肢体康复训练结合认知心理护理对老年急性脑梗塞后抑郁患者的影响
2021-09-03孙大敬
孙大敬
(河南省直属机关第一门诊部 康复科,河南 郑州 450000)
急性脑梗塞主要是指脑部血液供应突然中断后引起的脑组织坏死情况。一般是因供应脑部血液的动脉发生粥样硬化以及血栓形成,导致动脉管腔狭窄,甚至闭塞,最终出现局灶性急性脑供血不足,进而发病[1]。对于急性脑梗塞病患而言,发病后机体功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缺损,进而降低其自主生活能力,甚至完全需要他人进行照料,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发病后极易出现悲观、抑郁等不良情绪,从而降低其康复治疗依从性,对机体恢复产生严重阻碍。伴随临床对急性脑梗塞后抑郁研究的不断深入,有研究指出[2],在开展肢体康复训练的同时,对病患实施心理干预,能够有效缓解其抑郁情绪。为此,本文对试验组病患开展肢体康复训练以及认知心理护理,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现就研究相关内容作出以下介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10月至2020年10月河南省直属机关第一门诊部开展急性脑梗塞后抑郁治疗的70 例老年病患为研究主体,依据随机数字法将其分成常规组(35 例)以及试验组(35 例)。常规组与试验组中,女性病患例数依次是16 例、17 例,男性病患例数依次是19 例、18例;年龄平均值依次是(72.29±3.37)岁、(72.35±3.45)岁;文化程度例数分别是本科及以上1 例、2 例,大专和本科5 例、4 例,中专和高中16 例、17 例,初中及以下13 例、12 例。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次研究经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
纳入标准:(1)全部病患在开展临床检查后均被确诊为急性脑梗塞,同时存在抑郁情况[3];(2)所有病患均为初次发生急性脑梗塞;(3)病患及其家属知情,自愿签署医疗文书。
排除标准:(1)机体肝肾功能存在明显障碍情况者;(2)存在失语以及认知功能障碍等情况者;(3)存在肢体先天性畸形者;(4)依从性差,不愿意配合研究者。
1.2 研究方法
予以常规组病患基础护理,由护理人员对病患病情进行严密监测,并指导其完善常规检查。建立静脉通道,遵医嘱开展对症干预措施,依据病患病情恢复情况,进行饮食指导、心理干预以及简单运动指导等。
予以试验组病患基础护理、认知心理护理以及肢体康复训练。(1)认知心理护理:依据病患文化程度、年龄以及对急性脑梗塞后抑郁知识掌握情况等,采用视频以及图片等形式告知其急性脑梗塞和抑郁相关内容,促使其对疾病形成正确认知。护理人员通过与病患沟通,了解其抑郁情况并予以鼓励,提升其内心安全感,改善思想负担,提升康复信心。(2)肢体康复训练:护理人员对病患病情进行判断,并制定针对性肢体康复训练计划。对于急性期病患,可指导其卧床休息,并将床头抬高10~30°,将肢体摆放成良肢位,间隔2 h 变动一次体位。患侧肢体可进行适当按摩,指导其进行肢体被动运动。对于缓解期病患,尽可能选择卧床练习联合主动运动,主动运动可包含腕指关节运动、肩胛关节运动以及桥式运动等,伴随病患机体耐受程度的提升,可逐渐过渡到坐位训练、拄拐下地行走、独立行走、扶楼梯迈步以及上下楼梯等。对于稳定期病患,可指导其开展日常生活训练。
两组病患均持续干预2 个月。
1.3 观察项目
(1)对比干预前后病患肢体功能情况。使用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4]判断,该量表满分为100 分,最终得分同病患肢体运动功能呈正比。(2)对比干预前后病患抑郁情况。使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5]开展判断,依据最终得分分成正常(<7分)、可能存在抑郁(7~16 分)、肯定存在抑郁(17~24分)以及严重抑郁(>24 分)。(3)对比干预前后每组病患生活质量得分情况。使用生活质量评定量表(SF-36)[6]开展判断,满分为100 分,最终得分同病患生活质量水平呈正比。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 统计分析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干预前后FMA 得分比较
干预后两组FMA 得分均高于干预前,且试验组高于常规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干预前后FMA得分比较(±s) 单位:分
表1 两组干预前后FMA得分比较(±s) 单位:分
注:与同组干预前比较,①P<0.05。
分组例数干预前干预后常规组3540.25±3.7956.92±4.78①试验组3540.32±3.8570.28±5.07①t 0.07711.343 P 0.939<0.001
2.2 两组干预前后HAMD 得分比较
干预后两组HAMD 得分均低于干预前,且试验组低于常规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干预前后HAMD得分比较(±s) 单位:分
表2 两组干预前后HAMD得分比较(±s) 单位:分
注:与同组干预前比较,①P<0.05。
分组例数干预前干预后常规组3520.03±2.6513.82±1.11①试验组3520.09±2.706.89±0.73①t 0.09430.860 P 0.926<0.001
2.3 两组干预前后SF-36 得分比较
干预后两组SF-36 得分均高于干预前,且试验组高于常规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干预前后SF-36得分比较(±s) 单位:分
表3 两组干预前后SF-36得分比较(±s) 单位:分
注:与同组干预前比较,①P<0.05。
分组例数干预前干预后常规组3556.38±5.2170.23±5.38①试验组3556.47±5.2988.96±5.62①t 0.07214.243 P 0.943<0.001
3 讨论
急性脑梗塞后抑郁主要是指在发生脑血管疾病后,在临床上不仅有急性脑梗塞各种临床表现,还伴有以活动机能下降、情绪低落以及思维迟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情感障碍性疾病。其中轻度抑郁病患可出现易激惹、注意力不集中、睡眠障碍以及悲伤等临床表现,而中重度抑郁病患不仅存在上述症状,还可有绝望、自杀等念头[7]。因此,临床将采取何种措施干预急性脑梗塞后抑郁作为研究关键。
对于急性脑梗塞后抑郁病患而言,一方面急性脑梗塞会使其肢体运动功能出现异常,进而降低生活质量水平;另一方面,抑郁情绪也会进一步降低其生活质量水平。索小燕等[8]人研究发现,对脑卒中伴抑郁病患开展心理干预,干预后病患抑郁得分有明显下降,生活质量得分显著提高。因此其认为对病患实施心理干预,能够改善其抑郁情绪,提升生活质量。本次研究中,干预后试验组FMA 得分高于常规组;HAMD 得分低于常规组;试验组SF-36 得分高于常规组(P<0.05)。分析结果可知,对病患开展认知心理护理以及肢体康复训练能够提升其肢体功能,改善抑郁情绪,促进生活质量水平提高。
针对不同时期病患,开展肢体康复训练,能够显著激发其运动应答反应,有利于重塑中枢神经系统,进而改善肢体功能。在开展肢体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对病患进行疾病相关知识介绍,可提升其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同时教授其缓解抑郁情绪,予以鼓励和支持,能够增强其康复信心,进而改善抑郁情绪。当病患肢体功能有明显提升以及抑郁情绪得到改善后,其生活质量水平也相应有显著升高。
综上所述,急性脑梗塞后抑郁老年病患开展认知心理护理以及肢体康复训练能够促进肢体功能恢复,缓解抑郁情绪,提升生活质量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