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党百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历程回顾及展望

2021-09-05夏晓青

教育与职业(下) 2021年8期
关键词:历程高等职业教育展望

[摘要]建党百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经历了探索、萌芽、调整、发展和优化五个阶段。不同的历史时期,高等职业教育在政策定位和发展导向方面具有不同的阶段性特点。在历史维度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体系的特色创新、高等教育发展的模式创新和世界教育领域的类型创新。展望未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应以高质量发展为核心,以加快内涵建设为重点,使我国早日从职教大国成为职教强国。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历程;展望

[作者简介]夏晓青(1985- ),女,北京人,扬州市职业大学机械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副教授,硕士。(江苏  扬州  225009)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项目立项项目“红色文化融入高职校学生党建工作‘微路径探索”(项目编号:2020SJB1027)和2018年度扬州市职业大学科研青年项目“互动仪式链理论下高校传承红色基因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18RW2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1)16-0013-08

高等职业教育兼具“高等性”和“职业性”双重属性,已经在数量和规模上均占据“半壁江山”的高等职业教育不仅具有优化和调整高等教育结构的重要使命;同时,它还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在整个职业教育体系中承担着助推和引领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职责。《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开篇即提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①。作为与经济结构转型、人民美好生活目标息息相关的教育类型,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其中,高等职业教育更是肩负着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培养大量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历史重任。建党百年背景下,理清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历程,梳理其发展特征,对于明确当前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推动新的历史条件下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历程

回首建党百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大致包括探索、萌芽、调整、发展和优化五个阶段。对应每个发展阶段,我国社会所处的历史背景、民众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期望、政府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政策导向均各有侧重。

(一)探索阶段(1921年前)

近代以来,中国遭到了西方列强的入侵,“自强图存”成为历史和社会发展的关键词,仁人志士逐渐发现数千年封建制度下社会发展理念的弊端,开始意识到振兴实业和开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新文化运动的旗手陈独秀就曾在《新青年》杂志上撰文,明确指出“今之教育,倘不以尊重职业为方针,不独为俗见所非,亦经世家所不取”②。他从唯物主义视角分析了教育与职业、教育与经济的重要关系,提出教育等一切思想行为“莫不植基于现实生活上”,要以唯物主义为思想基础,使教育直接作用于个人和现实生活。他认为,脱离实际、不切实用的都是“诳人之事”,那种残存的空虚、文弱的教育,即使政府和社会大力倡导也是“一文不值”,而要解决教育与实践的矛盾,必须从提倡科学和职业教育入手。同时,他还从职业教育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出发,提出教育与职业相结合,有助于细化社会分工,形成“分工合力之社会”,有助于提升个人生产能力,“谋公共安宁幸福之社会也”。他认为,教育如果与职业脱节,不仅有损于个人的发展和成长,同样也会使社会经济“陷于不克自存之悲境”③。陈独秀从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个人生产能力提升等方面阐述了教育与经济之间的实质关系,说明了在当时的中国社会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此外,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青年运动杰出领导人恽代英长期活跃在教育一线,他的革命斗争生涯与教育活动紧密相连,其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和分析时至今日仍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他的职业教育观核心理念是“事业与职业统一”,“职业是人的谋生手段,事业是人的理想信念,通过学习掌握职业技术,拥有能够获取生活来源的职业,同时职业的发展应与事业追求相统一,事业是职业发展的最终目标”④;同时,他在《学问与职业一贯论》中提出:“吾国人重文轻实之弊,垂数千年,其所读之书,所受之教育,每一与职业无关系。”他认为,学问与职业不能一贯,危害巨大,可能会因缺乏生活技能而“不复求学”,因缺乏应用机会无法走上“实学之途”,因没有实学导致“学者之位置低”,因个别学者没有谋生技能不得已走上“廉耻丧”“气节堕”的道路,导致“信仰学问”“信仰学者之心”丧失,最终社会风气败坏、“百业疲敝、学术荒废”⑤。一时间,发展兼顾个人生存与推动社会发展的职业教育制度呼声日益高涨。

总的来说,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逐渐认识到教育与职业的重要联系,意识到在积弱积贫的中国社会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意义,但对职业教育的探索更多停留在思想探索阶段,具体实践和结构设计还比较缺乏。

(二)萌芽阶段(1921—1949年)

1921年,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后,一直非常重视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并且将教育作为重要的武器,引导教育服务于革命战争和阶级斗争的需要,开展了各种职业教育的實践探索。

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在根据地建立各种学校,将教育与劳动联系起来,“以保障工农劳苦民众有受教育的权利为目的……施行完全免费的普及教育”⑥。例如,1932年,湘鄂苏维埃省政府提出“教育与工业生活农业生活结合”⑦;1934年,《短期职业中学试办章程》颁布,明确了职业教育与军事教育相结合、与劳动相结合的原则,提出“全校工作人员及学生均得加入赤卫队、少年先锋队”“农业中学要靠近农村或红军公田,棉业中学要靠近棉田,纺织业中学要靠近机织工场”⑧,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关于发展职业教育的纲领性文件”⑨。

抗日战争时期,各个抗日根据地都十分重视专门人才的培养,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例如,1940年,中央宣传部提议“设立农业学校、畜牧学校、手艺学校、中医学校”⑩,提高边区生产力,改善人民卫生条件,涌现出陕甘宁边区农业学校、山东财政经济学校等职业学校,军队也参与开办了八路军卫生学校、白求恩卫生学校等具有职业教育性质的学校。

解放战争时期,随着中国革命从局部胜利走向全国胜利,各个解放区通过发布教育工作方案,推动职业教育制度化。例如,东北行政委员会1948年在《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提到,今后从事建设,教育工作要作“长期打算,建立适合建设需要的正规教育制度和教育办法”11;之后又在《关于改造学校教育与开展冬学运动》中提出“在中等教育中的比重,应该是师范教育占第一位,职业教育占第二位,普通中等教育占末位”12。同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高等职业教育也出现了萌芽。华中解放区在1946年的宣教大会中提出“在高中阶段设‘高级职业学校(或专门学校),招收初级职业学校毕业生及同等基础知识技能的青年、干部或各种职业人才”13。

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职业教育探索,与革命战争、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密不可分,具有教育与军事、教育与劳动、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相结合的特点。在具体实践中,对中等职业教育进行了诸多探索,高等职业教育虽然刚刚萌芽,但也为新中国成立后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一些可资借鉴的经验。

(三)调整阶段(1949—1978年)

新中國成立之初,百废待兴,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更是举步维艰。1951年,国家调整了原有专科学校的发展方向,推动高等专业学校发展,将其作为大学教育的补充。1952年,借鉴苏联经验,我国对原有专科学校进行分化、专业进行调整,它们或是被合并到本科院校,或是被降格为中专学校,国家重点发展中专教育,高等职业教育萎缩。1953年7月,时任高等教育部部长马叙伦在全国高等学习行政会议的报告中,肯定了1952年大量兴办专修科的历史意义,同时提出要加强中等工业学校的工作,减少高等工业学校专科招生名额。他认为,培养技术员的任务主要应由中等技术学校承担。这时,国家主要将职业教育定位在初等或中等职业教育层次。

“大跃进”时期,专科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补充形式盲目扩张,学校数和在校生人数激增。然而,无论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科学技术水平还是教育水平都无法支撑急速发展的专科教育,专科学校办学条件仍非常落后。1961年,在国民经济调整的大背景下,许多专科学校办学严重困难,纷纷关停。“文化大革命”期间,高等职业教育与其他行业一样,发展停滞甚至出现了倒退。

这一时期,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补充,其职业教育的特点和属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经济社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主要由中等职业教育来满足。

(四)发展阶段(1978—2005年)

真正意义上的现代高等职业教育产生并发展于这一阶段。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重新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方针,我国进入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才紧缺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为满足地方经济对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1980年,江苏省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同意创办金陵职业大学的批复》,我国第一所职业大学诞生”14。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六个五年计划(1981—1985)》中提出“提高大学专科的比重,试办一些花钱少、见效快、酌收学费、学生尽可能走读、毕业生择优录用的专科学校和短期职业大学”15。“1980年到1985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各地陆续兴办了120多所以‘自费、走读、不包分配为特点的职业大学。”16职业大学凭借职业性、学期短、实用性的优势,快速缓解了经济发展所需的应用型人才匮乏的状况。

20世纪90年代,经过结构调整,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驶入快车道。“三教统筹”和“三改一补”政策的确立是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结构调整的里程碑式事件。国家层面上,1994年《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中“三教统筹”被第一次直接提出,“国家计划通过统筹高等专科学校、职业大学和成人高校发展高等职业教育”17;后来又提出在“三教统筹”仍不满足需要时,少数具备条件经过批准的重点中等专科学校可改制成为高等职业院校,即俗称的“三改一补”;在当年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将“三教统筹”“三改一补”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方针,提出在职业教育体系中的高等职业教育是在高中阶段教育基础上的职业教育。由此,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层次定位逐渐清晰。同时,通过199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和1998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了高等职业教育的法律地位。

在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历程中,1999年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这一年,国家将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手段;这一年,《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将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提升到提高科技文化素质、推动就业、服务经济发展的高度;这一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再次强调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这一年,教育部、国家计委联合印发了《试行按新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举办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实施意见》,提出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要用好“三多”,即“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和多种机制”;这一年,教育部成立了全国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委员会,加强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统筹规划。由此,高等职业教育进入加速发展时期。

2000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国务院授权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审批设立高等职业学校有关问题的通知》,高等职业教育在各种利好政策的引导下出现规范发展的局面,“全国高职(高专)院校规模从1998年的432所增加到2004年的1047所,同期的高职(高专)在校生从118万人增加到597万人”18。然而,深刻分析高等职业教育大发展、快发展的背后,可以发现“三改”中的三种学校存在办学基础薄弱、师资力量贫乏等“先天不足”,快速扩张之后部分学校又出现了办学定位模糊、发展目标不明确等“后天缺陷”。

2004年,教育部印发《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明确了以就业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道路,从实践能力、职业道德等方面明确了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提出要“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技能人才”19,高等职业教育逐渐走上了有特色、重规范的发展道路。

这一时期,对于高等职业教育而言,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期。高等职业教育在破解一个又一个发展难题的同时,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推动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

(五)优化阶段(2005年至今)

2005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加强示范性职业院校建设”,从点上推动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创新。2006年,教育部出台《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从人才培养目标、专业改革与建设、课程建设与专业改革等八个方面提升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提出“把学校的发展重心放到内涵建设、提高质量上来”,从面上标志着高等职业教育进入内涵建设时期。点面结合,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质量得到很大提升,有力回应了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社会上将高等职业教育称为本科教育的“压缩饼干”、中等职业教育的“发面馒头”的质疑。

2010年开始,高等职业教育进入转型优化期和创新发展期。《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20;2015年,教育部印發《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用优质高等职业院校建设推动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化发展。2019年,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推进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要求;2020年,教育部等9部门联合印发《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再次将提高质量作为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中心任务,建立健全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进入实质性议程。2021年,教育部印发《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规定高等职业院校可以自主设置和调整专业,对于高职本科专业要“高起点、高标准”严格把控,进一步加强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方向的把控和调整。这一时期,高等职业教育从追求发展速度转向追求发展质量,从注重规模建设转向注重内涵建设的轨道上来。

二、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特征审视

经过建党百年来的不断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高等教育属性趋于稳定,职业教育功能显著提升,发展目标和方向逐渐清晰,多类型、多层次、多模式的办学与发展格局逐渐形成。归纳起来,其显著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职业教育体系的特色创新

回顾历史发展进程可以发现,在改革开放前,高等职业教育一直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薄弱环节,存在定位模糊、发展路径不清晰、结构质量与规模能力不匹配、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脱节等问题。可以说,高等职业教育是在改革开放中茁壮成长起来的教育类型。伴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职业教育一直在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符合社会发展需要、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特色办学之路。1985年中共中央颁布《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职业技术教育体系要循序渐进即“从初级到高级”,要“行业配套、结构合理”,还要实现与普通教育之间的“相互沟通”21。随后,在1986—2014年,共召开了7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专题谋划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由国家高职教育管理部门策划,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委托第三方连续多年发布的《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逐步确立了对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评价的“五维质量观”,包括“学生成长成才、学校办学实力、发展环境、服务贡献力、国际影响力”22。高等职业教育成为联通教育领域与经济社会发展、社会民生的重要一环,肩负着助力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历史使命。在政策导向下,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充分体现了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特色创新。

(二)高等教育发展的模式创新

在高等教育体系中,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思路逐渐清晰,发展模式的特色逐渐显现,主要体现在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三个方面。职业性方面,高等职业教育首先是适应职业发展需要的高等技术教育。对于高等职业教育而言,职业性既是本质属性,也是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重要特征。高等职业教育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理念指导下,逐步摸索出“德技并修、育训结合”的育人机制,“就业导向、开放办学”的发展路径。实践性方面,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努力实现在做中学、学中做、边做边学;注重产教融合,发挥企业在产教融合中的主体地位,培养“高素质、重品行、懂技能、会操作”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开放性方面,高等职业教育秉承“开门办教育” 的原则,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在培养对象、教学内容、教育基地等多个方面实现国际交流与合作。高等职业院校在主动对接、服务有海外业务的大中型企业过程中,培养国际化技术技能型人才;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将国际规则、国外先进的生产工艺、操作技术、产品标准等加入人才培养内容;与跨国公司、海外企业建立联合人才培养项目,共建合作基地。

(三)世界教育领域的类型创新

“目前,世界上以立法形式明确高等职业教育地位并已实施的国家只有两个,分别是中国和瑞士。”23从这个角度来看,甚至可以说中国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发源地,拓展了世界教育领域的教育类型。当前,高等职业院校基本覆盖全国每个地级市。自2019年起,高等职业教育连续三年共扩招300万。“十三五”期间,“高职院校招生和在校生分别占高等教育的46.06%、40.13%”24,大量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于中小企业,成为推动中小微企业升级发展的技术主体。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实践表明,高等职业教育从萌芽那天起就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紧密相连,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急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建立了宝贵的技术技能人才资源库;高等职业教育为高等教育由大众化进入到普及化发挥了重要推动作用,满足了社会大众对高等教育的强烈需求,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发展特别是地方经济和产业经济的发展;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探索、实践、发展、创新不仅拓展了中国高等教育的类型,也为世界教育领域贡献了中国方案。

三、从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展望高等职业教育的未来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做出一系列重要论述,从“为什么”“怎么办”等方面回答了新时期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意义和发展路径等重要问题,明确了在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型的过程中高等职业教育“育什么人、为什么育人、如何育人”的时代命题。深入理解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对于把握新的历史时期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具有重要意义。

(一)核心任务:推动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發展

2021年3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青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必须抓紧抓好的工作。”25推动高质量发展,也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高等职业教育领域的核心任务。一方面,推动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体现了高等职业教育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标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重要内涵之一就是“为人民谋幸福”。高等教育从大众化进入普及化阶段后,人民群众密切关心的问题已经从“能不能上大学”转变为“能不能上好大学”;接受高质量高等教育已经成为大众对于高等教育的现实需求;推动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为“人人出彩”提供更广的舞台和机会,是促进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实现个人幸福的重要举措。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省机械工业学校考察时强调:“希望同学们立志追求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技高一筹的境界,学到真本领,用勤劳和智慧创造美好人生。”26另一方面,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技能人才支撑,体现了高等职业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职业教育的发展程度直接体现了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它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大批一线高素质技术技能型劳动者,提升全社会劳动者能力的职业发展。早在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就对加快职业发展做出重要指示,强调:“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人才大门的重要途径,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必须高度重视、加快发展。”27我国目前已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正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要充分认识到高等职业教育所肩负的重要历史责任,将推动高质量发展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高等职业教育领域最为核心的任务。

(二)重中之重:加快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建设

1990—1996年,习近平同志在任福建省福州市委书记时亲自兼任闽江职业大学校长,他高度重视学校的内涵建设,从发展定位、办学特色、教学改革等方面做出了富有建设性的论述。他指出,要“从福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艰苦创业、勇于改革、坚持特色办学,不断充实提高,努力培养更多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28。他还强调,“课程设置要适应社会需要,缺什么样的人才,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是地方职业大学的生命力之所在”29。学校性质本身决定了要注重强化技能训练和动手能力培养,因此要把“切切实实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科学技术服务生产”30作为教学改革的重点。“十四五”时期,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矛盾和问题集中在内涵建设上,要用高质量的内涵建设引领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通过教育供给侧改革,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供需水平的动态平衡。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各种新经济业态层出不穷,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为经济社会的深层次变化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在服务产业、现代制造业、新兴产业中,新增从业人员70%以上来自职业院校。”31教育强国战略实施以来,高等职业教育开始从单纯追求数量增长、办学规模扩张等“硬实力”转向“硬实力”与“软实力”并重的内涵式发展阶段。所谓内涵式发展,主要是指更加注重高等职业教育办学制度和标准体系的完善,为高职学生提供多元成长平台;更加注重以“工学结合、知行合一”为理念,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和创新;更加注重以专业建设为龙头,加强专兼结合“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更加注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平台的建设。

(三)未来走向:职教大国迈向职教强国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未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所处的总体格局是以优先发展为总定位,以教育现代化为发展方向,以建设教育强国为战略部署,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价值归旨。在这个格局中,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将以更加清晰的思路、更加科学的规划,实现从职教大国向职教强国的历史性跨越。首先,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为中心,坚持高等职业教育职业性和高等性并重,打造多层次人才培养模式。以满足职业需求、培养实践能力为重点,稳步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引导部分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型,在符合条件的高职院校试点本科层次专业,探索长学制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专业学位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等。其次,以促改革谋发展为核心,坚持高等职业教育终身性和系统性并重,打造个性化、多元化的终身职业教育和培训模式。《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将职业教育的边界延伸到职业技能培训、职业启蒙教育、劳动教育等,揭示了职业教育多元性、灵活性和终身性的特点。要发挥高等职业教育在全民终身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和独特价值,实现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相协调、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相衔接、职前系统教育和职后提升培训共发展,构建“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开放、个性、多元、终身发展模式。最后,以开放合作共赢为理念,坚持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践性和融合性并重,打造立体化、全要素的产教融合平台。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传统的依靠资产维系的产学研合作方式,已经无法满足新发展阶段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共育人才的时代需求。根据《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和《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明确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要以企业为主导,鼓励企业以资本、技术、管理等各种生产要素投入的方式开展校企合作协同育人。要以全要素为纽带,发挥行业企业在牵头成立职教集团、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建培养基地方面的主导作用,使行业、企业从单纯的资助人变为主导者,激发行业、企业协同育人的内生动力,在行业、企业、学校之间形成命运共同体,彰显产教融合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的战略性地位。

回顾历史,建党百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从弱小到壮大,从探索到发展再到不断创新,其功能定位和路径规划已经越来越符合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实际。面向未来,在新的发展阶段,高等职业教育要不断完善新理念、挖掘新功能,以高质量发展为重点,进一步优化类型定位,助力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并且在国际舞台上不断扩大影响力和辐射面。

[注释]

①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9〕4号)[Z].2019-01-24.

②文黎明.试论民国初期职业教育思潮与实践[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1):3.

③戚谢美,邵祖德.陈独秀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33-34.

④李良明.恽代英思想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465-466.

⑤恽代英.恽代英文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56-57.

⑥厦门大学法律系,福建省档案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法律文件选编[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4:8.

⑦⑧11李蔺田,王萍.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197,226-227,199.

⑨于述胜.中国教育制度通史:第7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351.

⑩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老解放区教育资料(二)抗日战争时期下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6:321.

12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老解放区教育资料(三)解放战争时期[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150.

13俞启定,和震.中国职业教育发展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127.

14石伟平,匡瑛.中国教育改革40年:职业教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85.

15中国人大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六个五年计划(1981—1985)[EB/OL].(1982-12-10)[2021-03-21].http://www.npc.gov.cn/wxzl/gongbao/1982-11/30/content_1478459.htm.

16郭俊朝.中國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高教研究,2008(2):59.

17龚森.高职教育发展进程中的“三教统筹”和“三改一补[J].海峡教育研究,2013(2):63.

18冯向东.高等教育结构:博弈中的建构[J].高等教育研究,2005(5):3.

19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 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教高〔2004〕1号)[Z].2004-04-02.

20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2010-07-29)[2021-03-21].http://www.moe.gov.cn/srcsite/A01/s7048/201007/t20100729_171904.html.

21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Z].1985-05-27.

22中国日报网.2019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在北京发布[EB/OL].(2019-06-20)[2021-03-21].http://cn.chinadaily.com.cn/a/201906/20/WS5d0b2e44a3108375f8f2b8ff.html?from=singlemessage.

23刘立新,周凤华.新职业教育——培养面向未来的人才[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136.

24教育部.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第4755号建议的答复[EB/OL].(2019-09-03)[2020-03-21].http://www.moe.gov.cn/jyb_xxgk/xxgk_jyta/jyta_zcs/201911/t20191101_406398.html.

25求是网评论员.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EB/OL].(2021-03-08)[2021-03-21].http://www.qstheory.cn/wp/2021-03/08/c_1127184586.htm.

26习近平.看清形势适应趋势发挥优势善于运用辩证思维谋划发展[N].人民日报,2015-06-19(1).

27习近平.习近平就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做出重要指示[N].人民日报,2014-06-24(1).

282930石新明,邹文通,何伟,等.我们的好校长习近平同志——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六)[N].中国青年报,2020-05-21(4).

31冯小红,张尚毅.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对职业教育发展的价值与意义[J].重庆行政,2020,21(1):90.

猜你喜欢

历程高等职业教育展望
中国的历程
邮票上的70年光辉历程(集邮)
高职院校“三个空间”就业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
纺织行业职业结构变迁对高职现代纺织专业人才培养的启示
国内延续性护理现状及展望
中国南极科考30年历程
“展望” ——阿伦德
运动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