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活希望计划干预联合认知行为干预对重症心力衰竭患者希望水平、治疗依从性及自我效能感的影响

2021-09-03孙莹莹

医药与保健 2021年9期
关键词:依从性效能差异

孙莹莹

(周口市中医院 重症医学科,河南 周口 466000)

心力衰竭是指心脏泵功能发生异常,使得心输出量不能满足机体正常代谢需要,进而导致心悸、眩晕、水肿等临床症状[1],因该病死亡率较高且常反复,易导致患者对治疗失去信心,希望水平下降,从而抗拒治疗。生活希望计划干预能帮助患者建立乐观向上的心态,促使其积极参与治疗,提升自我信念,而认知行为干预可重建患者认知,培养其理性思维及良好习惯,帮助患者更好地面对疾病[2]。本研究通过对130 例患者进行干预,探讨其对希望水平及治疗依从性、自我效能感的影响,结果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3月至2020年5月周口市中医院收治的130 例重症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n=65)与对照组(n=65),观察组男性32 例,女性33 例,年龄43~75 岁,平均年龄(63.12±6.16)岁,病程3~9年,平均病程(5.16±1.21)年。对照组男性30 例,女性35 例,年龄42~76 岁,平均年龄(63.19±6.25)岁,病程2~9年,平均病程(5.07±1.15)年。两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均符合《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8》[3]中的相关诊断标准;均为心功能Ⅳ级,症状表现为休息状态下呼吸困难、咳嗽、体循环淤血等;年龄≥18 岁;意识清晰,无语言及认知功能障碍;患者及其家属均知情且对本研究无异议,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合并恶性肿瘤者;合并严重感染、肺栓塞等并发症者;合并严重肝、肾功能衰竭者;既往有精神病史者。

1.3 干预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包括指导患者按医嘱服药,控制患者日常饮食,引导患者定期检查相关指标,不定时进行口头健康宣教等。

观察组给予生活希望计划干预联合认知行为干预,具体内容如下:

生活希望计划干预。(1)建立信任:积极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建立医患双方信任关系,通过组织病友会等形式加强患者家庭及社会支持度。(2)希望视频、故事:组织患者及其家属观看励志视频,安排其交流总结心得体会,发表自身看法;每日阅读励志故事,写读书笔记。(3)希望日记:引导患者书写希望日记,内容包括“今天的挑战是什么”、“今天的希望是什么”、“未来将有什么希望”,反复对这3 个问题进行思考。

认知行为干预。(1)健康宣教:开设健康宣教讲堂,发放相关知识图册,医护人员需耐心进行讲解。(2)认知干预:充分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使患者以积极的角度看待疾病。(3)行为干预:指导患者正确服药及饮食,培养其良好生活习惯;每天进行呼吸训练、放松训练,15~20 min/ 次,1 次/d,以此排解患者负性情绪,放松精神。

1.4 观察指标

(1)希望水平。干预前后使用Herth 希望量表评判患者希望水平,内容包括积极态度、积极行动、与他人亲密关系3 个维度,每个维度得分4~16 分,得分越高则患者希望水平越高。(2)治疗依从性。使用本院自制的治疗依从性量表对患者进行评估,Cronbach’s α=0.882,总分为100 分,分为完全依从(90~100 分)、部分依从(80~89 分)、不依从(0~79 分),依从性=(完全依从+部分依从)/总例数×100%。(3)自我效能感。干预前后使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CSES)评判患者自我效能感,该量表共包含10 个条目,满分40 分,得分越高则患者自我效能感越强。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5.0 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用n(%)描述,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s描述,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 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希望水平评分比较

两组干预前希望水平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希望水平评分较干预前明显提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希望水平评分比较(±s) 单位:分

表1 两组希望水平评分比较(±s) 单位:分

注:与同组干预前比较,①P<0.05。

组别例数积极态度积极行动与他人亲密关系总分干预前干预后干预前干预后干预前干预后干预前干预后观察组656.35±1.1512.75±1.36①6.31±1.2112.58±1.61①7.24±1.0912.69±1.35①19.90±3.1238.02±5.17①对照组656.28±1.1810.15±1.39①6.34±1.2511.02±1.31①7.26±1.0710.57±1.12①19.88±3.0931.74±4.55①t 0.34310.7790.1396.0590.1069.7440.0377.352 P 0.733<0.0010.890<0.0010.916<0.0010.971<0.001

2.2 两组治疗依从性比较

观察组治疗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依从性比较[n(%)]

2.3 两组自我效能感比较

两组干预前CSE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较干预前均有明显提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自我效能感比较(±s) 单位:分

表3 两组自我效能感比较(±s) 单位:分

组别例数CSEStP干预前干预后观察组6516.83±3.7530.95±4.5619.282<0.001对照组6516.79±3.6823.58±4.139.896<0.001 t 0.0619.658 P 0.951<0.001

3 讨论

心力衰竭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心血管内科疾病,主要表现为活动后气促、心悸、无力等,重症心力衰竭患者即使在静息状态下也会出现呼吸困难现象,且其血流动力学极不稳定,严重时可能危及患者生命安全。该病致死率较高,即使患者存活也面临着预后差、病情反复等问题,加之其活动耐力受限,易导致患者失去信心及生活的希望,治疗依从性变差。

常规护理干预缺乏针对性,对患者建立信心的作用甚微,仅能通过服药、饮食等方面改善患者生活状况。生活希望计划干预以帮助患者创造希望为目的,通过沟通交流建立医患信任关系,使医护人员了解患者情况,进而制定相应干预计划。通过观看励志视频、阅读励志故事引导患者保持乐观健康心态,与家人及病友进行讨论交流,不仅能提高患者家庭及社会支持度,还能加深患者印象,帮助患者理解。通过希望日记可引导患者独立思考,从每天的日常生活中寻找希望,逐渐提升患者希望水平。认知行为干预可提高患者相关知识水平,帮助患者以正确的心态及视角看待疾病,纠正其错误认知,树立治疗信心,培养患者良好生活习惯[4]。通过认知干预与健康宣教,能够帮助患者提高对疾病的认知,积极配合治疗;通过行为干预能够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5]。

本研究结果中,两组患者希望水平评分较干预前明显提高,观察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这表明生活希望计划干预联合认知行为干预能有效提高患者希望水平,使患者拥有积极的心态及行动,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究其原因是由于上述干预模式可使患者负性情绪减少,建立治疗信心及对生活的希望,从而提高希望水平。观察组治疗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这说明上述干预模式可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究其原因是由于上述干预模式可纠正患者错误认知,使其了解相关治疗的必要性,以积极态度参与治疗过程。此外,两组干预后CSES 评分较干预前明显提高,观察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究其原因是由于上述干预模式通过认知干预能够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注重培养患者自信心,提高其在面对疾病时的自信程度及勇气,最终提高患者自我效能感。

综上所述,重症心力衰竭患者给予生活希望计划干预联合认知行为干预效果较好,对希望水平有着明显提升作用,还可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增强其自我效能感。

猜你喜欢

依从性效能差异
JT/T 782的2020版与2010版的差异分析
相似与差异
应用PDCA循环法提高手卫生依从性对医院感染的影响
药学服务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用药依从性
立足优化设计提高作业效能
随访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出院后依从性影响
提升水域救援装备应用效能的思考
计划行为理论在药物依从性方面的应用
基于排队论的信息系统装备维修保障效能分析
找句子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