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淑珍的养生哲学,“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
2021-09-05赵非一
赵非一
提起歌唱家于淑珍,一些上了年纪的人一定不会觉得陌生,而且能立刻想到那些耳熟能详的歌曲《泉水叮咚响》 《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 《月光下的凤尾竹》……这些歌曲是久唱不衰的时代经典,直到今天听来仍别有一番韵味。
中国歌坛“常青树”
在2020年天津卫视春节联欢晚会上,胡夏搭档于淑珍老师演绎了一首惊艳四座的《知否知否》,也瞬间让很多年轻人认识了这位老艺术家。胡夏的男声清朗动听,于淑珍老师的女声婉转灵动,“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搭配真的好绝!
于淑珍是我国著名的女高音歌唱家,也是中国歌坛的“常青树”,至今仍经常活跃于天津大剧院、中央电视台的舞台上。这位85岁的老艺术家,虽已是满头银发,但和年轻时相比,风采依旧、歌声甜美而婉转,总能带给观众唯美的艺术享受。她演绎的每个音符、每段歌词,也都彰显着深厚的功力和对艺术的赤诚之心。那首《我们的生活充满了阳光》,她唱了几十年,我们依旧爱听。每每唱毕,于淑珍都会面带谦和的微笑,频频向观众鞠躬致谢,那一幕,连同她优美的歌声让人久久难忘。
靠自身勤奋努力,叩开了歌舞剧院的大门
于淑珍出生在农村的一个普通家庭,家里的经济条件并不乐观。她的家里有9个兄弟姐妹,身为家中老大的她,为了减轻父亲身上的重担,16岁的时候就进工厂做起了学徒工。虽然那时的她非常喜欢唱歌,但从未想过会走上唱歌道路,只是单纯地将唱歌作为一项业余爱好。后来她作为工厂代表在剧院演出的时候,却意外地得到了剧院领导的重视。于淑珍回忆说,那次演出是天津市工人业余汇演。演出中,于淑珍以一首新疆民歌《美丽的姑娘》取得了优异成绩,也由此叩开了天津歌舞剧院的大门,成为歌唱演员。起初在歌剧院工作的那段时间里,于淑珍虽然不敢相信眼前的一切,但依然付出了自己全部的努力去学习专业的唱歌技巧。在院领导和老艺术家们的悉心教导下,性格开朗大方、有着扎实歌唱基础的于淑珍歌唱水平不断提高,凭借着自己的努力,成为天津歌舞剧院一位了不起的歌唱家。
自1959年担纲歌剧《向秀丽》女一号开始,于淑珍相继主演了《刘三姐》《洪湖赤卫队》《江姐》《宦娘》等多部歌剧。她感到特别荣幸的是同施光南、吕远、唐柯、冯国林等著名作曲家成功合作,首唱了400多首歌曲。她演唱的河北民歌《扎风筝》获得首届“金唱片奖”;《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被选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音乐教材;1984年参加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一连演唱了《滦水香茶斟满杯》《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等四首歌曲之后,那美妙的歌声传遍大江南北,人们称赞于淑珍的歌唱声情并茂,歌由心飞。这位“自学成才”的歌唱家之所以能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缘于她对艺术执着的追求,虚心学习的态度。在回顾个人艺术之路时,她曾真诚地说:“我的老师不是一个,而是所有的人。”
上海音乐学院王品素教授曾给于淑珍上过课,发现她的嗓音可唱花腔,但告诉她不要改变原有的演唱特点,要将科学的发声方法与民族民间音乐的艺术营养融会贯通,唱出自己的风格。于淑珍还虚心学习中国传统戏曲,学过京剧、梆子,唱过京剧《沙家浜》的阿庆嫂、《杜鹃山》的柯湘,听过“小彩舞”骆玉笙讲课……于淑珍听得用心、认真,更是努力从多种传统艺术中汲取营养。
成功的道路,离不开丈夫的支持和鼓励
在于淑珍成功的道路上,既离不开她自身踏踏实实的努力,也离不开家中那位一直鼓励她、支持她事业的丈夫。当时她的丈夫是一起在剧院工作的同事,两人在工作中,逐渐熟悉并喜欢上了彼此。但丈夫的事业和当时已经是剧院骨干的于淑珍相比,稍微显得有些平淡,于是两人结婚后,丈夫就从舞台上退居到了幕后工作,这样也能更好地照顾家庭,让于淑珍有更多精力去做自己喜欢的工作。虽然当时于淑珍的事业发展得很好,但她的工资大多都拿来补贴娘家的生活了,丈夫也没有丝毫怨言。他知道妻子是一个有孝心的人,便用自己的工资,养起了他们的四口之家。于淑珍的事业发展得越来越好,去外地演出的时间和次数也越来越多,很多人都替她丈夫担心:“妻子一天到晚在外演出,难道没有危机感吗?”可他的丈夫却说:“我们两人的感情好着呢,而且我相信她。”别的家庭都是男主外女主内,可他们家却是一个例外,丈夫为了家庭付出的一切,于淑珍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她知道自己这辈子能遇到他,是自己的福气。他们这种互相理解、互相支持的感情,真的很让人羡慕。
怀着一颗平常心,用笔书写退休后的阳光生活
于淑珍为人处世、面对生活始终怀着一颗平常心。1998年,于淑珍从天津歌舞剧院退休。当时有人曾问她:“退休后,是否感到有落差?”于淑珍平静地回答:“过去,我从来也没有意识到自己有多红。所以退休了,内心很平静,没有失落感”。了解于淑珍的人都清楚,她就是一个纯朴而真诚的人。
退休后的于淑珍报名参加了天津市老年人大学。一走进校门,就有熟人问她:“你是来教声乐的吗?”她摆摆手说:“不是,我是来上书法课的。”在课堂,于淑珍认真听讲,课下刻苦练习。四年下来,楷书、行书,写得很有韵味。后来,又学了几年绘画,挥毫泼墨,把牡丹、梅花画得有模有样。以书画为伴的日子,让她学到了知识,愉悦了心情,提升了素养。这些年很多朋友都收到了于淑珍精心绘画的团扇,大家感到于老师送的不是普通物件,而是一份祝福,一份情谊。在于淑珍整洁而温馨的家里,一面墙壁上挂着墨竹和梅花两幅作品,点墨间不仅抒发了她对生活的热爱,也是她刻苦学习的展示。每当有客人或朋友欣赏时,她的脸上都挂着幸福的微笑。是啊,有什么比用手中的笔抒发内心的情感更惬意的事情呢?
读书是于淑珍生活中最重要的内容。阅读时,她注意积累一些格言警句,只要喜欢,就用毛笔抄录下来,反复揣摩、思索、理解。现在她已写了数百张卡片,装满了一纸箱。每每默读这些充满哲理的警句格言,她的内心便平静如水。
平日,她除了看书学习,还积极参加公益演出、绘画活动,更多的时间用来照顾老伴、照看孙子,买菜做饭,过着平静而真实的生活。饮食上,于淑珍更注意“精”和“杂”,他喜欢吃饺子,年轻时能吃一大盆,现在仍然喜欢吃饺子,但为了自身健康,平时会有所克制,她说:“老年人吃七分饱最好,吃太多不利于胃肠健康,而且,吃得多不如吃得精,该有的营养补充到了就好。”说到“杂”,于淑珍现在每天早餐吃一个包子或是一碗杂粮粥加一个小红薯,此外还会吃几粒枸杞子、两个大红枣、两颗核桃肉、五六粒葡萄干等。她解释,这些都是养生专家提倡的保健食品,自己向医院的医生请教来的,所以也都坚持着。平时中餐基本上一荤二素,比较简单,晚餐则两素足矣。于淑珍说,这样的饮食习惯能保证日常所需的营养,但又不会过量、伤身,是较为科学的。于淑珍还与相识几十年的六位老姐妹有个约定,每月聚会一两次,聊聊天、说说心里话,交流各自的养生之道,快乐又舒畅。“而且经常出门走走,呼吸一下新鲜空气,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都十分有益。”于淑珍如是说。
时光难倒回,青葱岁月也一去不复返,经典的老歌卻能让人百听不厌,年事已高的于淑珍依旧在歌唱,“幸福的花儿心中开放……啊,亲爱的人啊,携手前进;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耄耋之年于淑珍怀着一颗平常心,优雅从容地享受着属于她的阳光生活。
(编辑 车 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