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学习型组织理论的中职学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策略探讨

2021-09-03王峥王前勇董尧方金娥杨菲菲

南北桥 2021年21期
关键词:学习型组织中职学校教师

王峥 王前勇 董尧 方金娥 杨菲菲

【摘    要】与传统教研组相比,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拥有组织合理、结构多元、技艺传承、勇于创新等特点,与学习型组织理论的内涵高度契合,因此,可以在学习型组织理论的指导下建设中职学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关键词】中职学校  教师  教学创新团队  学习型组织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1.21.011

一、教学创新团队的内涵与特征

(一)教学创新团队的内涵

“教师教学创新团队”这一概念借用和发展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中“团队”的概念,再在“教学团队”基础上提出的。它是指以共同目标为指引,拥有不同学科、教龄、能力和一定数量的教师所形成的創新型教学基本组织形式[1]。它包含有科学的教学团队目标、和谐的教学团队文化、合理的教学团队结构、切实的教学团队任务和有效的教学团队管理机制。

(二)教学创新团队与传统教研组的比较及其特征

1.传统教研组存在的问题。

教研组作为教学基层组织形式,始于新中国成立,全称为“教学研究指导组”,设立之初的目的是“以研究改进教学工作为目的,讨论及制订各科教学进度,研究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为主要任务(教育部《中学暂行规程》1953年)”,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教研组的功能逐渐被弱化,更无法符合新时代职业教育的要求,具体表现为以下方面。

(1)文化课、思政课与专业课分离。传统中职教研组按专业分类,常分为文化课教研组,包含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和化学等;思政课教研组包含道德与法律、时事政治、历史和职业规划等;而专业课教研组则另行分组。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中,这样的教研组分类将文化课、思政课与专业课三者分离,无法有机结合。

(2)专业课教师教学组织管理能力有待提高。专业教师大多非师范专业出身,虽在取得教师资格证的过程中学习过“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但与师范出身的文化课教师相比,在教学组织管理能力上常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去摸索和探求。特别是在“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中,少数企业兼职教师出现“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的现象,这与部分兼职教师缺少知识和技能系统的归纳、总结与提炼以及忽视中职生教育规律不无关系。

(3)教学工作量增加,教研活动减少。起先教研组作为教学研究组织,与行政无关,但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对职业教育的需求增加,教师的教学工作量也不断增加,教学研究活动逐渐减少,行政功能逐渐增加。教学任务的安排、公开课示范课的组织落实、教材的选定、实训实习安排、教案与作业批改的检查等等,俨然成为一个小的教务科。而本应有的教研活动听课、评课、教学经验交流成为“鸡肋”;说课比赛、信息化教学比赛和教学比武等活动因行政事务而鲜有教师参加或被敷衍了事;课题研究、论文撰写和教材编辑也仅因职称晋升而被动参与。

(4)教研组内教师结构松散,单兵作战。传统教研组内根据专业需要,课程分为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专业方向课若干,教师们各自负责1~2门课程,独自开展教学活动,在非必要情况下很少与其他教师交流、沟通,更不必说协作教学。经年累月形成了思维教学定式,同一本教材、相似的教案、一成不变的教学方式,很容易让教师忽略学生的学情变化和时代需求的变化。[2]

2.教学创新团队的优势。

(1)组织合理结构多元。教学创新团队组织扁平,指令传达迅速而准确;成员结构多元,在“专业群”模式下,常由多个交叉学科的专兼职专业教师和文化课、思政课教师形成教学团队。这样在理论知识和技术技能方面专兼职教师与在教学组织管理能力和课程思政方面的专业教师和文化课、思政课教师能够相互补充、相互学习、相互促进,从而打破专业壁垒,促进课程融合,真正做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服务学生发展。[3]

(2)知识传承技术传递。教学创新团队中拥有不同教龄的教师,老教师的教学经验是团队的宝贵财富。团队通过“师徒制模式”共同进行备课、听课、评课和经验交流等教研活动,老教师将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宝贵经验传承给年轻教师,通过手把手的教授,将技艺在“手工时代”的本源传递给年轻教师。只有让年轻一代看清“来路”,才能在现代科技突飞猛进发展的时候更好地传承“工匠精神”和发展技术。

(3)思维活跃敢于创新。近些年,职业教育模式层出不穷,从工学一体化到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从中高职衔接到技能高考,从模块化教学到1+X证书制度等。教学方式和方法也随着信息技术的引入,从图片到视频,从微课到慕课,从网络直播到虚拟现实不断变化,刷新教师们的观念。由不同年龄、不同专业领域的专兼结合教师组成的教学创新团队,会因结构多元而在教学研究时思考维度变得更多,极易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团队会在年轻教师的带动下敢于尝试,勇于创新,更易接受新生事物,因此教学创新团队更适应当前日新月异的职业教育改革。[4]

二、学习型组织理论对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指导

教学创新团队的组建,不是简单的多领域教师的“堆砌”,要想发挥“1+1>2”的团队力量,就必须依靠科学的建设理论将团队成员有机结合,使其在有效的管理机制下高效协作,共同开展教学活动,并能使团队不断成长,增强自身竞争力——学习型组织理论能更好地指导教学创新团队建设。

(一)学习型组织理论内涵

学习型组织理论于1990年由麻省理工学院彼得·圣吉(PeterM.Senge)教授在其著作《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中系统提出,被称之为“最具实践性的理论”。它是指“通过弥漫于整个组织的学习气氛、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有机的、高度柔性的、扁平的、符合人性的、能持续发展的组织”。其所具有的内涵,即“五项修炼”: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改善心智模式、超越自我和系统思考。

(二)学习型组织理论与教学团队建设的契合

学习型组织理论与教学创新团队建设高度契合,具体表现为:

1.组织结构扁平化。学习型组织强调以“地方为主”的扁平管理,该理论认为中间层级越少,指令越不会失真。将自决权尽量向下转移,使基层组织对自己的决定及后果负责。教学创新团队结构扁平会使组织更精简,运行更高效,团队成员会形成平等、互助、共享、共进的局面。[5]

2.团队学习的全面化。学习型组织的本质特征在于“学习”,这与教师群体的本质高度契合,都在强调学习的全面化。团队全员参与,无论是团队带头人还是成员,都参与到学习中,特别是带头人的学习决定了团队发展方向和决策的科学性;树立终身学习观念,活到老,学到老,这是教师“专业自觉”中很重要的一点;注重全过程学习,教学的全过程即学习的全过程,不将工作和学习分开;强调团队学习,成员互助学习,共同提高,努力实现团队智慧远高于成员智慧总和。

3.创新意识的具体化。学习型组织理论提倡创造性,坚持创造性的发展。创新意识具体表现为适应和创造能力强。一是对现在瞬息万变的职教改革、新的教學模式、方式、方法和人才培养规格的适应。二是在适应职教改革中创新具体做法,让改革接地气,政策落实地,让发展具有学校特色。

三、基于学习型组织理论建设教学创新团队的策略

(一)建立共同愿景

教学创新团队的共同愿景是团队发展的“灵魂”,代表着整个团队的初心和使命,是成员努力的方向和想要到达的未来。团队共同愿景应来自成员个人的愿景,但同时又高于个人愿景。通过给成员发放个人愿景卡,收集每个人的愿景,然后根据团队发展现实,确定团队共同愿景。团队共同愿景应包括中长期愿景和短期愿景,分阶段实现愿景将更能促进团队的建设与发展。[6]

(二)搞好团队学习

团队的“全面”学习应在浓厚的学习氛围、和谐的教学团队文化中以切实的教学团队任务为载体进行。学习氛围的营造,首先,应从领导层面开始,领导的学习既可以提升自身素质,也可以提高团队管理水平,更能示范引领教师学习。其次,教学团队以立德树人为宗旨,在开展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任务中学习,刷新教学理念,提高改革站位,共同研究并展示改革实践成果。最后,打造教学团队文化品牌。让教学团队拥有自己的标识和共同的“座右铭”,定期组织集体学习,安排名师名匠授课,对所学的知识共同探讨协助共享,形成文化品牌向心力,使成员产生自豪感与共鸣。

(三)改善心智模式

所谓心智模式,即“影响一个人的世界观、认识观”,是一个社会人深藏内心的行为准则。每个人因为成长环境、心智水平不一,在同一件事情上的认识和处理方式都会有所不同,因此,在学习型教学创新团队的建设中,每位成员都应关注自身心智模式的改善,这样有助于团队的和谐,有助于个人及整体的提高。教学创新团队无论结构如何多元,从知识层面而言是属于知识分子群体,在讨论激烈时可能会产生心高气傲、“文人相轻”的心态。

(四)鼓励超越自我

学习型组织理论认为,超越自我是基于心智模式的自我完善与愿景的实现之上完成的,包括个人和团队的自我超越。面对建立的愿景,教学团队或个人在完成任务时,通过不断学习与实践从而达成愿景,进入“达成愿景—更高愿景—再学习—再实践”的良性螺旋上升路径中,从而实现超越自我。

(五)倡导系统思考

整体、系统地思考,着眼于全局是学习型组织建设的核心。在建立教学创新团队时,要求团队成员要有大局意识,这是将不同“属性”教师有机融合到一起形成“命运共同体”的关键。团队成员在思考问题时,一是不能只考虑自身课程、学科或专业,应看清团体内在联系和外在统一;二是要多从国家大政方针去思考中职教育发展的方向和未来,搞懂弄通职业教育的本质,思考未来中职教育发展趋势。[7-9]

(六)保障团队发展

1.创新能力的提升。创新能力是教学团队的竞争力,也是团队不断发展的动力。在学习型组织理论的指导下,基于全面学习,在教学改革中大胆尝试,“学中做,做中学”,不断提升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熟能生巧。[10-11]

2.团队结构的优化。教学团队应遵循扁平化原则,减少管理层级。通常团队内部只设两个层级:团队带头人和团队成员;外部只有一级,即校领导。团队带头人的能力至关重要,必须由教学理论与专业水平俱佳的教师担任,同时还具有较高的领导力、较深的洞察力和果断的判断力。而校领导则多从外围做好顶层设计和团队服务即可,团队的决策由自己负责。

3.运行机制的高效。团队运转最终还是要依靠有效的运行机制作保障,运行机制一般包含激励机制、沟通机制和评价机制。对于在个人成长和团队发展上有所建树的教师应给予奖励,条件成熟也可实施淘汰与替换制度,保证团队工作热情。沟通是团队运行的润滑剂,是实现团队有机结合的重要手段,既要有线下的定时定点交流,也要有线上即时讨论。评价团队或成员,应避免单一评价,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五唯”应改为“多维”。以团队或成员的自我评价为主,结合学生评价、同行(其他团队)评价、行业评价、家长评价和领导评价等多角度监控团队建设和成员的成长。

四、结束语

新时代的中职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作,不能一蹴而就,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在建设过程中应注重学习型组织理论的引导,多学习,多沟通,坚持原则,及时修正错误,用智慧化解矛盾,使教学创新团队走向正轨,从而推进学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

参考文献

[1]宋媛媛.中职学校名师工作室优秀教学团队建设的实践探索[J].江苏教育研究,2019(18):56-57.

[2]耿晓蕾.中职职业学校学习型教师团队建设的实践研究[J].才智,2020(11):196.

[3]徐岩.中职学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模式的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1(26):152-153.

[4]苏海亚,王小林.中职学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策略研究——以浙江省海宁市职业高级中学为例[J].职业教育(下旬刊),2021,20(04):81-85.

[5]陈静,戴智敏.疫情背景下基于教师跨界融合发展的培训模式创新与实施策略[J].职业教育(中旬刊),2020,19(07):20-23.

[6]谢冰.基于《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中职“双师型”教师评价[J].教育与职业,2020(11):67-74.

[7]雷宁.识变应变:中职学习型教师团队建设面临问题及解决策略[J].职教通讯,2019(20):71-74.

[8]宋媛媛.中职学校名师工作室优秀教学团队建设的实践探索[J].江苏教育研究,2019(18):56-57.

[9]邵建东,徐珍珍,孙凤敏.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团队建设的影响因素、现实困境及对策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21(01):102-108.

[10]黄碧龙.产教融合背景下民办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路径探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12):83-85.

[11]治丁铭,关守宁.新时代地方高校“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问题与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2021,42(35):44-47.

猜你喜欢

学习型组织中职学校教师
最美教师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人力资源驱动与学习型组织建立
学习型组织理论在国企员工培训中的应用
我国学习型组织现状和对策研究
我国学习型组织现状和对策研究
德育工作浅谈
利用微信做好班级管理工作的实践研究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