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法规”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与研究
2021-09-05冀慧刘宏贾冠华
冀慧 刘宏 贾冠华
摘 要:思政建设要求将立德树人融入教学全过程,实现全方位育人。文章以“建设法规”课程为例,分析本课程目前思政建设的研究现状处于起步阶段,就“建设法规”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点展开讨论,分析了课程的定位、教师思政水平以及教学方式对于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影响,并从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考评方式等方面分析了思政建设的可行性及实施路径。
关键词:思政建设;“建设法规”;关键点;实施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21)09-0000-02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并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在高校教学过程中,需要明确指导方针、更新教育理念、遵循学生成长发展规律,积极探索研究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汇于教学全过程的新思路、新方法。
“建设法规”课程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门基础通识课程,其教学内容主要涉及工程建设过程中相关法律法规的介绍及应用,教学目的旨在提高从业人员的法律意识,间接促进建筑市场的规范化、法制化的有序健康发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法治建设。该课程具有理论性、实践性及时效性的特点[2]。
一、“建设法规”课程思政建设的研究现状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面临改革以及探索的新环境,为了更好了解“建设法规”课程的思政建设的研究现状,笔者借鉴前人的研究方法[3],通过中国知网为数据搜索平台,以“思政教育”“高等教育”为关键字进行检索,统计了2010年1月1日到2019年12月31日时间段内,中国知网收录的相关文献,共计9446篇文献,2020年1月到6月期间,相关文献即达到1651篇,以“法规课程”“思政”为关键字进行检索,仅有23篇相关论文,其中2020年有8篇,2016年到2019年为15篇,关于“建设法规”课程思政建设的论文仅为1篇。相關文献统计结果如图1所示,数据表明,思政教育在新时代背景下得到了教育界的更高的重视,整体呈现指数增长趋势,相对而言,针对于“建设法规”课程的思政建设目前研究较少,说明该课程的思政建设目前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后期更多的探索及研究。
从研究内容而言,15年之前的文章更多讨论马、列、毛、邓等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开展及体系的研究,而近几年思政教育的文献更多探讨与专业课程的融合,从培养方案、教学大纲、课堂设计等方面进行思政建设,寻求同步实现“知识传授、能力提升和价值引领”[4]的课程优化方法。
二、“建设法规”课程思政教育的关键
(一)明确“建设法规”课程在实践思政建设过程中的定位
新时代下“思政建设”的实质在于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课程的教学工作中,核心在于“立德树人、润物无声”。高校开设的课程可划分为思想政治教育显性课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和隐性课程(包括综合素养课程及专业课程)[5]。“建设法规”课程以建筑行业相关法律法规为主要内容,涵盖了《城乡规划法》《建筑法》《招投标法》《合同法》等建设法规,在学习法律条文及规定的同时,需要与工程建设中的专业理论知识相结合,对工程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与探讨。因此,本课程是一门兼交叉性与理论性于一体的课程,属于隐性课程,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主要起深化以及拓展作用,在课堂教学中着重强调发挥主流价值观的引导作用,塑造学生的法律意识,正确认识建设活动中各方放入法律关系,着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职业素质以及实际运用能力。
(二) 提高教师的思政认识及能力
思政教育,首先要求教师教师要“德才兼备”,师德即为教师的灵魂。作为教师,不仅要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及思想政治水平,还需要在教学实践中养成主动研究、探索思政教育功能的意识。针对“建设法规”课程而言,要求授课教师要积极了解并掌握行业实时动态以及政治理论,及时更新知识储备,增强“德育意识”,从课程体系入手,将思政浸润与教学工作的每个环节,其次,鉴于“建设法规”课程强调实践性,在实践教学中,需要积极向行业专家、一线工程师学习,将工程实践问题引入课堂,结合法规知识,从个人成长、企业发展以及行业建设的角度阐明依法行事、法安天下的重要性。
(三) 建立符合学生思想意识特点及成长发展要求的教学模式
“00后”逐步进入大学校园,他们思想更为活跃,同时也表现出一些价值观念迷失、政治观念淡薄的问题。《建设法规》课程的开设对象主要是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作为理工科的学生,思维更注重客观性、抽象性及逻辑性,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对知识的综合利用。《建设法规》课程本质是法律法规知识,理论性较强,解决的主要是社会关系问题,课程本身是偏向于社会科学的,在授课过程中需要紧密结合我国目前的发展状况,将实例引入课堂教学、多元考核,通过人文社会问题,培养学生多样的思维方式,树立服务社会、造福人类的责任感,确保思政教育的实施效果。
三、“建设法规”课程思政建设的应用及体现
(一)问题式教学,培养学生的主动性
问题式教学以问题意识导向为中心,通过师生互动,激发学生问题意识,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及积极性。例如在讲授“建设工程发包与承包法规”一章内容时,通过“雨课堂”提前发布了招投标过程的视频,并就视频内容提出问题:1.招投标的过程,2.招投标各方的责任与义务,3.招投标中典型违法违规行为有哪些。通过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学生有足够的时间以及空间来表达思想和观念,甚至提出疑问,教师通过分析问题的教学方法,分层次解惑,针对一些违法违规行为,引导学生充分讨论,理清其危害,使学生建立正确合理合法的行为方式。
(二) 案例实践教学,在运用中建立正确政治观
“建设法规”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存在并服务于工程建设活动中,所以,课堂内容的讲授不可脱离实例与实践。例如在讲授“工程建设安全管理法律制度”一章内容时,即可通过实际案例“福建泉州欣佳酒店坍塌事故”进行小组探讨,通过对此次安全事故性质的判定,强化课安全事故等级划分这一知识点,其次,从事故导致的严重后果入手,强化了建筑行业中安全生产的重要性,使学生明白,行业规范关系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依法合规进行建设活动是对生命的尊重及负责;此外,在防疫过程中,我们众志成城,在我党的正确领导下,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体现了新时代我们国家的强大力量,通过事故背景的介绍,引导学生从实际案例中加强思想政治学习。
(三) 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全方位服务思政建设
线上教学方式包括雨课堂、微课、慕课、企业微信、翻转课堂等,网上教学的开展为传统教学引入了新思路,相比于课堂授课而言,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更为灵活,课堂资源更为丰富,包括了时事新闻、现场视频等教学资源,学生可根据自身的需求选择合适的学习方式及平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后期教学过程中,可采用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方式,通过教学资源的引入,一方面强化了知识点,另一方面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此过程中通过师生交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各法律主体的权利与责任,强化法律意识。
(四)建立合理的考评标准,将德育纳入考核
“建设法规”课程考核大部分采用卷面考试的方式进行,主要通过卷面考察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情况。随着思政教育引入课堂,传统的考评方式已经不满足新大纲的要求,在考评制度的建立过程中必须将德育成績纳入考量,德育的考量一方面可通过试题进行,但更重要的是过程的考核,这就要求在授课过程中要求学生更多参与课堂活动,充分表达想法及观念,教师则对整个授课环节学生思政的成长过程予以记录考评,最终的考评成绩可由思政成绩、平时成绩及末考成绩共同组成。
思政教育要贯穿专业课程的全过程,要综合利用多种教学方式、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不断提高教师德育水平,实现全方位育人模式,培养政治正确、专业扎实、技能全面的新时代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冀慧,刘宏,聂景伟,常建峰.《建设法规》课程优化改革探讨[J].安徽建筑,2019,26(6):152-153.
[3]杨秀娟,裴金萍,吴明玉.翻转课堂在“工程制图”教学中的应用[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7(6):10-12.
[4]李国娟.课程思政建设必须牢牢把握五个关键环节[J].中国高等教育,2017(Z3):28-29
[5]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1): 4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