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态角度重审黑柳彻子作品对于生态意识的唤醒功能
2021-09-05蔡漳泓成玉峰
蔡漳泓 成玉峰
摘 要:幼年经历会固化人的思维模式,形成无意识的行为惯性。因此,在儿童早期发展过程中孕育生态理想对生态传承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新冠疫情凸显了加强生态道德素养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文学作品所载的生态美学之道有利于唤醒人们创建人与自然共生共存的生态格局的意识。从这一层面来看,黑柳彻子将纯粹的心境凝于笔尖,用作品给我们指示了生态文明的希望。
关键词:生态意识; 传承守望; 生态理想; 生态美学; 生命温度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21)9-070-002
1.永葆纯粹以关照万物
伴随技术产业革命的发展及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地球出现了从局部到整体的生态危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成为人类挽救生态系统的重要课题。在生命的源头传递绿色生态意识、埋下正确的生态美学观和生态文明观的种子,将如蝴蝶效应一般,对人类构建与自然相依共存的生态格局具有长久意义。然而,价值的传承需要春风化雨、细水流长,绿色观念的形成及生态素养的培养需要在与自然的真实接触中,一点一滴地感悟与积累;并在多维的环境引导下唤醒个体自主独立思考、做出正确选择的意念。
《窗边的小豆豆》自出版以来,在全球范围内受到普遍的欢迎。它作为我国儿童文学市场的常青树,“小豆豆”人设具有与“淘气包马小跳”“同桌冤家”等相同的重要地位。由此,黑柳彻子以作家、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亲善大使、主持人等身份为世界人民所认识,而她的另一身份——“世界自然保护基金”的日本理事,却常常为人们所忽略。而正是这一身份,揭示了她的作品中那股朴实却有力的力量来源。
黑柳彻子善于运用童心观察世界,她的视角超脱传统人文主义以人类为中心的缺陷,将“生命”落实到自然万物的共同属性。读者无论老少,都能借黑柳彻子笔下的世界,栖身于回归真我、万物有灵的精神世界,感受人与万物关联的生态之美。在《窗边的小豆豆》中,黑柳彻子采用全知视角的叙述形式,孩童般稚嫩的语言风格体现了她的谦逊,直白纯粹的字里行间透露出孩童特有的、对于世界的好奇与友善。
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产品受众群体多元化的今天,无论是日常百货还是图书出版,都强调专业定位。从营销角度讲,明确受众是正确的选择;从教育角度讲,确定目标人群也有利于提高教育的针对性。然而,正如黑柳彻子本身承认在创作过程中并没有将《窗边的小豆豆》定位为儿童文学,《窗边的小豆豆》成功之处在于它是一本生活之作,而不是策划之作。它从生活出发,还原了以小豆豆的成长为主线的校园生活,融会了在自然中成长的生态理想,从中可以管窥生活不尽如人意的真相,甚至可以感受到日本二战社会气氛的微妙变化。如果说这也是一种定位,那便是将创作理念置于生态范畴的“生活定位”。因为生活本身就是多元复杂的,读者不论黄发还是垂髫,都可以顺从自己的阅读角度找到其在生活中的位置,在纷乱繁杂中觅得一处纯粹之境。进一步讲,针对孩子们来说,品味阅读作品中万物之间普适的关联,有助于在感知生活的多样性、丰富生活体验的同时,对社会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能够逐渐形成自己的心理预期判断,逐渐养成甄别善恶的行为惯性,去杂存真,永葆少年时纯粹的生态意识以关照家园的岁月静好。
2.孕育理想以传承守护
2.1“小豆豆”的“宽松”世代
“小豆豆”形象诞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当时日本正推行现如今被为“宽松教育”的教育改革。尽管改革初心是为了给孩子创造更多余裕时间以接触自然、顺应规律健康成长;但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灌输式教育现象依旧泛滥。如后来的学校“五日制”,表面上增加了学生的课外活动时间;但有条件的家庭并没有将时间用于让孩子丰富自然和生活体验,而是让孩子进补习机构私下接受填鸭式学习,这也导致补习私塾的过分膨胀、教育生态的失衡。而那些只能依赖学校学习的孩子因为缺乏关注与引导,没有意识到在自然中感悟生命之美的重要性,只能宅在家里沉迷电子产品。这样一来,反而拉大了阶层的差距,不利于社会理想的养成。
在这种背景下,黑柳彻子回忆起巴学园在她生命里孕育的爱与和谐的不灭的火种。或许在巴学园里所习得的知识技能现如今已经忘却;但是巴学园亲近自然、和谐友好的育人理念却在学子成长途中悄然幻羽成尊重自然、热爱和平的生态理想,最终也将指向理想的人格。
正如世界上大多数学校一样,小豆豆以前的学校的大门是“气派的混凝土柱子做成的”,这种建筑形态多少充斥着现代工业带来的冷漠感。而巴学园映入眼帘的便是“从地里长出来的门”,校門用“矮矮的树做成的,而且树上还长着绿色的叶子”[1],这不仅激发出书内小豆豆对新的学习环境的期待,也冲击了书外社会对“校门”陈旧刻板的严肃印象。巴学园的校门仿佛是一个昭示自然与宽容的信号,是校长对构建田园诗般不拘一格、清新自然的乌托邦式的学校而做的浪漫尝试。
小豆豆在严格的世俗教育考察体系中被视为“问题儿童”而惨遭退学,巴学园宽容的生态教育环境却让她重新燃起对世界的好奇、对理想的追寻。“知识本位”固然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若囿于“知识”的获得,则很难真正唤醒生命天性。正如20世纪著名文艺批评家约翰·克罗·兰色姆所认为:真正的人类文化不是由纯粹的“自然冲动”发展而来的,而只能是由生活的总体方式孕育形成的。[2]诚然,通过“知识”的灌输可以让孩子悉知“要环保,要热爱自然”的理念,不可否认这对孩子绿色生态的“自然冲动”的迸发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然而从长远来看,仅仅靠这种方式对孩子形成的生态影响还是较为单薄。只有让孩子们回归自然,在近距离观察中培育绿色生态的倾向、在与自然亲昵过程中试错、在实践中感悟,才能真正将生态素养注入进他们的骨子里,让生态理想的火种得以传承和发展。
2.2精神家园托起生态希望
正如黑柳彻子的格言:“人不是随着岁月的增长慢慢变老,失去理想的时候才会老”,黑柳彻子永葆童心的秘诀可能就是永远热爱、永远希望。所谓的童心,便是能够尽可能用不带世俗的纯净心境观察这个世界。
黑柳彻子的文字像秋空霁月一样的澄澈透明,她笔下的巴学园勾勒出人们对学校的浪漫理想。校长小林宗作让巴学园的每一个孩子都“拥有一棵自己的树”,尚且不论唤醒了多少成人读者内心的那个小孩,对幼童读者来说,势必也刺激了其对教育生态多样化的幻想。对巴学园的孩子来说,“自己的树”不仅给自己提供了原生态的娱乐场所,也让童年回忆多了几分慰藉,更在其价值观里无形确立亲近自然的理想倾向。
在书中《一言为定》章节中,黑柳彻子借小豆豆的形象分享了其在小林宗作校长感化下萌生的稚嫩理想。在战争结束前的东京、在危险随时从天而降的严峻形势下,巴学园为孩子们提供了精神港湾,让孩子们无惧未知局势,从而得以进入更高的层次探寻生命的意义,衍生出对明天更立体的希望。黑柳彻子质朴的文字下蕴含着对巴学园的忘情回忆,凝聚着“长大以后,要做巴学园的老师”[3]的纯真理想;即使最后并没有实现当“巴学园的老师”的愿望;但黑柳彻子怀抱着这个朴素的教育理想孜孜不倦地努力所取得的成绩也是众目共睹的现实。
巴学园是课堂与自然的浪漫结合。一方面,成人利用文中的范例可以感知儿童对自然的审美需求,有助于书中传递的生态愿景在现实中的实现。另一方面,幼儿教育对文学构建的精神家园的重视和回馈会刺激相应作品的创作和发展;借助文学有利于营造多维开放的教育生态,让希望之光照耀到当前生活所触及不到的现实,最终也将惠及生态理想的传承本身。就像作者黑柳彻子在书的后记里所说的那样:小林校长不是仅仅看到眼前的事情,还考虑到几十年之后的事,并以此作为培育孩子的依据。[4]小林宗作校长站在自然发展规律的角度预测孩子的发展轨迹,洞察孩子成长路上的希望,似明灯、似指路星,因材施教将孩子引上各自独特的人生之路。小林宗作校长如沐春风的教育方式沉淀的是他大自然般包罗万物的大局观,这是抓长远教育的生态育人理念,更可以是后人长远抓教育的重要参考。如日趋严重但又相对抽象的生态危机概念;又如潜伏身边但也捉摸不透的新冠疫情。如何在温柔的字里行间让孩子意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是对儿童文学及幼儿教育者的考验——巴学园托起的生态希望不妨列为一种启示。
3.追寻真美以滋养生命温度
3.1校长小林宗作的生命情怀
《窗边的小豆豆》作为黑柳彻子的自传体小说,作品中饱含了作者对教育家小林宗作校长怀有的浪漫的生命情怀的感念。书中的小林宗作校长相信每个孩子都有与生俱来的优良品质。但这些优良品质受周遭环境影响有被损害的威胁。如何坚守尊重生命初始的真与美是校长发展教育路上的执着。按中国儒教的说法,这种信念含有“性本善”的味道。相信自然是我们的出发点,也必将是我们的回归处。在生态美学的视角下,小林宗作校长对生命怀有大自然般宽容的教育情怀,将生命的成长与自然环境相贯通。
作为生命的牧者,教育者自身应先保持有自然的情怀,才能用敏锐的感觉捕捉到教育的契机。“窗边的某某”有“坐冷板凳的人”、“受冷遇”的意味,在日本也有“迷惘的一代”的意思。但在小林宗作校长的巴学园,物理空间上因为没有固定座位,也就没有所谓的“窗边”;人际地位上,小林宗作校长与孩子们之间、孩子们与孩子们之间,通过各种活动,如奖品别出心裁的运动会和畅所欲言的茶话会等,心与心已经紧紧相连,成为彼此记忆深处的温暖。
在《运动会》一篇中,为了让个子矮小的高桥君记住“夺得第一名时的自信”[5],比赛项目都是由小林宗作校长为高桥君量身制定的。诸如此类,这种恰到好处的生命关怀,有利于维护孩子们至纯至真的内心,培育友善的情绪基调;有利于滋养生命的温度,让真与美植根于心。
3.2巴学园背后呼唤的生态意识
“世之最可惧者,莫若有目不知其美,有耳不知其乐,有心不解其真,既无感慨亦无激情之类也”(黑柳彻子,1981),这是巴学园生态理念的真谛——用心感念生态之美,感知生命与生命的关联性。近代以来,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西方古典文化中尊崇的理性至上、人力万能观念的弊端逐渐显露出来。应运而生的现代生态主义思潮正是对以往人类纵欲骄傲、牺牲自然的反思。为了追求工业大生产,人类利用科学技术以超越于生态规律的方式获得了物质的发展;但精神文化的发展却很少出现质的提升。由此,生态格局的建设依然路漫漫其修远。当务之急,要从思想抓起——普及生态意识的理念。
4.结语
生态问题实质上是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的失衡。若想从源头解决生态问题,就得从根本上唤醒全民的生态意识。若能将生态理想融会进每一项以教育为最终目的的活动里,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就能感悟到生命意义的丰盈,在日常生活中便能收获对生命的悸动、感受生命的华彩。生态意识从“自然冲动”酝酿成为生态自觉继而发展成为对生态家园的传承与守望也终将是必然。在品读《窗边的小豆豆》的过程中,我們能发现将自然视为生命的妙趣横生,能感悟到黑柳彻子的人生哲学里的生态智慧,也能看见生态传承方式的新希望。
基金项目:南京林业大学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探析宫崎骏动画作品《悬崖上的金鱼姬》中的生态定位及其观念”,2020NFUSPITP0389
参考文献:
[1]蔡淳之.播下希望的种子——《窗边的小豆豆》读书指导策略[J]河南教育(基教版),2020(04):47-49
[2]成玉峰,成春有.日语汉字训读研究[M]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18
[3]成玉峰,张苹.中日同形词词义衍变的翻译对比研究——以“工夫”/「工夫」为例[J]东北亚外语研究,2021(第1期):73-80
[4]難波元實,刘乡英.以自然生态环境为核心的造园理论与实践——细波森林幼儿园的过去、现在与未来[J].动漫界,2020,(12):18-20
[5]张燕楠.诗与世界:兰色姆“本体论批评”研究,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
[6]杨晓辉著.日本文学的生态关照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7.04
[7]黑柳彻子.赵玉皎译.窗边的小豆豆[M]海口:南海出版社公司,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