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人才振兴实施路径研究

2021-09-03袁权刘琼黄武强胡赛梁盼郝婧武秀伟卫小林吴啸朱琨

安徽农业科学 2021年14期
关键词:宿迁市实施路径

袁权 刘琼 黄武强 胡赛 梁盼 郝婧 武秀伟 卫小林 吴啸 朱琨

摘要 针对当前乡村振兴在人才培养、使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注重本土人才培养、注重优秀人才引进、注重人才合理使用、注重人才鼓励激励等对策建议,强化人才供给和保障,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提供有益借鉴和思考。

关键词 乡村人才振兴;实施路径;宿迁市

中图分类号 F 32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1)14-0269-02

Abstract In view of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personnel training and utilization in the current rural revitalization, som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such as paying attention to local talent training, introducing excellent talents, reasonable use of talents, encouraging talents, so as to strengthen the supply and guarantee of talents. It will provide useful reference and reflection for further implementation of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Key words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talents;Implementation path;Suqian City

基金項目 宿迁市2019年社科联研究课题成果(19SYB-78);2019年、2020年农业农村部农民培训项目资助。

作者简介 袁权(1984—),男,江苏泗洪人,高级农艺师,讲师,硕士,从事农业科技推广、作物生理和农业教学研究。

收稿日期 2020-11-04;修回日期 2020-11-27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顺应时代新要求、农民新期盼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乡村振兴是全面振兴,包括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振兴。古往今来,人才都是富国之本、兴邦大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开创农业农村现代化新局面,必须对标对表补短板,夯实基层基础,使更多人才引得来、留得住、干得好,更好满足乡村振兴在人才结构、数量和质量方面的需求,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人才振兴道路。对此,需要深化认识,加以研究,加快推动乡村人才振兴实践。

1 乡村人才振兴存在的主要问题

乡村振兴,人才为先,人才是第一资源。没有一支庞大的、高素质的、有情怀的“三农”工作队伍,乡村振兴战略就难以落地落实。当前,人才短缺、人口空心化已成为乡村振兴的主要难题[1-2]。缺乏专业人才是制约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因素。人才“短板”主要表现为:本土人才资源不足,引进人才流失问题较为突出,人才引进难题亟待破解,人才保障能力有待提高,留住人才的措施尚待完善等。比如新型职业农民数量偏少,能够承接网络经济时代“农文旅”融合发展、电商新产业的复合型人才更少;缺少能够长期扎根农村、从事农技研究推广的“土专家”“田秀才”[3];在人才评定过程中,容易陷入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等误区,一大批扎根基层、服务发展的“土专家”“田秀才”“新农人”很难脱颖而出;在城乡有效治理方面,年轻后备干部不足,选派的第一书记和选调的大学生村官流动性较大、稳定性不够;村级“领头雁”带头人缺乏,思维模式僵化,工作积极性不高。

2 乡村振兴对人才的现实需求

随着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乡村振兴所需要的人才也更趋多元,既需要科技、管理人才的培养,也需要能工巧匠、乡土艺人的培育;既需要有影响力的带头人、有号召力的“领头雁”,也需要善经营的“新农人”、懂技术的“田秀才”。在推动农村产业发展方面,尤其需要经营管理人才(农业经理人)、新型职业农民、农业科技和农村电商等人才。可简要归纳为三类:第一类“产业带动型”。带动农村产业发展,一个是企业家类型的人才带领农民干,要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有德有才、有情怀。另一个是行政推动的人才,发挥村党支部书记的“领头雁”作用。第二类“服务保障型”。主要是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帮助农民干。第三类“自我发展型”。主要是新型职业农民,也可以是规模化的家庭农场,自己独立干。

3 推进乡村人才振兴对策建议

近年来,江苏省宿迁市围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聚焦六大百亿级农业主导产业发展,市级层面以江苏农民培训学院为主要载体平台,坚持精准施策,构建高素质涉农人才教育培训体系,围绕农民素质技能提升、特色主导产业发展、党建富民、脱贫攻坚、一村一品一店建设等,聚焦重点人群和青年接班人,深入开展各类人才培养,年均培养5 000人以上。

3.1 注重本土人才培养

3.1.1 统筹开发“两种资源”。统筹推进本土人才培育和各类人才下乡,坚持两条腿走路,既要在“培”上下功夫,加大力度,多措并举;也要在“育”上做功课,在资金投入、要素配置、制度供给、公共服务等方面优先保障[4],让务农有尊严、干事有平台、成功有褒奖、风险有保障。

3.1.2 突出重点“长短结合”。近期看,农业经理人、新型职业农民、优秀村干部,是引领性强、带动力大、需求量多的三类重要人才。培养重点应是涉农企业管理人员、返乡农民工、退伍军人等。长远看,人才培育,尤其是经营管理和创业创新人才,要有广种薄收思维,努力提供宽松的人才成长政策环境和宽阔的培养培训平台,并结合实际进行扶持,坚持实践育才。

3.1.2.1 积极培育产业发展带头人。人才因产业而聚,产业因人才而兴。围绕“产业兴旺”,建设一支引领带动现代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特色产业发展的急需紧缺人才队伍。围绕特色优势产业,按照“领军人才+创新团队+优质项目”等模式,鼓励高层次人才(团队)到乡村开展技术创新、课题研究、项目合作,推动项目、技术成果在县区落地转化。建立本地在外人才库,通过“项目、亲情、政策”,吸引在外就业的大学生、退休机关干部等回乡发展,为农业农村发展提供人才支撑[5]。

3.1.2.2 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新型职业农民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中坚力量。要以推进职业农民制度建设为统领,完善相应制度供给,从队伍建设、教育培养、政策支持和社会保障等方面促进职业农民全面发展。完善培训供给方式,优化培育体系建设,坚持面向产业、融入产业、服务产业,推进教育培训政策措施精准化。

在培训方向确定上,立足围绕中心,注重做好融入的文章。加强源头管理,增强培训计划编制的科学性,坚持将落实上级政策要求和围绕本地农村发展需求有效融合,做到既“上接天线”,又“下接地气”。“上接天线”即围绕十九大、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一号文件精神对“三农”工作的新要求开展培训,使培训工作能够紧紧跟上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下接地气”即紧紧围绕本地“三农”工作中心任务,突出传统产业、优势产业、主导产业,聚焦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开展培训,使培训工作既有政策保障,又有内生动力,促进培训成果及时转化为推动农业农村发展的现实生产力。

在培训对象遴选上,立足满足内需,注重做好精准的文章。围绕宿迁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和产业布局、特色主导产业发展,提高农业创新力、競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6],拉长和培育产业链,把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作为对象和主体,坚持“一个围绕”和“四个有”标准遴选学员,即围绕全市“六大百亿级产业”体系建设,选择产业链上核心企业的重点人员,选对人、选准人,确保培训对象“四有”,即有产业支撑、有内在需求、有接受能力、有转化潜力,科学确定培训目标、要求和标准,体现精准性,来解决培训对象内需不足的问题,使培训更加精准、高效,实现供给和需求有效衔接。

在培训方式改进上,立足成果转化,注重做好结合的文章。时间安排上“农学结合”,统筹兼顾传统农时农事,尊重农民生产生活规律、成长规律、认知规律,解决工学矛盾。模块设置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设置基础理论、专业技能、现场典型示范“三段式”模块,各阶段相互衔接、相互强化,增强学习效果。教学手段上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既尊重传统的教学方式,又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为农民提供便捷、灵活的伴随式学习,满足多元化、个性化、实用化需求[7]。教学管理上自主学习与督学促学相结合,综合考虑农民学习能力、认知特点等,促进教学质量提升。

在培训机制创新上,立足提升质量,注重做好搞活的文章。强化纵向结合,把执行国家、省市培训计划和本地现实需要紧密结合,充分发挥学院培训实施主体的资源和平台优势。强化横向联合,加强与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的合作,让各类“土专家”“田秀才”更多地参与到培训中来,变行政推动为市场拉动,开拓市场化培训通道,解决共同需求和互惠双赢的问题。注重共享发展,加强涉农部门横向联系,整合优势资源,争取更多的项目、政策、资金扶持,实现融合发展、共享发展。

在培训能力提升上,立足内强素质,注重做好完善的文章。提升实施方案编制能力,注重培训计划编制的科学性,坚持纵向结合、横向联系、跟踪反馈,突出地方农业特色,紧贴农时、农事、农情,因时因地因人施教;注重培训计划执行的严肃性,执行预算、兼顾决算、全程评估;注重培训计划实施的实效性,落实“有内需、能听懂、可操作”总体要求。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完善师资库建设,实现行业知名、教学相长、易于转化“三个目标”。提升项目资金使用管理能力,确保经费合理高效使用。

3.1.2.3 抓牢“领头雁”这个核心。推进乡村振兴,必须重用贤才,培育新乡贤和“两委会”干部人才[8]。选优配强村级班子,加强基层党组织书记的培养选拔、教育培训,推动队伍整体优化提升。精准选派驻村干部,把精兵强将选出来、派下去,把优秀干部留下来、用起来。实施“新村干”培养计划,扩大选用范围,合理提高待遇,形成人才向农村基层一线流动的用人导向。坚持党建引领,持续抓好“书记项目”。推进依法治村,实施民主管理,探索基层治理新模式,提升乡村治理能力。

3.2 注重优秀人才引进

把地方引进农业产业发展相配套的高学历人才纳入人才工作考核体系。鼓励公职人员回乡到村任职,支持和引导各界人才回归乡村,发挥市县(区)机关干部懂政策、会管理的优势,提升村(居)发展水平。近年来,宿迁市遴选1 324名本乡本村的创业型大学生(平均年龄29.7岁)到村任职,进一步增强了村支“两委”发展活力,确保了大学生留得住。

3.3 注重人才合理使用

采取选派、内培、外引等方式,注重从农村致富带头人、外出务工经商人员、退伍军人和乡贤等群体中,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注重从致富能手、村民小组长、新型经营主体等群体中选拔村后备干部。论文、学历等当然是评价人才的重要标准,但一把尺子量不出更多的维度,对待特殊人才要有特殊政策,不要都用一把尺子衡量。

3.4 注重人才鼓励激励

3.4.1 推动人才下乡。打好“乡愁牌、事业牌、待遇牌”,推动“市民下乡、能人回乡、乡贤返乡、企业兴乡”,畅通各类人才下乡渠道,支持到农村干事创业,推动更多科技成果应用到田间地头。要特别尊重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重大作用和重要贡献。

3.4.2 完善激励机制。增加涉农部门经费投入,建立政府购

买服务制度,实施农技推广服务特聘和科技特派员服务计划。评定职称适当放宽结构比例和数额限制,评审以实际业绩为主。建立高等院校等科技人员到乡村兼职挂职、技术指导、项目合作的政策措施,为乡村提供精准服务。开展教育、卫生、科技和文化人才下乡,实施“三支一扶”计划。

3.4.3 优化留才环境。乡村人才振兴,既要识才、引才,也要懂才、爱才。建议研究出台宿迁市乡村人才振兴的相关政策意见,对乡村人才编制、安居、流动、激励和创业资助等方面做出具体规定,构建长效机制,建立稳定的人才补充渠道,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用蒸蒸日上、大有可为的前程,坚定各类人才扎根农村的毅力,凝聚乡村振兴所需的各种资源要素,搭建起更大的事业平台。

3.4.4 深化招才引智。吸引当地人才回流可以加快乡村建设的进程。建立本地外出人员联絡机制,引进一批返乡入乡人才,培育一批“土专家”“田秀才”“乡创客”[9-10],将其纳入当地人才引进政策支持范围,在项目申报、人才选拔培养奖励项目等方面予以倾斜。返乡入乡创业集中地区可设立专家服务基地[11]。

3.4.5 强化学历提升。建立从技能培训到中高等学历教育相互贯通的人才培养通道,利用好南京农业大学宿迁函授站(江苏农民培训学院)平台资源和农业艰苦专业免试入学政策,鼓励涉农人才参加学历教育,提升学历层次。探索实施学费补助优惠政策,减轻学费负担。探索建立乡村“三农”人才定向委培机制,为人才能力和学历提升开辟新通道。

参考文献

[1] 穆希.振兴乡村 关键在“人”[J].创造,2018(1):48-49.

[2] 岳凤兰.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N].经济日报,2020-10-27(011).

[3] 省人大常委会农业和农村工作委员会.关于全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情况的调研报告[EB/OL].(2018-07-25)[2020-04-20]. http://www.jsrd.gov.cn/cwhzt/1304/hywj/201807/t20180725_501821.shtml.

[4] 吴国清.多措并举推动乡村人才振兴[N].经济日报,2019-12-24(009).

[5] 侯万锋.促进甘肃乡村人才振兴的对策建议[N].甘肃日报,2019-02-01(010).

[6] 常瑞.以科技创新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N].太原日报,2019-12-24(006).

[7] 齐国,万蕾,杨珺.新阶段推进农民教育培训高质量发展对策思考[J].农村工作通讯,2020(7):52-54.

[8] 蒲实,孙文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人才建设政策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18(11):90-93.

[9] 农业农村部.三部门印发《意见》进一步推动返乡入乡创业工作[J].四川农业科技,2020(1):67.

[10]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三部门:印发意见 进一步推动返乡入乡创业工作[J].中国食品,2020(3):57.

[11]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农业农村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财政部 农业农村部关于进一步推动返乡入乡创业工作的意见:人社部发〔2019〕129号[A/OL].(2019-12-10)[2020-04-20].http://www.mohrss.gov.cn/SYrlzyhshbzb/jiuye/zcwj/chuangye/202001/t20200108_352969.html.

猜你喜欢

宿迁市实施路径
宿迁市打好防汛抗旱主动仗
宿迁市创建“三四五”工作法,画好侨界同心圆
宿迁市 健全完善森林防灭火工作体系
审美课堂:高中地理教学的新样态
高校纪检监察工作实施“三转”的思考
一项必须做好的育人工程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
宿迁市农业发展需“三方突破”
宿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