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教改革”视域下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改革与实践研究

2021-09-03张苗

南北桥 2021年21期
关键词:三教改革大学语文课程思政

张苗

【摘    要】大学语文作为一门通识教育中的公共必修课程,集工具性、基础性、人文性、审美性与思想教育性于一体,蕴含着丰富的隐性思想政治资源。在“大思政”育人背景下,结合“三教改革”,通过教师、教材、教法的改革路径,挖掘大学语文课程中隐藏的育人资源,发挥好语文课程育人作用,提高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构建“大思政”格局。

【关键词】三教改革  大学语文  课程思政  改革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1.21.014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各类会议中多次指出,立德树人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2015年,《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中对如何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出意见。2019年,《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中对“三教改革”推进人才培养提出了具体方案。2020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的培养质量。随着国家对高等院校发展的重视和大力支持,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主体的高职院校,如何在大学语文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是一项长期且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改革研究现状

通过中国知网(CNKI)检索,发现国内关于课程思政的研究主要分为三个层面:课程思政的理论研究、课程思政实现路径研究、学科专业中课程思政改革实践探索研究,前人研究成果夯实了课程思政的研究基础,也为本文的撰写提供了思路和借鉴。

王斌(2019)结合“大思政”理念背景,从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育现状入手,分析和探讨大学语文课程思政的有效途径,认为大学语文课程与思政课程具有文化共同性,二者有效结合形成育人同心圆。王艳黎(2019)以大学语文教学特点出发,对大学语文教学现状及教学过程中融入课程思政的重要性作出三点说明,并提出六点关于如何将思政教育更好地融入语文课程的具体措施。谢悦辰(2020)借助教材对大学语文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提出进行思政内容专题化教育,创设富有思政元素的课程任务,建设具有思政内涵的人文环境,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对大学语文课程思政融入教学提出可行性建议。韩芳(2021)认为推进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改革,需要从国家、高校、教师出发,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协同发力,提出从国家层面、高校层面、教师层面进行改革的措施。

以上研究为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让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教学有迹可循。本文旨在“三教改革”背景下,从教师、教材、教法三个层面探索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建设路径,使公共基础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同向同行,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的三全育人体系,构建大思政格局。

二、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

(一)大学语文课程性质决定了课程思政建设的可行性

大学语文课程是面向除汉语言文学专业外的文、理、工、艺术等各类专业开设的一门公共必修课。它是集工具性、基础性、人文性、审美性与思想教育性于一体的通识课程,以中华传统文化为主题,凝聚着深厚的人文思想和人文情怀,能够提升高职学生的人文素养,体现大学语文课程的审美性与人文性。大学语文课程设置以培养学生在语言文字方面的阅读、书面表达、欣賞、理解与表达能力作为知识和技能目标,这是作为各专业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直接体现出大学语文课程的基础性和工具性。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竞争激烈和多元文化的出现,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逐渐多元,职业院校培养懂理论、有技术、会操作的新型技能应用型人才离不开通识课的助力。

(二)大学语文与思想政治课程的根本任务一致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能力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在高校教育过程中,虽然思政课程与大学语文课程是两个不同的学科,但其育人宗旨相同,大学语文课程在提升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更注重学生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职业素养等意识形态的培养,在这一点上两门课程有着共通点。大学语文课程中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坚实的语言文字和分析能力基础,也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思政课程的内容。因此,在大学语文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能够更好地挖掘语文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育人与育才相统一,对两门课程的教学起到同步优化作用。

(三)大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隐性思政教育资源

大学语文教材中的名家作品赏析单元,在内容上涵盖人际、爱国、修身、养性、个人发展等各类主题,知识涉及了历史、社会、哲学等各个方面。大学语文课程中蕴含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对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五观正面引导、爱国主义等德育教育起到很好的补充作用,使思政教育润物无声地融入大学语文课程中。

三、“三教改革”视域下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建设实施路径

针对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建设的现状,结合当前“三教改革”模式,主要围绕“谁来教,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探索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思政研究路径。

(一)提升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承担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历史使命,肩负着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时代重任,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基石。

1.强化理论学习,着力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应先明道、信道,大学语文课教师较思政课教师而言,缺乏系统性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高职教师应该深入学习和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读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讲话,如总书记在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主持召开座谈会时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则出自“论语·里仁”,此话谈的是道德修养问题。贤:形容词用作名词,贤者,德才兼备者。齐:相同。内:方位名词作状语,在心里。孔子这句话,成为后世儒家修生养德的座右铭,意思是要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又要以他人的过失为鉴,不重蹈覆辙。大学语文课教师也应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以德立身,以德施德。

2.举办讲座培训,打造一支高水平双师队伍。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教师是关键,要推动广大教师进一步强化育人意识,找准育人角度,提升育人能力,确保课程思政建设落实,见功见效。职业院校应依托教师网络中心、教师发展中心等,深入开展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的讲座和专题培训,将高校课程思政纳入教师岗前培训和教学能力专题培训,鼓励支持思政课教师与基础课集体备课,合作教学教研。

3.开展教学比赛,多渠道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组织教师参加微课比赛、说课大赛、教师技能大赛,邀请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师旁听、评课,要求参赛教师须在大学语文课中挖掘思政资源,融入课程思政,检验了“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的实践效果。通过大赛,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形成良性竞争,带动教师教学积极性,形成良好氛围,在比学赶超中提升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

(二)深入研究大学语文教材,挖掘隐性思政元素

1.做好顶层设计,加强文化基础教育。高职院校应充分发挥人文学科的独特优势,加强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的相互融通和配合,注重学生文化素质、科学素养、综合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和职业生涯更好地发展奠定基础。高职院校要按照教育部印发的教学大纲(课程标准)规定,开齐、开足、开好德育、语文、数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等课程。高等职业院校要按照教育部相关教学文件要求,规范基础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实施。

2.加强大学语文课程教材体系建设。高校课程思政要融入课堂建设,作为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核准和教案评价的重要内容,落实到课程目标设计、教学大纲修订、教材审编选用、教案课件编写各方面,要讲好、用好重点教材,推进教材内容进人才培养方案、教案课件。学校应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把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系统地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在大学语文课程中增加中华传统文化内容比重,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组织教研室教师合力开发校本教材,倡导使用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并配套开发信息化资源,融入红色主题教育,构建具有课程思政映射点的专题模块,将“爱国”“修身”“哲思”等主题融入课程设计的具体环节。

3.丰富教学资源,打造新形态教材。以传统纸质教材为核心,丰富课程资源开发,根据专业建设要求,结合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选取一些具有育人价值的案例、视频,让学生通过扫二维码实现教材与教学资源的有机融合,实现资源共享,便于一体化学习。

(三)多样化教法,提高育人质量

1.因材施教,发挥学生主体地位。教法是连接教师与教材的纽带,高职课堂思政建设应以学习者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丰富教学手段和课程资源。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结合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从“知、情、信、义、行”等各个方面对学生开展系统培养,使大学语文课程中的思政元素由传统“填鸭式”教学转变得有温度、接地气,能让学生在课堂中产生共情。

2.推动大学语文课程思政信息化改革。当前正处于大数据时代,教育也受到现代信息技术的影响,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当下教育的要求。大学语文教学要进行信息化改革,应加强区域联合,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构建职业教育教学资源信息化网络。各高职院校要组织开发一批優质课,着力打造自治区级、国家级职业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定期开展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利用网络资源MOOC(慕课)、学习通、翻转课堂、手机学习软件等,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的有机结合,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推进现代化信息技术在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教学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3.开发第二课堂,将课程思政融入建设全过程。健全高职院校课堂教学管理体系,改进课堂教学过程管理,提高课程思政内涵并融入课堂教学,综合运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以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与传承为中心,依托大学语文课程拓展第二课堂,组织学生围绕课堂知识点开展辩论赛。如举办“传承中华文化诵读国学经典”朗诵比赛、美文大赛、知识竞赛等,以丰富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全方位领会课程要点。也可通过情景剧、角色体验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课堂内容,感悟作者的时代背景,体会作品主题,更好地引导学生的思想,激发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通过多种渠道不断拓展课程思政建设方法和路径。

四、结束语

高职院校作为育人主阵地,应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全面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把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把“三教改革”视域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实施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内涵建设的突破口,大学语文课程作为具有丰富隐性思政资源的课程,应该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从教师、教材、教法入手,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

参考文献

[1]尹颜丽,曹茂庆.“三教”改革视域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实施现状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1(11):25-26.

[2]王斌.高职类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教育的有效途径浅探[J].汉字文化,2019(06):125.

[3]王艳黎.大学语文课程思政的条件及路径探索[J].汉字文化,2019(12):49.

[4]谢悦辰.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改革路径思考与实践[J].品位经典,2020(12):87-88.

[5]韩芳.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思考[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1(01):03.

[6]段淑萍.“三教”改革视域下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蕴和路径[J].湖南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03):61-62.

[7]殷哲浩.“三教”改革视域下高职院校实施课程思政的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14):125.

猜你喜欢

三教改革大学语文课程思政
大学语文创新教学初探
财务管理教学发展的趋势研究
基于产业集群的职业教育“三教改革”人才培养创新研究
借扩招契机促办学改革
找准症结破解难题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探析
大学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