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马迹山附近海域海洋生态环境现状
2021-09-03廖维敏龙举
廖维敏 龙举
摘要 2019年12月对浙江马迹山附近进行水质、沉积物和海域生态环境现状(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生物和潮间带生物)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水质除个别站位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外,其他站位及其他评价因子均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沉积物质量保持在良好的水平,各监测指标(有机碳、硫化物、石油类、铜、铅、锌、镉)均符合第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浮游植物40种,以硅藻门为主,占比77.50%;大型浮游动物30种,以桡足为主,占比50.00%;大型底栖生物 8种,以多毛类为主,占比50.00%;潮间带生物12种,以软体动物为主,占比66.67%,种类和生物量较少。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生物、潮间带生物的生物多样性指数偏低。
关键词 水质;沉积物质量;生态环境;海域海洋;马迹山
中图分类号 X 3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1)14-0069-03
Abstract In December 2019,the water quality,sediments and marin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status (phytoplankton,zooplankton,benthos and intertidal biology) near Majishan Island in Zhejiang were investigat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except for the inorganic nitrogen and active phosphate at individual stations,the water quality at other stations and other evaluation factors met the first category of seawater quality standards.The quality of sediments was maintained at a good level,and the monitoring indicators (organic carbon,sulfide,petroleum,copper,lead,zinc,cadmium) all met the quality standards for marine sediments in the first category. 40 kinds of phytoplankton,mainly diatoms,accounted for 77.50%;30 kinds of macroplankton,mainly copepods,accounted for 50.00%;8 kinds of macrobenthos,mainly polychaete,accounted for 50.00%;12 kinds of intertidal organisms,mainly mollusks,accounted for 66.67%,with fewer species and biomass. The biodiversity index of phytoplankton,zooplankton,benthos,and intertidal biology was low.
Key words Water quality;Sediment quality;Ecological environment;Sea area;Majishan Island
作者簡介 廖维敏(1987—),男,江西赣州人,工程师,从事海域海岛资源调查与评估、海洋规划研究、海域海岛使用论证和海洋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通信作者,工程师,从事渔业环境及水产品质量安全研究。
收稿日期 2021-03-05
马迹山位于浙江省舟山市嵊泗县泗礁岛西南端(122°25′E、30°40′N),三面临海,水域开阔,马迹山岛紧邻嵊泗本岛,地处长江口外,北接长江口及长江腹地,南临舟山本岛及宁波市,东濒东海大陆架海域及公海航道,西靠杭州湾。面积1.5 km2,海岸线总长8.2 km。该研究对马迹山岛附近海域开展了水质、沉积物、海域生态环境现状(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生物和潮间带生物)等方面的调查工作,通过对马迹山海洋水质、沉积物、底栖生物、潮间带生物的调查研究,为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合理安排该区域的海洋开发活动以及保护海洋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站位布设与取样方法
共布设12个水质站位、6个沉积物、8个生物生态站位,同时设置3条潮间带断面(T1、T2、T3),位置详见图1。样品采集和分析方法按照《海洋调查规范》(GB 12763—2007)[1]、《海洋监测规范》(GB 17378.7—2007)[2]、《海洋渔业资源调查规范》(SC/T 9403—2012)[3]中的有关规定技术要求进行。
1.2 调查项目
水质:水温、盐度、pH、溶解氧、化学需氧量、石油类、悬浮物、亚硝酸盐、硝酸盐、铵盐、活性磷酸盐、铜、铅、锌、镉、汞、砷。沉积物:粒度、pH、有机碳、硫化物、石油类、铜、铅、锌、镉、汞、砷。海域生态环境现状:叶绿素a、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生物和潮间带生物。
1.3 调查频次
水质采样在小潮、大潮时分别进行。根据《海洋调查规范》(GB 12763—2007)和《海洋监测规范》(GB 17378.7—2007)的要求,水深小于10 m的站位仅采表层水样,水深大于10 m的站位采表层、底层水样。石油类仅采表层水样。沉积物样每个站位进行1次。
浮游植物、浮游动物每个站位在小潮、大潮的涨落潮各采集1次,底栖生物每个站位在调查期间只采集1次,潮间带生物在大潮时分高、中、低潮位各进行1次。
1.4 数据处理
(1)海洋浮游生物、底栖生物多样性。采用香农-韦弗(Shannon Weaver,1963)生物多样性指数 (H′ )评价生物多样性状况,公式如下:
2 调查结果分析
2.1 水质现状调查结果
根据《浙江省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年)[4],该项目所在海域的海洋功能区为马迹山港口航运区,项目附近海域主要海洋功能区有马关工业与城镇用海区、嵊泗农渔业区。根据海洋环境保护要求,海域水质现状评价按《海水水质标准》(GB 3097—2002)[5] 执行。水质调查结果见表 1。
调查期间,水质除个别站位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外,其他站位其他评价因子均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总体上,无机氮、活性磷酸盐浓度均较低,无机氮符合第一类、第二类海水水质标准的站位分别为95%、5%,活性磷酸盐符合第一类、第三类海水水质标准的站位分别为95%、5%。
2.2 沉积物环境质量现状调查结果
调查结果显示,海域沉积物类型均以黏土质粉砂为主,相应的沉积物质量现状评价按 《海洋沉积物质量》(GB 18668—2002)[6]中的第一类标准值执行,沉积物调查结果见表 2。沉积物中各监测指标(有机碳、硫化物、石油类、铜、铅、锌、镉)均符合第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沉积物质量保持在良好的水平。
2.3 生物生态环境现状调查结果
2.3.1 叶绿素。经调查,海域叶绿素a在0.389~0.748 μg/L,平均值为0.556 μg/L。
2.3.2 浮游植物。经调查,浮游植物4门40种,其中,硅藻门31种,占比77.50%;甲藻门6种,占比15.00%;绿藻门2种,占比5.00%;金藻门1种,占比2.50%。浮游植物优势种为琼氏圆筛藻 Coscinodiscus jonesianus,优势度Y 为0.57,平均丰度为1 440个/L。
2.3.3 浮游动物。经调查,大型浮游动物7类30种,其中桡足15种,占比50.00%;水母类5种,占比16.67%;浮游幼体4种,占比13.33%;毛颚动物2种,占比6.67%;樱虾类2种,占比6.67%;磷虾类和鼓虾类各1种,分别占3.33%。浮游动物优势种为真刺唇角水 蚤Labidocera euchaeta, 其优势度 Y 为0.78,平均丰度为76.3个/L。
2.3.4 大型底棲生物。经调查,大型底栖生物3大类8种,其中多毛类4种,占比50.00%;软体动物3种,占比37.50%;甲壳动物1种,占比12.50%。底栖生物优势种为异足索沙蚕 Lumbriconeris heteropoda, 其优势度 Y 为0.42,平均丰度为32个/L。
2.3.5 潮间带生物。
对潮间带(T1、T2和T3)类型及种类组成调查结果显示,潮间带均为岩相,潮间带生物种类和生物量较少。2019年12月整治后共鉴定到大型潮间带生物2大类12种,其中甲壳动物4种,占比33.33%;软体动物8种,占比66.67%。
2.4 生物平面分布
2.4.1 浮游植物丰度平面分布。
浮游植物丰度在960~2 480 个/L,平均丰度为1 440 个/L。丰度高值区分布在M09 (2 480 个/L),低值区分布在M01(960 个/L)。
2.4.2 浮游动物丰度和生物量平面分布。
浮游动物丰度为44.6~146.6 个/m3,平均丰度为76.3 个/m3,丰度高值区分布在M03(146.6 个/m3),低值区分布在 M07(44.6 个/m3)。浮游动物生物量为84.0~290.5 mg/m3,平均生物量为142.3 mg/m3,生物量最高分布在 M03(290.5 mg/m3),最低分布在 M07(84.0 mg/m3)。
2.4.3 海域底栖生物丰度和生物量平面分布。
海域底栖生物丰度在0~50 个/m2,平均丰度为32 个/m2,丰度高值区分布在 M10(50 个/m2),低值区分布在 M03(0 个/m2)。底栖生物生物量在0~5.3 g/m2,平均生物量为3.3 g/m2,生物量最高分布在 M12(5.3 g/m2),最低分布在 M07(0 g/m2)。
2.4.4 潮带间生物丰度和生物量平面分布。
T1潮间带平均栖息密度分布为高潮区(80 个/m2)>低潮区(32 个/m2)>中潮区(16 个/m2),平均生物量分布为低潮区(54.4 g/m2)>高潮区(22.4 g/m2)>中潮区(3.2 g/m2);T2潮间带平均栖息密度分布为高潮区(48 个/m2)=中潮区(48 个/m2)>低潮区(16 个/m2),平均生物量分布为低潮区(24.0 g/m2)>高潮区(19.2 g/m2)>中潮区(19.1 g/m2);T3潮间带平均栖息密度分布为高潮区(48 个/m2)>低潮区(32 个/m2)>中潮区(16 个/m2),平均生物量分布为低潮区(44.8 g/m2)>高潮区(25.6 g/m2)>中潮区(3.2 g/m2)。3个潮间带生物栖息密度在16~80 个/m2,平均为37 个/m2,生物量在3.2~54.4 g/m2,平均生物量23.5 g/m2,平均密度为37 g/m2。
2.5 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指数( H′ )是生物监测中较为常用的一种方法,在国内外常用来监测海洋底栖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国内学者普遍将大型底栖群落的多样性指数与环境扰动或污染相联系,生物多样性指数在浮游生物、底栖生物现状研究方面广泛应用,可分析环境扰动或污染对生态系统和生物群落的影响[7-10]。
2.5.1 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底栖生物多样性。从表3可以看出,2019年12月调查期间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 H′ 为0.656~0.984,平均值为0.896;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 H′ 在0.452~1.435,平均值为0.994;底栖生物多样性指数 H′ 为0.000~1.332,平均值为0.696。
2.5.2 潮间带生物多样性。经分析,T1、T2和T3潮间带生物多样性指数( H′ )分别为1.321、 1.277、1.330。可见,2019年12月潮间带生物多样性指数( H′ )为1.277~1.330,平均值为1.309。
3 小结
调查期间,水质除个别站位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外,其他站位及其他评价因子均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总体上,无机氮符合第一类、第二类海水水质标准的站位分别为95%、5%,活性磷酸盐符合第一类、第三类海水水质标准的站位分别为95%、5%。且无机氮、活性磷酸盐浓度均较低;沉积物质量保持在良好的水平,各监测指标(有机碳、硫化物、石油类、铜、铅、锌、镉)均符合第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
调查海域叶绿素a在0.389~0.748 μg/L,平均值为0.556 μg/L;浮游植物40种,以硅藻门为主,占比77.50%,优势种为琼氏圆筛藻 Coscinodiscus jonesianus ;大型浮游动物30种,以桡足为主,占比50.00%,优势种为真刺唇角水 蚤Labidocera euchaeta; 大型底栖生物8种,以多毛类为主,占比50.00%,优势种为异足索沙蚕 Lumbriconeris heteropoda ;经对潮间带T1、T2和T3调查,显示潮间带均为岩相,潮间带生物种类和生物量较少,以软体动物为主,占比66.67%。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海洋调查规范:GB 12763—2007[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7:1-20.
[2] 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海洋监测规范:第7部分:近海污染生态调查和生物监测:GB 17378.7—2007[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8:1-103.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海洋渔业资源调查规范:SC/T 9403—2012[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2: 2-8.
[4] 《浙江省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年)》(2018年修订版)正式发布[J].浙江国土资源,2018(11):13.
[5] 国家环境保护局.海水水质标准:GB 3097—2002[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2:3-7.
[6] 国家海洋局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海洋沉积物质量:GB 18668—2002[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2:3-5.
[7] 龐碧剑,覃秋荣,蓝文陆.生物多样性指数在生态评价中的实用性分析:以北部湾为例[J].广西科学院学报,2019,35(2):91-99.
[8] 张景平,黄小平,江志坚,等.珠江口海域污染的水质综合污染指数和生物多样性指数评价[J].热带海洋学报,2010,29(1):69-76.
[9] 张玉荣,郭远明,李子孟,等.北麂列岛附近海域海洋生态环境现状[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3(4):317-321.
[10] 彭鹏飞,李绪录,蔡钰灿.珠江口万山群岛海域秋春季浮游动物的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J].安徽农业科学,2015,43(18):170-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