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党元老,开国元勋董必武鲜为人知的一面
2021-09-05
董必武(1886年-1975年4月2日),原名董贤琮,又名董用威,号壁伍,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中国共产党的模范的领导者,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之一,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家和法学家,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成员和国家的重要领导人。
董必武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之一,中国社会主义法制事业的奠基者、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他的一生,同中国共产党的产生、发展、壮大紧密相联。本文就董必武鲜为人知的一面,让更多人了解熟悉他光辉的一生。
一、董必武与南昌起义
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反动派通缉捉拿董必武,并以重金悬赏,为了使党的事业少受损失,董必武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决心留在白色恐怖笼罩着的武汉继续坚持斗争。1927年7月下旬,中共湖北省委在汉口召开了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会上讨论了紧急应变的部署,宣布了党中央和湖北省委的决定。董必武同陈潭秋、钱介磐等参加了会议。董必武因已公开了共产党员的身份,被组织安排离开武汉去九江,做武汉地区的中共党员和国民党左派的分散、转移工作,以便这些被转移的人去会合贺龙、叶挺的部队。为此,董必武立即赶到九江,细心安排同志们向南昌转移。鄂东地区的许多党员干部,湖北省农民武装干部训练班的学员,就是先转移到九江,后经董必武的安排,参加南昌起义。董必武虽未能直接参加南昌起义,但他和宋庆龄、邓演达、毛泽东、邓颖超等联名在《南昌日报》发表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宣言,谴责蒋介石、汪精卫背叛革命,号召革命同志,集中革命力量,为反对帝国主义,扫除新旧军阀,解决土地而奋斗。他的名字董用威仍被列入了八月一日发表的国民党《中央委员宣言》名单中,他还被选为当时组成的革命委员会的成员。
大革命期间,董必武在公开场合多用“用威”之名,不少人不知道董用威就是董必武,因而产生了误会。
二、董必武与黄麻起义
1927年11月13日,湖北黄安(今红安)、麻城爆发的黄麻起义,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长江以北地区首次发生的农民武装起义,打响了鄂豫皖地区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一直到今天很多人只知道黄麻起义是由以下几位年轻人,即潘忠汝、吴光浩、戴克敏、符向一、刘镇一、王志仁等领导的。潘、吴、戴是黄安农民自卫军的总指挥和副总指挥;后几人分别是遵照中共湖北省指示建立的黄安、麻城特委会的领导人。他们都很年轻,在战斗中前仆后继,英勇牺牲,都不满三十岁,他们应是受到我们崇敬的青年英烈。
黄安是黄麻起义的策源地,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在这块红色的土地上,诞生了董必武、李先念两位国家主席和陈锡联、韩先楚、秦基伟等200多位人民军队高级将领,走出了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三支红军主力部队。全县四十八万人口,十四万英雄儿女为国捐躯。当时奋勇参加的不止是黄安革命者,麻城参加者也很多,而附近的黄陂、黄冈、阳新、孝感,以至于河南新县、安徽金寨等地都有追随者,参与者。
有一首《黄安谣》:“小小黄安,人人好汉。铜锣一响,四十八万;男将打仗,女将送饭”。这短短的民谣,朴实地概括了波澜壮阔、气壮山河的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斗争史。
黄安是培养将军的摇篮,是中国第一将军县。1965年以前,授衔的红安籍上将8人,中将10人,少将43人,实际授衔将军61人。如果把麻城、黄陂、黄冈、孝感籍的也计入就更多了。大者有元帅:黄冈林彪,大将有:麻城王树声、大悟徐海东;上将有:阳新王平;麻城陈再道、王宏坤。
建国后,未参加评军衔而在国家各重要岗位工作的高级军政人员黄安籍143人(包括无衔将军90人、转业将领53人)。建国前英勇牺牲的黄安籍将領88人。
从1921年建党到1949年全国解放,红安的党组织一直存在,武装斗争从未间断,28年红旗不倒。14万红安儿女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有名有姓的烈士22552人。这样一个光荣战斗集体,受到全国人民的崇敬、受到政府的极大肯定。于是1952年9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批准:黄安正式改名为红安。县以红命名,与党旗军旗同色,在共和国里,这是十分特别的褒奖。
1985年4月,徐向前为红安县题字:《两百个将军同一个故乡》。
董必武是黄安人,如果把他也列入黄麻起义培养出来的人才,就不对了。
1959年春天,李先念在怀仁堂前散步,随行的一位年轻人竖起拇指赞他是湖北革命的旗帜,他严肃地批评说:“你这个说法不对,荆楚大地的革命旗帜是董老,是他为湖北革命撒下并点燃了革命火种,为国家培养了大量栋梁之材,创下了丰功伟绩,我是一个为谋生从十二岁起学木工活的小木匠。1927年,懵懵懂懂的我,在党的教育下,开始接触革命,和董老相比,我只能是他的徒子徒孙!”
黄安、麻城那十几位青年英烈,活动范围没有那么广阔,影响不到那么多个县。延安时期董老曾任抗日军政大学四大队的领导,学员来自全国各地,他们当中流传着“南陈北李,两湖毛董”的说法。毛董之所以如此知名,则是因为他们两人二十年代,大革命前在两湖搞起的如燎原之火,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
董老从1917年开始接触,到1919年接受,到1920年信仰马列主义,开始在湖北各地宣传革命。办法是努力在武汉办学。武汉学生来自全省或全国各地,影响很大。首先在陈潭秋、恽代英等的协助下,创办了私立武汉中学,由他们任教,特别是任教省立师范学校、女子师范学校。女师学习好的五个女生,她们是夏之栩(赵世炎烈士的夫人)、李文宜(罗亦农烈士夫人)、徐全直(陈潭秋烈士夫人)、袁溥之(陈郁的夫人),杨子烈(张国焘夫人),这说明她们受革命宣传影响之深。这些学生回乡到湖北各地宣传革命思想,在各地组织农民协会,发动农民暴动,才使得荆楚山河一片红。
与此同时,董必武在武汉创建了中国共产党黄安工作组;先后把王鉴、董觉生、雷绍全、王秀松、戴克敏、戴季伦、郑位三、曹学楷、汪奠川、戴季英、赵赐吾等一大批在武汉的学生派回黄安,把一批麻城籍学生派回麻城,与此同时,还把黄陂及各地学生派回各地;亲自指导学生回乡创办平民学校和农民夜校;通过各种方式开展革命思想启蒙,撒播革命火种,从而点燃了黄安、麻城等地革命斗争的熊熊烈火,揭开了大别山地区波澜壮阔、掀天揭地的斗争序幕。
黄麻起义的组织发动工作是以董必武的名义进行的。这次起义的领导骨干潘忠汝、汪奠川等都是董必武的学生,可以说黄麻起义从孕育到发展都离不开董必武。如果把董必武列入受黄麻起义影响成长起来的革命者,那就明显是黑白颠倒,本末倒置了。
三、坚守信仰、历经生死考验
董必武幼时家里穷苦,出身是黄安县城的贫民,自幼学习刻苦,熟读经书,学识丰富。考中秀才后才作了件长衫。中了秀才,从黄州府城回家,家人和邻里准备在东街口放鞭炮迎接,他听说后心里不喜欢,绕道回家。从青年时期就表现低调、反对张扬。
1903年考秀才时,给他印象深刻的事,是考生饶汉莞先被湖北学台蒋式芬野蛮搜身,又被乱棒打死,考生们愤而罢考,蒋式芬被迫下台。
同年8月,他到省城武昌参加乡试。初到武昌的青年,对一切都感到新奇。看到省府衙门前立着很多牌子,想就近望一望,被守卫的衙役认作是“窥探”府衙,不分青红皂白,将他痛打了一顿,董必武经历了这两件不平事,从此恨死了当官人,对清政府的蛮横统治,欺压百姓,满腹仇恨。
1905年,清朝廷废除了科举制。不然以他的学识水平,他的老师纪钜伟(纪晓岚的侄孙)认为他考中举人是板上钉钉的事。在共产党高级领导人行列中,如董必武参加过科考,并得了功名的人屈指可数。
董必武和同乡挚友潘怡如(字康时)是具有反清思想的同志。潘怡如弃文投武,参加张之洞组织的新军,在士官、士兵中开展推翻腐败、昏庸的清政府的宣传。他先成立“振武学社”,组织社众,进行活动,被发现后,又改建“文学社”,聚会活动。事机不密,暴露后,遭到通缉,潜逃日本。不久新兵队伍举行起义,辛亥革命爆发。最早宣传革命的先行者和领导者潘怡如远在日本,赶不回来。辛亥革命的领袖人物就由蒋翊武和孙武等接替。武昌起义时董必武,在黄州府中学教英文,得知后迅即赶回武昌参加参加了汉口保卫战,后到湖北省军政府工作,同时参加孙中山先生领导下的同盟会。
辛亥革命果实很快被大军阀袁世凯篡夺。孙中山赴日本继续进行革命活动,
董必武自觉学识不足,需要更进一步学习,充实自己。1914年1月,在同乡的资助下赴日本留学,考入东京私立日本大学,攻读法律。毕业于1917年2月。在中共高级领导人当中,毕业于正规大学知法懂法的人如董必武也是凤毛麟角。
同年七月,正值在日本的孙中山先生,对兴中会和同盟会的革命业绩不满,将两会并作一起,改称中华革命党,强调入党必须对党忠贞不二,入党时要加一道按手印的手续。有些人如黄兴,就不赞成。董必武则毫不犹豫地按了手印,加入了中华革命党,在中共革命领导人当中他也是少有的先行者。
作为孙中山先生的忠实信徒,严格执行孙先生布置的各项革命任务,在袁世凯复辟称帝后,董必武因反袁两次被捕入狱。假如袁不很快倒台,很难预料他的这场牢狱之灾的后果,这是他两次坐牢的经历。
第二次考验是在四川。
1918年3月应鄂西靖国军总司令蔡济民的邀请,去四川利川蔡的驻地。蔡邀他在蔡的司令部任秘书,共同谋划反对北洋军阀的护法斗争。一月中受蔡委托赴万县为蔡的队伍筹款。1月27日,靖国军内部军阀勾结川军方化南部,趁蔡濟民毫无戒备,夜袭蔡的总司令部,蔡惨遇枪杀。董必武如未去万县,将难逃此劫。
1927年宁汉分裂,步蒋介石后尘,汪精卫也翻脸清共剿共。董老因是中共湖北省革命的一号领导者,被蒋、汪明令悬赏万元通缉。他因革命斗争经验丰富,自知处于极其危险的境地,一方面紧急通知革命挚友李汉俊、詹大悲等尽快隐蔽。另一方面立即假扮水手藏匿于英国江轮逃离武汉,转赴日本东京隐蔽。在日本接到中央通知,转往苏联,才能大难不死躲过这场灾难。而李汉俊、詹大悲以及刚刚被董老介绍加入中共尚未获得批准的何羽道,在董必武逃离武汉的同时,由于思想麻痹大意,很快就被军阀胡宗铎部下抓捕杀害。
1937年9月中旬,董必武先赴武汉组建八路军武汉办事处。1938年10月初武汉失守前,率领八路军办事处先遣人员赴重庆筹建重庆办事处。抗战八年董老在重庆办事处工作居住了七年又六个月。1958年11月他写有一首诗,形容在重庆的处境。题为《戏咏重庆曾家岩周公馆》:“八年抗日此楼身,‘三打维支笑语新。戴笠为邻居左右,总看南北过门人。”他为‘三打维支还作了注释说:“系英语译音,面包夹火腿也。当时我住一、三两层,二层除进门右边一小部系我住外,全为国民党员居住。”周公馆即八路军重庆办事处驻地。戴笠是国民党特务机关军统局的头子。办事处人员居住在军统特务的监视下,外出时常有特务跟踪盯梢,时时处于危境。1945年至1946年国民党特务先后杀害廖仲恺先生的女婿,李少石同志(当时他任周恩来同志的英文秘书)以及闻一多、李公朴两位爱国人士,心狠手辣。
生死存亡只在一瞬间。当然董必武是中共八路军办事处的主要负责人之一,又是国民参政会参政员,蒋介石也应有顾忌,但总是身处虎狼之窝,危险是时刻不离左右的。
四、董必武与中国人民银行的创建
南汉宸同志担任中国人民银行的第一任行长,一般认为他理所当然是中国人民银行的创建人。
实际情况不然,董老才是建立中国人民银行的首倡者、奠基者和创建者。
1947在3月末决定组织中央工作委员会去华北领导全国土地改革和建设根据地,由委员董必武担任华北财经办事处主任,统一领导华东、晋绥、晋冀鲁豫、晋察冀各解放区的财经工作。董老携家属在去华北的路上,遇到一个卖炊饼的摊贩,想用延安边区银行的钞票购买炊饼给大家充饥,但摊贩因不识延安银行的钞票不肯出售。董老心中忽然有了一个想法:如果各解放区的钞票能统一使用,不是可以让各解放区的百姓生活更加方便吗?不是可以让各边区的经济发展更加活络吗?这样他就有了成立一个统一银行的想法。
董必武立即向中央报告统一银行及货币的方案,得到中央批示后,就立即行动起来:征得各解放区财经负责人的共识,确定银行名称,准备印钞。
这一过程在1948年12月1日完成。我国的第一套人民币诞生。当时任中国人民银行筹备处主任的南汉宸同志一再恳请董老为第一套人民币题字。第一套人民币“中国人民银行”六个字是董老题写的。这套人民币在华北、华东、西北解放区流通。1949年2月银行迁至北平后,被委任为行长的南汉宸请书法家马文蔚再次题了行名,这六个字一直沿用至今。
1948年6月,中共中央决定撤销华北财经办事处,成立中央财政经济部,董必武为中央财经部部长。成为我国中央财政、金融的奠基人、创建人,当之无愧。
五、参与领导我党隐蔽战线工作
董老是我党统一战线杰出的领导人之一,他为推进中国革命胜利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1937年9月,董必武受中共中央指示從延安回武汉,筹建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期间,革命青年沈安娜到武汉八路军办事处请求去延安,董老接待她时,了解到1935年她曾在国民党浙江省政府任速记员,因速记水平高得到省政府主席朱家骅的肯定,就建议她不要去延安而是去重庆,可以找朱家骅。董老说:“朱这时是国民党中央党部秘书长,你要请求进中央党部工作,为党搜集情报,这很重要。对革命事业贡献可能更大。”沈当时还未入党,她接受了建议,去了重庆,被国民党中央秘书长朱家骅聘用,因为她的速记能力强,陆续被举荐担任宋美龄召开会议的速记员,又被宋推荐给蒋介石,参加蒋主持的所有军政会议作速记,就这样源源不断地将所有重要情报及时报告中共中央,居功甚伟。1939年被吸收入党。
安排人员到桂系首领白崇禧身边作秘书工作,是由董老负责。被选派的人为谢和賡。建国后和董老仍常来常往。
被选派到蒋介石得力干将胡宗南身边卧底的熊向晖,1937年12月31日出发前,董同他谈话。指出:“国共合作是现阶段大局,但蒋介石、胡宗南在抗战过程中会不会反共,还难以断言。恩来同志经验丰富,主张未雨绸缪,着手下闲棋布冷子。这是一项特殊任务,具体要求根据情况再决定。董老还传达了周恩来同志送给熊向晖的八个字:“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另外由董老联系领导的秘密人员,不是党员,但都是建功宏伟的了不起的人物。他们是郭汝瑰和韩练成。
先说郭汝瑰,四川铜梁人,曾于1928年在黄埔军校学习时入党,后失去联系。直到1945年5月偶然遇到过去在黄埔军校时期的中共同志任廉儒同志才和党重新建立联系,得以与董老秘密会面。郭向董要求归队去延安。董老指示他继续潜伏,仍旧与任廉儒同志(中共军事情报人员)单线联络,提供情报。恢复党籍的问题,要经过一段时间考验。郭在抗战期间屡立战功,以出色的参谋能力获得陈诚、蒋介石的赏识,解放战争期间更一年三次迁升为国防部作战厅长。和党恢复联系后,投入了隐蔽的情报战线,不畏艰险地在国民党心脏部门进行一场特殊的战斗,1945至1949年间与任廉儒秘密见面一百多次。源源不断地将绝密的蒋的军事部署提供给中共中央。对莱芜战役、淮海战役取得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949年郭汝瑰在宜宾率国民党七十二军起义,为宜宾和平解放作出了贡献。
再说韩练成。他是宁夏固原人,1935年入南京陆军大学,1947年任国民党46军军长。中原大战中,他曾救过被围困的蒋介石,因此深得蒋的信任,但是他对蒋介石的腐败统治深感不满。一九四二年他设法通过无党派人士周士观的女婿于伶(共产党员)的安排见到了周恩来同志。韩要求加入共产党去延安,周则表示国共合作时期,共产党不在国民党内部,国军上层发展党员,希望韩在国统区好好工作,为国家、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作贡献。
1946年全内战爆发,韩的四十六军奉调去山东。韩想办法向周恩来同志汇报,周通过秘密渠道转告韩:“速去上海找董老谈”。韩立即转赴上海面会董老。董老与他商妥了联系方法,约定暗号后,韩即匆匆赶回山东。
1947年2月莱芜战役打响,国民党李仙洲兵团被包围,韩练成玩起了失踪,军长不见了,四十六军无人指挥,乱成一团。这一行为迟滞了李仙洲兵团的突围时间,在华东野战军发起总攻后,国民党军五万多人溃不成军,全被歼灭。
韩练成对莱芜战役取得的辉煌胜利,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这一时期韩是和董老单线联系的。
董老从1937年9月到1947年10年间,在国民党统治的心脏地区武汉、重庆、南京、上海联络指导多少秘密地下工作者;因需保密的重要,很难得知。
粟裕大将组织进行的淮海战役以少胜多,六十万解放军完胜了八十万国民党军队。中外驰名。斯大林听到后都吃惊地连声赞叹:“奇迹、奇迹,真是奇迹!”据说美国的军事专家也认为“了不起”,专程派人来学习。取得如此了不起的成就,除了粟裕同志领导本身的英明指挥能力,战略、战术的高超以及全体指战员奋不顾身,英勇顽强的拼搏精神以外,董老麾下联系的舍生忘死的秘密战士郭汝瑰、沈安娜、韩练成提供的顶级情报支援、密切配合绝对是分不开的。
陈毅元帅曾赞扬说:“董老的一封信、一封电报抵得上十万大军。”
董老逝世已近四十年了。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毛主席宣布“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庄严时刻,站在他身旁的中国共产党的高级领导人有三位,他们是周恩来、林伯渠和董必武。那些身经南征北战,驰骋沙场,奋勇杀敌,解放国土,后来被授衔的元帅、将军们都不在他跟前。除了多位爱国民主人士之外,还有高岗,他是新选出的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林伯渠长期担任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董必武在任华北人民政府主席短短一年间做了大量基础工作,两位都是由中国共产党派出经过选举产生的大区首长,他们是代表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模范人物。
但是近些年来,不论是油画家们创作的开国大典画作,还是视频显示的影像资料,有时候林董两老都不见了。五十年代中央领导人排序中,两老都是紧排在邓小平同志之后的。
对于董老在创党、建国做出的伟大贡献,毛主席是时刻挂在心里的。因此1959年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推荐董老當选为国家副主席,其后文革十年中董老还先后任国家副主席和代主席。
董老1975年4月2日逝世,据毛主席身边的人回忆,当时毛主席正在杭州休养,也在病中,他的身体状况很不好,除双目白内障、说话含糊不清外,脚也肿得厉害,行动不便。当得悉与自己并肩奋斗五十多年的老战友辞世,他的感怀与悲伤不难想象,他一天不吃东西,不说话,只是将南宋张元幹撰写《贺新郎》词的录音反复听了一整天,时而躺下听,时而用手击拍,有“天意从来高难问”的无助,感叹“人情易老”,“悲难诉”。还把原词中“更南浦,送君去”改为“君且去,休回顾!”意思是:你走好,不要留恋和担忧。暗含着更深沉的留恋不舍之情。
1975年3月初,董必武逝世前夕,题写《九十初度》自寿诗:“九十光阴瞬息过,吾生多难感蹉跎。五朝敝政皆亲历,一代新规要渐磨。彻底革心兼革面,随人治岺与治河。遵从马列无不胜,深信前途会伐柯。”表达了他对马列主义的坚定信念,不忘初心。木是斧子的柄,人们有了斧子再伐木,会成功的。可以理解为革命者有了经验,革命会成功的。
董必武一生的生活和斗争经历,是一部生动而富有教育意义的教科书,为我们共产党人树立了典范。他伟大的功绩和精神风范永远值得人们学习,我们要继承和发扬董老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革命精神,坚定地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