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沂蒙母亲”王换于的拥军情

2021-09-05

华声文萃 2021年9期
关键词:托儿所沂蒙山洞

近日,“沂蒙母亲”王换于的孙女、“沂蒙红嫂”张淑贞的女儿于爱梅倾情讲述了一个革命老区普通家庭的故事。“抗战时期,山东党政军领导机关就曾设在俺奶奶家,因为同甘苦、共患难,俺奶奶一家和革命同志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于爱梅说,“‘水乳交融,生死与共,俺奶奶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这种血浓于水的军民情。”

带动全家人入党

俺奶奶王换于1888年出生,1989年去世,活了101岁,一生饱经沧桑。

她娘家是在岸堤填圈里村,家境非常贫穷,19岁嫁到我们家时连名字都没有。全面抗战爆发后,根据党中央的指示精神,党组织深入村、户,向群众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俺奶奶就是在那个时候被动员和发动起来的。1938年11月,她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入党不能没有名字,当时有个八路军干部就出了个主意:俺奶奶是由王家嫁到了于家,又是用两斗米换来的,干脆就叫“王换于”吧。

1939年6月,日寇对根据地进行大扫荡,中共山东分局和八路军第一纵队的机关首长徐向前、朱瑞来到了我们家所在的马牧池乡东辛庄。八路军通过考察,把办公机关安在了我们家。从那时候起,俺奶奶和家人便陆续地认识了许多首长和同志。奶奶与他们朝夕相处,结下了深情厚谊,同时也接受了更多的革命思想。

在她的影响和带动下,俺父亲、俺母亲,还有俺叔,于1939年3月都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们一起做宣传发动工作,发展党员,仅1940年,他们就发展了19名党员。

战时托儿所

1939年,艾山乡设立了一个托儿所,专门负责看管八路军的孩子。到了1940年,因为鬼子进行扫荡,形势非常紧张,所有的党政机关都进行了转移,托儿所的孩子也需要转移。经俺娘提议和反复讨论,最后做出了将托儿所的孩子转移到我们自己家的决定。

第一批转来了27个孩子。俺父亲和俺叔在本村的后岭垒了一个大地窖,在东山挖了一个山洞,随时准备把孩子们藏起来。1941年至1943年期间,日本鬼子扫荡的时候,他们就经常抱着孩子躲进地窖或者山洞里。

随着形势的发展,我们这一带的八路军和领导干部越来越多,因此孩子也越来越多,最多的时候达到40多个。俺奶奶和俺娘就又商量出了一个办法:给孩子找奶妈,分散喂养。这样,一来能更好地照料这些孩子,二来能起到掩护作用。

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岁月中,俺奶奶及一家人还曾多次冒着生命危险,掩护救治了一大批八路军的伤病员和抗日干部。

有一年10月的一天,突然风雨交加,气温骤降,俺奶奶及家人想到伤病员在山洞里还穿着单衣,没有饭吃,心急如焚。因为鬼子正在扫荡,所以大家想出一个办法:让俺奶奶把鬼子引开,再让俺娘上山送东西。俺奶奶走上山头,鬼子发现后果然跟了过去。这时候,俺娘穿上8件衣服,带了些煎饼趁机上山。她每看见一个伤员,就脱下一件衣服给他穿上,再塞过去一张煎饼。

她活在人们心中

1989年,俺奶奶离开了我们。2003年,县委、县政府在俺家的旁边修建了“沂蒙母亲王换于纪念馆”,迟浩田同志题写了馆名,著名作家李存葆也專门写了《百年老屋赋》。俺知道,俺奶奶是去世了,但是她还活着,活在很多人的心中,她真的是一位伟大的母亲,一位革命的母亲。

我们一家,包括俺奶奶、俺爷爷、俺父亲、俺母亲、俺叔、俺婶子还有俺姑,在革命战争年代,为党和军队做了一些事情,是一个名副其实的“革命大家庭”。俺这一辈兄弟姐妹21人,有15人入党,3人参军,全家人在不同岗位上传承着优良家风。

(摘自《解放日报》)

猜你喜欢

托儿所沂蒙山洞
建党百年视域下沂蒙精神的当代价值
How to Pick the Right Nursery for Your Child? 如何挑选合适的托儿所?
给春天的信
节日里的托儿所
当年那些托儿所
地下暗河
山洞治妖
登临沂天蒙山 行歌沂蒙调
登临沂天蒙山 行歌沂蒙调
《沂蒙六姐妹》:用沂蒙精神为沂蒙女性树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