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辅导员增强大学生劳动教育实效性的途径探索

2021-09-03吴立军屈昌雷

中学生学习报 2021年8期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劳动教育实效性

吴立军 屈昌雷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教育引导青年学生热爱、崇尚、尊重劳动,懂得劳动的重要意义和价值所在。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主力军,要通过课程融合、方法协同、制度融入和能力提升等途径提高劳动教育的实效性,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增强对劳动以及劳动教育的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和行为认同,学会用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去指导自己的劳动实践活动。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劳动教育;实效性;途径

高校辅导员作为一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主动承担起劳动教育的使命和责任,通过课程融入、方法协同、制度融入和能力提升等途径,真正使劳动教育在大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一、课程融合:增强大学生劳动教育实效性的切入点

课程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基础,教育活动是课程的生动演绎。然而,与发展日趋完善的德智体美课程体系相比,劳动教育课程可利用资源少、不成体系,缺少多学科融合渗透的问题十分突出。因此,要想疏通劳动教育的“堵点”,需要抓住课堂教学主阵地。一是要强化认识,增强劳动教育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习近平总书记从“五育并举”的战略高度强调了劳动以及弘扬劳动精神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劳动教育理论的创新和发展。高校辅导员作为党和国家政策的贯彻者、执行者,要把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劳动教育论述作为工作出发点,教育引领广大青年学生在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指导下,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二是要学会整合劳动教育课程资源,提高劳动教育与多学科的渗透与关联程度。劳动教育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的联系与关联程度不够成为了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桎梏。高校辅导员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承担着多门思政课的教学任务,要在“课程思政”中植入劳动精神的教育,重新审视劳动教育与其他学科、课程之间关系,找准课程育人结合点,从而打破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孤岛效应”。[1]

二、制度融入:增强大学生劳动教育实效性的关键点

严格的制度保障是高校开展劳动教育工作的前提性条件,它对劳动教育常态化持续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价值。首先,要把劳动教育融入到学生管理制度中。高校辅导员要守好劳动教育“责任田”,不能放松对学生的要求,对于违反劳动教育制度或执行劳动教育制度不到位、不及时的情况要严格按照学生管理制度和规章行事,保证劳动教育制度的执行有足够的底气。其次,要把劳动教育融入到综合测评制度体系中。要建立过程化劳动教育考核指标,构建“一人一档”劳动教育档案,个性化、过程化记录学生劳动素养提升过程。同时,可以组织不同形式的“劳动教育主题演讲”、“专业劳动技能竞赛”等主题活动,详细记录学生参与活动的情况,并将比赛结果作为综合测评的考核指标,扩大劳动教育的参与面和覆盖面。最后,要推动把劳动教育纳入到“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中。在组织活动时,重点考虑有劳动教育意义和价值的方案,将劳动教育的理念“植入”到学生活动中,通过线上线上平台进行引导和培育,实现劳动教育在学生心中“落地生根”。

三、方法协同:增强大学生劳动教育实效性的突破点

党和国家从顶层设计层面对劳动教育进行了布局与筹划,使劳动教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但是,勞动教育“边缘化、弱化、淡化”的问题依然存在。一是高校辅导员要把“三个课堂”放置到劳动教育情境中。要把握好“第一课堂”主阵地,利用思政课以及劳动教育课开展新时代劳动精神、劳动意义的讲解,帮助大学生从理论层面了解劳动以及劳动教育的真正含义。同时,要发挥“校内第二课堂”的作用,在重大节庆日和传统节日,利用主题班会、主题党团日等形式开展专题劳动教育。此外,还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通过校企合作、实习实训、专业服务等形式充分发挥“第三课堂”的补充作用,使学生所学的劳动教育理论知识落实到实践活动中。二是高校辅导员要将家庭教育融入到劳动教育中。家庭是开展劳动教育的“第一课堂”,然而,由于社会长期形成的“唯成绩论”的影响,致使劳动教育失去了在家庭中成长的土壤。那么如何调动家庭开展劳动教育的积极性,增强家校劳动教育协同,成为了突破目前困境的关键。辅导员可以利用家访的机会对学生在家期间的劳动状况进行全面细致的了解,并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交流,帮助家长提高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充分认识到劳动对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作用,实现家校劳动教育的协同。

四、能力提升:增强大学生劳动教育实效性的着力点

高校辅导员劳动教育能力是增强大学生劳动教育实效性的主要着力点,旨在通过劳动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主要体现在要掌握劳动教育的基本规律、主要内容等方面。一是要遵循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大学生认知规律。教育过程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大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和劳动教育的“双主体”,在开展劳动教育时不能一味“灌输”理论,要通过“外”在宣传,诱发广大青年大学生“内”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外在内容的传输与内在劳动精神认同的有机融合。还要遵循大学生认知规律。人的思维和认知水平都会经历一个由低到高、由感性到理性的上升过程。因此,高校辅导员在开展劳动教育时要结合大学生的认知规律开展工作。在内容选择上,要按照大学生的认知特点科学合理设计劳动教育内容。二是要掌握劳动教育的主要内容。在“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西方错误思潮的冲击下,广大青年大学生群体中出现了“不懂得劳动、不尊重劳动者、不珍惜劳动成果”等表现,这些表现背后就是我国长期以来对劳动的认识不到位、劳动教育缺位甚至缺失所导致的。[2]面对上述问题,辅导员要找准突破口,把日常劳动教育作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出发点,通过日常家务劳动、宿舍寝室卫生打扫等形式引导青年大学生深化对劳动的认识,强化劳动技能,培养艰苦奋斗的责任意识。

参考文献:

靖庆磊.劳动教育的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之维[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08)08:52-54.

2屈增国.用劳动教育筑牢立德树人基石[N].光明日报,2018-10-25.

猜你喜欢

高校辅导员劳动教育实效性
“主讲主问主评”工作法:提升党课教育吸引力实效性
利用微视频提高小学美术教学实效性的实践与研究
精梳巧练 理性分析——提升小学数学复习课实效性的教学策略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心理学在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分析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优化作业设计 提升数学教学的实效性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