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港碳达峰与碳中和路径的实践与探索
2021-09-03李文斌陈洁敏宗传苓
李文斌,陈洁敏,宗传苓
1.深圳国家高技术产业创新中心,2.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3.陕西科技大学
0 引 言
2020年,中国向世界郑重承诺,将分别于2030年、2060年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作为我国化石能源消耗及温室气体排放三大领域之一的交通,其碳排放量约占总量的10%,其中,港口碳排放约占交通碳排放的6.5%[1,2]。近年来,国家对推动建设绿色港口提出明确要求。《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提出优化交通能源结构,严格执行国家和地方污染物控制标准及船舶排放区要求,推进船舶、港口污染防治[3]。《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优化调整运输结构,推进多式联运型物流园区、铁路专用线建设,形成以铁路、水运为主的大宗货物和集装箱中长距离运输格局[4]。深圳港作为全球第四大集装箱枢纽港,在绿色港口建设方面已先行先试。本文将梳理深圳绿色港口的实践,探讨绿色港口建设的核心问题,为国家港口领域交通碳达峰、碳中和提供可复制参考的经验。
1 深圳港碳达峰的举措、成效与问题
1.1 深圳港概况
深圳是以港兴城、港以城兴的成功典范。1979年7月,深圳炸山填海建造码头,拉开深圳港口建设序幕。早期港口建设以赤湾港区、蛇口港区、妈湾港区的散杂货码头为主。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及全球制造业向中国转移形势需要,配合香港港空间扩散或转移发展[5,6],深圳确立了以集装箱运输为重点的发展方向,并与招商局港口、和记黄埔合作新建了盐田、赤湾等专业化集装箱港区,基本形成东西部港区“双港齐飞”格局。经过30多年的发展,深圳港已成为全球重要的集装箱枢纽港。2020年,深圳港集装箱吞吐量2 655万标准箱,位居世界第四(见图1);国际班轮航线229条,与全球25个港口建立友好港关系[7]。
图1 深圳港历年集装箱吞吐量[7]
1.2 举措与成效
(1)港口集疏运结构优化初显成效
为加快推进深圳港率先实现碳达峰,深圳先后印发《深圳市绿色低碳港口建设五年行动方案(2016—2020年)》《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深圳港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等绿色港口促进政策,进一步加快了港口集疏运结构优化调整。截至2020年底,深圳港已与21个内河码头和6个内陆无水港签订组合港协议[8]。通过组合港建设,驳船运输吞吐量显著提升。2020年,深圳港共有驳船航线60条(含香港),覆盖52个内河码头,水水中转吞吐量达到740.5万标箱[7]。深圳港海铁联运线路已经延伸至江西、湖南、贵州、云南、四川等地,先后开通了深圳港到重庆、韶关、常平、长沙、成都、昆明、醴陵、南昌、河源、石龙、贵阳、清远、霞凝、醴陵南等16条海铁联运线路(见图2)。深圳港集疏运结构基本维持在公路71%、水水中转28%、海铁联运1%的状态[7](见表1)。
图2 深圳港海铁联运线路[7]
表1 深圳港集疏运结构表(单位:万标准箱)[8]
(2)绿色港区建设加快推进
岸电设施、低硫油、港口作业机械等使用效果较好。一是深圳港岸电建设、使用艘次居沿海港口首位,岸电用电量居全国港口首位。深圳港已建成18套岸电设施,覆盖38个大型深水泊位,港岸电使用居全国港口首位(见图3)。“十三五”期间,深圳港累计使用岸电1 385艘次,用电量2 962万度,减排二氧化碳19 046.36吨[8,9]。二是在全国港口率先推广靠港船舶低硫油使用。“十三五”期间,深圳港靠泊船舶使用硫含量≤0.5% m/m的低硫燃油超过40 000艘次,减排各类污染物约25 000吨[7,8]。三是港口作业机械和拖车清洁能源改造成效初显。“十三五”期间,累计投入使用1 008台各类机械使用天然气或者电力,包括429台电力或者混合动力龙门吊、423台天然气动力集装箱牵引车、97台电动叉车、38台电动巡逻车、15台天然气大巴、4台电动集装箱牵引车、2台电动大巴[8,9]。在清洁能源动力船舶推广方面,建造2条油电混合动力游船、2条加装SCR尾气处理装置的拖轮[7,8]。
图3 深圳港岸电设施泊位数量[8,9]
1.3 存在问题
(1)港口碳中和综合实现路径有待制定
目前,从城市及综合交通角度,尚未制定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总体规划和具体推进路径。港口属于跨行政边界的对外运输范畴,目前尚未制定深圳港单一港口的综合碳排放计算方法,即港区碳足迹测定方法。从区域、城市群、都市圈角度的碳补偿政策仍在研究论证过程中,港口领域碳捕获技术研究仍有待开展。
(2)港口集疏运体系、绿色港区建设有待完善
深圳港集疏运以公路运输为主,船舶岸电使用、港口作业机械和拖车清洁能源改造效果有待提高。目前,深圳港集装箱货源中53%来自深莞惠地区(200 km以内),35%来自珠三角中西部地区,12%来自珠三角以外区域(200 km以外)[7]。海铁联运运力保障、时效性、可靠性、运输经济性有待提高。码头岸电未达到100%全覆盖,集装箱船受电设施改造成本高、船东改造意愿低、岸电设施接口技术标准不统一[7,10]。岸电操作人员配备严重不足,岸电使用缺乏强制性和监管[7]。港区内未设置船舶LNG加气站,且LNG动力拖轮技术存在一定安全隐患,天然气动力船舶造价为普通柴油拖轮2倍以上[7,10]。
2 国际经验
港口企业碳中和路径包括碳补偿、碳捕获于封存(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CCS)和碳排放三个领域。新加坡港基于Greenhouse Gas Protocol、Ari Quality and Greenhouse Gas Toolbox、Carbon Footprinting Guidance Document等,制定了港口碳足迹测定方法,并计划采用碳捕获来抵消LNG集装箱船的碳排放[11,12]。鹿特丹港将CO2捕获并存储于北海,并利用电力、氢气、生物质等无碳新能源[13]。上海洋山港通过氢燃料电池的电动汽车和装卸设备,大力推广岸电设施和节能照明[14]。巴拿马运河于2013年开始追踪碳足迹,并计划采用不依赖化石燃料的电动汽车、拖船等在2030年实现碳中和[15](见表2)。
航运公司碳排放重点集中在燃料替代方面。为实现国际海事组织(IMO)的2030年CO2排放量平均降低至少40%,2050年将排放量减少50%目标,达飞提出2030年CO2排放量减少40%,2050年实现碳中和目标[16];马士基提出2023年率先使用碳中和船,于2050年实现碳中和[17];赫伯罗特公司已于2019年实现单位集装箱碳排放降低50%目标[18](见表2)。
表2 全球各大港口、航运公司碳中和措施[11-18]
3 港口碳中和相关思考与探索
3.1 探索碳足迹测定方法
从全过程运输角度综合测定单位集装箱港口碳足迹[12,19]。一是在运输环节,收集集装箱船、海铁联运、水水中转、公路运输等不同交通运输方式集装箱吞吐量或货运吞吐量,标定不同工况条件下各集疏运方式的碳排放因子,加权计算各集疏运方式的碳足迹[19]。二是在港区内部转运环节,测定港口作业机械、港口作业车辆、拖船、引航船等碳足迹。三是结合碳沉降量,测算港口总碳盈亏(见表3)。
表3 港口碳足迹测定表[19]
3.2 开展碳捕获、碳补偿研究
在技术层面,进一步完善碳捕获与封存技术(CCS),并在港口领域推广应用。CCS技术是指将CO2从燃料或其他物质中分离出来并存储的技术,具体包括燃烧前、燃烧后、富氧捕获三种捕获工艺[20]。集装箱船碳捕获可重点考虑将捕获的CO2由气态压缩成液态,并通过管道或传播运输至储存地点,并注入800 m以下的已用完的油气田、无法使用的咸水底层中[20,21](见图4)。
在制度层面,开展港口碳沉降与封存相关立法、政策措施研究。构建基于生态补偿的港口GEP(Gross Ecosystem Product,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机制。梳理都市圈、城市群的产业、城市、港口经济互动关系,综合核算更大范围的GEP,完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建立港航企业碳排放许可与碳排放补偿机制。完善港口碳排放执法体系、监测体系、补贴体系。在都市圈背景下,开展核心城区的港区-城市空间置换研究,缓解城市内部碳排放压力[20](见图4)。
图4 碳沉降与补偿机制框架
3.3 降低港口综合碳排放
从集装箱运输全过程、全方式角度,优化港口集疏运结构、能源结构,降低单位集装箱运输碳排放和港口排放总量。港口集疏运体系结构综合反映区域产业联系、市场经济运距的关联关系。运距200 km以内适宜采用公路运输,运距200 km以上适宜采用铁路运输。减碳具体措施包括:一是结合深圳港腹地特征和纯电动公交车、纯电动出租车、纯电动泥头车推广经验,在200 km腹地范围内,探索推广新能源集装箱卡车的可能性。二是结合城市产业转型升级情况、产业链联系情况,完善海铁联运协调机制,使货源腹地向泛珠三角地区以及铁路运距在400 km以上且水路不能直达的地区扩展延伸。三是完善与珠三角港口间水路运输网络,合作布局内陆无水港。四是建设智慧港口等新型基础设施,通过智慧化手段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见图5)。
图5 基于集装箱运输全过程、全方式的港口减排框架
4 结 语
本文系统梳理近年来深圳港绿色港口建设的相关实践和存在问题,发现深圳港口碳中和综合实现路径有待制定,港口集疏运体系、绿色港区建设有待完善。结合国际一流港口企业、航运公司碳中和的相关经验,提出碳达峰和碳中和实现路径,具体包括碳足迹测定方法、碳捕获和碳补偿研究、港口综合减排等。下一步,亟需在技术层面标定碳排放因子,测算碳足迹,并进一步强化碳捕获技术研究和碳补偿机制论证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