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亲情式护理干预在难治性肺炎患儿中的应用

2021-09-03石静静李慧敏

哈尔滨医药 2021年3期
关键词:亲情出院依从性

石静静 李慧敏 孟 勋

(封丘县妇幼保健院儿科,河南新乡453300)

小儿肺炎是儿科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病情进展较快,若不及时治疗,对患儿生长发育及生命安全影响较大。由于病原菌变迁及耐药率的升高,部分肺炎患儿治疗后仍无改善,易进展为难治性肺炎(RP)[1]。由于RP小儿自主意识、自控力均较差,临床治疗难度较大,因而给予RP患儿有效的护理干预尤为重要[2]。亲情式护理通过强化患儿家属的责任感及参与度来给予患儿高效的护理,可促进患儿身体恢复[3-4]。基于此,本研究旨在分析亲情式护理干预在RP患儿中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20年3月封丘县妇幼保健院收治的60例RP患儿临床资料,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的30例患儿纳入对照组,采用亲情式护理干预的30例纳入试验组。对照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2~9岁,平均(4.36±1.02)岁;病程10~25d,平均(17.63±1.36)d。试验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1~10岁,平均(4.41±1.01)岁;病程12~26d,平均(17.67±1.40)d。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研究有可对比性。

1.2 方法

1.2.1 治疗:由于初治效果不佳,需进行病原菌检查(细菌培养和药敏实验等)明确病原,进行抗生素调整,肺炎支原体/支原体、肺炎链球菌、流感病毒等主要选用青霉素类、二代或三代头孢菌素单用或联合大环内酯类、呼吸唾诺酮类、β类酰胺酶抑制剂;病情较重者主要抗菌药物为光谱抗生素、β类酰胺酶抑制剂、头孢菌类或联合大环内酯类等药物,同时辅助雾化吸痰、肺部微波等物理治疗,部分患儿进行纤维支气管镜肺泡灌洗。

1.2.2 对照组:治疗时施行常规护理: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控制室温25℃,湿度50%;定期对环境进行消毒,减少细菌感染;保证患儿充足睡眠;根据病情指导患儿饮食(易消化食物为主,如鱼、虾、鸡蛋等高蛋白食物),必要时可补充体液,给予肠内营养支持;严密观察患儿各项临床指标变化,用药时需积极处理不良反应;患儿取平卧位,定期给予吸痰、拍背处理,进行呼吸道管理;发放疾病宣传手册,对患儿家长进行疾病健康教育,讲解发病原因、治疗方法、注意事项等。

1.2.3 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亲情护理:①环境干预:构建类似家庭环境病房,墙上可挂家庭照,房间内配置沙发、电视等,并设置儿童娱乐区(提供基础娱乐设施,如积木、洋娃娃、画板等),消除患儿及家属的陌生感;②个性化指导:患儿入住后配置一名护士进行全程护理,根据患儿生理、心理情况评估病情,采用通俗易通的方法告知家长疾病知识,详细介绍药物的用法、用量及注意事项,叮嘱家长监督患儿用药,可采用奖励玩具的方式来提高治疗依从性;③心理安抚:鼓励家长参与整个护理过程,不可打骂患儿,也不可过分溺爱,采用冥想式心理干预(在安静环境中预先播放轻音乐,让患儿闭上眼睛,音乐结束后根据患儿喜好模拟情景,让患儿情绪放松),30min/d;通过眼神、微笑等给予患儿支持,对正确行为给予语言肯定;④出院后家庭干预:患儿出院时发放出院指导手册,并通过微信、电话的形式提供指导,叮嘱患儿家长定期带患儿回院复诊。

1.3 评价指标:①生活质量:护理前、出院2个月后,采用儿童生活质量测定量表(PQL)进行评估[5],包括生理(0~32分)、情感(0~20分)、社会(0~20分)、角色(0~20分)功能,分值越高患儿的生活质量越理想;②家长焦虑、抑郁情绪:护理前、出院2个月后用汉密尔顿焦虑(HAMA)及抑郁量表(HAMD)评估患儿家长的负面情绪[6]。HAMA共0~56分、HAMD为0~78分,分值越高则焦虑、抑郁情绪越严重;③治疗性从性:出院时采用本院自制依从性量表进行评估(包括用药、饮食、睡眠等方面),百分制,85~100分表示依从性优;70~84分表示依从性良;<70分表示依从性差。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3.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生活质量:护理前,两组PQL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2个月后,两组PQL量表各维度评分均升高,且试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生活质量对比(±s)

表1 两组患儿生活质量对比(±s)

注:与同组护理前对比,a P<0.05

?

2.2 家长抑郁、焦虑情况:护理前,两组患儿家长HAMA、HAMD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2个月后,两组患儿家长HAMA、HAMD评分均降低,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家长抑郁、焦虑评分对比(±s)

表2 两组患儿家长抑郁、焦虑评分对比(±s)

注:与同组护理前对比,a P<0.05

?

2.3 治疗性从性:试验组治疗依从性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值=2.068,P值=0.039),详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性从性对比 [n(%)]

3 讨论

由于小儿的呼吸道解剖特点、各器官系统发育尚不完善,导致小儿肺炎的发病率较高,且随着抗生素的滥用,部分肺炎儿童在早期治疗时常由于治疗不规范而发展为RP,导致病情迁延不愈、反复发作,致使肺部炎症消散较慢,引起肺不张、胸腔积液等并发症,并累及其他脏器,严重者可导致死亡,预后较差[7]。

本研究发现,出院2个月后,两组患儿PQL量表各维度评分均升高,且试验组高于对照组,患儿家长HAMA、HAMD评分低于对照组,由此可见RP患儿运用亲情式护理干预效果优于常规护理,可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降低家长焦虑、抑郁情绪。试验组患儿治疗依从性,与对照组具有差异性,表明了亲情式护理干预可提高RP患儿治疗及护理依从性,有效控制疾病。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常规护理更加注重对疾病知识、用药的干预,而对患儿及家长的心理、生活环境干预较少。而心态可影响治疗配合度,对治疗效果产生影响。亲情式护理以家庭为中心,强调家庭氛围的营造,通过再现家庭环境消除患儿及其家长的陌生感,并专门配备护理人员进行全程指导,消除患儿家长的不安心理;强调家长参与感,更利于根据患儿生活习惯调整护理方案,提高治疗依从性。冥想式心理辅导通过描绘情景安抚患儿,帮助患儿养成积极心态,提高治疗与护理配合度;对患儿家长进行认知强化教育有利于改善患儿家长的负性情绪;积极对患儿进行疾病管理,可强化对疾病的有效控制,促进患儿康复;而提供出院指导利于实现家庭式延续性护理,对护理进行延伸,不仅可以有效调节医患关系,也可实时跟进患儿情况,及时解决患儿及其家长的疑问,有利于提高治疗依从性,改善预后。

综上所述,亲情式护理干预可改善患儿的生活质量,缓解患儿家长的焦虑、抑郁情绪并提高患儿治疗依从性,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猜你喜欢

亲情出院依从性
应用PDCA循环法提高手卫生依从性对医院感染的影响
计划行为理论在药物依从性方面的应用
54例COVID-19患者出院1个月后复诊结果分析
中药药学服务对患者依从性的干预作用研究
健康教育对改善癫痫患儿治疗依从性的效果
伪亲情何以大行其道
增进亲情的项目推荐
第五回 痊愈出院
亲情故事两篇
亲情互动 潜移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