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百万扩招背景下涉农高职院校新型职业农民学历教育改革

2021-09-05张恩广王开香刘晓亮

教育与职业(下) 2021年8期
关键词:百万扩招新型职业农民

张恩广 王开香 刘晓亮

[摘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人才振兴是关键。高职百万扩招是新型职业农民学历教育提升的重大工程,是着眼于“三农”人才队伍短缺而提出的重大举措。当前涉农高职院校新型职业农民学历教育面临着农业人才需求与供给错配、个性需求与专业供给矛盾的凸显、传统教学模式存在适应性偏差以及师资与教学资源的匮乏等现实问题。基于此,本文提出从新型职业农民求学诉求和产业需求出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坚守以产定需;创新教学模式,坚持分类培养;创新评价机制,坚持成果导向,建立适切性弹性学制制度,引领院校教学管理全方位变革。

[关键词]新型职业农民;百万扩招;模块化课程;全面乡村振兴

[作者简介]张恩广(1982- ),男,山东单县人,重庆三峡职业学院,副教授,硕士;王开香(1987- ),女,山东青岛人,重庆三峡职业学院,讲师,硕士;刘晓亮(1982- ),男,山东潍坊人,重庆三峡职业学院,讲师。(重庆  404155)

[基金项目]本文系重庆市2019年度重大教改项目“三峡库区职业教育‘SCHG联动模式助推乡村振兴行动研究”(项目编号:191043)、重庆市教委2020年青年科技课题“乡村振兴视域下新型经营主体协同发展机制研究”(项目编号:KJQN202003508)和重庆市教委2020年人文社会科学项目“新时代三峡库区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0SKGH33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1)16-0079-06

2019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高职院校扩招100万人。2020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提出两年内高职院校再扩招200万人。农村职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服务乡村振兴所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对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提高农民文化素质、提升农民生活水平、促进农村社会发展等有着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目前我国农村从业人员整体素质还比较低、文化水平和接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需求的新型职业农民相差甚远。由此,2019年,农业农村部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做好高职扩招培养高素质农民有关工作的通知》,启动实施“百万高素质农民学历提升行动计划”(简称“农民学历提升计划”),计划提出培养100万名接受学历职业教育的高素质农民,提升涉农职业院校培养高素质农业农村人才的质量水平。而涉农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该如何调整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是当前涉农高职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乡村振兴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学历教育的意义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人才振兴是关键。国务院部署高等职业院校扩招百万人才战略,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使其成为中国农业的未来,推动农民从身份向职业转变,通过在高职院校培训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的生产技能、职业道德和经营管理能力,使得乡村人才振兴与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融合,充分挖掘涉农高职院校在新型职业农民提升学历、增强技能、提高素质等方面的内在价值。

(一)提升新型职业农民学历,助力乡村人力资本开发

当前,我国高素质农村农业人才储备严重不足,农村人力资源外流现象严重,农村劳动力特别是青壮年劳动力极少愿意留农务农,转移出来的农村劳动力大都是有文化的年轻人,导致留在农村的农业从业人员普遍缺乏科学知识和技術技能。高职扩招政策的实施是新型职业农民学历提升的契机,改变大众对农民的固有认识,农民不是身份而是职业。精准瞄准学历教育对象实施高职学历教育,提高其文化水平和技术技能,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新一代农民,文化知识水平和技术技能会得到整体提升,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能产生长远的作用,也从根本上为农村培养一支具有先进技术技能的人才队伍。

(二)增强新型职业农民技能,助力乡村产业现代化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农村现代化既包括“物”的现代化,也包括“人”的现代化。“物”的现代化体现在农业科技现代化,加强农业与科技的融合,运用科学技术加快现代农业发展。“人”的现代化体现在“农民”现代化,建设现代农业必须培养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是推动农业产业升级,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而农村现有的农业劳动者整体技能水平偏低,影响先进技术和装备在生产中的应用,生产力得不到提升,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的匮乏成为制约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过程中最突出的问题。因此,2020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明确要求,优先发展农业农村,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推动乡村人才振兴。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是党在新时期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是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

(三)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素质,助力乡村治理文明化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农民是乡村治理的主体,要充分挖掘农民的聪明才智,全方位引导农民参与乡村治理中的“德治、法治和自治”,激发农民参与乡村治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农民的素质与思想道德水平决定了农村社会氛围的好坏,乡村治理必须要重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这就要求涉农高职院校不仅要提升新型职业农民的技能技术水平,还要提升新型职业农民的精神文明水平,通过培养职业道德、法律意识、文化素养等思想意识,加强新型职业农民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约束意识的行为方式,实现村民全面自治,提高乡村治理文明化,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二、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困境

(一)农业产业人才需求与人才供给错配

现阶段我国农业产业发展处于结构调整期,农业产业人才需求与劳动供给存在明显错配。近年来,我国城镇化发展快速,但是随之而来的是农村劳动力断层,青壮年劳动力流向城市,农村劳动力老龄化问题严重,而且剩余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对于新技术技能接受度也偏低。农业产业化需要的是新型职业农民,是以市场为导向,在农业生产中能够准确把握市场变化,进行生产、经营、服务等专业化工作的人员。虽然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学历教育取得一定成效,但是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缺口还是较大,现存的农村劳动力数量和质量远远不能适配农业产业化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

(二)个体需求多样化与专业供给单一化矛盾凸显

新型职业农民按照经营方式可划分为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三种类型。不同类型的新型职业农民学习经历、生活阅历、技术水平、管理能力等都具有显著差异,因此,不同类型的新型职业农民对进入涉农高职院校学习有着不同的需求。据重庆市新型职业农民在高职院校学习需求的调研显示,新型职业农民由只关注专业技术学习,如养殖技术、种植技术,逐渐转向重视涉农经济组织、经营管理的学习。从技术需求方面来看,重庆市新型职业农民对水果类、药材类、畜牧水产养殖类等专业技术关注度较高。然而,重庆市涉农高职院校设置的农业类专业数量严重不足,农业类专业方向也比较单一,主要集中在园林技术和畜牧兽医专业。由此可见,新型职业农民对专业技术多样化的需求与高职院校专业单一化之间的矛盾突出,涉农高职院校需要合理设置课程体系,制订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

(三)传统教学模式与新型职业农民需求存在适应性偏差

高职院校传统教学模式是以校内教学为主、实习实训为辅的教学模式。这种教育模式大多是全日制教学,即按照学校规定和教学方案组织学生全天学习。现实中,新型职业农民受农业生产规律、职业属性等因素的影响,全日制教学计划实施困难。另外,新型职业农民具有生源结构复杂、生源地域分布零散、经营类型多样、知识结构差异大等特点,传统教学模式无法适应新型职业农民多样化的需求,会影响激发农民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阻滞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效果。这就要求涉农高职院校教学模式需要灵活、教学内容需要实用、教学形式需要多元。

(四)师资与教学资源适配性不足

新型职业农民采取集中学习的教学模式难度大,采取分散性组织教学和管理,又使当下捉襟见肘的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和教学资源面临严峻考验。首先,教学资源短缺,很多涉农高职院校都在转型,农业类专业不断减少,高职院校现有的培训课程内容和农民需求错位、培训场地缺乏、培训针对性不够、实用性不强、培育特色缺失,导致普教化现象严重,使得高职院校处于“田间课堂讲理论”的尴尬境地。其次,从师资力量来说,参与培训农民的教师本身工作量大、任务重,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时间不固定,农忙季节与培训时间冲突的时候会占用教师大量课余的时间。此外,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涉及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的内容,需要涉农高职院校提供丰富理论知识和实践教学经验的教师。但部分高职院校高水平“双师型”教师的短缺也使得培育的新型职业农民跟不上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步伐。

三、新型职业农民学历教育改革路径

新型职业农民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核心力量,对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涉农高职院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涉农高职院校不仅要“扩容”,还要“提质”,要优化专业布局,深化办学体制和育人机制改革,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学历教育新生态。

(一)专业跨界:坚持以产定需,组建专业群优化专业结构

开展有关农业产业的调研,将调研结果作为决策的基本依据,优化专业结构,摸清当地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对新型职业农民的需求,掌握不同农业结构对不同类型农业人才的需求,掌握当地特色产业或优势产业的发展现状。根据不同农业产业对不同类型新型职业农民的需求,按照农民的认知规律和学习规律,以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为职业标准,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组建专业群。涉农高职院校根据市场调研结果和新型职业农民的类型差异,制订不同的培养方案,实现分类管理,有效反映不同类型的新型职业农民岗位能力要求与标准,将专业知识、技术能力、职业素养融为一体,切实满足新型职业农民的发展需要。新型职业农民是为乡村振兴培养的“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其培育时会涉及农业技术、管理经营、电商等不同专业知识,这要求涉农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时,需要跨学院、跨专业组建专业群,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新型职业农民的求学诉求。

(二)课程重构:坚持跨院系组合,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

为了促进涉农高职院校助力新型职业农民能力提升,在课程开发上,以新型职业农民技术技能提升为中心,跨专业多学科交叉融合,以宽基础、模块化为原则,重组教学资源,开发模块化课程,培养不仅有深厚的农业知识,扎实的农业技术能力,又懂营销、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根据新型职业农民对于综合素质和能力的需求,模块化课程体系可以划分为公共基础模块、职业领域模块和职业领域实践模块三大模块,其中职业领域模块包括专业核心模块、专业方向模块和专业拓展模块(如图1所示)。

1.公共基础模块是为确保新型职业农民学历教育的规格和质量,使其掌握满足农业生产生活需要的基础知识,为其后续专业知识学习、职业技能培养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优秀传统教育、身心健康教育、基础知识教育等人文教育。

2.专业核心模块是为新型职业农民了解、掌握和应用农业生产技术、农业创业、农业经营管理、农产品市场营销、农业财务管理、休闲农业与旅游等相关基本理论知识,为后续专业方向模块学习奠定基础。

3.专业方向模块是最核心的内容,专业方向模块应以问题为导向,进行开发设计,涵盖新型职业农民在进行学历教育时跨专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通过本模块学习,学生不仅能将不同专业知识有机融合,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能锻炼学生设计项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方面的专业能力。专业方向模块的设计需要根据当地农业主导产业或特色产业,兼顾新型职业农民自身发展需求,至少选择农林技术、畜牧兽医、水产养殖、农业工程和经济管理五個模块中的一个。例如,重庆根据当地农业情况,大力发展柑橘、茶叶、中药种植等产业,重庆市的涉农高职院校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时,可以选择农林技术模块,同时应重点突出果树生产经营、中药材生产经营、茶叶生产经营等细分模块内容教学(如图2所示)。

4.专业拓展模块是为新型职业农民作为管理经营主体应该具备的领导能力、管理能力而设计的高阶模块,主要包括战略管理、领导艺术、创新与营销、组织管理、质量管理等相关知识,提升新型职业农民经营和营销的能力。

5.职业领域实践模块是专业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新型职业农民选择的专业方向,开展相关的实践教学活动。实践课程为新型职业农民提供真实的工作场景和具体的工作任务,强化新型职业农民的专业技能,使其能与新型职业农民职业标准对接。

(三)创新教学模式:坚持分类培养,创设乡村振兴学院

高职扩招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分类培养过程是涉农高职院校不断创新教学的过程,也是深化“三教”改革、落实“三全育人”理念、提升学院内部治理能力的过程。一是坚持分类培养。根据新型职业农民的特点,了解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基础、技能水平和诉求,尊重个性差异,坚持分类培养,制订分类教学计划,灵活安排教学活动。有效落实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方案差异化、培养模式个性化、课程方式模块化、教学内容项目化、教学方式灵活化的要求。二是创设乡村振兴学院。坚持扎根农村、服务农民、送教入村的原则,涉农高职院校在不同农村区域创设乡村振兴学院,将教学重心下移,创新农民课堂教学模式,将农忙季节与教学环节相结合,将农业生产环节与教育内容相融合,打造田园课堂、庭院学堂、科技小院等职业农民培育场所。三是灵活安排学习形式和学习时间。针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学习需求,涉农高职院校依托乡村振兴学院可有效拓宽职业农民学习渠道、合理安排学习时间。根据各个教学点和农村生产实际,打造“校园+农业产业园”“半工半读”“线上线下”等灵活的教学方式,学习时间上打破全日制安排,采用周末制、半日制、农闲集中制等方式,保证职业农民能够准时、按时上课。四是开发云平台,以信息技术助力新型职业农民学历教育。首先,涉农高职院校可以开发信息化的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等立体化教材,及时将农业生产管理过程中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以及典型生产案例引入教材。其次,涉农高职院校打造可以体现现代农业产业的岗位性和职业性的网络教学资源库,为新型职业农民学历教育提供丰富的知识和技能模块,满足其个性化学习诉求。最后,涉农职业院校因地制宜建设实习实训基地,与当地产业基地建立联系,汲取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所涵盖的技术、工艺、管理方法、经营理念等,帮助新型职业农民开阔眼界、解决实际问题,练就扎实的专业技能。

(四)优化师资建设:混编教师队伍,深化校企合作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要求高、任务重,这就要求涉农高职院校的教师具有优秀的教学能力、过硬的技术技能、高水平的农业综合素养。打造新型混编教师队伍,重组教育教学智力资源,通过“软引”“内培”“外聘”等手段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是加强顶层制度设计,要充分发挥政策驱动力。充分落实高职院校用人自主权,打破传统人事编制藩篱,建立健全灵活的学校人事制度,多渠道引进人才。从农村优秀的农业经营者中选出农村实用型人才,从涉农科研所和企事业单位(如农经站、果树站)聘请前沿农业专业技术人才,建成由高职院校教师、行业专家、企业技师和乡土人才组成的混编式师资队伍。二是要积极推行高职院校自我培养、企业科研机构助力的教师培养模式。多渠道培养发展本校师资队伍,通过农业产业园挂职锻炼、科研院所访问学习、深入一线社会服务等方式,提升教师的实践技能与教学能力,打造面向不同新型职业农民的专业化教师团队,以建设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为最终目标。三是跨专业、多类别聘用教师,优化师资队伍。根据新型职业农民多样化求学诉求,结合涉农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立、办学模式,优化师资队伍结构,重点充实创新创业、投资融资、质量管理、生产管理、财税管理、供应链管理、经营管理、市场营销和电子商务等方面的师资。

(五)管理变革:坚持成果导向,建立适切的弹性学制,引领院校治理

评价与管理改革是保障新型职业农民学历教育发展的重要机制。完善教学评价和教学管理体系,改革教学评价和教学管理制度,加强涉农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一是坚持成果导向,用好“1+X”证书制度。在国家资历证书框架下,涉农高职院校为在校学习的新型职业农民建立个人终身学习成果账户,用于学分的储存、转换与提取,实现“1”代表的学历证书与“X”代表的职业资格证书有机衔接,对符合职业资格或者标准的新型职业农民可以免修相对应的课程,比如拥有农民技术员职称、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或者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新型职业农民,经过涉农高职院校或者继续教育部门审核,其可以利用证书兑换相应科目的学分,实现学分相互转换。二是深化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建立更加灵活的弹性学制。在弹性学制下,高职院校制定弹性学制管理办法和学分制管理办法,新型职业农民可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学习方式、学习时间、学习偏好制订学分计划,规划自己学习生涯和职业生涯。新型职业农民通过完成某一模块课程即获得相应学分,并存入学校学分银行个人学习账户中,通过学习积累学分,并对最终结果进行认定。涉农高职院校可以建立2~6年的弹性学制,针对成绩优异达到毕业水平的新型职业农民,其可以申请提前毕业;而不能按期毕业的新型职业农民,可采用分阶段、分模块完成学业,确保基于学分制的学籍管理工作有序展开。三是涉农高职院校组建扩招指导委员会和专业指导委员会,制订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工作方案,做到学历教育与培训教育相融合,提高学校内涵建设水平。

总而言之,涉农高职院校要以新型职业农民特征分析为基础、以分类培养人才方案为关键、以混编教师队伍为重点、以学校内部治理为保障,创新教学组织模式,盘活校内外教育资源,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学分成果转换账户,探索适切新型职业农民学历教育的新路径。

[参考文献]

[1]陈春霞.乡村精英再造:农村职业教育的作用场域与策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36):47-52.

[2]陈春霞,石伟平.新型职业农民胜任素质形成规律研究[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20,32(6):69-76.

[3]陈朋.以有效乡村治理助力乡村振兴[N]经济日报,2021-01-16(5).

[4]陈文胜.以“三治”完善乡村治理[J].农村工作讯,2018(5):61.

[5]樊梦瑶,张亮.改革开放四十年我国农民职业化培育的变迁与展望[J]成人教育,2019(10):43-47.

[6]李娜.高职扩招背景下的人才培养质量提升[J].教育与职业,2020(20):56-59.

[7]林克松,袁德梽.人才振兴:职业教育“1+N”融合行动模式探索[J].民族教育研究,2020,31(3):16-20.

[8]庞学光.农业院校应该成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中坚力量[J].教育发展研究,2020,40(21):3.

[9]任怡平.新时期高职院校百万扩招的政策邏辑、难点梳理与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0(22):27-33.

[10]幸荔芸,袁德梽,林克松.跨界融合与精准扶助:乡村振兴战略下涉农高职“1+N”农民培训模式的行动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13):31-36.

[11]杨光龙,黄玉芳.高职扩招背景下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现实问题与应对策略[J].继续教育研究,2020(4):71-74.

[12]张恩广,张智,施丽红.“产赛教”融合促进高职教师专业能力发展:机理与路径[J].职教论坛,2020,36(11):52-57.

猜你喜欢

百万扩招新型职业农民
高职百万扩招政策下的高职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百万扩招”形势下高职院校的改革路径
高职百万扩招背景下的下岗职工学历再教育
百万扩招政策下高职教育的应对与转型
高职百万扩招背景下高职院校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高职“百万扩招”任务的责任分解
基于参训意愿分析的新型职业农民创业培训研究
四平农业现代化进程中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研究
基于二元Logistic模型的新型职业农民农业生产意愿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策探析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长效机制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