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发展视域下高职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及路径
2021-09-05萧早荣
[摘要]文章在分析高职学生核心素养的时代内涵的基础上,认为高职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应实现厚植爱国主义之魂、培养有竞争力的专业技能、注入工匠精神之魄、以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体、以培养学生终身学习和实践创新能力为两翼等要求。具体来说,要探索科学有效的培养途径与方法,构建“四位一体”的高职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机制,实现社会、学校、学生“三方”合力共振,构建核心素养培养的“三全”模式。
[关键词]职业发展;高职学生;核心素养;培养要求;培养路径
[作者简介]萧早荣(1989- ),男,广东广州人,广州华商职业学院,讲师,硕士。(广东 广州 511300)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东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第三届理事会科研规划项目2019~2020年度立项课题“基于职业发展的高职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研究”(项目编号:201907Y52)和广州华商职业学院2020年校级教学建设与改革项目(高职扩招专项)立项课题“百万扩招背景下高职扩招生源的德育路径探索”(课题编号:2020GZKZ01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1)16-0073-06
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在核心素养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主要侧重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研究,在国家层面对于高等职业教育层次的学生核心素养仍然没有官方的界定。由于缺乏顶层设计,高职院校在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方面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亟待解决。因此,对职业发展视域下高职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及路径进行深入研究意义深远。
一、高职学生核心素养的时代内涵
关于如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六个方面下功夫: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高职学生的核心素养较普通高校学生更为复杂,培养任务更为艰巨。高职学生核心素养的内容既要突出高等教育阶段的特点,也要顺应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和高职学生成人成才规律。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因此,高职学生核心素养必须顺应时代发展,注入新的时代内涵,彰显时代特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要满足高职学生核心素养新时代社会经济产业转型升级和学生职业发展的要求,应该包括思想政治素养、人文底蕴、身心素质、终身学习能力、工匠精神、专业技能和实践创新能力共七大素养体系。
二、职业发展视域下高职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
(一)以德为先,厚植爱国主义之魂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应该把思想政治素养放在首位,以德为先,厚植爱国主义之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学生崇高的思想品德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着力培养学生的坚定信念,培养其勇于负责、敢于担当的精神。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规模的快速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但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尤为突出的一点就是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职业院校对学生的培养有着“技能优先”的传统,如果高职人才培养只注重知识和技能教育而不重视德育,那么培养出来的学生越有知识,专业技能越强,一旦误入歧途,对社会的危害将会越大。高职院校需要培养“又红又专”的人才,把学生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高职院校要在学生中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指引,努力提高在校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陶冶其爱国主义情操。
(二)以产业转型升级为导向,培养有竞争力的专业技能
专业技能的培养要紧跟时代步伐,以产业转型升级需求为导向。产业转型升级意味着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类型和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高职院校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要根据产业转型升级来调整实施,并且要遵循超前性、动态性、精准性的原则。高职院校专业技能的培养存在一定滞后,如果按照当前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人才培养,当学生毕业进入这个产业时,面临的状况已经发生变化,这就导致了学生的就业适应性差。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产业转型升级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稳定的发展趋势,高职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必须要有一定的超前意识。产业转型升级各个阶段对人才的专业技能有着不同的要求,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对学生专业技能培养必须要遵循动态性原则。产业转型升级的各个阶段并不是一步到位,更不是全面均衡发展,而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高职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不能包含所有产业调整的要素,应当是有所选择的,要遵循精准性原则。目前,部分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上出现了偏离,没有考虑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对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局限于传统制造业和服务业所需要的简单技能,往往在就业市场上缺乏竞争力。
(三)与时俱进,注入工匠精神之魄
职业发展视域下的高职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应当把工匠精神作为核心来抓,坚持不懈精心打磨,全面贯彻落实到学生的素质教育中去。现阶段,我国正处于制造业加速转型升级的宏观背景下,劳动力市场对工匠的需求已不再局限于普通手工业劳动者。随着时代的发展,工匠精神在追求卓越和传承爱国精神的基础上,注入了新内涵。新工匠精神包括爱岗敬业的操守精神、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求精尚美的实践精神、精益求新的创新精神、勇于担当的责任精神、合作包容的海涵精神、拥有技道合一的崇高境界。将工匠精神纳入高职学生核心素养范畴,正是时代背景的必然要求。培养工匠精神既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需要,也是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更是高职学生实现自身价值的需要。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绝非一日之功,必须持之以恒地努力、坚持不懈精心打磨。高职院校要将培育工匠精神作为一项持久系统工程,把培养高职学生的工匠精神作为灵魂与核心来抓,积极整合社会和学校资源,把培养工匠精神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過程。
(四)以身心健康发展为体,加强学生健康生活方式养成教育
学生拥有良好的身心素质是其职业生涯发展的先决条件。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学生普遍缺乏体育健身意识,存在不良生活习惯、心理亚健康等问题。需要关注的是,近年来“手机依赖”和心理亚健康已经成为高职学生极为突出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身心发展。根据相关研究结果显示,手机依赖现象在大学生群体中已十分普遍,“高程度手机依赖”已超过50%,由于时间替代效应,长时间使用手机,挤占了学习的时间,进而导致学业倦怠。高职学生对手机依赖乃至沉迷,负面作用明显。短期而言,严重干扰高职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和学业进步,对其职业发展不利;长远而言,严重阻碍我国高技能专业人才的培养。加强高职学生健康生活方式养成教育,帮助学生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保持身心健康对其职业发展起着关键性作用。
(五)以终身学习和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两翼,加强学生职业适应教育
高职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要着眼于未来,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以适应其职业发展的需要。终身学习是指人为了实现个体发展和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贯穿一个人一生的、持续的学习过程。终身学习已经成为新时代的生存概念,是高职学生走向社会后个人发展的重要途径,终身学习能力成为推动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高职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要着眼于未来,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是适应其职业发展的需要。实践创新能力培养要正视个性差异,实施扬长教育,将学生擅长的一方面发挥到极致。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学生的智能结构存在一定的差异,学生会各有所长,要注重开发学生潜能。对待高职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应该利用“长板原理”而不是“木桶理论”,将学生擅长的一方面发挥到极致,即“扬长教育”。近年来,部分高职院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陷入了误区,在创业教育中过于强调创业之“术”,简单粗暴地教育和组织学生融资开公司、办企业,而忽视了创业之“道”,即人的全面发展,导致收效甚微,有的甚至造成了较大的损失。因此,创新创业教育要融入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结合专业教育进行。
三、职业发展视域下高职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路径
(一)探索科學有效的培养途径与方法
探索七大素养培养的途径与方法,要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特征和高职学生的特点,以职业发展为导向,厘清高职学生核心素养的内涵、外延和相互关系。这不但有利于做好高职学生核心素养的顶层设计,使高职院校在落实具体工作时更有依据;也有利于探索培养途径与方法,使得七大素养相得益彰,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具体可以在以下几个方向延伸:
1.各大素养之间的深度融合。工匠精神和人文底蕴两大素养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其外延有交集之处,工匠精神的培育需要以学生人文素养作为依托,而工匠精神的形成过程也会反哺人文素养的积淀。在教学方面,可以突出工匠精神与人文素养深度融合的教学特色,以文化人,例如开办专题讲座、将人文系列课程列入公共基础课程、开设工匠精神选修课程等。在校园文化方面,营造工匠精神与人文素养融合的校园文化、开展有利于两大素养相融合的校园文化活动、邀请优秀企业家开设企业文化大讲坛等。同理,思想政治素养和身心素养、工匠精神和专业技能、专业技能和实践创新能力等也是如此,可以进行深度融合培养。
2.各大素养的培养注重融入其他素养的教育内容。思想政治素养的培养要注重融入人文素养、工匠精神、身心素养等具有职业特性的教育内容。在专业技能培养中注意引导学生提升实践创新能力,感悟工匠精神,在长时间的技术技能训练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精神需求,注重注入人文关怀,引导学生在重复的技术技能实践中体悟工匠精神,将实践过程的认知和感悟固化为内心的职业精神,由技入道,逐渐升华“技近乎道”的精神境界。
3.在各大素养的教育实践中明确德育的任务。明确专业技能实践等课程在德育方面的边界与任务,通过课程思政提升思想政治素养。在德育方面,高职院校思政课程应把政治和思想引领作为重点,其他公共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程德育的任务应把职业标准中的价值和精神层面作为重点,各大素养与德育相耦合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价值层面,如理想信念、爱国主义、工匠精神、职业道德等。
(二)构建“四位一体”的高职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机制
高职学生“四位一体”核心素养培养机制是指基于课程、实践教学、校园文化和制度四维协同的核心素养培养机制。它可以为高职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提供系统的保障,并切实提高培养质量。科学构建的关键是确立“一主、两翼、多保障”的人才培养体系。
1.以深化课程教育教学为主线,创新课程体系。高职院校可以开拓由公共基础课组成的通识教育平台,专业基础与专业课组成的专业模块、校内活动与校外活动组成的课外模块以及专业方向课、专业拓展课等组成的拓展模块,构成“一平台三模块”课程体系,将高职学生核心素养的各项要素有规律地融入课程体系。在实践中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完善课程建设、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多项措施并举有效地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
2.以强化实践教育教学体系为左翼,引入实践能力“兑换”学分制度。此举既可以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又可以强化其工匠精神、提高实践创新能力等素养。第一,高职院校要不断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要严格按照教育部的指导意见实施,实践性课时至少达到总学时的50%。积极推行认知实习等多种实习方式,强化以育人为目标、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实习实训考核评价。第二,积极实施高职1+X证书制度、“学分银行”等职业教育改革。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按照对应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融入相关内容,积极加入“学分银行”计划,不断探索有利于强化实践教育教学的工作机制。第三,建设四大类学生实践育人平台,分别是实践性教学类项目(包括保障实践性教学课时量、校内实训、校中企业、跟岗实习、专业技能考证培训、大师工作室等)、学生竞赛类项目(包括专业技能竞赛、创新创业竞赛、科技竞赛、毕业生作品展等)、团学活动类项目(包括校园文体活动、各专业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活动等)、创新创业类项目(包括一专业一公司、校园创新创业孵化器、创新创业课程及竞赛等)。
3.以匠心营造校园文化体系为右翼,以文化人。校园文化是一所院校的隐形基础,构建校园文化体系是挖掘和开发高职校园的隐性教育资源,对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和人文素养能够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校园文化体系包括通识教育平台的人文类课程及专题讲座、校园景观和硬件设施、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第一,在通识教育平台方面,学校在通识教育平台除了思政课程,还应该增设高职语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必修课程作为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一项重要举措。学校还可以开设博雅大讲堂,划拨专项经费,聘请校内外专家作为学校和二级院系两级的博雅讲师团,定期开展人文素质讲座,覆盖全校师生。第二,在校园景观和硬件设施方面,通过改造和新增有利于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校园景观和硬件设施,充分挖掘和利用校园文化的隐性教育资源,让校园一景一物“活起来”,成为培养高职学生思想政治素养、人文素养、工匠精神的载体。第三,在校园文化活动方面,学校可以制定“一院一品”“毕业生作品展”“企业家进校园”“职业技能大赛”等特色活动,实现专业教育与校园文化融合、校园文化与核心素养融合,推动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4.提供多元化的制度保障,强化价值激励。高职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既需要内在润物细无声的软性文化滋养,同时也需要严格的规章制度进行外在约束和激励,二者缺一不可。高职院校可以制定科教研奖励制度、师生技能竞赛奖励制度、“三风建设”奖惩制度、师风师德及机关作风建设制度、学生自我管理制度等。通过完善的管理制度,激励广大师生积极参与到高职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中来。
(三)实现“三方”合力共振,共推高职学生核心素养培养
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过程是学生本人和社会共同作用下的渐进过程,学生可以通过努力不断提高自身的核心素养。根据相关研究显示,大学阶段的核心素养培养效果最好。要有效推动高职学生七大核心素养的培养工作,需要政府、学校、学生三方深入协作。
1.政府层面。首先,需要引导高职教育领域以官方的形式确立高职学生核心素养体系,做好顶层设计。目前针对高职教育层次学生的核心素養,学术界虽然有一定的研究基础,但仍存在不少争论,导致高职院校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评价标准等方面并没有全面融入核心素养相关内容。其次,政府应设立专项经费支持高职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工作的实施。最后,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引导社会各方力量与学校联动,积极参与到高职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中来。加大各类参观场馆、教育实践基地和企业实训基地的建设力度。
2.学校层面。高职院校要加速推动融入核心素养的教育综合改革。第一,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核心素养培养意识。建设一支具有优秀的心理品质、扎实的专业基础、较强的创造能力的师资队伍,将打造“双师双能型”“教练型”教学名师团队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不断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实践指导能力,服务于高职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第二,构建基于核心素养的新课程体系。保证每一门课程都围绕高职学生核心素养展开,都服务于高职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第三,狠抓“三风建设 ”,营造良好的核心素养学习氛围。
3.学生层面。学生个体必须要充分认识到核心素养对其职业发展的决定性影响作用,重视对自身核心素养的提升,积极参与核心素养的培养。学生要不断拓展知识视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树立终身学习意识。高职学生要明确核心素养的具体内容,在学习和就业中彰显职业教育类型特色,制定自己的职业发展之路。学生本人要明晰自身核心素养匮乏的内容及形成机制,才能做到对症下药。以工匠精神培育为例,高职学生普遍存在工匠精神匮乏和学习工匠精神内在动力不足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对专业兴趣不足致使高职学生缺乏情感动力,异化的劳动认知使其缺乏观念动力,技术技能欠佳致使其缺乏技术动力,工匠精神内在特质不显使其缺乏意志动力。
4.政府、学校和学生的联动。一方面是政府和学校的联动,主要在保障核心素养培养供给上形成合力,例如政策供给、经费供给、人才供给等。政府保障专项经费的下拨,学校保障经费用到“刀刃”上;政府营造有利的社会氛围,引导企业积极参与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学校积极与符合条件的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开拓校内外教育基地;政府出台对高职院校人才引进的扶持政策,提高福利待遇,吸引更多人才进入高职院校任教,学校加大教师的培训力度,在教师评价标准上必须坚持体现七大素养的内容。另一方面是学校和学生的联动,主要是在保障核心素养的教学和学习上形成合力。学校确立“一主、两翼、多保障”的人才核心素养培养体系,为学生提供全方位、全面的育人环境。学生要充分认识全面提升核心素养的意义,将核心素养学习动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积极配合学校完成各项学习任务,全面提升自身的核心素养。
(四)构建核心素养培养的“三全”模式
核心素养培养的“三全”模式,是以培养全面发展高素质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全员参与、全方位联动为教育载体,全过程覆盖,最终实现全面提升高职学生核心素养的任务。“三全”模式是和“三个层面”“四位一体”相辅相成的,其出发点是培养人,重心在“全”。
1.全员参与是指教育主体的“全”。除任课教师以外,全体教辅人员和工作人员都要参与到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工作中来,成为“育人者”。高职院校要加大培养力度,提升全体教职工的职业素养,增强教职工的“育人”意识。一是以岗位职责举办特色活动为载体,不同岗位的教职工通过举办与岗位职责属性相关的特色活动,有针对性地参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例如,在人文素养提升方面,图书馆工作人员可以举办书香文化节、阅读竞赛、评比借书达人等活动;在身心素质提升方面,后勤工作人员可以举办营养与健康讲座、厨艺大赛等活动等。二是以教职工身体力行,言传身教为载体,每一位教职工在学生面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可产生育人的效果。例如,优秀的辅导员爱岗敬业,关心学生,帮助学生等“育人之道”会对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身心素养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2.全方位联动是指空间上的“全”。高职院校学生核心素养培养要有整体性,“小块分割”的局面必须要转向“组合联动”,覆盖到全校、各部门、各班级、各学生组织。融入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让学生接受核心养教育的范围更广。教学部门、学生管理部门、校园服务部门要有协同理念,协同推进高职学生核心素养培育工作,制定育人责任清单,充分挖掘育人素材,加强育人措施,把核心素养的培育空间从“点”到“线”到“面”再到“体”,实现育人空间的扩展,推动核心素养教育与党团工作有机结合、與学生工作同向同行、与课程教学有机渗透。
3.全过程覆盖是指时间上的“全”。高职学生在接受核心素养培养过程上从“分”转向“合”。将高职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工作贯穿于在校期间的各阶段,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学生成长成才的全过程。将高职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培养覆盖到校内校外、课上课下、线上线下,实现育人无处不在。一方面,全过程覆盖应体现持续性和贯穿性,对学生开展核心素养的培育教育不能只局限于某一时间节点或者特定阶段,应该把握好高职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每个阶段,包括每个学期的上课周、周六日和寒暑假。另一方面,全过程覆盖也要体现针对性和系统性,杜绝在“关键期”或者“重要节点”的培养缺失而造成不良后果,并且不同学习阶段之间、不同素养之间的培养要有系统关联。
[参考文献]
[1]韩天学,张学龙.适合我国高职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9(3):19-25.
[2]萧早荣.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广东省高职院校又红又专人才培养研究[J].怀化学院学报,2019(12):112-114.
[3]陈琦.产业转型升级下高职院校专业调整:原则、内容及机制[J].职业技术教育,2018(23):18-22.
[4]杜晓光.新时代高职院校工匠精神的培育[J].教育与职业,2019(7):78-83.
[5]冯强,陶炜.大学生手机依赖、自我客体化与学业倦怠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19(7):245-253.
[6]杨帆,穆肃.终身学习能力构成及能力项关系的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1(3):81-88.
[7]李文斌,武文.类型教育属性下高职院校立德树人的内涵、生成与构建[J].教育与职业,2020(9):72-77.
[8]曹媛.高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培育路径探究[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9(1):138-140.
[9]夏果平,谭德礼.内在动力激发视角下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9,38(5):61-66.
[10]覃川,武文.高职教育的价值内涵和整体策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3):4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