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在高中音乐教学中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探索构架
2021-09-05韩效英
【摘要】微课是基于互联网技术发展而来的一种新型教学手段,可以提炼教学内容的重点,并实现教学方式的创新,因此在高中音乐教学中,有较大的推广价值。本文将基于微课概念及基本特征,结合微课在高中音乐课堂遭遇的困境,提出强化高中音乐微课教学效果的对策,希望可以抛砖引玉,为相关教师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微课;高中音乐;教学问题;教学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13-083-03
【本文著录格式】韩效英.“微课”在高中音乐教学中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探索构架[J].中国民族博览,2021,07(13)83-85.
一、微课概念及基本特征
微课的本质是一种教学方法,是基于互联网技术应运而生的,相关学者认为,微课的主要表现形式是视频,可以将不同教学关键知识点汇集到一份教案中,并能够有效打破时空限制。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微课教学属于脱胎于网络,并基于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信息化教学手段。也正是因为微课“浓缩的都是精华”的特征,因此教师在课件上传时更加容易,不管是互联网空间,还是以微信、快手为代表的的社交平台,都可以实现课件的推送,方便学生提高学习主观能动性,令学生在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阶段,更具针对性。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借助微课,测试学生学习效果,提高上课组织的灵活性,打造类似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方法上有所创新。
微课的特征主要包含以下几项:第一,不会占用较长教学时间,基本以视频展示方式为主。开展微课教学时,教师可以结合学生不同需求,用6-7分钟的视频,对教学内容进行录制,时长通常会控制在10分钟以内,进而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全部提炼出来,让学生在听课时更有针对性,从而实现教学效果和质量的提升。这样的教学方式,将教学内容碎片化,无疑会极大提高教学效率。当然,微课同时也能使某一项知识点的重要性突出化,让学生可以轻松掌握教学重难点。
第二,微课情景化特征相对明显,资源容量不大。微课的视频容量普遍在数十兆左右,师生都可以在线观看,检索相关教学信息,也可以截取自身需要的教学内容,针对性辅导学习。相较于传统教学,微课更加明确了知识的特征,在教学效果上也会更加吸引人。教师也可以基于教学需求的不同,在教学整体内容中截取不同教学视频片段,进而提高教学内容的情景化水平。辅以动画、gif动图,也能使教学内容妙趣横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三,微课可以扩大参与度。尽管课程内容相同,但是具体到微课的制作环节,则可能千差万别,这就是微课可以集思广益,充分调动师生参与的性质决定的。由于微课的实质是教学方法的一种,因此,微课服务对象,最终仍不会脱离师生的范围,在制作微课内容时,应当结合教学目标、内容、方法等方面,提高不同环节的趣味,令微课教学别开生面,真正有别于传统教学。
第四,微课在学生学习感受的反馈上,可以提供便利渠道。由于精简了教学内容,因此也可以更加突出表达,达到简化教学过程的目的。而且,教学容量较小,因此师生对微课教学的内容反馈,同样会更加及时。基于此,教师就能够根据学生的听课感受,对微课制作方向、制作内容进行科学调整,既加强了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也极大缓解了教师的工作压力,实现了教学效率的提升,对教学方式的创新大有裨益。
二、微课在高中音乐课堂遭遇的困境
(一)未能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必须深刻意识到,微课不能与简洁的教学视频等量齐观,作为一种创新性的教学方法,一定要扎根于网络技术,才能最大程度提高教学效果,令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因此,教师在微课教学的最初步骤,也就是向互联网空间上传微课视频,供学生自由下载,这一环节本身并无任何问题。但是,现实情况是,一些学校的音乐教师,在音乐教学环节,仅仅将微课当作一种视频播放载体,没有在课前将微课上传至互联网平台。相关调查数据显示,超过六成的教师,无法保证每堂课都上传微课,这种习惯的养成在实践中举步维艰。一些教师甚至直接将微课视为知识点的搬运工,反而忽略了对学生教学的引导,并没有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最大程度调动。这种做法不但对强化高中音乐的教学效果没有实质性帮助,而且和传统教学方式相比,反而更加混乱,导致音乐教学无法向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全面发展,对教学质量的提高,也产生了较大负面影响。对此种情况,教师一定要致力于培养上传微课的习惯,正确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二)难以达到针对性教学的目的
微课教学法若能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一定会向翻转课堂模式方向发展。究其原因,如果学生将了解课堂知识重点和难点的环节,提前到了课前,则省去了教师众多工作量,减少了教师工作压力,教师也就不用在课堂环节上,耗费众多精力,对乐理知识进行讲解。与之相对的,授课方式完全可以从讲解过渡到提问和测验,对学生预习情况进行检验,直接找出大多数学生尚未明确的知识点。如果一些知识点,多数学生都能通过微课完成学习并加以掌握,则不需要额外花费时间进行讲解。针对学生的疑问,则可以依照学生数量的多寡,确定不同的讲课形式,若疑问学生数量较多,则选择集体课,讲解应集中;若疑问学生只是一部分,则集中设立讨论小组,针对具体问题进行针对性点拨;若只是个别学生的疑问或奇思妙想,则采用一对一方式进行解答。这样也符合了针对性教学原则,也就是因材施教的原则,同时,课堂承担了课下的答疑工作,学生在课下完成了课上的学习任务,这也是翻转课堂模式的一个具体体现。
但是聚焦到一些学校的实际情况,在高中音乐教师群体中,能够灵活运用微课视频,在课上针对性对学生答疑解惑的教师,不到10%,也就是说,剩下九成的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方面,并没有提高针对性。这与针对性教学的教学原则,无疑是南辕北辙的,也会间接影响到后续翻转课堂建设进程的有效推进。因此,欲对針对性教学理念进行深入贯彻,就需要对教学组织模式进行分类。
(三)课堂氛围相对沉闷
高中音乐学习对学生而言,不该成为他们的负担,而是应当通过营造活泼生动的教学氛围,进一步彰显学生个性。反之,单纯的脑力劳动,和其他学科的学习方法相类似,只会令学生神思困顿,久而久之,就会成为学生学科中的又一负担。课堂相对枯燥的原因是不一而足的,但是身为教师,一定要对教学各个环节进行深切反思,针对教学策略进行研究,令课堂不会一直维持枯燥无味的状态。在课堂开始阶段,学生通常会有对新知的渴求,教师不应当对这种情况熟视无睹,而是应当恰当引入具备趣味性,同时可以作为和教学知识重点相关的引子,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教学环节中,应当保证教学方式容易被学生接受,最好能和学生实际生活有一定联系,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注意力,令学生感受到学习音乐的重要意义。
三、强化高中音乐微课教学效果的对策
(一)加强对互联网的应用,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
学校的音乐教研室应起到学科带头作用,针对如何通过微课提高高中音乐的教学质量的课题,进行专项培训,使一线教师可以借鉴国内外成熟的教学经验,对微课教学的相关流程,进行针对性改进,加强教师观念的转变,使微课在高中音乐课堂上的应用,更具本土化特征。此外,除了互联网空间,教师还可以将各类社交平台,当作微课上传的载体,通过手机完成对学生的微课推送任务。为实现学生学习自主性的提升,教师还应当对学生加强提醒,并及时对学生的疑惑进行答疑。通过这种方式,移动互联网就能够成为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有力武器,进而促进微课向翻转课堂方向不断发展。
(二)重视针对性教学理念的深入贯彻
微课视频可以和不同教学方法(如任务驱动式、情景式、启发式等)相互配合,共同促进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提升,实现教学质量更上一层楼,进而令高中音乐教学体系耳目一新。与此同时,应当灵活结合授课方式,无论是集体课、小组讨论课,还是一对一的授课方式,都应当基于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分类指导。微课教学方式,正是可以突破传统分层教学困境的一个钥匙,可以通过制作不同微课视频,提高分层教学的效率。因此,对一些高校的音乐教学而言,教师应当将分层教学理念贯彻到底,达到针对性教学目的的同时,充分发挥微课教学的优势,实现对学生在音乐学科方面兴趣的培养。通过这种方式,不但能够令传统高中音乐课堂教学耳目一新,而且还能唤起学生对艺术的向往,在学生学习压力较大的高中阶段,可以令学生的心理压力得到有效缓解,同时,也会对微课向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化大有裨益。
(三)配合不同教学方法,加强师生互动
传统音乐微课难免沉闷,往往都是停留在教师讲、学生听的尴尬局面。如果想有所突破,就要重视不同教学方法的引进,从而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对此,可以在音乐课堂上,让学生自由进行讨论,由教师提出和微课视频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微课视频,成功答对可获得由教师给予的奖励。教师也可以用不同小组,将学生区分开来,让学生围绕微课视频,自由发表见解,通过头脑风暴的方式,给出经过小组研究的答案。教师在此过程中,只负责引路人工作,对学生的疑问进行适当点拨,而不是全盘引导学生思维,甚至帮助学生思考。
另外,任务驱动法同样可以作为高中音乐课堂创新的另一种教学手段。任务驱动的实质,就是教师布置和教学相关的任务,令学生通过分组的方式完成任务的教学方法。举例来说,教师可以先设置一个主题,例如民乐,让学生唱出来,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这种方式不但可以提高师生之间的互动,而且还能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令课堂氛围进一步活跃。
(四)多种教学方式相互配合,向翻转课堂过渡
首先,可以致力于不同软件的整合,提高多媒体和音乐微课的一体化。教师应当熟练掌握各类微课编辑软件,以多媒体课件为依托,在其中加入微课视频,提高音乐教学课堂的组织性,令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其次,应当以互联网环境为载体,重视各类新媒体平台的优势,加强和微课的整合,令学生在学习时可以打破空间和实践的限制,提高学生碎片化时间的利用率。举例来说,在学生等候电梯、等候公交车,或者排队的碎片化时间中,就可以通过手中的智能手机,完成音乐微课的学习。通过这种方式,极大扩充了音乐课课时容量。再次,教师还应当重视微信等社交平台功能的开发,随时在线为学生答疑,并保持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音乐教师可以单独组建不同微信群,向微信群中传送微课视频,将微信群变成学生讨论和交流的重要线上平台,进一步加强学生讨论效果,达到启发学生的目的。
四、微课在高中音乐课堂的应用实例——以《欢乐颂》为例
教师先进行微课视频的录制,为了令乐曲更加具象化,视频画面有鲜花和孩子,在上传至网络之后,由学生自行下载并预习。在学生了解《欢乐颂》作者贝多芬的生平之后,教师带领学生们,对《欢乐颂》乐曲表达的情绪进行分析,使学生能够感受到乐曲的庄重平穩,体会该乐曲可以流传至今的重要原因。接下来,为了进一步加强学生对乐曲的感受,再将微课视频播放一遍,之后播放新的微课视频,新的微课视频通过flash动画,对乐谱记号和音符进行表现,和学生思维相匹配,进而方便学生对音乐内涵进行理解。
在微课视频播放完毕过后,教师带领学生对乐谱中的节奏进行学习和感受,依照乐谱中节奏进行击打,在教师的帮助下,众多学生都能完成正确乐谱节奏的击打。接着教师带领学生对乐曲内涵进行探究,让学生体会当乐曲增加了声部,带来了怎样的音乐效果。最后,通过微课视频,让学生跟着演唱《欢乐颂》的高潮选段,加深对乐曲内涵的理解。
五、结语
综上所述,微课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方式,在高中音乐课堂教学方法的改善上,作用不容忽视。对教师而言,应重视微课的优越性,配合其他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进而丰富音乐课堂的教学内容,实现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平雅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广播媒体如何构筑青少年精神栖息地——以湖北爱乐广播《童诵“疫”首诗》系列节目创作为例[J].新闻前哨,2020(8):23-24.
[2]谭万棋.关于高中音乐教学的师生互动“趣味化”与“心理层面的引导”教学模式[J].新课程:中学,2019(12):156.
[3]王子铭.高中音乐课堂师生互动愉悦化教学实践探析[J].新课程导学(七年级上旬),2014(30):16.
[4]姚思琪.灵性互动,绽放音乐探究之美——高中音乐课堂师生互动教学模式探究[J].北方音乐,2018(17):212.
[5]黄倩.任务驱动法在高职音乐欣赏教学中的探索和实践——以播音主持专业“劳动号子”课题为例[J].北方音乐,2020(4):133.
[6]史雅萍.初中音乐课的师生互动方式及教学指导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9(22):245.
[7]傅巧玲.初中音乐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J].山海经:教育前沿,2020(29):0275.
[8]姜力.流行音乐与中高职音乐教学的融合分析[J].学生·家长·社会:学校教育,2020(2):0149.
[9]王子铭.高中音乐课堂师生互动愉悦化教学实践探析[J].新课程导学(七年级上旬),2014(30):16.
[10]覃秋霞.高中音乐课堂师生互动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课程教育研究,2018(50):221.
[11]徐国飞.核心素养导向下科学实验教学现状与策略[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20(6):168.
作者简介:韩效英(1976-),女,甘肃渭源县,中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为音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