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的困境与转型
2021-09-05邱金林韦家旭
邱金林 韦家旭
[摘要]乡村振兴离不开农村职业教育的振兴与发展。农村职业教育要以服务“三农”为根本,从办学定位、人才培养、教师队伍等方面厘清发展思路。目前农村职业教育面临办学定位错位、办学条件制约、专业设置“去农化”、人才培养脱离实际、教师队伍落后等困境。农村职业教育应坚持“三农”特色办学,紧抓乡村振兴战略的历史性机遇,实现办学定位、专业设置、培养方式、教师队伍转型发展。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村职业教育;转型发展
[作者简介]邱金林(1972- ),男,广西昭平人,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副研究员。(广西 南宁 530021)韦家旭(1977- ),男,广西上林人,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广西 南宁 530007)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年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背景下的高职院校教师评价体系研究——以广西JM职院为例”(项目编号:GXGZJG2018A021,项目主持人:程波)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和2018年广西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与脱贫攻坚耦合效应研究”(项目编号:2018KY996,项目主持人:黄春梅)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1)16-0085-05
农村职业教育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石。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办什么样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和“谁来培养人”成为农村职业教育难以回避的问题。农村职业教育作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弱势”部分,面临着生存危机和转型发展困难等突出问题。农村职业教育“农”的特色不断弱化,为农育才“造血”能力不足,农村人才匮乏成为乡村振兴的最大“短板”。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更应聚焦农村职业教育的振兴与发展。
一、乡村振兴赋予农村职业教育新使命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特别指出:“经济社会发展中最明显的短板仍然在‘三农,现代化建设中最薄弱的环节仍然是农业农村。”①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极其重要,对新时代解决“三农”问题也具有重大现实意义。要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就必须把农村职业教育与农业农村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提高农村职业教育为农育才、为民增富和服务现代农业发展的能力。而乡村振兴最迫切需要解决的是农村人才匮乏问题,这个问题不仅与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紧密相关,也应是需要社会关注和研究的现实问题。
乡村振兴为新时代农村发展带来了新机遇,也赋予了农村职业教育新的使命。首先,农村职业教育承担培养乡村振兴所需人才的使命。《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加快推进职业院校布局结构调整,加强县级职业教育建设,有针对性地设置专业和课程,满足乡村产业发展和振兴需要。”②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因素,要加快推进农村人才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统筹兼顾技能型、专业型等实用人才和创新型、复合型等高端人才的培养。农村职业教育要筑牢农村人才基础,优化农业人才结构,积极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其次,农村职业教育承担促进农村就业创业的使命。乡村振兴承担着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特别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确保贫困地区不返贫的重大任务。农村职业教育要以服务乡村振兴为己任,发挥农村职业教育的优势与特色,将“扶智”与“扶志”相结合,通过技能培训帮助农民掌握一技之长,拓宽增收渠道。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的机会,促进农村就业与创业,努力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目标。最后,农村职业教育承担推进农业产教融合发展的使命。新形势下,传统农业向农业农村现代化转型发展,促进乡村振兴要将人才与创新、农村职业教育与产业有机衔接。农村职业教育与农民具有天然血缘联系,农村职业教育与当地农业行业企业不脱离,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才能与当地农村社会紧密结合,将跨界融合发展取代单一“封闭式”发展,增强农村农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二、农村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困境
农村职业教育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最接“地气”的职业教育,对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具有重要作用。与经济发达地区的职业教育相比,农村职业教育仍然處在生存、转型发展的重要关口。201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印发《广西壮族自治区中等职业学校星级认定办法》,从办学条件、专业设置、校企合作、社会服务等七个维度对中职学校进行星级(最高为5星、合格为3星、最低为1星)评估认定。全区178所职业学校参与了星级评估,其中包含45所农村职业学校,但是农村职业学校评为5星级0所,评为4星级4所,评为3星级16所,其余25所为2星级或1星级。从星级评估结果和深入走访调研结果看,民族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职业教育仍然面临以下几个方面的发展困境。
(一)办学理念滞后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
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转变农业生产、销售、管理方式,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发展的质量和竞争力。农村职业教育在其中的作用是优化农业人才培养供给,使办学理念以及在办学理念下开展的专业设置、课程建设、人才培养模式与之相匹配,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高素质实用人才支持,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促进与农业技术创新有机衔接。广西是少数民族地区,也是经济欠发达地区,但其农业种植、农产品资源在全国是优势产业和资源,具有较大影响力。在此情况下,广西农村职业教育“去农”“离农”等问题却比较突出,农业类专业和课程逐年减少甚至取消,涉农类专业招生规模逐年下降,办学理念、办学定位与现代农业发展趋势背道而驰。由于办学定位不清、办学特色缺失,一部分农村职业学校看起来“农不像农、职不像职”,失去了办学方向与活力,逐步被边缘化、被淘汰。
(二)办学条件制约农村职业教育转型与发展
办学条件落后仍是制约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短板”。2017年,国家审计署在广西进行相关审计时指出,“广西中职教育基本办学条件不达标的问题较为突出”。广西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条件落后情况更甚,生均占地面积、生均建筑面积、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生均图书等指标远远落后于教育部2010年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办学条件落后的主要原因是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但对农村职业教育转型与发展的负面影响却是长远的。教育作为公共服务产品,对财政投入的依赖性较强,经费投入水平、速度、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对教育發展特别是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有决定作用。广西作为民族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虽然政府近年来加大了对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力度,但短时间内难以改变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条件薄弱的现状,制约了农村职业教育在乡村振兴的有利时机中转型与发展,阻碍了农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三)专业设置与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脱节
现代农村一二三产业交叉融合发展的特点更加突出,农业农村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日新月异,对生产经营、信息技术和流通服务等类型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人才需求的数量与结构都发生了变化。现代农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要求农村职业教育同步转型,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结构等方面进行调整优化,以适应产业对人才需求结构的变化,提高专业设置与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紧密度和适切性。然而,由于招生竞争、就业前景、社会轻农重商等多重因素影响,大多数农村职业院校把招揽生源放在办学发展的第一位,争先恐后上“热门”专业,追求“短平快”利益,不愿设置“不温不火”的农业类专业,背离了乡村振兴战略需求和现代农业发展方向,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广西壮族自治区45所农村职业学校设置有农业类专业的不足20%,但80%以上农村职业学校设置了汽车维修、网络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等门类专业,专业同质化严重,缺乏地方特色,与现代农业产业发展需求严重脱节,导致培养的人才“当地用不上、外地用不了”。如广西武鸣县作为全国最大的沃柑生产基地,农产品资源非常丰富,县级中职理应为当地优势与特色农业发展服务,然而武鸣县中职多年来未设置一门农业类专业,农业人才基本靠从外面引进。
(四)人才培养过程脱离农村农业生产实际
学历教育与培训是农村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主要途径,无论何种形式都需要教学与实践的紧密结合,这也是改革和创新农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出发点。农村职业教育根在农村,面向农业和农民,决定了其人才培养必须深深扎根中国农村大地,与现代农村生产劳动相结合,与现代农业发展实际相适应。当前,推进产教融合、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仍是农村职业教育的重点与难点。现代职业教育中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理念还没有完全融入广西农村职业教育中,部分偏远山区农村职业教育在专业建设、课程设置、课堂教学、学生实训等方面仍是按照传统教学模式来进行,封闭办学,没有行业企业参与,与农村社会、就业市场、现代农业发展相脱离。即使部分农村职业教育开展了校企合作,但是实际效果并不佳,教学“重理论轻实践”“重固定课堂轻工学结合”的情况比较突出。究其原因,一方面农村职业教育封闭办学观念根深蒂固,另一方面教育部门对推进产教融合“五个对接”如何在农村地区落地缺乏针对性的指导和引导。同时,随着农业全产业链对人才规格更高需求的延伸,中高职衔接也未完全纳入农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农业人才成长“立交桥”有待完善。
(五)教师队伍与“三农”人才培养现状反差明显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这就要求农村职业教育顺应农村经济结构多元化和融合化的特点,培养一批既具有经营意识、专业技能和管理能力,又愿意投身乡村振兴事业的农村复合型人才。农村职业教育需要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质量优良并且掌握专业技能的教师队伍,从而保障“三农”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目前,广西农村职业教育普遍且长期存在“教师数量不足、队伍偏老龄化、先进教育教学理念匮乏、教学与实践能力不足、专业化程度低”等突出问题,尤其缺乏兼具农村农业专业知识与生产实践技能的“双师型”教师。广西农村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平均占比不到20%,百色、河池等偏远山区的“双师型”教师比例更低,远远低于教育部的要求。同时,农村职业教育教师待遇偏低,教学与生活环境艰苦,难以通过引进人才改善教师队伍在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实践实训等方面的不足,一些办学效益差的农村职业教育,甚至几年都未引进1名教师,教师队伍落后现状与“三农”人才培养紧迫需求形成鲜明的反差。
三、农村职业教育转型发展的策略
农村职业教育是经济社会进步和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对于改善当地农村劳动力结构,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发展农业特色产业意义重大。农村职业教育的根在农村,只有真正服务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才能体现其价值与作用。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的振兴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农村农业的振兴与发展。振兴农村职业教育,要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推动农村职业教育从办学定位、专业设置、培养方式、教师队伍等方面转型发展。
(一)办学定位:从“普通职教”向“农村特色”转型
我国著名教育家黄炎培认为,职业学校的基础,是完全筑于社会的需要上。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必须与经济社会需求相统一,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即办什么样的职业学校。作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办什么样学校,培养什么人,是农村职业教育面临的首要问题。现代职业教育的核心指导思想强调特色办学,形成不同的办学理念和办学风格,在不同领域各展所长、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农村职业教育应坚持特色办学定位,从“普通职教”向“农村特色职教”转型,同时避免照搬城市职教的发展路径,切实承担起培养“三农”实用人才和乡村振兴建设者的职责和使命。农村职业教育既要考虑将传统农业、特色农业转型升级,也要考虑现代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趋势,围绕“农”字做文章,彰显“三农”办学特色,将“为农爱农”职业精神养成与“兴农强农”职业技能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大批“留得住、干得好”的乡村振兴建设者。
(二)专业设置:从“生源驱动”向“服务三农”转型
职业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产业转型升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职业教育与产业通过专业设置形成互动关系,产业结构调整会带动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和人才结构变化。《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特别强调,有针对性地设置专业和课程,满足乡村产业发展和振兴需要。农村职业教育以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为主要职能,影响着农村人才供给和需求变化。面向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必须遵循市场原则,以服务现代农业发展为导向,调整专业设置和人才供给。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要从现代农业“需求端”出发,推进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专业设置向“服务三农”转型,形成以农业类专业为辅向以农业类专业为主转变的专业布局。科学合理地设置专业,以适应地方人才与就业需求,提升农村职业教育的办学吸引力,提高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依存度和贡献力,赢得社会对农村职业教育的认可和支持。如广西昭平县农村职业学校的办学曾经举步维艰,通过调整优化专业设置,形成了服务该县农业支柱产业茶叶的特色专业链,支撑了该县茶产业的蓬勃发展,赢得当地政府部门和社会的充分认可,县政府划拨几百亩茶园作为学校茶叶专业实训及生产基地,进一步深化办学改革,并取得一系列产学研成果,在广西农村职业学校办学影响力排名中名列前茅。
(三)培养方式:从“单向育人”向“产教协同”转型
现代职业教育倡导“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指导思想和“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人才培养理念,强调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必须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崇尚劳动、崇尚技能、崇尚实践,做到理论与实践并举、知识与技能并重,这样才能培养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长期以来,大多数农村职业教育办学脱离社会、脱离实践、脱离生产劳动,学校是唯一的育人主体,没有行业、企业和社会的参与。农村职业教育这种“单向育人”的培养方式,不符合现代职业教育的办学指导思想,也难以符合现代农业对技术技能人才质量的要求,导致学生“毕业”即可能“失业”。农村职业教育要积极推进“产教协同”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行符合农村农业生产规律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知行合一”人才培养方式,才能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愛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夯实农村人才基础,满足乡村振兴的需要。特别是现代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趋势下,农村职业教育凭一己之力难以承担培养复合型人才的任务,需要吸引行业、企业等社会优质资源参与,形成教育与生产、人才与技术等方面的多元合作和资源配置,在培养与当地经济社会需求相适应人才过程中体现责任共担、人才共育、互利共赢,形成开放兼容、多方共赢的合作格局。
(四)教师队伍:从“注重结构”向“专业发展”转型
教师队伍建设是农村职业教育的重点和难点,与“三农”人才培养质量紧密相关。社会对于农村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关注度不高,教师队伍专业化能力不足的问题没能得到重视和有效解决。农村作为城乡二元结构的薄弱部分,切实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能力,而非片面追求素质结构,应比提高农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更为迫切,也更符合农业人才成长规律。涉农职业院校难以引进高职称、高学历人才,而自身培养的高职称、高学历人才也难以留住。农业生产经验丰富、实践操作能力强的教师或师傅,即使素质结构不太完善,但其丰富的实践经验与能力足以支撑实践教学,符合农村职业教育的办学规律。2019年教育部等四部门印发的《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大力提升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水平。建设既具备扎实理论教学功底,又兼具实践教学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农村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终极目标。当前农村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导向应从“注重结构”转向“专业发展”,包括专业理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情感、专业发展等核心要素,理念上注重专业发展与教学变革相融合,形式上注重校内与校外培养相并重,内容上注重专业知识、实践教学与行业企业动态及技术创新相协同,着力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注释]
①②中共中央,国务院.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Z].2018-09-26.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等四部门.关于印发《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教师〔2019〕6号)[Z].2019-09-23.
[2]李少伟.中国农村职业教育资源配置问题及其优化策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21):59-65.
[3]林霓裳,何琳纯.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中职教育的定位选择[J].职教论坛,2018(11):33-37.
[4]张成涛,张秋凤.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职业教育的机遇、挑战与应对[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3):7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