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胃肠微量母乳喂养和静脉营养在早产儿喂养中的应用效果比较
2021-09-03王振娟
王振娟
(焦作市妇幼保健院 新生儿科,河南 焦作 454000)
早期胃肠内微量喂养是指通过肠内喂养少量的人乳或配方乳[5~25 mL/(kg·d)],令早产儿可以保持宫内胎儿羊水吞咽模式,而静脉营养是指对无法经口喂养的幼儿采用静脉途径输入所需营养物质的方法[1]。对于采取早期胃肠内微量喂养还是静脉营养,在临床上进行了许多相关研究,大部分研究是认为早期胃肠内微量喂养要优于静脉营养[2]。基于此,本文比较研究早期胃肠微量母乳喂养和静脉营养施以早产儿对比的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6月至2020年3月焦作市妇幼保健院诞生的90 例早产儿纳入本次研究样本中,随机抽样法,分为观察组(n=45)与对照组(n=45)。观察组中,男26例,女19 例,胎龄30~36 周,平均胎龄(33.26±2.65)周,出生体重1 145~2 395 g,平均出生体重(1 635±214)g;对照组中,男25 例,女20 例,胎龄31~37 周,平均胎龄(33.28±2.74)周,出生体重1 158~2 381 g,平均出生体重(1 642±207)g。以上资料两组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经伦理委员会批准。
纳入标准:30 周≤胎龄<37 周的早产儿(胎龄在28~37 周之间的新生儿为早产儿);出生时无窒息抢救史、呼吸窘迫综合征以及溶血性黄疸;早产儿家属签署知情协议书,同意参与本次研究。
排除标准:消化系统缺陷早产儿;宫内感染早产儿;有严重心、脑、肺等相关疾病早产儿;有遗传代谢疾病早产儿。
1.2 方法
两组早产儿皆采取保暖、感染预防、呼吸管理、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维持等规范化早产儿护理操作。
对照组早产儿施以静脉营养,出生第一天主要以5%葡萄糖胃管或滴管来喂养,每三小时喂养一次;第二天以静脉葡萄糖5 mg/(kg·次)来喂养;第三天,缓慢加奶喂养,6~10 mL/(kg·次);之后,参考早产儿的耐受情况来逐渐增加奶量,直到实现全肠道喂养,但不可高于150 mL/(kg·d)。第一天,小儿摄入氨基酸1.0 g/kg,之后慢慢增至3.5~4.0 g/kg;小儿摄入脂肪乳在第一天10.5 g/(kg·次),之后慢慢增至3~3.5 g(kg·次),同时添加多种维生素,确保充分营养摄入,每四小时喂养一次。
观察组早产儿施以早期胃肠微量母乳喂养,出生后先以1%碳酸氢钠洗胃,2 小时后尝试以5%葡萄糖2~3 mL进行微量喂养,其中无呕吐早产儿采取微量母乳喂养。早产儿开始喂养时,对能自行吮吸的早产儿使用一次性2 mL 空针喂养,对吮吸与吞咽功能不协调的早产儿则留置胃管喂养。依照早产儿耐受状况给予母乳1~2 mL/kg,逐渐增加,直至每日奶量增至80~100 mL/kg,由早产儿母亲供给母乳。假如早产儿出现明显腹胀或者回抽胃管余奶相比上次多于35%,则需禁食一至两餐。等待早产儿恢复吮吸吞咽功能后,拔除胃管,再以一次性2 mL空针喂养,之后慢慢转为自动吮吸。
两组早产儿均喂养15 d,之后对喂养效果进行评价对比。
1.3 观察指标
观察对比两组生长发育指标,包括体重开始回升时间、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胆红素水平。
观察对比两组胃肠耐受状况,包括腹胀、呕吐、奶潴留。不耐受例数/ 每组总例数= 不耐受总概率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以SPSS 20.0 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行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生长发育指标对比
观察组患儿的生长发育指标中体重开始回升时间、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短于对照组,胆红素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生长发育指标对比(±s)
表1 两组生长发育指标对比(±s)
胆红素/(μmol·L-1)观察组454.12±1.268.57±3.1236.72±5.63对照组457.48±2.5211.35±1.2669.42±32.05 t 5.2164.3266.172 P<0.05<0.05<0.05分组例数体重开始回升时间/d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d
2.2 两组胃肠耐受情况对比
观察组胃肠不耐受率(6.67%)低于对照组(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胃肠耐受情况对比[n(%)]
3 讨论
比起足月儿,早产儿的胃肠消化吸收功能、胃肠道动力等都未发育成熟,早期太快的建立肠内营养,会使得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概率上升[3]。过去,医生考虑到这点,因而推迟开奶或者对奶量进行缓慢的提升,通常采取禁食操作,在早产儿出生之后,再施以胃肠外营养。但是,相关研究显示,若早产儿3 d 内未经口进行营养物质摄入,就会导致肠黏膜萎缩和肠绒毛变平,若单纯采取静脉营养(2~3 周)而不给予胃肠道喂养,可能引发一些病症[4]。近些年,各项研究显示,早期喂养对于早产儿是有好处的,其能提升早产儿喂养耐受程度,对肠动力进行强化,还可促进分泌血浆生长发育调节性多肽,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例数发生于早产儿的例数变少,减少早产儿应激性溃疡[5]。
母乳喂养是普遍推广的婴儿喂养方式,其能帮助婴儿健康发育,保证物质营养。早期胃肠喂养的时候,肠黏膜受体信息传送给肠道神经系统,使胃肠激素刺激释放,从而令胃肠功能趋于发育成熟。并且,肠腔内营养物质早期存在,可帮助正常菌群在肠道中的繁殖,有助于刺激早产儿不成熟的肠道功能。本次研究中,以早期胃肠微量母乳来喂养早产儿,能逐步强化早产儿胃肠喂养耐受程度,帮助其胃肠功能成熟。
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的生长发育指标中体重开始回升时间、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短于对照组,胆红素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得出结论,采取早期胃肠微量母乳喂养,其效果优于静脉营养,能满足早产儿胃肠道营养需要。另外结果显示,观察组胃肠耐受率(6.67%)显著低于对照组(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耐受的例数皆少于对照组,由此可见,早产儿早期胃肠微量母乳喂养能提高早产儿的耐受性,显著降低胃肠不耐受状况。结论与方利娟等人[6]的一致。
综上所述,以早期胃肠微量母乳来进行早产儿喂养,相比于静脉喂养,能一定程度避免其胃肠不耐受状况,促进其良好生长发育,值得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