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超诊断乳腺多发性囊内乳头状瘤伴癌变的临床价值分析
2021-09-03舒星
舒 星
(阳江市中医医院超声科,广东阳江529500)
乳腺多发性囊内乳头状瘤在女性临床上发生率较低,虽然这种疾病较为少见,但是其伴癌变的可能性较高,极易使患者的病情向恶变癌变倾斜[1]。随着该疾病的不断发展,其病变细胞的侵袭性和复发率较强,这样患者的治愈效果也较差[2]。一般而言,尽早及时发现此类症状的患者的病情是否向恶性病变发展,对于其治疗预后有重要的意义。目前针对于此类疾病的早期诊断与治疗效果评价一般是通超声检查的方法进行诊断,这主要是源于B超诊断的检查方式应用较为广泛,且患者的就医费用负担较轻。国内有文献指出[3],通过采用B超诊断进行此类症状患者的早期诊断,不仅能够有效提升早期患者恶性病变的检出率,从而进行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制定,最终降低疾病癌变的发生率,也能够对于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有效评价。针对于此观点,我院特选取妇科收治的68例乳腺多发性囊内乳头状瘤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分析在乳腺多发性囊内乳头状瘤患者的治疗中,在乳腺多发性囊内乳头状瘤患者的临床诊断中采用B超诊断的检测应用价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妇科收治的68例乳腺多发性囊内乳头状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过手术病理确诊为早期乳腺多发性囊内乳头状瘤伴癌变,患者治疗时间为2018年5月至2019年11月。本次选取的患者均为已婚女性患者,患者年龄23~71岁,中位年龄(42.12±3.23)岁,患者临床均出现乳头溢液的情况,49例患者的溢液显示为血性,19例患者的溢液显示为浆液;所有患者的病理中,26例患者显示为右乳存在病灶,32例患者显示为左乳存在病灶,10例患者显示双侧乳腺均存在病灶。本次研究68例患者进行B超诊断,探头固定频率为8~12MHz[4]。为患者取仰卧位后,为患者进行双侧乳腺的全面扫描,扫描主要是采取顺时针的方式进行,在扫描的过程中需要对患者采取多切面连续扫描方式;主要扫查患者的导管是否出现扩张、导管是否出现占位病变等现象进行查看,如果存在扩张的导管还需要对其的长度值和内值进行测量分析,随后在详细的检查该扩张导管是否还存在占位病变的现象,如果存在该现象,还需要对导管占位的大小和形态进行详细的扫描分析,并且对形成的肿块进行观察,扫描其血流信号,从而进行分析。B超检查后,所有患者均经过病理确诊为早期乳腺多发性囊内乳头状瘤伴癌变。
1.2 评价标准:通过以术后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对B超检查的影像学特征与检查准确率进行分析。
1.3 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20.0软件做统计学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检查准确率:检查结束后,经病理确诊乳腺多发性囊内乳头状瘤伴癌变患者68例,经B超检查检出乳腺多发性囊内乳头状瘤伴癌患者为60例,误诊例数为5例,误诊例数为7.35%,漏诊例数为3例,漏诊率为4.41%,B超检查检查准确率为88.23%,详见表1。
表1 68例患者的B超检查诊断准确率 [n(%)]
2.2 临床检查:68例乳腺多发性囊内乳头状瘤伴癌变患者经过B超检查,其临床症状表现为:42例患者出现乳腺中央区单只乳腺导管扩张现象,且导管扩张内径为0.19~0.32cm,导管近端出现管状弱回声充填或出现为0.2~1.2cm大小的乳头状弱回声团,该回声团的形态较为规则、边界较为清晰和回声呈现均匀,在该42例乳腺中央区单只乳腺导管扩张中有9例在病理检查中发现典型的点状血流信号,且该血流信号在术前的B超检查中均有呈现并进行了诊断分析;2例患者出现乳腺内囊实性占位现象,乳腺内囊的大小为2.0~5.5厘米,内囊的囊液较为清亮,回声显示出有一个1.0~2.3厘米大小的实性结节向囊内突出,并且囊内还出现低速血流信号;13例患者出现内径为0.15~0.24厘米的导管扩张,导管扩张未出现占位现象;2例患者出现双侧乳腺内探及多支扩张导管现象,且该现象患者B超回声均呈现多个弱回声结节向腔内突出;9例患者则检查为乳腺增生现象,详见表2。
表2 68例患者的B超检查临床症状诊断准确率 [n(%)]
3 讨论
乳房作为较为特殊的器官,对于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影响较大,无论是在外型美观亦或是日常生活中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在临床上,乳房疾病的种类比较繁多,通常将乳房疾病分为乳房良性疾病和乳腺恶性疾病这两种类型[5]。乳房疾病主要是在妇女群体中较为多发,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临床上常见的乳房疾病主要有纤维腺瘤、乳腺瘤和乳腺囊肿等,其中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在临床上较为多见,其属于乳腺良性上皮性肿瘤,并且临床上根据其病灶的数量和病灶的位置将其分为两种类型瘤:孤立性导管内乳头状瘤和多发性乳头状瘤[6]。由于孤立性导管内乳头状瘤在临床上较为多发,其发生率高达90%[7],因此患者患有该乳腺瘤出现癌变的可能性较小,而多发性乳头状瘤在女性临床上发生率较低,由于这种疾病较为少见,来源于乳腺的末梢导管,且位于乳腺的周边区,因此使其伴癌变的可能性较高,极易使患者的病情向恶变癌变倾斜。有研究报道,在对多发性乳头状瘤患者的病理检查发现,通过解剖乳腺扩张的导管,可以观察到导管的内壁上具有细带蒂的米粒或者出现像花生米大小一般的乳头状新生物突出腔内,该扩张的导管还能够形成一个独立封闭的囊腔[8]。目前,临床上针对该种疾病主要是采取局部或者全部手术切除的方式进行治疗,且局部切除治疗后极易存在复发的可能性,如若患者的病情出现恶变趋势,则需要将患者的乳房进行全部切除,从而提高治疗的有效率。目前社会中女性是极为重要的生产力之一,女性群体出现乳房疾病的情况越来越多,并且疾病还逐渐向低龄化发展,多发性乳头状瘤患者的发病年龄目前下降至38~39岁上下。因此,为了能够降低多发性乳头状瘤疾病的发病率,对该疾病进行深入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B超检查也被叫做二维超声或灰阶超声,是目前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的一项影像学检查,其检查的范围较广,能够检查人体的不同部位,并且由于B超检查的操作较为简单、价格较为低廉,因此在医院的检查诊断中应用较为广泛,普及率较高。随着近几年女性患者的乳房疾病逐年增长,B超检查也被日渐的应用至对乳房疾病的检查之中。本研究的数据结果显示,检查结束后,经病理确诊乳腺多发性囊内乳头状瘤伴癌变患者68例,经B超检查检出乳腺多发性囊内乳头状瘤伴癌患者为60例,误诊例数为5例,误诊例数为7.35%,漏诊例数为3例,漏诊率为4.41%,B超检查检查准确率为88.23%,提示其准确率能够对患者的症状进行正确的诊断,同时也能够对于手术治疗的结果进行较好的效果评价,对疾病的诊断也更加准确全面,对于患者的治疗方案制定与选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虽然B超诊断能够作为乳腺多发性囊内乳头状瘤伴癌变的首要诊断工具,但是如果需要对乳腺多发性囊内乳头状瘤伴癌变进行确诊,则还需要结合其他的诊断工具进行确诊。
综上所述,在乳腺多发性囊内乳头状瘤伴癌变的诊断中,采用B超诊断能够有效的提升诊断准确率,效果确切显著,并且对于后续患者的治疗方案制定与选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能够作为乳腺多发性囊内乳头状瘤伴癌变的主要诊断方式,因此值得大力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