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要求孩子做的, 你自己会做吗

2021-09-04李镇西

教师博览·中旬刊 2021年7期
关键词:教育者道德德育

李镇西

[一]

我经常在想,为什么我们关于德育的发文越来越频繁,关于德育的论坛越来越高端,关于德育的课程越来越丰富,关于德育的活动越来越多彩,可是我们的德育效果却并不见佳?

当然,对于德育而言,文件是必需的,论坛是必要的,课程是必备的,活动是必然的……但除了这些,有一个因素似乎被很多人遗忘了,那就是德育者(家长、教师以及相关领导)本人的道德。

尽管孔子早就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尽管千百年来,民间也有“打铁还须自身硬”的俗语,但现在德育最大的问题却是:德育者要孩子做的,自己似乎是不打算做的。

当校长时,我曾在教职工大会上问了老师们两个问题——

你让学生信的,你信吗?

你要学生做的,你做吗?

当然,这也是我经常叩问自己的两个问题。

如果我们不信,请别给孩子讲;如果我们不做或做不到,请别让孩子做。否则,德育便成了大人们合谋的对童心的欺骗。

你给孩子讲“时刻准备着,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你是否有共产主义必然实现的坚定信念?你给孩子讲“人人都献出一点爱,这世界将变得美好”,你是否愿意给需要帮助的灾区群众提供“一日捐”?你给孩子讲“勿以善小而不为”,你是否愿意在公交车上给弱者让座?你给孩子讲“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你是否愿意在工作之余手不释卷?

我曾在学生家长会上对孩子们的家长说:“如果你要孩子做的,连你自己都做不到,你就没有资格对孩子提任何要求!”

这话同样适用于教师。

[二]

20多年前,一位新生去北大报到,一大堆行李使他难以脱身去完成各种入学手续,于是他用“喂,老头儿”叫住了一位过路的白发长者。他叫“老头儿”帮他照看一下行李,这位长者笑盈盈地答应了。半个小时以后,小伙子回来了,看到“老头儿”还在寸步不离地照看着自己的行李,也没道个“谢”字,只是拍了拍他的肩膀,说了声“好了”,便扛起行李走了。第二天,这位新生参加开学典礼,猛然看到主席台上坐着“老头儿”,一打听才知道,这位“老头儿”原来是北大副校长、著名学者季羡林!

今天我写到这件事,依然感慨万千。面对素不相识的小青年的无礼使唤,季羡林先生完全可以不屑一顾;然而先生不仅慨然允诺,而且忠于职守。我们无法直接窥探季羡林先生当时的内心世界,但是我们从他守行李时的安然神情中可以推测,先生觉得这是他应该做的。也许在他看来,小青年的要求虽然失礼却有理,因为小青年的确有困难需要帮助,而帮助别人是理所当然的。季羡林先生当时一定没想过“道德”“责任”甚至“助人为乐”这些字眼,只是几十年的文化熏陶、人格修炼、行为习惯使他具备了一种本能:别人有了困难,能帮就应帮一把。这与礼貌无关,与身份无关,也与舆论无关。在这里,“道德”由他律变成了自律,“责任”从强迫变成了自觉,个人的善举已经超越了功利、远离了荣誉,甚至丝毫不在乎他人和社会的评价,而完全是发自内心的自然行为。这才是真正的道德和责任!

当然,先生当时压根儿不会想到“道德”“责任”和“教育”这些词,但这源于修养的习惯,客观上就是“德育”。

如果我们每一个教育者都有季羡林这样的道德修养,我们的德育将会收到怎样的效果?

[三]

很多年前,班上一个“后进生”行为习惯差,爱说脏话,学习懈怠——可以说是懒惰。我便请来孩子的父亲,想和他一起商量如何配合教育好孩子。交谈中,我明显感受到他希望孩子健康成长的迫切愿望。所谓“健康成长”当然是指孩子品德优良、举止文明、学习勤奋……可是,这位父亲和我说话时,满口脏话,语言极不文明:第一人称“我”在他嘴里是“老子”,第三人称“他”在他嘴里是“狗日的”。比如他说孩子:“老子说了很多遍,狗日的就是不听我的话!晚上老子打麻将,狗日的不好好做作业,跑来看老子打。”他的意思是,他教育孩子很多次,但孩子总是不听他的话。晚上他打麻将,孩子放弃做作业来围观。他这么一说,我心里暗笑,你怎么骂自己是狗呢?但我更多的是担忧,这样的父亲,能指望他给孩子怎样的教育?相反,我从他的言谈里,找到了他孩子成为“后进生”的原因。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谈到如何让学生喜欢自己所教的学科时,这样写道:“能力、志向、才干的培养问题,没有教师的个性对学生个性的直接影响,是不可能实际解决的。能力只能由能力来培养,志向只能由志向来培养,才干也只能由才干来培养。”我想冒昧地补上一句:“道德也只能由道德来培养。”

我坚信,苏霍姆林斯基是会同意我的补充的,因为他还有一句名言:“人只能靠人来建树。”最初读到这句话,我对“建树”二字感到有些迷惑:在中文里“建树”是“建立功绩”的意思,那么“人只能靠人来建树”不就是一个病句吗?如果译者有意用“建树”,那么我们只能理解为,苏霍姆林斯基把培养人作为一种“建树”,而“靠人来建树”的意思就是,欲“建树”什么样的人,“建树者”首先就得是那样的人。

如果说“道德是教育的最高目的”(赫尔巴特语),那么这个道德不是来自教育者(主要是家長和教师)的说教,而是源于其人格——准确地说,是体现教育者道德的行为。从某种意义上说,最好的教育莫过于感染,而这“感染”首先是人格的感染。

[四]

教师的人格体现于方方面面,但我认为最直接的是看其与学生家长的关系。

我所敬仰的著名杂文家吴非,本名王栋生,他是语文特级教师。据我所知,无论是在一线教师还是在他的历届学生的心目中,王栋生老师都有着极高的威望。这威望固然来自他渊博的学识、深刻的见解、犀利的批判,以及体现这些的文字,即他的一篇篇掷地有声的杂文;但更重要是来自他高尚的人格和一颗纯粹的教育心。比如,教书几十年,他从不找学生家长办私事。他爱人长期在市郊工作,如果王老师稍微“拜托”一下他的有“门路”也有能力的学生家长,把爱人调进城里那是易如反掌,但他就是不愿意这样做。他和我说:“我从不收学生家长的东西,连一瓶醋都没有收过。”正因为如此,他磊落为人,坦荡行事,于人于己,问心无愧。

还有一位并没什么知名度的一线普通初中语文老师,她书教得好、班带得好,最让我敬重的是,和王栋生老师一样,她也绝不收来自学生家长的任何东西。有一年,她当了班主任,开学不久便是教师节,有一位学生的母亲来到教师办公室,按惯例给孩子的每一个科任老师送礼,这次是每人一张购物卡。送完其他科任老师后,这位母亲走到班主任兼语文老师的她面前,请她出办公室。她意识到可能这位家长会给班主任更贵重的礼物。果然,家长拿出一个厚厚的红包塞给班主任。班主任坚决不收,严肃地说:“请您相信我,尊重我!”当确定班主任真的不收后,这位母亲流泪了,说这是她在孩子读书以来碰到的第一位坚决不收礼的班主任,然后给老师深深鞠了一躬,说:“我敬重您!”后来,这位老师对我说:“我不收家长的礼,并不是我多么高尚,而是我想保留自己对家长说‘不’的权利——你要我照顾你孩子当班干部吗?不!学生选谁就谁当。你要我照顾你孩子当‘三好学生’吗?不!按条件该谁当谁当。我不欠你的,我就有这个底气!”她的班级管理公正平等,她也尽可能尊重每一个孩子。历届学生及其家长都非常喜欢她。

这样的老师,学生怎么可能不发自内心地佩服和敬重呢?长期和这样的老师在一起,耳濡目染,就是在接受最好的“德育”。

[五]

就像人们常说的教师要“为人师表”一样,以前乡下常常看到农舍墙上有“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的标语,朴素地表达了一种教育(德育)观;同样的道理,还有“党风决定民风”的说法。那么,从这个意义上说,对于我们国家而言,每一个共产党员和干部都是引领社会风气的教育者。因此,党员干部本人的人格高度,影响着国家的道德水准。这是一个国家的大德育。

近几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经常出现在媒体和一些领导对党员的告诫中。这八个字的本意,是提醒党员同志们随时想想自己当初入党是为了什么。每当看到这八个字,我就想,如果这个提醒是针对那些当初为了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而后来渐渐忘记了这个目标的党员,那么十分正确,且完全必要。 但对于个别另有“初心”和“使命”的入党者而言,这个提醒就别有一番讽刺意味。初心纯净、使命崇高的党员干部肯定是大多数,但也不可否认,确有一些党员当年入党的“初心”就是为了“个人利益”,他们的“使命”就是为了“升官发财”,而非为了什么主义而“奋斗终生”。他们从来就没忘记过“捞好处”的“初心”,也没忘记过“往上爬”的“使命”。所以,核心的问题不是忘没忘初心使命,而是要问问:是什么“初心”?是什么“使命”?但是,如果现在把所有党员当初的《入党申请书》拿来看,可以说,每一份都那么郑重庄严,其中当然有真诚的誓言,但也有不少谎言。

包括现在有少数在台上对群众“传递满满正能量”的干部,为什么老百姓不服气?因为他们说一套做一套:“说”的一套高尚得催人泪下,“做”的一套龌龊得令人发指。因此,“台上他说,台下说他”,他们当然毫无人格感召力,相反会带坏社会风气。这也是一种“德育”,只不过是可怕的“逆向德育”。

[六]

前段时间,网上流传一句话:“一个人如果极力宣扬他自己都不相信的东西,那他就是做好了干任何坏事的准备。”据说这是英裔美国思想家、作家托马斯·潘恩说的。我没有查到出处,但无论是不是他说的,这话本身是没错的。能够把自己都不相信的话说得那么“声情并茂”,这种人得多阴险?

如果教育者言不由衷或言行不一,怎么可能指望他的教育有感召力?我们每一位教师,一定不能成为那样的人。

也许有人会说:“老师不是圣人,更不是神,你这样说,谁还敢当老师?”

是的,没有谁是完人,教师当然也不例外。我们不完美,但我们可以向学生坦承我们的不完美,然后和学生一起追求完美。这就是和学生一起成长。这本身也是一种有效的德育。

几年前,我曾经发过一条微信——

有时想想,教育其实很简单,就是先让自己善良起来,丰富起来,健康起来,阳光起来,快乐起来,高贵起来,然后去感染孩子,带动孩子,让孩子也善良、丰富、健康、阳光、快乐、高贵。除此之外,还有教育吗?现在最大的问题是,教育者缺乏的东西,却要强迫学生拥有。这岂非缘木求鱼?

这条微信发出后,被迅速点赞,获得普遍认可。

现在我依然坚持这个观点:所谓“教育”,其实很简单,就是你要学生做的,你自己先做好。

我們对学生说的,就一定是我们信的,而且是我们随时愿意去做的!

猜你喜欢

教育者道德德育
品读
季托,金林南:思想政治教育者需培养反思性实践能力
教育者要怀揣梦想上路
跟踪导练(五)(2)
教师应努力成为一个“教育者”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道德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