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聊倾向与大学生手机成瘾的关系: 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2021-09-05徐丽丽李莹莹王泽宇杨洋
徐丽丽 李莹莹 王泽宇 杨洋
[摘 要] 基于社会学习理论探索无聊倾向与大学生手机成瘾的关系,本研究构建了一个有中介的调节模型,重点研究了自我控制在无聊倾向与大学生手机成瘾之间的中介作用以及同伴支持在无聊倾向与大学生手机成瘾之间的调节作用。采用大学生无聊倾向问卷、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自我控制量表、同伴支持量表对504名学生进行测量。结果表明:(1)无聊倾向对大学生手机成瘾具有正向预测作用;(2)无聊倾向通过自我控制的部分中介作用影响大学生手机成瘾;(3)无聊倾向与自我控制的关系受到同伴支持的调节,相对于低同伴支持的大学生而言,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对高同伴支持的大学生更显著;无聊倾向对大学生手机成瘾的影响是有调节的中介效应。
[关键词] 大学生;无聊倾向;手机依赖;自我控制;同伴支持
[中图分类号]G443 [文献标志码]A
一、问题的提出
目前,手机已成为不可或缺的沟通工具,手机的快捷、方便使大学生在了解信息资讯的同时,也对手机产生严重的依赖[1]5472;甚至达到了成瘾的程度。手机成瘾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检出率为21.4%~27.4%[2]595。手机成瘾对个体学习和生活、身心健康、人际和社会适应造成诸多不良的影响[3]309,比如造成个体颈肩、腰部疼痛及手部功能障碍[4]183等躯体症状,导致个体的睡眠质量下降[5]405;引发认知失败、自我评价降低[6]1088,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7]148;导致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减弱、人际的冷漠疏离[8]541、紧张,给大学生带来孤独感[9]115。手机成瘾对个体心理社会适应的影响逐渐成为研究者关注的焦点,其中无聊倾向被认为是一种重要影响因素。
(一)无聊倾向与大学生手机成瘾的关系
无聊倾向是个体面对贫乏的外部刺激和内部刺激时,无法体验到充分的需求满足,从而产生的冷漠、孤独、抑郁、无助等不愉快的复合情绪状态[10]89,无聊一般可以分为状态无聊和特质无聊。无聊倾向又叫特质无聊,可以反映不同个体在无聊状态下的情绪和行为差异,这种差异表现为个体调节周围环境刺激、创造兴趣活动的能力[11]42。研究表明,无聊倾向能够导致诸多功能不良行为的产生,如会诱发网络成瘾和手机依赖等各种成瘾行为[11]43[ 12]1660。高无聊倾向者更倾向于在网络中寻求刺激体验和满足感,问题型网络使用也更易发生。以往研究证明无聊倾向与大学生手机依赖之间呈显著正相关[13]4[14]215。感官寻求理论[15]1615认为,青少年在高无聊状态下,倾向于冲动和寻求感官刺激,容易限入物质迷恋,即吸毒成瘾、手机成瘾等等。大学生学业相对轻松,时间比中小学生更加充裕,容易失去生活目标,限入空虚无聊状态,进而追求感官刺激,从而产生手机成瘾。
因此我们提出假设1:无聊倾向可能预测大学生手机成瘾问题。
(二)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
个体能否获得良好发展,更有赖于他们是否拥有积极保护性因素以抵抗不利处境[16]857,自我控制很好地解释了这一“逆境适应”现象。自我控制是个体抑制不良思想、情绪和冲动行为,激活积极因素,进而调整自身的行为。无聊倾向可以通过个体自我控制而削减[17]1487,自我控制感强的个体,会主动寻求行为活动应对负面无聊生活,克服空虚、孤独等负面情绪,以往研究也表明大学生空虚感与自我控制有显著负相关[18]1548。自我控制对一些消极行为具有负向预测作用,如网络成瘾、学习倦怠、攻击行为等[19]46[20]95。高自我控制个体对一些积极行为具有正向预测作用,如生活满意度、学术成就、更积极的应对学习和生活、更好的适应能力等[21]198[22]164,更不容易产生手机成瘾行为。
因此我們提出假设2:自我控制可能是无聊倾向与大学生手机成瘾的中介的变量。
(三)同伴支持的调节作用
同伴支持是一种基于真诚、分享、互助、陪伴而建立起来的支持系统,属于领悟社会支持中的三个维度之一,如今在医学领域常常单独提取出来进行研究,高同伴支持个体有助于疾病的康复。研究表明青少年无聊等负面情绪会在良好的同伴关系中得到宣泄、支持与解决[23]393。同伴支持与无聊倾向的负相关在中职生群体也得到了实证证明[24]31。同伴关系好的个体,会充满积极向上的情绪,很少产生孤独感。同时具有良好自我控制的个体,同伴支持也会更好,以往的研究表明高同伴支持的个体往往是具有高度自制力的品质。低同伴支持的个体往往更无聊更孤独,进而放松对自己的控制[25]742。相比于家庭支持和其他支持,大学生更重视领悟社会支持中的朋友支持,良好的社会支持可以显著预测个体积极情绪与行为,与个体消极无聊情绪成负相关。因此本研究引入了同伴支持作为调节变量,有助于更加深刻地探寻无聊倾向与大学生手机成瘾的关系。基于上述研究,我们提出假设3:无聊倾向与自我控制的关系可能受到同伴支持的调节(见图1)。
二、研究方法
(一)被试
采用方便取样法,在5所高校随机发放565份问卷,剔除无效问卷,最终获得有效问卷504份,有效率为89.20%。其中,大一118人,大二182人,大三131人,大四73人;男生175人,女生329人;文科263人,理科198人,其它43人;独生子女233人,非独生子女271人。
(二)研究工具
1.大学生无聊倾向问卷
采用黄时华、李冬玲、张卫等编制的《大学生无聊倾向问卷》测量大学生无聊程度。问卷共30题项,分为内部刺激和外部刺激2个维度,采用7级记分,得分越高表示无聊倾向越高。本研究中无聊倾向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2;问卷效度指标拟合良好:χ2/df=2.97,CFI=0.93,RMSEA=0.06。
2.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
采用熊婕、周宗奎、陈武等编制的《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测量大学生手机成瘾程度。量表共16个项目,4个维度,采用5级评分,得分越高,表明个体的手机成瘾水平越高。本研究中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 87;问卷效度指标拟合良好:χ2/df=1.28,CFI=0.96,RMSEA=0.03。
3.自我控制量表
《自我控制量表》由谭树华和郭永玉(2008)修订,测量个体自我控制能力。量表共19个项目,5个维度,采用5级评分,总分越高,表示自我控制能力越强。本研究中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6,量表效度指标拟合良好:χ2/df=3.28,CFI=0.91,RMSEA=0.07。
4.同伴支持量表
采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中的同伴支持分量表(姜乾金,1999), 共4个项目。采用Likert-7点计分,得分越高,表明同伴支持水平越高。本研究中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0。量表效度指标拟合良好: χ2/df=2.07, CFI=0.97,RMSEA=0.02。
(三)数据收集与处理
选择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硕士生6人经培训后作为主试,在各自所在城市展开问卷调查,主试讲清楚要求后,大学生统一回答,当场回收并采用SPSS22.0和AMOS22.0进行数据整理分析。
三、结果
(一)共同方法偏差
面对自我报告可能产生的共同方法偏差,本次调查采用反向计分3处,匿名填写,时间控制等手段,并采用AMOS软件进行测量模型和单因子模型进行比较。测量模型拟合度χ2/df=1.64,NFI=0.95,IFI=0.98,TLI=0.98,RMISEA=0.04,SRMR=0.04。单因子模型拟合度指标:χ2/df=13.00,NFI=0.58,IFI=0.60,TLI=0.56,RMSEA=0.15,SRMR=0.13。測量模型与单因子模型进行比较,发现变化非常大,表示测量中不存在明显的共同方法偏差。
(二)各变量的描述性
无聊倾向与手机依赖、自我控制和同伴支持均呈正显著相关,手机依赖与自我控制、同伴支持呈负显著相关,自我控制和同伴支持呈正显著相关(见表1)。
(三)大学生无聊倾向与手机依赖的关系: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检验
首先采用Hayes(2012)编制的process插件中的模型4,在控制性别、年级、专业、独生子女的情况下对自我控制在大学生无聊倾向与手机依赖的关系的中介效应进行检验。结果(见表2),无聊倾向对手机依赖的正向预测作用显著 (β=0.45, t =14.92, P<0.001), 在放入中介变量后,无聊倾向对手机依赖的直接预测作用依然显著( β=0.27, t =6.88, P<0.001 )。无聊倾向对自我控制的负向预测结果作用显著( β=-0.44, t =-14.86, P<0.001 ),自我控制对手机依赖的负向预测作用显著 (β=-0.42, t =-14.04, P<0.001)。 大学生无聊倾向与手机依赖的直接效应及自我控制的中介效应的bootstrap95%置信区间的上下限均不包含0(见表3),表明无聊倾向不仅能够直接预测手机依赖的关系,而且能够通过自我控制的部分中介作用预测手机成瘾的关系。该直接效应(0.27)和中介效应(0.30)分别占总效应(0.57)的47.37%和52.63%。
其次,采用Hayes(2012)编制的SPSS插件process中的模型7(该模型假设中介效应的前半段受到调节,与本研究的理论假设一致),在控制性别、专业、独生子女的情况下对有调节的中介模型进行检验。结果(见表4)表明,将同伴支持放入模型后,无聊倾向与同伴支持的乘积项对自我控制预测作用显著( β=-0.18, t=-5.65, P<0.001 ),说明同伴支持能调节无聊倾向对自我控制的预测作用。继续使用Bootstrap法进行检验。以平均数加减一个标准差将同伴支持得分进行分组,平均数加一个标准差为高同伴支持组,平均数减一个标准差为低同伴支持组,自我控制在无聊倾向与手机成瘾之间中介效应值以及95%置信区间(见表5)。为进一步说明无聊倾向与同伴支持交互作用,将同伴支持得分高低绘制简单斜率分析图(见图2),结果表明在高同伴支持水平下,无聊倾向对自我控制的负向预测作用显著(simple slope=-0.30, P<0.01 ),在低同伴支持水平下,无聊倾向对自我控制的负向预测作用依然显著(simple slope =-0.17, P<0.01 ),但预测作用已经减小,表明同伴支持对自我控制的预测作用随着无聊倾向程度的升高而不断下降。结果表明,同伴支持较高、自我控制较好的学生无聊倾向较轻,同伴支持较低、自我控制较差的学生无聊倾向较严重,所以可以通过增加同伴支持和自控力来减少无聊倾向,从而减少手机成瘾行为的发生。
四、讨论
(一)大学生无聊倾向与手机成瘾的关系
本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无聊倾向与手机成瘾呈正相关,在控制性别、专业和独生子女后,无聊倾向对手机成瘾预测系数达到0.27,大学生无聊倾向越强,就越容易产生手机成瘾,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一致[12]1658。近年来,大学扩招导致大学生数量比以往增加了几倍,扩招导致的生源质量下降,部分大学生在高校只是为了混文凭,学习投入非常少,相比中学紧张升学挑战,大学生无聊倾向增加许多。而随着科技的发展,手机代替传统网络成为大学生排解无聊空虚寂寞的主要工具,上课玩、寝室玩、吃饭玩,正是无聊倾向导致的手机依赖行为,最终有高概率达到手机成瘾。因此,大学生无聊倾向增加了手机成瘾的危险,但这种风险能否转化为现实问题,可能与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及其发挥的作用有关。
(二)大学生自我控制在无聊倾向与手机成瘾间的中介效应验证
个体-环境交互作用模型认为个体心理发展是在与所处环境交互作用中形成的。大学生因教师、课堂、同伴关系、成绩、学校等内外因素变化可能增加他们的无聊倾向。本研究发现大学生自我控制与大学生无聊倾向和手机成瘾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自我控制在无聊倾向与手机成瘾间发挥部分中介效应,这与以往大学生无聊倾向与手机成瘾文献研究结果多为部分中介结果一致[26]35[27]44。自我控制做为个人积极的心理资源,能帮助大学生应对不利状态下的物质依恋,降低或消除无聊倾向,减少手机成瘾的发生[28]5142。这是由于高自我控制水平的大学生具有较高的意志和情绪水平,这种心理品质能促使大学生拓展认知,使其在消极状态下能从手机成瘾不利情境下做出良好的应对。
个体的成长就是内外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个体本身的心理特质对自我建构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个体具有积极品质和正确认知,就能形成积极的自我建构,反之则会形成消极自我建构。大学生如果能够建立积极的自我控制品质,则能减少其无聊倾向,并遏制手机成瘾现象的产生,这一机制可以通过自我控制模型进行验证。能够自我控制的个体,一般会在学习、生活和交往中充满自律,以积极心态寻求解决无聊倾向,拒绝浪费时间,并在手机使用中,很少玩游戏、刷小视频。相反,缺乏自律的个体,容易发生从众现象,热衷于追寻流行元素,得过且过,寻求感官刺激以应对空虚无聊境地。
(三)大学生同伴支持在无聊倾向与自我控制间的调节效应验证
社会支持理论认为个体的社会支持网络是以家庭支持网络为核心,由社区、组织、国家、同伴支持网络等为同心圆构成的社会支持格局。同伴支持做为社会支持的重要维度,对个体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具有广泛的影响。本研究结果为同伴支持与无聊倾向呈负相关关系,即高同伴支持个体能积极面对不利环境,肯定自我价值,减少无聊倾向的影响。调节效应结果发现,同伴支持在无聊倾向与自我控制间起调节作用,即低同伴支持大学生更容易放松自我控制进而引发更多无聊倾向。由于低同伴支持本身易引发孤独情绪,难以在无聊环境中寻求有效的社会支持,容易产生更多的物质依赖,不仅是手机成瘾,也可能是网络成瘾、偷窃成瘾或其它物质成瘾。相反,高同伴支持的大学生在遭遇无聊情境时,他们可以寻求同伴支持,在与同伴交往中调节自己消极情绪,从而减轻對手机等物质的依赖。这一结果证明了同伴支持在大学生心理社会适应过程中的积极意义。
五、结论
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一)无聊倾向对大学生手机成瘾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
(二)自我控制在大学生无聊倾向与手机成瘾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
(三)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受到了大学生同伴支持水平的调节,调节效应具体作用于无聊倾向与自我控制间的路径。
(四)对该理论加以验证,丰富了对手机成瘾行为的理论分析,有利于个体对自身成瘾行为的控制。
[参考文献]
[1]DOU K,WANG L-X,LI J-B,et al.Mobile phone addiction and risk-taking behavior among chinese adolescents:a moderated mediation model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2020(17):5472.
[2]连帅磊,刘庆奇,孙晓军,周宗奎.手机成瘾与大学生拖延行为的关系:有调节的中介效应分析 [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8(5):595-604.
[3]Jenaro C,Flores N,Gbmez-Vela M,et al.Problematic internet and cell-phone use:psychological,behavioral, and health correlates[J].Addiction Research and Theory,2007(3):309-320.
[4]INal, Esra Erkol,Demirci K,et al.Effects of smart phone overuse on hand function,pinch strength,and the median nerve[J].Muscle & Nerve,2015(2):183-188.
[5]Lemola S,Perkinsongloor N,Brand S, et al. Adolescents'electronic media use at night,sleep disturbance,and depressive symptoms in the smart phone age[J].Journal of Youth &Adolescence,2015(2):405-418.
[6]胡月,黄海,张雨晴,周春燕.大学生手机依赖与认知失败的关系:负性情绪的中介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杂志,2017(6):1088-1092.
[7]陈文琴.大学生心理健康与手机依赖的关系: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20(2):148-153.
[8]姜永志,白晓丽.大学生手机互联网依赖对疏离感的影响: 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4(5):540-549.
[9]田城辉,刘卫华.手机依赖对普通高校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影响及体育干预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2020(3):114-117.
[10]魏淑华,邹佳颖,董及美.大学生无聊倾向与手机依赖的关系:有中介的调节模型 [J].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3):89-96.
[11]安宏玉.无聊倾向对网络游戏成瘾的影响:网络游戏认知偏差的中介作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15):42-44.
[12]赵建芳,张守臣,姜永志,等.大学生无聊倾向冲动性与手机成瘾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16(11):1658-1660.
[13]冉威.大学生无聊感、手机成瘾与人际关系的关系研究[D].成都: 四川师范大学,2015:1-65.
[14]姚梦萍,贾振彪,陈欣,等.大学生无聊倾向与手机依赖行为关系[J].中国公共卫生,2015(2):215-217.
[15]DAHLEN E R,MARTIN R C,RAGAN K,et al.Boredom proneness in anger and aggression:effects of impulsiveness and sensation seeking [J].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04(8):1615-1627.
[16]Luthar S S,Cicchetti D.The construct of resilience:Implications for interventions and social policies[J].Development and Psychopathology,2000(4):857-885.
[17]李晓敏,辛铁钢,张琳钰,等.中学生无聊倾向自我控制与手机成瘾的关系 [J].中国学校卫生,2016(10):1487-1490.
[18]高晓倩,刘聪,高歌,李静.大学生空虚感对手机依赖的影响: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20(10):1548-1552.
[19]周红燕.高职院校大学生手机成瘾与自我控制相关研究[J].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3):46-50.
[20]尹洁.高职大学生自尊、自我控制与学习倦怠的关系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4):95-97.
[21]李鑫,刘振会,金童林,乌云特娜.外倾性对成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敬畏与自我控制的链式中介效应[J].心理与行为研究,2020(3):398-404.
[22]罗蕾,明桦,田园,等.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关系: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及其性别差异[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8(2):164-170.
[23]Solomon Phyllis.Peer support/peer provided services underlying processes,benefits,and critical ingredients[J].Psychiatric Rehabilitation Journal,2004(4):392-401.
[24]王瑜.中职学生手机依赖与无聊倾向性、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D].大连:大连医科大学,2018:1-63.
[25]高燕,黎亚军.青少年同伴关系在心理分离对孤独感影响中的调节效应[J].中国学校卫生,2013(6):742-743.
[26]武娇.大学生手机依赖与无聊感的关系: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8:1-56.
[27]张亚利.大学生自尊与手机成瘾倾向的关系:自我控制与人际适应性的链式中介作用[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8:1-66.
[28]仲伟倓,王亚欣,张国礼.大学生体育锻炼和自我控制对手机依赖的改善[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南京,2019:5141-5143.
[29]田春艳,姜彤,于鑫晶,张衷平.大学生手机依赖对学业成绩的影响:一个有调节的中介[J].牡丹江师范學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75-86.
[30]卿再花,吴彩虹,曹建平.认知行为团体辅导对大学生手机成瘾干预效果研究[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126-131.
[责任编辑]王立国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oredom Tendency and Mobile Phone Addiction in College Students: A Moderating Agent
XU LiLi1,LI Yingying1,Wang Zeyu1,YANG Yang2
(1.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Mudanjiang Normal University, Mudanjiang,
Heilongjiang,157011,China;2.Division of Teaching Affairs,Mudanjiang Normal
University,Mudanjiang,Heilongjiang,157011,China)
Abstract:Based on social learning theory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oredom and college students' mobile phone addiction,this study constructed a mediating regulatory model,focusing on the mediating role of self-control between boredom and college students' mobile phone addiction,and the moderating role of peer support between boredom and mobile phone addiction.504 college students were measured by the College Students' Boredom Tendency Questionnaire,college Students' Mobile Phone Addiction tendency Scale,Self-control Scale and Peer support Scale.The results showed that:(1)boredom tendency had a positive predictive effect on College Students' mobile phone addiction;(2)boredom tendency influenced college students' mobile phone addiction through partial mediating effect of self-control;(3)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oredom tendency and self-control was regulated by peer support.Compared with college students with low peer support,the mediating effect of self-control on college students with high peer support was mediated by self-control Moreover,boredom had a moderating mediating effect on College Students' mobile phone addiction.
Keywords:college students;boredom tendency;mobile phone addiction;self control;peer suppo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