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腔球形异物钩取出鼻腔异物76例
2021-09-04王丹凤吕建刚梁巧瑾
王丹凤,吕建刚,梁巧瑾
(郑州市中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7)
鼻腔异物为耳鼻喉科急诊的常见症状,多见于儿童。取异物若患儿不配合特别是取坚硬而圆滑的鼻腔异物时,为防止异物被吸入下呼吸道,可于全身麻醉下采用气管插管。异物较大或部位较后,鼻前孔取出困难时亦可采取仰针头低位,将异物推至咽后部再经口腔取出,但须谨防发生异物进入下呼吸道。对于鼻腔坚硬而圆滑的异物,即便用钝头异物钩钩取也容易出现滑脱或给鼻腔造成较大创伤,出现并发症。
郑州市中医院自2009 年8 月至2016 年6 月试用自行研制的鼻腔球形异物钩(国家实用新型专利:ZL200920090971.4)为76 例患儿成功取出鼻腔异物,未出现并发症,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76 例患儿,其中男性51 例,女性25 例;年龄2~6 岁;异物存留时间1 h~5 d,平均约1 d;异物种类:金属球15 例,塑料球14 例,玻璃球13例,豆类16 例,珍珠12 例,纸团4 例,橡皮头2例,其中初诊70 例,外院未成功6 例,均为单侧鼻腔。
1.2 制作方法
采用耳鼻咽喉科用的金属卷棉子自中间弯曲反折而成,卷棉子前端螺纹槽与其杆体根部旋拧成一体形成钩杆,卷棉子后端的手柄为钩柄,钩体前端成一个不规则菱形环,最宽处约4~6 mm,在菱形环最宽处折弯,组成包括钩柄钩杆及其前端的钩体,钩体前端长度约为5~7 mm,沿纵向对横向对角线处构成120°~130°夹角,四边形顶角及横向对角为圆弧形。见图1。
图1 鼻腔球形异物钩示意图
1.3 操作方法
家长将患儿搂抱在怀中坐好,两膝将患儿两腿夹住,一手绕过患儿胸前固定上肢,另一手按住额部,将患儿头部固定于家长胸前[1],头前倾、上仰30°~45°,前鼻镜扩大前鼻孔、暴露异物,查看异物与鼻腔周围组织的关系,尤其是异物与鼻底及鼻顶的关系。利用耳鼻咽喉科自制的球形异物钩,取异物时将异物钩凹面向上(下),自鼻底(顶)插入到球形异物的后端,压低(抬高)异物钩的柄,异物钩的前端向前上(下)方用力,将球形异物托起取出。
2 结果
76 例异物均在无麻醉情况下1 次钩取成功,未出现异物脱落并发症,操作时间约为20 s~1 min。其中,有2 例鼻腔出现渗血,给予无菌棉球压迫血止,未作特殊处理;鼻腔脓涕有臭味者按鼻窦炎治疗;门诊随访2 周后未出现鼻腔感染、鼻腔粘连及畸形等并发症。
3 讨论
鼻腔异物是耳鼻喉科门、急诊中的常见病,多发于2~6 岁幼儿[1],因幼儿不会自诉或故意隐瞒,多以单侧鼻塞、流脓涕有臭味、鼻涕带血或鼻出血为主诉就诊。异物种类多种多样,临床以非生物类异物及植物类异物多见,异物形态以类球形、颗粒状常见[2]。因前鼻孔小而后鼻孔较大,若处置不当,容易导致异物推入鼻咽部并呛入气管、支气管,导致窒息甚至危及生[3]。该方法适用于一般异物钩试取未成功的病例,如金属球、玻璃球、塑料枪子弹、珍珠等多种质硬球形异物。因一般异物钩钩取,容易滑脱及钩伤鼻腔黏膜,尤其对不合作的儿童及鼻腔深部异物者,球形异物钩较为适用,其具有以下优点:鼻腔异物多为2~5 岁幼儿,取异物时不配合,加大了风险;该异物钩前端弯曲部分较长且为不规则菱形环,钩体的宽度可随鼻腔球形异物的大小调整、接触面积大,钩取异物不易滑脱,安全系数增加,可1 次将鼻腔异物取出,避免了多次操作造成的黏膜损伤及鼻出血,减少幼儿的恐惧及痛苦。该球形异物钩前端为一封闭光滑的金属环,对鼻腔黏膜损伤轻微,降低了并发症;其手柄较长,对鼻腔深部的异物也较易取出;整体为钢性结构,有一定的强度,操作过程中不会变形,可高压消毒,反复应用。该异物钩制作简单,使用安全、方便,值得耳鼻咽喉门诊、急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