嗓音障碍患者下颌运动能力精细评估的研究
2021-09-03董周威张丽萍
董周威 张丽萍
(哈尔滨市第四医院耳鼻喉科,黑龙江哈尔滨150020)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社会交流的日益增多,嗓音疾病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嗓音健康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嗓音疾病已成为全球性健康问题。鼻部、咽部、口腔和喉部构成发音的重要器官,喉部通过声带的振动发出声音,声音通过咽腔,然后进入口腔或者鼻腔,上述各部分的形状和大小控制着声音的大小和共鸣,形成具有不同特点的声音[1]。软腭的运动和鼻窦的大小与鼻腔有关,咽腔和口腔的共鸣主要与下颌运动,唇、舌、软腭的活动有关。下颌骨上附着大量肌群,控制着口腔开合度调整着口腔入口处和声道前部大小,对于咽腔和口腔共鸣均有非常重要的作用[2]。头颈部鼻各共鸣器官的运动,使发声时各个腔体的的大小和形状发生改变,从而使声道的共鸣效果发生改变,在声音频谱中的某些频率被削弱,某些频率得到了共振加强,这些被加强的频率称为共振峰,所有的元音都是由声道共鸣而成的,不同的共鸣效果形成了不同的元音,不同元音对应不同的声道形状,不同的声道形状对应不同的共振频率,共振体积越大,共振峰的频率峰值越小[3]。第一共振峰(F1)与咽腔大小和形状有关,第二共振峰(F2)与口腔的大小和形状有关。汉语普通话中[i]是最高位的元音,发此音时下颌张开度最小,咽腔的体积最大,F1最小,[a]是最低位元音,发此音时下颌张开度最大,咽腔的体积最小,F1最大[4];而对其余元音以及所有声韵母组合的运动,下颌的运动范围都在[a]和[i]之间,所以我们使用美国泰亿格公司生产的启音博士言语测量仪测量患者发[a]和[i]时的共振峰,用F1(ɑ)和F1(i)二者的差值反应下颌的运动范围,即下颌距:ΔF1=F1(ɑ)-F1(i),单位为Hz.据测量结果来分析言语过程中下颌的运动范围和运动能力,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6月间来哈尔滨市第四医院就诊的嗓音障碍患者53人为实验组,年龄在16~55岁,平均年龄(27.6±3.7)岁,对照组为发音正常患者50人,经临床检查无嗓音障碍,年龄为18~55岁,平均年龄(28.9±4.2)岁;被测试者近半月内无任何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1.2 方法:本研究使用美国泰亿格公司生产的启音博士言语测量仪测量患者发[a]、[i]时的共振峰,用F1(ɑ)和F1(i)二者的差值反应下颌的开合范围,即下颌距:ΔF1=F1(ɑ)-F1(i),单位为Hz,据测量结果来分析言语过程中下颌的运动范围和运动能力。我们首先要求患者用最大的张口距离发元音[a],然后用最小的张口距离发元音[i],测量患者元音共振峰的数值。
1.3 统计分析:运用SPSS23.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验组F1(a)、F1(i)和△F1值明显低于正常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共振峰测量结果(±s)
表1 共振峰测量结果(±s)
注:*P<0.05
?
3 讨论
嗓音障碍是指在言语形成过程中由于舌、唇、软腭、声带和喉部肌肉等参与发声的器官和组织的运动异常,导致发声时音质、音色发声改变,部分患者发音时言语聚焦点出现问题,从而影响发声质量。如果发声过程中,仅靠声带的振动,不能很好的共鸣,那么发声是费力的,低效的,声带必然会出问题。发声矫治的目的就是让咽腔、口腔、鼻腔、声带和喉部肌肉等与发声有关的器官和组织都能高效的参与到发声过程中,从而减轻发声过程中声带的损伤,有利于预防嗓音疾病的复发。我们用共振峰的测量来确定患者发音时的共鸣位置。当发元音[a]和[i]时,下颌的位置在两个极限的位置。当我们发元音[a]时,下颌的位置最低,当发元音[i]时,下颌位置最高,再将两者第一共振峰的差值即下颌距时进行比较。从统计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嗓音障碍患者与正常患者相比较,在嗓音障碍患者F1(a)、F1(i)和△F1值明显低于正常患者,说明下颌运动能力的下降,范围的减小在嗓音障碍患者中普遍存在。大多数人在发音的过程中,会特别重视舌运动对发声的影响,声带的振动对音高和频率的影响。而下颌运动常常被患者和医生忽略。而下颌的运动在发声过程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它会影响共鸣的位置,部分发音的清晰度以及对音质和音色也会产生间接的影响。下颌的运动不能影响口腔的大小,在运动过程中对咽腔的也会产生间接的影响,在共鸣发声过程中是一个很重的器官。我们通过测量发元音[a]和[i]时,元音共振峰的数值,可以精确的反应出发声过程中下颌的运动范围和能力,从而有利于有针对性的制定患者的发声矫治方案,以利于患者声音的康复,有临床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元音[a]和[i]共振峰的测量能够精确的反映出发声过程中下颌的运动能力和范围,适合临床开展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