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植物栽培养护学》模块教学的研究
2021-09-05李强何淼孙颖
李强 何淼 孙颖
摘要:“园林植物栽培养护学”模块教学,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创新思维为首要目标,以满足社会和企业对学生的能力需求为目的,设置了6个教学模块,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情境,通过现场教学、项目教学、讨论式教学等手段,利用多媒体和虚拟仿真技术,引导学生掌握园林植物栽培养护学实践技能,驱动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关键词:模块教学;教学改革;“园林植物栽培养护学”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1)09-00 -02
“园林植物栽培养护学”是东北林业大学园林专业课程体系的核心课程,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了解园林树木栽培技术的基本知识,掌握园林树木栽培与养护的基本技能,具备敏锐的观察与思维能力,从而培养学生可以独立分析和解决园林栽培养护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然而,在以住的“园林植物栽培养护学”的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往往存在滞后性,即先进行理论教学然后再进行实践教学。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时因为缺乏实际操作的支撑,往往无法真正理解技术的要点,而且单调的理论学习也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在后期进行实践教学时,学生因为前期理论知识掌握不透彻,导致其在实践操作过程经常会出现各种混乱和错误。教师在有限的实践教学时间内更多的对学生的操作进行纠错,而无法深入地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实际技能。
“模块”是个外来词,有多种不同释义,在教学领域中它指的是为了实现某一个教学目标,在同一学科内部按特定主题所划分的独立的学习单元[1]。“模块教学”是以课程教学目标为中心,将课程体系按照内在逻辑关系整合成不同的模块单元,集合多重资源与选择性,从而实施开放、有序的教学过程[2]。在模块教学中,教师能够在顾及学生原有积累和学习需求的基础上,精选学习内容,为挖掘学生潜能创设一个更为广阔的学习环境[3]。与传统教学相比,模块教学的目标更明确,方法更为丰富,内容更为多样,模块教学的灵活性、整合性和实践性能够加强理论知识与实际技能的结合,加强与其他学科的沟通,从而使学生具备在未来的实际工作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品质。
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应具备时代性和前沿性,在我国当前提倡创新型社会的大背景下,高校应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型高级人才[4]。在高等教学中采用模块教学的方式,可以强化教学体系中的结构性、框架性、连接性和实用性等特征,这有助于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记忆保留,并促进学习的迁移[5]。文章针对东北林业大学园林专业的“园林植物栽培养护学”课程所进行的模块教学进行探讨,旨在为高校园林专业的栽培类课程模块教学的实施提供参考。
一、模块教学设计
(一)模块设计原则
模块教学的设计中首先要树立明确的教学目标,所有的模块单元都应围绕这个统一的目标而展开,并且彼此紧密联系。在这个信息革命、各学科相互交叉的年代,模块教学设计中更应注重内容的多样性、学科间的交互性,与现实的需要和学科的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从而实现教学内容的动态性。在教学过程中要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不断的探索和修正中构建和完善自身在本学科的知识体系。
(二)课程模块教学的构建
“园林植物栽培养护学”的教学内容主要分为2个教学单元:植物栽植和植物养护。园林植物的栽植是后期进行养护的基础,良好的养护是植物栽植成活的保证,二者紧密相联,相辅相成。在2个教学单元中根据施工的流程和环节又可以分为不同的模块进行教学,在植物栽植单元可以分为植物挖掘和植物定植2个模块,在植物挖掘模块中又分为祼根挖掘和带土球挖掘2个子项目,在植物定植单元中又分为植物栽植和栽后管理2个子项目。在植物养护单元可以分为土、水和营养物质管理,修整和整形,树洞修补,灾害防治等4个模块。
二、模块教学实施
(一)突出实际应用,促进理论和实践教学融合
突出实际应用,使学生掌握生產实践技能是“园林植物栽培养护学”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学、做有机的融合在一起,才可以真正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
在模块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尽量把课堂安排在园林种植工程现场或园林绿地中,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一体化,在学中做,在做中学。例如,在园林植物栽植的模块中,课堂会安排在园林植物栽植的施工现场,教师会提前将施工项目的相关资料发给学生,让学生了解工程概况,在资料中教师还会标注该施工项目的核心环节和相关问题让学生进行相关分析。在施工现场,学生会带着相关问题以及自己分析的结果去观察施工过程,在发现中寻找规律。这种带着“问题”去上课的方式避免了以往现场教学“走马观花”的盲目性,提高了教学效果,也提高了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针对园林植物栽培养护工程周期较长的特点,教学中采用了“以空间换时间”的方式进行教学。利用不同施工项目开工日期不同所形成的时间差,在教学过程中带领学生到处于不同施工阶段的施工现场进行教学,可以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周期内了解园林植物栽培养护施工的全部流程,使学生更清晰、更深入、更全面地理解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工程。
(二)采用信息技术施教,强化教学效果
“园林植物栽培养护学”的实践操作具有较强的不可逆性,如果学生在操作中失败,往往会对植物造成较大的伤害,甚至是死亡。在以住的教学中,由于植物有限,无法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实践机会,无法让学生在实践中大胆尝试,使学生不能有效地掌握实践技能,并且无法认识到错误操作所带来的严重后果。为了解决这一矛盾,使学生既可以进行大量可容错的操作,同时又不会造成植物种质资源的浪费,“园林植物栽培养护学”课程的教学团队制作了“园林植物栽培养护学”的虚拟仿真实验软件。虚拟仿真教学可以带给学生沉浸式的直观体验,带有强烈的实操代入感,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加强学生对技术环节的认知。首先,通过多媒体技术和虚拟仿真技术向学生展示实践操作的细节;其次,学生通过开放的虚拟仿真系统进行实验操作,进行各种尝试并得到相应的结果;最后,进行过虚拟仿真软件训练的学生再进行实物操作。这种多层次、全方位、交互性极强的教学手段提高了学习的趣味性,促进了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三)推进项目一体化教学,促进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模块教学的核心是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尤其是实践技能的培养,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及创新思维的建立的前提是教师为学生提供足够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可以熟悉相关的技术流程和操作,进而引发相应的思考,在思考中完成现有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模块教学中推动项目一体化教学,将园林绿化养护工程转化为教学实践内容,是实现培养学生掌握专业技能目标的有效手段。“园林植物栽培养护学”课程组和东北林业大学的相关部门进行协调,让园林专业的学生负责校园内部分绿地的日常养护管理。学生根据校园内不同绿地的立地情况、植被种类和养护现状,通过上网查询相关资料并结合自身的专业知识,制订相应的绿地養护方案,最后教师对学生的方案进行评估和修正。制订具体的养护方案是对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一种考核方式,这种方式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为了解决现实中的具体问题,学生发挥自身的创造性,从多角度、多方位思考问题,从而促进了多学科知识的融合。教师对学生制订的方案进行指导时,要立足学生的思考视角,对学生的方案进行合理的引导,从而真正地做到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园林植物栽培养护学”的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园林植物栽培和后期养护能力。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园林行业中植物栽植和养护的技术也在不断进步和完善。因此,传统的、呆板的、“积累型”的知识体系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教师要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可以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大学生。通过模块教学,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环境,树立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教学体系,实现课程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贯通,强化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思辨能力,为学生将来的职业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雅婷. “模块教学”模式下的初中语文先秦诸子散文教学研究[D].内蒙古:内蒙古师范大学,2016.
[2]柏银兰,柴春雨,吕欣,等.PBL教学在基础医学免疫与感染模块教学中的实施及效果评价[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15,10(9):863-865.
[3]沈家华.以美术学科大概念整合《美术鉴赏》模块教学模式的研究[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9,20(11):14-17.
[4]李强,何淼,王非,等.基于OBE教学理念的“园林植物栽培养护学”课程教学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9,5(2):189;191.
[5]李刚,吕立杰. 国外围绕大概念进行课程设计模式探析及其启示[J]. 比较教育研究,2018,40(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