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刍议

2021-09-05张程飞高嫚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1年9期
关键词:普通高校困境教学改革

张程飞 高嫚

摘  要:近年来,为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以及满足新时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我国不断地进行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在取得了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与制约因素,其主要包括:(1)课程视角:课程教学目标认知偏差化;课程设置有待完善;教学模式单一陈旧;考核评价体系不完善。(2)教学资源视角:高校体育教师资源匮乏,教科研创新不足;缺乏充足的硬件设施设备,科研经费投入不足。为了解决这一系列的挑战,我们应该加强公共体育教师的再教育,促进教育理念的转变;以学生需求为主,优化课程设置;摒弃“灌输式”教学模式,积极探索多元化教学方式;注重公平、合理原则,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完善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科研创新能力;完善高校体育运动设施设备,设立专项经费保障。

关键词: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困境;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1)09-0000-03

2018年9月,习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曾明确表示:“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确保体育课开齐开足,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1]。高校体育教学,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同样也是实现高校体育目标,完成体育任务的重要途径。多年来,为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以及满足新时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我国不断地进行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在取得了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与制约因素。因此,如何深化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的改革,打造以“强健体魄”“终身体育”为核心的公共体育课程教学体系已迫在眉睫。本文在分析目前我国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现状以及发展困境后提出了重构策略,以期加强我国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一、困境:我国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之制约因素探析

(一)课程视角

1.课程教学目标认知偏差化

在课程教学目标方面,由于当前高校体育课程教学体系仍处于探索、完善阶段,一系列的奖励、监管措施有待完善,这导致体育教师容易在授课过程中产生认知目标偏差化,只将关注点聚焦于体育课程教学目标中的显性目标上(即运动参与意识培养与运动技能学习),而忽视其隐性目标(即身体健康、 心理健康以及社会适应)[2]。这导致体育教师只为教授体育技能而授课,学生只为完成课程考核而上课的“核肉分离”局面,阻碍“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素质教育”以及“终身体育”等教育教学理念的落实,对我国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产生了极大地消极影响。

2.課程设置有待完善

在课程设置方面,大多数的普通高校的公共体育课程在课程内容与开设时间的设置上均不太合理。其一,大多数的普通高校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都倾向“竞技优先”原则,主动向本校竞技成绩突出的项目靠拢,为校园竞技服务。这使得学生们自我选择的范围缩小,无法选择自己喜爱的运动项目课程,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抵抗情绪,久而久之会损害学生参与体育锻炼与学习的兴趣与主动性。其二,课时数的设置未达要求。一方面,绝大多数的高校在设置公共体育课程时,均选择在大学一、二年级开展,大学三、四年级以及研究生阶段均不开设体育课程。另一方面,经过调研发现,目前绝大多数高校的公共体育课程的总学时量在120~130学时之间,这并没有达到教育部144学时的要求。

3.教学模式单一陈旧

多年来,以“课程讲授”为核心的“灌输式”模式仍然是高校体育教学的主要形式,教学程式仍然保持着“开始-准备-基本-结束”的四步单项教学模式,并且这四步体育教学模式的内容在大中小学无差异化[3]。这种固定的体育教学模式虽然在也能帮助学生开展体育锻炼与培养体育意识,但这种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致使学生对体育课程以及体育锻炼的兴趣逐步减弱,甚至产生排斥情绪。此外,这种“填鸭式”教学模式,不仅阻碍了师生间的互动交流,忽略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与体育意识培养,更会使学生产生轻视体育课程的倾向,从而使体育教学课程目标的落实大打折扣。

4.考核评价体系不完善

教育部在2002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曾指出:“学习评价应该包含学习效果评价与学习过程评价,评价内容应该涵盖技能、体能、认知、态度、行为、交流、合作、情感体验以及进步幅度等模块,评价方式应该结合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定,形成综合评定结果”。但从目前的高校体育课程评价现实情况看,高校的体育课程考核评价体系陷入了单一化的困境[4]。1)评价内容单一化。当前高校的体育课程考核评价内容主要以期末技能考核评定为主,“注重技能学习、考核,轻育人指标考核”的现状使学生在课程选择时多倾向于动作技能简单,可速成的体育课程,导致学生为了成绩而“应试”。2)评价形式单一化。目前大多数高校均采用任课教师对其执教班级直接评价的方式,缺乏学生自评与互评。此外,考核“重结果,轻过程”,鲜少关注学生的努力程度,这种考核方式的盲目性会损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3)评价标准单一化。当前绝大多数高校的体育课程评价标准存在“一刀化”的问题,缺乏“差异化”考虑。事实上,学生们彼此间的身体素质、技能天赋与理解能力有先天差异,倘若最终的考核完全按“标准”实施,对于基础良好的学生而言,“育人”目标难以实现;而对于基础较差的同学,他们无论怎么努力都无法达到标准,这会损害他们的积极性,产生厌倦心理。

(二)教学资源视角

1.高校体育教师资源匮乏,教科研创新不足

目前,绝大多数普通高校处于体育教师资源匮乏,科研创新不足的局面。第一,高校体育教师数量与学生数量的匹配性差。这是指由于近几年高校扩招,学生人数猛增,而体育师资力量的增加幅度远远小于学生的增加幅度,从而导致体育教师的任务量巨增,为完成教学任务,在一定程度上必然会降低课程教学质量。第二,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一方面,目前的绝大多数普通高校在招聘体育教师时,过于追求学历、科研成果以及竞技成绩,招收大量的博士与专业运动员,而部分博士与专业运动员无法胜任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导致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教学质量下降。另一方面,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与高校开设的体育课程不契合,部分体育教师被迫开设非自身专业的体育课程,部分新颖课程因专业教师缺乏被替换为其余体育教师擅长的专业课程,然而,两种方式均可能使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教学质量下降。第三,体育教师教科研创新能力的不足。受“传统观念”影响,大多数高校的体育教师在学校薪资待遇、工作环境以及科研条件等远远落后于其他学科教师,这使得体育教师在教科研创新方面的积极性与进取心不高,满于现状,最终导致了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创新性不足,无法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桎梏。

2.缺乏充足的硬件设施设备,科研经费投入不足

众所周知,绝大多数的体育课程教学都依赖于体育设施设备,但随着近几年高校扩招,学生数量增加,许多高校的体育设施设备已经远远无法滿足体育课程教学需求与学生课余锻炼需求,再加之许多体育设施设备的老化、淘汰以及相关经费的分配与投入不足,使得体育设施设备的现存可使用量与学生们的需求量极度不匹配,这就容易导致体育教师简化教学,造成高校公共课程教学质量的下降。此外,高校的体育教师教科研得不到校方足够重视,科研经费难以保障,投入不足且审批困难,极大地阻碍了体育教师教科研的推陈出新,这无疑对我国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十分不利。

二、重构:我国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之改革策略构建

(一)加强公共体育教师的再教育,促进教育理念的转变

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并非只是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它还承载着高校对大学生“健康素养”的培育。“健康素养”不仅需要教授学生体育运动知识及运动技能,还包含着对学生运动参与意识、身心健康以及社会适应等各个方面的培养[5]。因此,要加快我国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的改革进程,必须要纠正当前的思想认知误区。高校可以通过“教师回炉”、“继续教育”等方式对公共体育教师进行再教育,使他们从思想层面上转变教育理念,真正理解“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明确课程教学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健康素养”,帮助大学生掌握体育技能、塑造体育精神,为终身体育打基础。

(二)以学生需求为主,优化课程设置

高校体育课程的开设要避免“竞技优先,学历优先”的原则,要在高校自身实际情况的基础上,以“健康教育”“终身体育”等教育理念为核心,结合大学生的年龄特点、性格特质与现实需求,围绕教学大纲与课程类型,不断地更新课程教学内容,依据学生兴趣尝试不同的课程组合,优化课程设置,以此来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例如,部分尝试公共体育课程改革的高校积极引进国标舞、高尔夫以及软式网球等集锻炼与休闲为一体的体育课程,探索性的将舞蹈与武术结合,提供给学生们丰富且新颖的体育项目。这些项目极具趣味性,不仅可以满足学生们的探知欲,激发他们的参与积极性,增强体育锻炼效果,而且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社会适应能力,深受大学生们的喜爱。

此外,高校应严格坚守教育部关于高校大学生公共体育144学时量红线。例如,高校可以尝试以选修课甚至必修课的形式,在大学三、四年级以及研究生阶段继续开设大学公共体育课程,成绩计入总学分,这样不仅保证了大学公共体育课程足够的学时量,还可以缓解目前高校高年级学生的体质状况明显低于低年级的现状。

(三)摒弃“灌输式”教学模式,积极探索多元化教学方式

目前,以“课程讲授”为核心的传统“灌输式”体育教学模式已不再适应当今的体育课程教学,如今的“95后”“00后”大学生更加注重课程的自主性、乐趣性以及独特性,这倒逼体育教师转变原有的“教师管理-控制”教学模式,积极探索多元化教学模式。今后的体育教学,应该从转变教师地位展开,倡导体育教师对课程教学的“组织-促进”作用,积极探寻教师授课与学生主动参与之间的平衡,引导学生上好体育课。例如,我们可以采用通过学生运动经验分析,教师与学生技能比赛、技术演练等自主教学方式,在实践中开展技术技能教学与正误判断分析,在满足学生们自主参与的教学需要的基础上,完成体育技能、知识的传授以及体育意识的培养。

(四)注重公平、合理原则,完善考核评价体系

首先,针对评价内容单一化的困境,我们应该以现有评价内容为基础,进一步扩展评价内容深度与广度,重新划分评价内容占比。目前的绝大多数高校的体育课程考核评价内容包括技能、体能、平时表现以及体育相关理论评定四部分,高校可以在此基础上增加心理素质考核以及意志力考核等,调整各部分考核的占比,完善考核标准,从而使学生们得到更加完善的考核评价。其次,针对形式单一化问题,高校的考核体系应兼顾教学过程与结果,全面地评价大学生在体育课程中的能力、态度、素质以及进步程度。例如,高校可以通过学生自评,学生互评以及教考分离等形式,提高高校体育课程评价的客观性。最后,针对评价标准的“一刀化”的现象,教师要承认学生彼此间天赋的差异性,针对这种差异应该根据高校的实际情况,采用“复考”、“纵向+横向考核”等形式,以更客观地评价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

(五)完善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科研创新能力

现阶段,针对目前高校体育教师资源匮乏的问题,其一,高校应加快人才引进步调,尽快补充高校体育教师资源,必要时可以采用兼职或者合同制的形式招聘教师,满足目前体育师资不足的问题,从而使高校体育教师数量与学生数量相匹配。其二,高校应打破“唯学历、唯学校、唯科研以及唯竞技成绩”的“四唯”招聘常标,按需、按岗拓宽人才引进渠道,按能力素质招聘,形成一支结构合理,专项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专业化教师队伍。其三,高校应加强教师的业务能力再学习,可以通过“自主充电”、教学交流研讨以及在职培训与进修等手段,不断地提高教学能力、创新教学方法。其四,高校应重视体育学科学术研究,主管部门应鼓励体育教师积极参与教科研科学研究,增加科研经费投入,定期开展教科研团队学术交流活动,营造良好的教学科研氛围,提高教科研创新能力,从而促进高校体育学科可持续健康发展。

(六)完善高校体育运动设施设备,设立专项经费保障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高校体育运动设施设备是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的重要基础,而针对高校体育运动设施设备不足以及破损、老旧问题,一方面,政府财政部门应当设立专项经费予以保障,严格按照教育部下发的《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器材配备目录》进行配备,加强对教学场地的完善以及教学设施设备的投入,全方位提升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硬实力。另一方面,针对那些政府部门无法负担的高校体育运动硬件设备,可以通过集资、合资或引进外资等多种渠道吸引多方资金参与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场馆的建设、开发以及经营,聘用专业化管理团队,在保障学生们拥有良好的体育运动教学环境的基础上,可以获取经济收入。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J].光明日报,2018-9-11(1).

[2]戴显鹏.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38(9):63-64.

[3]潘宏伟,张雨贺,春林.阳光体育背景下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探索[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1/2):76-77

[4]张守忠.当前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深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8):52-55.

[5]张路,丁金,康栩烨,等.山西省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40(9):59-61.

猜你喜欢

普通高校困境教学改革
2018年—2020年部分普通高校(本科)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不含2C)
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教学改革探析
“邻避”困境化解之策
必须正视的理论困境
我国雾霾治理的困境与出路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普通高校健美操教学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