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课例思考

2021-09-03瞿艳

科学大众·教师版 2021年10期
关键词:碘酒淀粉米饭

瞿艳

摘 要:《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是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里的第三课,在这里教师并不要求学生去掌握反应机理,而是观察米饭、淀粉与碘酒反应时出现的现象,认识到这是一种化学变化,同时,这也是淀粉的一个特性,利用碘酒与淀粉的特性反应,可以鉴别含有淀粉的食物。

关键词:米饭; 淀粉; 碘酒; 化学变化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21)10-168-002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物质的变化》单元中的一课。在前两节课中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物质的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种,本节课也承接了后面几节课化学变化的内容,可以说是本单元的重点篇目之一,也为中学开设的生物和化学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根据教材的编排及大纲的要求,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一、让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到淀粉与唾液作用会发生化学变化,淀粉与碘酒作用也会发生化学变化并且生成一种蓝色的物质。二、利用“淀粉遇碘酒变蓝”的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淀粉。让学生亲历找淀粉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勤于探究、乐于合作、乐于交流的科学态度,以及用科学的思维看待周围事物的习惯。三、让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通过对淀粉踪迹的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科学记录能力。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知道米饭中含有淀粉,淀粉遇碘酒发生化学变化,注重让学生观察反应时出现的现象,重点是颜色的变化。教学难点是利用“淀粉遇碘酒变蓝”这一特性,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在新修订的课标中指出[1],科学课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而科学素养的核心就是一个人对待科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所以本课教学中不再一味强调科学概念,而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为主。

“品尝米饭”这个环节,可以按照以下的步骤进行,使实验的目的更加明确,一、品尝一口米饭,马上说说米饭的味道。二、咀嚼大约1-2分钟,米饭中出现了什么味道?三、思考米饭是甜的吗?米饭为什么会出现甜味?四、咀嚼一小块馒头1-2分钟会出现甜味吗?五、阅读教材30页的资料,说说知道了什么?这个环节看似简单,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也出了很多状况。米饭是一日三餐的主食,学生对于米饭太熟悉了,所以在品尝时不太用心,当教师让学生品尝品尝米饭时,有的学生很快就吃完了米饭,根本就没有仔细咀嚼,当教师让他们说说米饭是什么味道时,有的说没有味道,有的说有甜味,有的答不上来。在另一个班上这堂课时,教师改进了教学方法,对“品尝米饭”这个体验活动,做出了具体的要求,第一步,品尝一口米饭,先不咀嚼,让学生说说有什么味道?第二步,慢慢咀嚼1-2分钟,说说有什么味道吗?第三步,慢慢咽下米饭。这一次要求具体了,有了积极的引导,学生的观察不再盲目,达到了良好的效果。平时人们吃米饭时嚼的时间短,而且还有菜的味道,所以“米饭咀嚼时间长了,会变甜”这个事实学生并不能接受,课堂上,当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把米饭含在嘴里细细的咀嚼、品味时,他们惊奇地发现:原来口腔内的米饭会出现甜味,这是怎么回事?有的学生提到了唾液,也有的学生认为是因为咀嚼时,把米饭中的糖分挤出来了。于是教师让学生再做一个实验来验证,把一些米饭放入保鲜袋中,用手挤压、碾碎,就像被咀嚼一样,1-2分钟之后,把米饭从保鲜袋中拿出来品尝味道,结果没有甜味儿。说明米饭本身不含糖,这个甜味儿是由于唾液的作用产生的。通过这一实验,让学生认识到米饭和唾液作用发生了化学变化,而产生甜味的是一种新的物质,叫做麦芽糖[2]。由日常现象引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探索与米饭、淀粉有关的化学变化。“品尝米饭”这个环节看似简单,实际上对于这堂课的推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品嘗米饭”这个环节之后引出了淀粉,教科书安排的是先进行“观察米饭遇碘酒的变化”,然后再来“观察淀粉”“观察淀粉遇碘酒的变化”,既然引出了淀粉,就应该直接“观察淀粉”,淀粉的种类也有很多,在颜色、颗粒、手感上稍有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接着“观察淀粉遇碘酒的变化”,引出“淀粉遇碘酒变蓝”这个特性,再通过在米饭上滴碘酒,证明米饭里也含有淀粉,这样安排是不是逻辑上更加合理一些呢?

再回到之前的疑问:米饭在口腔中细细的咀嚼之后会变甜,这是为什么?之前已经知道米饭的主要成分是淀粉,虽然淀粉本身没有甜味,但是当口腔中的唾液腺分泌的唾液通过导管流入口腔时,唾液淀粉酶会作用于淀粉,将淀粉初步分解为麦芽糖,咀嚼后尝到的甜味正是麦芽糖的甜味。教科书在这里并没有过多的解释,对于六年级小学生来说,要弄清楚这个变化的过程是非常抽象困难的,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只要知道这是一个化学变化即可。

利用淀粉和碘酒反应的颜色变化[3],可以来检验哪些食物中含有淀粉。在这里,教师并不要求学生去掌握反应机理,而是观察米饭、淀粉与碘酒反应时出现的现象,认识到这种颜色变化是化学变化的一种形式。利用碘酒与淀粉的特性反应,可以鉴别含有淀粉的食物。

“米饭、淀粉遇碘酒发生变化”,这部分内容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一、观察淀粉。学生认识一种物质的特性,首先是从外观入手,而淀粉和面粉在外观上相似,学生很容易混淆,所以首先要让学生观察淀粉的外观特点,看一看颜色、颗粒,闻一闻味道,摸一摸手感等。二、用滴管在米饭上滴碘酒,观察到了什么?蓝色的物质还是米饭吗?三、在淀粉上滴加一滴碘酒观察出现了什么现象?四、阅读教科书30页的叙述,明白了什么?

教科书提供的图中有十多种食物,目的是提醒学生,可以检验的食物很多,要尽量利用实验手段进行检验,增加自己的经验。这个实验没什么难度,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实验材料的准备上就得多花点心思。教师可以让孩子们自己带来食物,尽可能品种丰富一点,但做实验时只要一小片好了,叮嘱学生避免浪费食物,水果、蔬菜、谷物、面类等多一点种类。拿来的东西,实验做好后,剩余的可以自己吃的,孩子们特别高兴,热情很高。这个实验虽然比较简单,但是教师在课前还是要亲自做实验,对含有淀粉的食物做到心中有数。建议准备以下食物:土豆、红薯、山药、芋头、玉米粒、豌豆、白萝卜、胡萝卜、莲藕、粉丝、馒头、面包、面条、青椒、大葱、洋葱、番茄、菠菜、白菜、大蒜、苹果、梨子、香蕉、桃子等,品种尽量多一些,让学生在观察时可以有所比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现在说说在上课时出现的一些问题吧,学生在检验时,发现碘酒滴在含有淀粉的食物上,呈现除了不同的蓝颜色,有的同学说是深蓝色,有的同学说是蓝紫色,这是怎么回事?原来蓝色的深浅不同说明淀粉的含量是不同的。通过分析,学生的疑惑解决了。在实验中,教师发现有个小组的大葱在实验中变蓝了,但其他小组没有变蓝,通过查找资料得知大葱不含淀粉,那是怎么回事呢?原来他们小组的滴管口上粘上了淀粉,而且滴管里已经出现了蓝色的物质,碘酒里面也已经被污染,所以当他们把碘酒滴到大葱表面时,就出现了蓝色的物质,这就是由于操作不当造成的。还有的小组把实验材料全部混在一起,这样也有可能造成污染。反思之后[4],教师认为在实验前首先要讲解滴管的使用方法,观察碘酒的颜色,强调滴管在滴加碘酒时要悬空操作,避免和食物接触,检验过的食物要放在另外一边,每次只能检验一种,不能混放在一起。另外也要强调碘酒的量不能滴的太多,否则就会变成接近黑色的颜色了。另外,应强调实验室的安全纪律,一切仪器,药品在没有教师的允许下不得触摸、闻味道,甚至品尝包括学生自己带来的食物,让学生养成遵守纪律的习惯,保证实验课的顺利进行,规范操作,避免因操作不当影响了实验效果。在检验苹果时,学生发现有的苹果变色了,有的苹果没有变色,这又是怎么回事?有的孩子大胆猜测苹果品种不一样,苹果的味道也是不同的,苹果里面的成份也并不是单一的。通过查资料得知,生的苹果含有淀粉,而在生长过程中?淀粉逐渐转化为糖类,所以成熟的苹果中不含淀粉,但也因品种而异,比如蛇果就含有淀粉。查资料也是科学学习的一种有效方式,学生通过查资料并结合实验现象进行分析,从中收获了更多的科学知识,同时也解答了疑惑。在检验胡萝卜时,学生发现在胡萝卜上滴碘酒没有变色,所以,学生在汇报时,很自然的把它列为不含淀粉的食物了,但是,学生后来查了资料说胡萝卜也是含有淀粉的,只是淀粉含量很少,可能要等上一段时间,才能看到变蓝色的现象。这些知识,教科书上都没有说明,这就需要教师在观察实验中正确的引导学生,抓住每一个问题,每一个疑惑,努力在探究中去寻找答案,并有所收获,书本上的知识是有限的,更多的奥秘在大自然中等待大家去探索,这也正是科学课的魅力。

通过本节课的实验探究,引导学生总结出生活中含有淀粉的食物主要有四大类,谷物类和面类食物,包括米饭、米粉、汤圆、年糕、面包、玉米、包子等,根茎类蔬菜包括马铃薯、芋头、地瓜、莲藕、山药、南瓜等,豆类蔬菜包括豌豆、绿豆、红豆等,水果类包括香蕉、枣、桃子、荔枝、桂圆等。在没有学习本课之前,学生一般认为水果中是不含有淀粉的,通过检验和查资料的方式,学生知道香蕉、桃子等水果中也含有少量的淀粉。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获得了更多的知识,也纠正了之前一些错误的认知。

最后拓展的内容“制作神秘的信件”,由于时间有限和材料不具备的原因,没有让学生在课堂上制作,而是播放了有关制作方法的视频,让学生课后在家里练习制作,学生们都跃跃欲试,另外,还播放了一部谍战片的小片段,在片中,党的革命工作者,正在用米汤书写情报,并告诉送信的人要用一种特殊的液体才能看到字迹,让学生猜测,学生立刻就猜到是碘酒,当时,有的学生说那时候人们的生活好艰苦啊,有的学生说革命者好勇敢,还冒着生命危险去和敌人斗争,看来,学生都被感动到了,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思想上也受到了深刻的教育,这正是教育需要的,教师不但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抓住一切契机,对学生进行红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让他们从小树立爱国主义思想,树立远大理想,努力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在最后拓展的部分,为了调动学生探究化学变化的积极性,又给学生介绍了一些“淀粉遇碘酒变蓝”这个特性在生活中的应用,比如,检验假币。由于纸币的印刷术要求高度保密,人们就采取了很多防止造假的措施,其中一项是移走纸张中的淀粉,只要在纸币上滴加碘酒,观察是否变成蓝色,如果变成蓝色,那就是假币了。另外,如果生活中人们误食了碘酒发生中毒,那么口服淀粉就是一个简单快速的办法。

学习了这节课后,有个同学在家里自己做了个实验,他往热的大米粥里滴加碘酒,可是没有变蓝,难道是自己做错了,可是大米粥里含有淀粉,按照书上讲的,大米粥遇到碘酒应该会变蓝色,原来热的大米粥使碘酒中的碘升华了,没有碘了,自然就没有变蓝了。

科学课堂中教师需要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来进行探究,[5]当学生自己动手实验时,一定会与教师的操作步骤存在偏差,而学生可能在操作时会忽视这些细节问题,导致实验结果也会出现偏差,因此,教师要及时强调学生的出错点,加深印象,学习到正确的操作。总之,学生独立自主的探究,才是科学学习的根本,不怕学生出错,就怕学生不愿意动手实验,只有在不断试错的过程中,才能有所進步有所成长。

参考文献:

[1]喻伯军.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J]小学科学教学关键问题指导,2020,10-15

[2]张屹.科学教育新理念[J]小学科学案例研,2008,22-56

[3]崔允槨.教学的基本问题[J]有效教学,2009,35-46

[4](苏联)苏霍姆林斯基.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J]给教师的建议,2014,78-103

[5]李红.学会学习[J]少年科学实验,2009,69-100

猜你喜欢

碘酒淀粉米饭
碘酒的“魔法”
糯米和大米
为什么粥凉了更稠
脸上种米饭
淀粉裹多了肉会老
称称米饭再吃饭
屁股醉了
碘遇淀粉一定变蓝色吗
碘酒美容院
高粱米饭治烫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