疲劳,影响公众在了解和参观博物馆过程中的服务感受。

(三)服务内容和科学技术联系不足,服务方式单一化

现如今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博物馆需要加强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融入到博物馆的管理和文化传播的服务中来,拓宽文化传播渠道,发展和创新传播的途径,促使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可以最大化发挥作用。例如:建立博物馆官方网站,利用新媒体平台,像微博、微信、抖音、快手、今日头条等网络平台宣传博物馆的文化管理内容和历史精神传承思想,促使博物馆社会教育服务体系能够保持与主流文化精神诉求相一致,使博物馆的文化发展内容能够更加清晰和明确。在新时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下,博物馆存在服务形式单一化,对科技的运用不足。当前,公众的生活充满着科技的影子,智能化的功能也让大众能够随时随地了解世界不同行业不同类型的相关资讯,博物馆社会教育服务在内容陈列和管理上的单一化问题,应该加强科技手段的应用。同时,还需要多样化的思考,科技不是单一呈现的工具,不是将内容实物简单地利用LED屏幕、视频播放器等技术产品呈现,就能够达到社会教育的目的,如果没有详细的具有鲜明特色的内容介绍,对文化知识的普及和专人讲解,融合实际例子加以说明,会容易造成公众在参观过程中加深理解的难度,从而错失和历史文化心灵交汇的机会。博物馆在科技形式和内容呈现上还存在不协调的问题,比如触屏内容单一,缺少多样化内容,而且数据陈旧,内容更新速度迟缓。因此,到博物馆参观的人群日渐减少,从侧面也能够看出博物馆对固定受众和不稳定受众的内容偏好没有详细区分管理,在没有增加新受众群体的基础上,又流失了已有的受众群体。科技的数据分析功能能够改善这一情况,可以详细了解不同受众群体的内容偏好,针对性提出优质服务,博物馆只有充分认识到馆内存在的问题,对服务形式进行创新,才能稳定前来参观的游客,提高社会教育服务效率和质量。

(四)文化建设质量不足,需要进一步创新和优化

博物馆的发展水平不是单单依靠占地面积,也不是数量建设,而是博物馆高质量和完善的服务体验。过度追求数量要多、占地面积要广的建设层面,难以保障建设质量和服务的专业度,无法满足受众群体对文化内容多样性的需求,观众的情感体验跟不上预期,就会造成博物馆一部分受众流失。具体应该从三个层面来看:其一,是博物馆和邻近博物馆之间的合作不足,对文化活动的开展较少,尤其是闽台关系的历史文物展示滞后;其二,是创新观念不足,仅仅依靠传统文物展示的层面提供服务;其三,缺少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内容的活态展示。

二、针对博物馆管理社会教育功能,提出具体实施举措

(一)以社会公众为导向加强展览内容和社会教育服务相统一

博物馆始终要立足于社会公众以此来提高社会教育服务质量,体现管理和服务的专业化能力和水平。虽然多数博物馆都很好地呈现了专业化的陈列设施和展览内容,但是对社会公众群体的价值观念和文化观念不是十分了解,沉闷的内容展示和單一的服务体验感受无法留住固定参观的游客,更加无法增加馆内客流量,在此基础上实现社会教化、文以载道的社会意义。因此,博物馆应该如何吸引公众的注意力,拓宽公众文化视野,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首先,要转变以传统思维展览内容的观念,由于过往馆内展览的内容都是管理者和学者、专家共同来决定的,站在专家、管理者的思维来设定陈列内容,显然没有结合具体情况,充分了解观众的心理和参观感受。博物馆展示的内容主题应该具有多样化、个性化的特点,针对不同受众群体的内容喜好来合理、科学设定,满足不同群体的内容需求[2]。虽然博物馆内的内容和应用对象是既定的,但是人的思想意识是能动的,所以,对公众的社会教育服务不能运用单一的管理形式,加强文化的交流和学习,实现社会教化,不是靠主观判断、独断专行,依靠几个人的决断就能够管理和发展好博物馆的,闭门造车式的决策馆内展品内容,会使游客产生乏味无聊的观感体验。其次,要根据不同受众群体来设定内容,进行区域化管理和提供服务。比如对教师、学者或者是各领域专业人士;对儿童、学生等。针对不同的参观群体,科学设置参观行走路线,精确为受众提供感兴趣的内容。

(二)系统管理博物馆馆藏资源,展示多样化文化内容

博物馆馆藏资源种类众多、数量繁杂,在对馆内资源进行整理和展示过程中,需要立足于社会公众视角,实现社会文化传播与交流和加强社会教育的目的,进而有效利用好博物馆资源,提升社会文化教育水平。博物馆要从内外因素加强对文化积极向上精神的传承和发扬,在这个社会教育服务体系管理中,加强受众个体的精神意识和展览物品背后的历史文化价值内涵的融合,彰显历史文物蕴藏的历史图景,对典型的人物和历史事件加深学习和了解。首先,博物馆需要做好馆内资源整理工作,这是对公众提供更加优质服务的前提条件[3]。从文物历史更迭、背后的文化内涵、发展过程中的实际应用价值等做好详细的整理。其次,加强和人民群众的交流和沟通,博物馆是面向大众提供服务,在进行馆内内容陈设和提供服务过程中,应该了解大众对管理和服务体验的信息反馈,对有效信息做好收集,比如可以通过线上信息调查问卷的形式、微博话题讨论、微信公众化话题留言等,加强与受众群体的沟通,管理者可以及时了解在提供服务时与受众需求不相适应的地方。这样人性化的管理形式一方面可以增强公众对博物馆的信任和好感,另一方面博物馆可以在此基础上了解不同受众对内容的差异化需求,以此来按照不同内容类型做好馆内陈列管理工作。

(三)加强对科技的运用,运用信息化手段丰富展览内容

由于博物馆陈设方式比较单一化,没有有效运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帮助博物馆馆内内容和形式形成统一,激发观众对历史文化和文物历史价值内涵的积极性,实现受众群体和信息化技术的双向促进和推动,完成博物馆社会教育的文化流通。因此,博物馆要改变陈旧的管理观念,加强对信息化技术呈现数字化内容展示,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博物馆内容展示不完全,服务体验匮乏和内容形式单一的问题。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借助数字化设备和计算机技术,以虚拟化互动和沟通环境向公众提供社会教育服务,通过直观地影像和音频内容抓住公众的兴趣和注意力[4]。运用“科技+内容”的模式有三点作用:其一,信息化设备可以更快速和精准把握受众群体的兴趣,增强观众参观的情感体验;其二,便于受众群体操作,自由化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其三,打破了参观的空间限制,运用数字化设备自动查找和定位区域,进入虚拟空间进行浏览展品。基于数字化设备和技术的应用,博物馆在资金和各项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联合专业技术企业,研发博物馆官方软件,公众可以手机、iPad移动设备上下载和安装软件,在进入到博物馆参观之前,可以提前做好相关内容的了解,并且可以随时在手机上进行翻阅,对自身感兴趣的内容、不明确的参观路线,都可以依据智能化技术在手机上定位和查找,一键式实现博物馆参观体验。更重要的是公众在参观之后,可以在休闲时光和朋友聊聊博物馆的历史文化,进行文化的分享和宣传。

(四)加强行业内文化合作与交流,提高创新意识

闽台缘博物馆要想找到发展新出路,需要根植于自身资源优势和特色,运用自身的品牌优势,联合行业内其他区域的博物馆、企业、学校等,开展多元合作和交流的模式,实现展品资源、文化交流、服务互补、资金支持等层面共同协作,践行社会教育服务职能。不同博物馆之间的合作可以以特定的主题活动进行宣传和推广活动,借助各大新媒体平台进行主题营销和知识共享,利用互联网平台流量优势,促使博物馆从过去单一的管理和服务形式,向着新型发展方式转变[5]。比如与台湾地区学者联合举行以纪念台湾光复65周年为主题的文化活动,与台湾文物界联合举办的《明清以来两岸百人书画扇面特展》、海峡两岸闽南文化节等活动。中国闽台缘博物馆通过学术文化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了两岸的文化共享和发展,加深了海峡两岸的历史关联,为台湾同胞和大陆人民根植于中国历史文化,寻找民族的根、展现民族的精魂。有利于发挥爱国主义社会教育功能,促进两岸青少年加强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学习。同时,博物馆管理者要加强创新意识,在和各界加强主题活动推广的基础上,可以针对不同文化内容,像书法、绘画、典籍等内容类型,运用科技手段,衍生出文化展品,公众在参观博物馆之后可以购买文化周边产品,用来收藏、观赏、学习,在传统教育形式的基础上进行再创新。

三、结论

综合上述对博物馆管理和服务体验上的问题和对策分析,文化具有传递人类精神文明的作用,是生命力的展现,能够惠泽后代,凝聚社会精神力量,实现社会教化作用。随着社会发展的进步和人类精神层次的需求的增加,促使博物馆个管理和服务功能需要与时俱进,体现时代发展的多样性特点。在文化内容和传播形式上加以创新和优化,运用数字化技术提高受众审美体验。

参考文献:

[1]田银梅.新时代博物馆社会教育服务中的问题与对策[J].文物世界,2020(6):76-78.

[2]周越.地市级博物馆社会服务现状调查及对策思考——以渭南为例[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9(12):121-122.

[3]田嘉欣.介休市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现状评估及提升对策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19.

[4]陈阳.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问题及其对策研究[D].成都:西南民族大学,2018.

[5]曹婕,刘姣姣.互动下的承扬——基于博物馆特色文化资源服务社会的对策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31):146-147.

作者简介:黄毅(1984-),男,福建泉州,文博馆员,研究方向为博物馆学、闽台史;范怡婷(1985-),女,台湾地区桃园,文博馆员,研究方向为闽台史、博物馆社会教育。

猜你喜欢

社会教育文化传承
论幼儿园社会教育与数学教育的融合
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
谈小学阶段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形式的结合与创新
中学技术学科STS的实施研究
浅谈社会教育中的古筝教育优化
谈微纪录片《了不起的匠人》的几点启示
试论如何在古代汉语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关于传统戏剧文化传承的思考
浅谈大学校园设计中的文化传承意义
文化传承视野下的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