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讨《鸿门宴》中的语言艺术

2021-09-05浦海燕

青年文学家 2021年20期
关键词:项伯范增樊哙

浦海燕

对于我国的文学作品来说,语言运用艺术至关重要,这也是一部作品能够成为文学著作的关键原因,例如在《史记·项羽本纪》的《鸿门宴》中,语言描绘可以说生动形象,利用语言就能塑造出鲜活的人物,营造出紧张的情节氛围。作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司马迁绝对是历史上最重要的语言艺术家,文章中的细节描绘到位,包括人物个性化的形象,他用最精彩的语言艺术描绘出楚汉战争,直到现在仍然可以打动读者,同时展现出浓厚的语言艺术魅力,因此《鸿门宴》是非常值得学习的文学名篇。

一、戏剧化的情节结构

(一)矛盾冲突设置

在整个《鸿门宴》的故事中,作者主要描绘了心理上的较量,因此并没有展现出血与火的斗争,而是通过语言进行精彩的戏剧描写,而在这场戏剧中项刘双方的关键人物全部登场,并呈现了双方的矛盾冲突。其实作者在一开始就已经表明了当时的军事情况:沛公军霸上,项羽驻鸿门,十万与四十万之间的差距,可以称得上实力悬殊,而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觊觎天下却被刘邦捷足先登,这也是楚汉战争的缘由,也因此诞生了《鸿门宴》这一出精彩绝伦的故事。在鸿门宴开始前,双方的关系就已经达到剑拔弩张的程度,所以彼此的冲突十分明显,加上沛公左司马曹无伤向项羽告密,为战争增添了新的导火索;而亚夫范增也意在除掉刘邦,不过却因项伯的告密,导致项羽错失良机。

(二)题材结构安排

相比鸿门宴而言,项羽和刘邦之前的争斗,就已经展现出了庞大的场面,如项羽西屠咸阳等,绝对要比鸿门宴看起来更有气魄,但是这个平淡的宴会,却隐藏了大量心理层面的爭斗,虽然没有刀光剑影,仍展现出精彩绝伦的故事。此外,这也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因为鸿门宴,两人彻底走向对立的道路,而项羽以失败而告终。虽然鸿门宴没有气势磅礴的厮杀,但同样展现出惊心动魄的氛围。因此这个题材结构安排,可以更容易地让作者司马迁进行发挥,包括情节氛围、人物心理等,整体的主线围绕项羽杀不杀刘邦而展开,而这个过程曲折回转,也引导着故事走向新的发展。《鸿门宴》其实倾注了作者的大量心血,通过品读可以发现,对于人物的刻画非常细致,例如在鸿门宴之上,亚父范增多次用玉玦示意,在项羽犹豫的时候,他只能无奈地令项庄刺杀,这也暗示了项羽的寡断,通过这种写法来暗示项羽的结局。

(三)紧张氛围渲染

说到鸿门宴就不能不提到其中的氛围渲染,这也是很多文学作品中常见的表现方式,不过鸿门宴中的情节更为紧张,不仅需要对人物的形象进行描绘,心理也是非常重要的部分,这样才能增强氛围渲染效果,展现出惊心动魄的情节,体现作者司马迁在语言运用艺术方面的造诣。例如“沛公军霸上,项羽驻鸿门”,看起来只是简单地叙述事实,但实际上巧妙表达了两者之间的差距,尤其是两军相距仅四十里,已经点明大战一触即发。此外,在项伯与张良交谈时,项伯告知张良项羽要攻打刘邦的想法,刘邦得知这一消息后,大惊并连呼奈何,随后对项伯进行拉拢,这种种描写都是为了营造紧张的气氛,也是为鸿门宴而做的铺垫。

二、浮雕式的人物形象

(一)个性化语言细致入微

鸿门宴最大的特点就是人物对话,通过人物的语言展现出心理特点,例如刘邦就被作者刻画成圆滑、狡诈的性格,尤其是刘邦的口头禅“为之奈何”,他在知道项羽要攻打自己时就说过“为之奈何”,这句话充分表现出了他的无奈、急躁甚至是恐惧的心理。在与张良对话中更是用“且为之奈何”,来加强自己的语气,同时也展现出了刘邦的窘迫和心中的不安。在探知张良与项伯的关系后,利用这一点脱离险境,也足以展现出刘邦的深谋远虑。在出逃时,刘邦对属下说“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这句话别有深意,首先保全了自己的面子,其次把难题抛给了臣子,如果项羽怪罪就可以让樊哙承担,并且刘邦通过这句话来考验自己的臣子是否忠诚,充分展现出了刘邦的权谋与奸诈。

(二)人物语言推动情节发展

首先,人物的语言往往影响着故事情节的推进,人物之间的对话能够让读者充分感受到鸿门宴中的矛盾冲突。曹无伤告密,正式揭开了鸿门宴的序幕,而范增的劝说也导致项羽和刘邦之间的矛盾一触即发,项伯说出“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促使故事情节向着平稳发展。其次,范增在鸿门宴中几次动杀心,他示意项羽赶快动手,而项羽则没有听从范增的话,他无奈之下只能劝项庄“沛公于座,杀之”,这也彻底点燃了鸿门宴中的紧张气氛,使整个宴会杀机四溢。在这个千钧一发之际,项伯挺身而出,导致项庄无法击杀刘邦,而宴会的气氛又逐渐走向平缓。在樊哙登场后,宴会的气氛再一次被点燃,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刀光剑影的厮杀,樊哙的一席话扭转了乾坤,缓和了席间的紧张氛围,也为刘邦的逃跑埋下伏笔。

(三)人物语言鲜明对比

对比是文学创作过程中常用的手法。《鸿门宴》中的人物形象个性鲜明,这也离不开作者司马迁的语言造诣。作者通过对比的手法成功地塑造了刘邦与项羽、范增与张良等人物形象,同时展现出了每个角色的个性特点。例如,项羽在听曹无伤告密后,展现出了狂妄自大的特点,而刘邦在鸿门宴中忍辱负重、能屈能伸、巧言善辩,为自己赢得了一线生机。随机应变、虚心纳谏才是刘邦活下去的关键因素,而项羽则恰恰相反,自大的性格使他没有听从范增建言,并且优柔寡断、刚愎自用,导致自己走向失败。刘邦对于张良、樊哙的建议言听计从,这也为他走向成功埋下伏笔,正是因为任人唯贤,他才在这场争斗中获得胜利,因此不难看出两者之间的性格就已经形成定局。

(四)语言刻画人物形象

无论刘邦的随机应变,还是项羽的优柔寡断,都深刻展现出了人物形象,也不得不赞叹作者司马迁的语言运用之巧妙,他不仅描绘出了人物形象也展现出了人物特点,两者之间形成鲜明对比。除此之外,范增与张良这两位谋士时刻推动着故事发展,或者说事态发展尽掌握在二人手中。范增虽然名为亚父,但屡屡献计却未被采纳,在鸿门宴失败后更是怒骂:“竖子不足与谋”,这也表明范增与项羽之间的关系明密实疏。相反,张良则与刘邦上下一心。从项羽对待范增的表现就能看出,在项羽看来,范增虽然为项家的前途尽心尽力,但他只是一个有名无实的亚父,这也展现出了项羽的自大。

猜你喜欢

项伯范增樊哙
差点成为“羊二代”
鸿门宴中最出彩的人物
猛人樊哙
以文本细读的视角看人物形象的多面性
智者不惑 勇者无惧 适者生存
智者不惑 勇者无惧 适者生存
——浅析《史记》中樊哙之形象
军师范增的短板
《鸿门宴》:救刘邦于剑下者谁
《史记》范增性格妙笔
《鸿门宴》中的两个小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