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何会产生“文科生太多”的错觉?

2021-09-05王海银

杂文月刊 2021年7期
关键词:物质文明理科生文科生

王海银

“要重视理工科教育,东南亚国家掉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之一是文科生太多。”前不久,《中国人民银行工作论文》期刊登载的《关于我国人口转型的认识和应对之策》一文中的一句话,再度引发了公众对“文科有何用”这一话题的热议。

显然,作者此言意在提醒人们,我国也存在像一些国家一样的不重视理工科教育、文科生太多的情况或倾向。笔者拿不出具体数据证明我国的文科生并不太多,但从我国社会“重理轻文”的传统(钱钟书的小说《围城》里有一段话:“在大学里,工科生看不起理科生,理科生看不起文科生。文科生中,外语系的看不起中文系的,中文系的看不起历史系的……”),从上世纪80年代的流行语“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从理工科院校大大多于文科院校,从以往分文理班时文科生占比的可怜程度,从文科生就业难、收入低的现状等等来看,学文科的学生不会太多,何況还存在一些理工科太差、不得已才学文科的学生,因而,优秀的文科生更是只少不多。

那么,人们为什么会产生文科生太多的错觉呢?根本原因是“文科无大用”这一源远流长、根深蒂固的观念在作祟。无用的东西,自然是只嫌其多不嫌其少了。

真是不可思议:都什么年代了,竟然还有人抱着如此陈旧的观念不放!

早在100多年前,号称“亚洲第一”的北洋水师在甲午海战中惨败于日本之后,就有许多有识之士认识到,当时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不只是科技和经济,更是制度和文化,而且从根本上讲,科技和经济的落后也是由制度和文化的落后所导致的。鲁迅弃医从文,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制度属于政治问题,文化属于文、史、哲问题,因此,制度和文化的研究、建设和变革,均属于文科的范畴。鲁迅赖以改造国民性的文学,则是最典型的文科。上世纪80年代文学热期间,曾有人说,世界是由政治家主宰的,政治家的思想是由文学塑造的,因此,世界归根结底世界是由文学家主宰的。这种说法未免夸张,但不能说一点道理都没有。丘吉尔有句名言:我宁愿失去一个印度,也不愿失去一个莎士比亚!莎士比亚这样的“文科生”,“用处”何其大也!

有人会说,杰出的文科人才当然有用,有大用,可是能望莎士比亚项背的文科生能有几个?笔者要反问之,任何领域杰出人才的产生都需要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没有一个重视文科和文科生的大环境,怎么会有众多的学子致力于文科,进而在此基础上,让杰出的文科人才脱颖而出呢?

如果说理工科的职责主要是创建物质文明,那么,文科的使命就是创建精神文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对于一个社会来说,就如同鸟之两翼、车之两轮。“文科生太多”“文科无大用”的观念,实际上是当今社会过度物质化、过度焦躁、过度急功近利的体现!

猜你喜欢

物质文明理科生文科生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中国式现代化论析
服了
文科生的科学传播之旅
以文化人:“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价值目标
文理科男生是这样看对方的
为啥理科生和艺术生无法在一起
理科生的语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