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万计划”背景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建设与改革思路探究
2021-09-05余雁
余 雁
摘 要:教育部出台实施的一流专业建设“双万计划”中明确指出了要在一流专业建设点开展一流课程的重点建设工作,已经为我们高校一流课程建设提出了纲领性目标、要求和指导意见。如何把握形势需要、更新教育观念、打造高质量的 “金课”,是目前高校一流专业建设的重要研究课题,本文将以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建设为例,围绕着课程建设原则、改革思路、教育理念,构建教学模式等建设思路与实施方案展开探讨。
关键词:课程建设;改革思路 ;课程设计;实施方案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1)09-0000-03
大学教育是由专业学科构建,而专业学科建设的核心是课程建设,课程建设也是专业建设的基础。教育部高教司吴言司长在第十届中国大学教学论坛上的报告中明确了“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并强调:学生从大学里受益的最直接、最核心、最显效的就是课程。因此,一流专业建设首先要建设一流课程,而一流课程需要下力气下功夫培育和建设,不是一蹴而就,应对标寻找差距和不足,然后拿出课程建设思路和改革方案,逐步培育出一流课程。
一、课程建设原则与改革思路
1.以顺应时代为目标
时代在进步和发展,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建设也应该是动态的、变化的,然而有许多高校专业办学多年都没有变化,那么我们培养出来的大学生能否适应新时代发展的挑战,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首要问题。“新时代高教40条”总体思路中提到:紧紧围绕新时代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特别是对本科教育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顺应新时代本科教育改革发展的背景、定位、功能、结构、格局的变化,建设高水平本科,做强一流专业。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还强调:坚持服务需求,成效导向。主动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优化专业结构,完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切实提高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达成度、社会适应度。因此,我们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应基于国家当下和未来的经济、文化以及科技发展大计的基础之上来进行思考和制定,尤其是在当下智能科技时代的开启,催生了一批新经济、新产业和新业态,这必将对视觉传达设计人才提出新的需求,因此,高校要审时度势,及时调整顺应时代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1】。有些课程教学内容已经不能适应当下时代发展需求,就要增设新的课程或者是更新教学内容,有些课程教学模式甚至沿用了几十年,跟不上信息智能时代的发展需要,应采用先进的教学模式,适应今天的“互联网+教育”和“智能+教育”发展趋势。
2.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构建课程建设原则,应该包括以下几层含义。一是要以“立德树人”为育人原则。可在专业设计课程结合思政主题让学生进行创作,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正直善良、身心健康、热爱祖国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将这一育人使命贯穿于教学始终。二是要围绕着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进行课程体系设置,提供给学生良好的教学资源,真正达到人才培养规格和学习成效。三是要求教学方法能够引起学生兴趣,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保持精力集中,营造师生对话、质疑、讨论的课堂氛围,而不是教师一言堂无互动的沉默课堂。例如广告设计课可让学生站到讲台前阐释自己的广告创意提案,既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四是教学设施与教学环境要围绕课程建设需要进行合理配备,如工作坊、实验室、智能化教室等先进教学设备等,以满足学生多元化的需求。
3.对照专业认证标准
教育部出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认证标准(第三级)主要包括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支持条件、质量保障、学生发展、特色项目这八项内容。为高校专业建设规范了具体标准和评价指标。有利于展开专业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施。特别是认证标准中毕业要求的权重最大,一共有九项指标,非常具体而全面,那么每一项指标要求都需要具体的课程来支撑,因此,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和依照本专业的毕业要求来设置课程和改进课程,最终有效达成人才培养目标,保障人才培养质量。
二、更新教育理念,构建新型模式
想要打造一流课程,教育观念的改变和教学模式的更新尤为重要,这是一流专业课程建设与改革的 “灵魂”。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在第十一届中国大学教学论坛上提出中国金课要具备“高阶性”、“创新性”和 “挑战度”,归结为“两性一度”,就是是打造一流课的理念和教学模式【2】。以下结合本专业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来解读“高阶性”、 “创新性”和 “挑戰度”的内含构建。
1.“高阶性”理念下构建教学模式
所谓“高阶性”,就是知识、能力、素质有机融合的教学理念。课程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这个知识的传授内涵应该既有“宽度”又有“厚度”,体现“横向”与“纵向”的知识结构。既有边界清晰、内容独立的知识,又有兼容并蓄、交叉融合的知识体系。例如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通识课程、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构建,以往的基础课程设置主要是围绕着专业开设相关基础课程,调改后除了在通识课程拓展了人文类范围,同时在专业课程设置融入了交叉学科的基础知识,如哲学、文学、广告学、传播学、影视制作等课程,重点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思辨能力、审美能力和举一反三的能力。提到“能力”,在以前的专业类课程设计主要是指技能和表现能力,而改革后的课程设计更加体现出“能力”的培养价值,培养学生能够敢于批评,提出质疑,运用思维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因此在课程设计上应注重培养训练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包括思维能力、观察能力、联想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合作能力的培养。而“素质”的培养,应体现学生的综合素养能力的培养,在课程设计中要融入思政和育人的讲授内容,培育提高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家国情怀、道德品格,以及人文精神、创新精神和综合修养的培养。
2.“创新性” 理念下构建教学模式
“创新性”理念主要是指三个层面,一是课程内容有前沿性和时代性。目前有许多高校仍然存在着课程内容缺乏学科前沿性、讲义课件多年未更新的现象。这样滞后的教学如何能够培养出服务于新时代社会发展需求的毕业生,更谈不上建设一流专业了。时代在不断的发展变化,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也要跟着改变,所以,我们的教育不仅要跟上时代快速发展的步伐,还应跨越时代前沿。多年来,视觉传达设计都是以平面的、静态的、单向传递与交流的范式呈现,而今天的视觉传达设计已经发展为立体的、动态的、交互的的传达范式。因此我们的教育要具有对时代变化的敏锐感,要及时调整教育理念,大胆更新改革课程,要融入与新时代相适应的教学内容。二是教学模式体现先进性和互动性。课堂上教师一言堂,缺少师生互动的课堂现象在高校普遍存在。看似课堂的教学秩序很好,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安静地听,一堂课下来没有提问和互动,满堂灌式的课堂教学学生是否听进去了,是否入脑入心就更难说了。这种传统的教学思维和教学模式造成学生被动式学习,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我们要开展课程“革命”,倡导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探索“互联网+教育”和 “智能+教育”的模式。运用先进的、趣味性的多元化教学手段,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思维的活跃度,营造课堂学习氛围。例如可以结合手机与学生进行课堂互动,还可以利用数字化、网络化教学模式提供给学生多个学习途径的选择空间,探索教育新业态。三是培养学生具有探究性和个性化。在教学过程中,不是简单告诉学生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如果答案都是一样的,无形中培养了一批“同一标准”的毕业生,他们缺乏思索,没有个性和观点和独立的思考,更没有创新精神,不得不令人担忧这样的学生毕业后能够解决所面对的复杂事物和问题,这是我们高校教育需要反思的一个重要问题。在课程设计中需要教师潜心研究和精心设计,培养学生学会面对一个课题如何去研究和探索,并能够对其进行分析和判断,甚至能够提出质疑和批评,最终形成个人独立的观点。把学生的个性特点充分发挥出来。
3.“挑战度” 理念下构建教学模式
“挑战度”是指课程要有一定的难度。教育部陈宝生部长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对大学生要有效“增负”,要提升大学生的学业挑战度,合理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扩大课程的可选择性。这也是针对目前高校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就是有许多课程学习内容简单,学生很容易考核通过。特别是对于有些学生不太感兴趣的必修课程,都抱着“及格万岁”的消极思想,不愿意投入更多精力去深入学习,造成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一知半解。这是违背高校一流专业的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宗旨。作为大学应该是追求勤勉,探求学问的教育园地,我们应该营造一个善于思考、勤学好问的学习精神和学习氛围。这就需要我们老师要花时间花精力认真备课,潜心研究,讲授内容设置一定的难度和深度,给学生一个深入思考和探究的空间,同时也要采用启发和引导的教学模式,指明探索真知的途径,让学生建立自信和学习热情,最终能够获取攀登高地的果实。
三、打造一流课程,实施建设方案
打造一流课程,依赖于强有力的课程教学团队、丰富的课堂教学内容,先进的、创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乐教敬业的师德精神以及全面综合的育人机制和条件保障。如何推进一流课程的培育和建设工作,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性的提出建设思路和实施方案。
第一,组织全体教师进行学习和培训,学习教育部发布的有关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建设的文件和教育部领导有关讲话和报告,并领会其精神,解读其内涵,获取当前高校教育发展趋势的认知,明确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建设的目标和重要意义。
第二,制定一流课程建设实施计划,包括中期和短期实施计划,明确任务内容、责任分工、时间推进、量化指标等。这个实施计划应该包括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计划、开展教学研究、教学研讨、教学改革立项与教学成果量化目标以及教学环境与设施的改善与建设规划等内容。
第三,打造课程教学团队。构建有力的课程教学团队,是一流课程建设的核心要素。要想打造优秀的教学团队应具备两个条件,一个是具备合理的团队结构,构成团队成员的条件不仅仅是该建设课程的任课教师,还需要考虑团队成员的年龄、职称、学历等梯队结构比例是否合理。同时还要有合理的任务分工,发挥充分每位团队成员的优势特点,形成优势互补的教学团队。并且要求这支教学团队要展开集体备课,研讨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不断学习、敢于创新,提升专业素养,积累教学经验。
第四,课程构建思路与方法。首先要确定课程基本内容,包括课程目标、教学理念和教学内容。课程目标应符合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知识能力素质价值【3】。教学内容需求导向,体现立德树人,毕业要求思想性、科学性、时代性、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性。因此做好课程设计尤为重要。课程设计应围绕课程目标达成的教学规划与设计,体现课程内容、课程思政、教材、教学组织、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模式以及创新互动交流等。课程设计主要包括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主要介绍课程开展教学的设计思路和理念,其中涉及课时安排教学计划、教学环境等内容。教学方法主要侧重教学模式,改革创新,包括课堂研讨、头脑风暴、翻转课堂等互动方式,以及其他教学模式创新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参与式学习,突出学生能力和思维的培养。教学过程主要以学生为中心,因材施教,参与式互动,打破课堂沉默。教学创新应体现学习与教学的创新,诸如教学技术方法和信息化教学工具的应用等。
第五,教学评价与教学成果。教学评价要有学生评教、同行专家评价,主要是将上述的教学思路方法和创新应用至教学获得了怎样的效果取得了怎样的成绩。教学成果体现教学改革的业绩成果,诸如获奖、论文发表、媒体报导等改革成效。同时也应注重将课程的改革与创新的过程及取得的成果进行记录、梳理归纳、统计存档。包括课堂教学和其他课程实践活动的照片、截图及录像,充实丰富学院教学日常管理系统文件,同时也为专业教学评估和申报一流课程做好充分准备。
第六,说课、听课、评课培育建设。一流课程不是一夜之间就能够诞生出来的,是需要经历一个成长过程,需要逐步的、精心的培养和培育。通过开展说课教学活动,请全院教师和学校督学一起听课观摩,观摩后大家可以對说课进行评价和指出不足,提出完善的建议和意见。该活动目的是让教师之间相互学习和相互交流,分享教学经验,梳理和总结自己多年来的教学成果和经验积累。说课能够有效地调动了教师投身教学改革,钻研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完善课程设计和教学过程,提高教师素质和课堂教学质量,是培养研究型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最好途径之一。那么听课和评课就应该纳入日常的教学监督管理机制,通过听课评课,可以帮助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快速成长,逐步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也可以通过听课了解学生和任课教师的教学反馈,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帮助师生们及时解决问题、难题,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和秩序。
第七,保障教学质量,加强过程管理。课程建设水平直接影响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要严格按照校、院两级的本科教学评价与相关教学质量保障管理制度执行,明晰质量标准,坚持常态化监控机制的过程管理【4】,定期开展课堂教学效果反馈和质量评价评估信息综合分析,同时也要建立奖励机制,树立教学名师和优秀课程团队典范,以不断培育和推出一流课程的产出,为一流专业建设和高水平设计人才的培养质量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吴岩.一流本科 一流专业 一流人才[J].中国大学教学,2017(11):4-12;17.
[2]吴岩.中国“金课”要具备高阶性、创新性与挑战度[R].2018.
[3]许平.视野与边界[M].南京:江苏省美术出版社,2004:1.
[4]吴轶博.中国、双万计划背景下综合艺术院校品牌专业建设的思考与实践——以吉林艺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为例[J].艺术教育,2020(5):183-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