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方大曾:卢沟桥事变报道第一人

2021-09-05王京雪

华声文萃 2021年9期
关键词:卢沟桥前线北平

王京雪

1937年7月10日,清晨的北平城里,一个背着相机、身材高大的青年,走出家门,跨上自行车,一路疾行。他从北平只身穿越炮火,来到卢沟桥一带,被日军截住,“他们先怀疑我是中国军队的高等侦探,理由是新闻记者没有勇气到日军方面来,然而由于我的态度自若,这个猜疑也就消除了”。一小时后,他有惊无险地通过盘查,成为卢沟桥事变后首个抵临现场的新闻记者。

在這天之后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这名青年将成为中国近代新闻史上,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是方大曾,笔名小方。

“永远都在旅途中”

1912年,方大曾生于北京一个殷实之家。读小学时,母亲用7块大洋给他买了架相机,从此,相机成了他形影不离、患难与共的伙伴。

踏访卢沟桥前线,并不是方大曾第一次单枪匹马奔赴战场。妹妹方澄敏曾在文章中回忆,九一八事变后,哥哥就天天都在东奔西跑,永远都在旅途中,“他总是带着一把雨伞、一条毛毯、一个背包、一架照相机就离开家了。”

1936年11月,绥远抗战爆发,这是卢沟桥事变前,中日之间的一次大规模局部战争,中国军队先后取得红格尔图战役和百灵庙战役大捷,举国振奋。12月4日,方大曾只身登上火车,由北平赶往绥远前线,开始了长达43天的采访。

赴火线,用生命记录抗战

“我看到一大批伤兵结队缓缓地走着。他们经过军队哨岗时,哨兵们严肃地举枪敬礼,记者被感动得落泪了,尤其是夜色朦胧中,给这一幅画面增加了百倍的伟大。”

——方大曾《保定以南》,1937年

在卢沟桥前线,方大曾采访了奋勇杀敌的二十九军将士,拍下身背大刀、步枪,守卫在卢沟桥石狮旁的中国军人英姿。

返回北平城后,他写成长篇通讯《卢沟桥抗战记》,洗印了照片,在一连数日的忙碌中,度过了自己的25岁生日。

1937年8月1日,上海《世界知识》杂志第6卷第10号上发表了署名“小方”的《卢沟桥抗战记》及数张照片。之后,《良友》杂志、英国《伦敦新闻画报》等国内外媒体陆续刊发了他有关卢沟桥事变的专题摄影报道。

这些由记者亲历现场记录下来的文字与图片,在第一时间,向世人提供了中国全面抗战发端的一手信息,成为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历史文献。

卢沟桥事变后,日军不断增兵华北,对平津进行军事包围,大规模战事一触即发。方大曾寄出《卢沟桥抗战记》和照片不久,就收拾行装,又一次离家,奔赴前线。

当时,中国方面的增援兵力在石家庄、保定一带集中,方大曾便也来到这一带采访。他在这里碰到范长江,还结识了上海《新闻报》记者陆诒和北平《实报》记者宋致泉。

1937年7月29日,北平沦陷,方大曾有家难回,经范长江介绍,开始担任上海《大公报》的战地特派员。

此后,他奔走于长辛店、保定、石家庄、太原、大同等地,冒着枪林弹雨,一次次深入战场,几乎哪里有战斗,哪里就有他的身影。

1937年9月30日,《平汉线北段的变化》在《大公报》上发表。自此,人们再也没收到方大曾的只言片语,也再没有人见过他,这个身挎相机在平汉路前线不断突击的年轻身影,就这样消逝在硝烟炮火中。

寻找方大曾

在上海和汉口,范长江遇到过无数关心小方、向他打听小方消息的人。然而,一年又一年过去,小方始终不曾出现。

北京东城区协和胡同10号,是方大曾曾经的家,1937年7月,他最后一次从这里走出。

方大曾失踪后,母亲朱理至死不肯搬家,因为儿子离家前,她曾跟他约定:我反正就住在这,你什么时候回来就到协和胡同来找我。

她就这样在老宅等了32年,直到1969年去世。

2006年3月16日,方家三代人精心保管近70年的837张方大曾摄影作品底片,由其家人无偿捐赠给中国国家博物馆。

2000年7月,纪录片《寻找方大曾》在央视播出。纪录片导演冯雪松从1999年发现方大曾相关史料后,开始了对其生平持续至今的寻找,先后出版了《方大曾:消失与重现》《方大曾:遗落与重拾》等专著。

2015年7月7日,“方大曾纪念室”在保定落成。

2018年7月7日,“方大曾研究中心”在保定成立。

2021年,献礼剧《理想照耀中国》在《我是小方》单元中,讲述了方大曾的故事……

(摘自《新华每日电讯》7.7)

猜你喜欢

卢沟桥前线北平
遥想右北平(散文)
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
北平的零食小贩
守卫卢沟桥
追踪潮流前线,一定不能错过这几个公众号
图形前线
跟踪导练(四)4
卢沟桥的狮子
2009年高考现代文(文学类文本)阅读题预测专辑
傅作义与北平和平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