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没送出去的回信
2021-09-05黄珊珊
黄珊珊
晚自习的时候,小治跑到我这里说:“黄老师,可不可以帮我送一封回信?之前一个高二的学姐给我写过鼓励的纸条,我写了一封回信想感谢她。”还没等我回话,小治又补充了一句:“送不到也没关系,太麻烦了就算了,那么久的事情,学姐可能不记得了。”小治手里攥着信,很纠结的样子。
小治是一个非常典型的“被关注的孩子”,父母的教养方式简单粗暴,时常和父母处在对立面;在学校自我管控能力差,常违背规则,老师对他十分头疼。我找过小治几次,能感受到他的痛苦、无力,这是他第一次主动找我,我没等他继续纠结下去,便说:“黄老师保证帮你带到,放心吧。”小治告诉我,这封信是为了感谢高二(1)班的卜学姐,当时因为高二需要借用初三教室上课,这位学姐坐了自己的座位。或许是学姐从小治座位上的很多“蛛丝马迹”观察到了他的问题和痛苦,便给小治留了一张纸条,内容大致是:我不知道你在学校承受着什么样的“痛苦”,这些都是成长的过程和财富,扛过去,你会看到不一样的自己。
听完小治的讲述,一股暖流从我身上流过。我将这封信转交给高二的同事,麻烦她转交。同事也非常受触动,但高二(1)班却没有姓卜的学生。
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是小治记错了,还是那个学姐故意不留下真实姓名?我去找小治核实,小治拿出了学姐写给他的纸条:一页小小的便笺纸被小治叠好放在笔袋里,纸的边缘已经被磨出了很多痕迹,有些发毛,但小治却像宝贝似的珍藏着。我看到落款的确是“卜学姐”。
接下来怎么办呢?我要通过笔迹去高二(1)班找出到底是哪位学生吗?正在我和同事商讨接下来该怎么办的时候,遇到了校长,校长看我俩讨论得热闹,也来了兴趣。听完我的讲述,校长激动地说:“这件事对小治、高二的学姐,以及其他同学来说,都非常有教育意义。”
的确,在这件事中,小治感受到了素不相识的学姐带给自己的力量,以后很大可能会助人,因为他曾受益过。学姐化身“心理小导师”,将自己曾经或正在经历的“痛苦”暴露出来,引导、安慰、鼓励,让小治走出痛苦。
班主任或心理老師可以把这件事分享给学生,目的可以是寻找写信的学姐,也可以是单纯分享老师的感动。高二(1)班的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可能会因为自己身边有这样不经意的小美好而感动。当然,如果“隐姓埋名”的“卜学姐”就在高二(1)班,也在听,她可以选择拿回回信,也可以选择继续沉默,但又有什么关系,信件只是载体,感受生活远比回信本身更有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谈友善,中小学生守则谈互相帮助、关心他人,积极心理学谈感恩,这封可能无法送出去的回信谈的是人性中的光辉!其实,类似这样美好的小举动常常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可能是帮同学打个水,可能是提醒同学别忘了今天的作业,也可能是帮助有困难的同学讲一道题……用心感受生活,用心传递善意,收获的是更好的生活和更多的善意。(文中学生均为化名)
(作者单位:广东省中山市第一中学)
责任编辑 何欣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