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图书馆服务宗旨与服务模式的解构分析
2021-09-02周争艳
周争艳
(山东省图书馆,山东 济南 250100)
进入新世纪以来,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人们阅读方式发生颠覆性变革,公共图书馆面临自建成以来最大的生存危机:公共图书馆存在的必要性开始受到质疑。据报道,2010至2019年间,由于英国政府的财政紧缩计划,消减了大量的公共开支,英国已关闭近800家图书馆,付薪图书管理员的数量也直线下降。在我国,随着各种成本的上升,图书馆资金开始捉襟见肘,这成为阻碍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掣肘。如何在质疑声中站稳脚跟,使图书馆事业平稳向前发展,成为现代公共图书馆共同探讨的话题。
1 深化公共图书馆服务宗旨
提到图书馆,很多人脑中浮现的是成排的书架和摆放的整整齐齐的书籍,其实,这是对于现代图书馆的一种片面的刻板印象。一些图书馆悲观论者认为,数字时代公共图书馆的消亡是置疑的,因为公共图书馆只是人们获取纸质书籍的一个渠道,相较于互联网上丰富多彩且容易获取的网络资源,公共图书馆逐渐呈现出“馆藏贫困”,搜索软件和网络资源将让公共图书馆成为过去时。
对此,图书馆支持者们给予了严厉的批驳。他们指出,公共图书馆在过去曾经做了许多意义重大且有巨大影响力的工作。但是,他们大都是用感性的话语诉说着图书馆的书籍对其童年的影响,同时深深怀念着图书馆曾经的辉煌。但是这种怀旧之情就像是迷恋童年时代的回忆一样,不仅无助于推动图书馆的发展,还会成为阻碍。每当支持者们宣称书籍永远不会消亡时,他们都变相地强化了这样一个事实:即图书馆与纸质书籍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但是,在现代社会,对于大多数经济体和个人来说,纸质书籍已经失去了相对的稀缺性价值。在这种情况下,继续强调图书馆与纸质书籍的紧密联系,会使得图书馆在实际竞争中逐渐边缘化。
还有一些支持者指出,公共图书馆正在改革创新服务形式,开拓多种形式的阅读推广活动,如开展早教和幼儿绘本阅读、弱势群体帮扶、开展艺术文化类的活动等,对于凝聚社会力量和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但是,这些活动并不是图书馆所独有的,其他社会组织也可以开展。那么,图书馆存在的价值又在哪里呢?有哪些功能是公共图书馆特有且不可替代的?图书馆员的独特之处是什么?这些基本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
自图书馆出现以来,馆藏纸质书籍就一直是各级公共图书馆引以为傲的资本。但是,进入到信息时代,图书馆服务不能紧紧围绕纸质版书籍开展。比如,山东省图书馆建馆宗旨是“开民智,保国粹”,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开民智”的目标只能由阅读纸质书籍实现,但是在当今网络社会,这个目标还有更多其他的实现方式。所以,笔者认为,图书馆和图书馆员的任务是帮助人们扩充知识量,了解自己、了解组织、了解社会和了解世界,从而凝聚各方面合力,建立一个真正的强大的知识型社会。由此可知,图书馆员从事的应该是传播知识、促进学习、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工作。
2 解构图书馆:新时代的新模式
有人将未来公共图书馆比作智能手机平台。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止2020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9.86亿。智能手机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工作的基本必需品。智能手机作为一个平台,包含了不同类型的应用程序。其中有一些通用程序,如电话、短信或者拍照,另外一些应用程序则取决于用户喜好。把图书馆想象成这样一个平台,这个平台有各种知识、学习资源、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服务等多种功能。图书馆员的任务是在这样一个平台上组装不同的程序,来满足不同群体或者组织的需要。其中一些程序对所有平台都是通用的,另外一些则针对特定群体。图书馆的服务就相当于这些程序,每项服务都是独立的活动,在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中以不同的组合方式出现,这些活动可以是线下的,也可以是线上纯虚拟的。
我们将之称为解构图书馆。在解构图书馆中,目的和服务被分离,图书馆为完成目标所提供的各种活动被分解(如图1所示)。图书馆将发展目标分解为若干小的子目标,结合自身情况,确定每个子目标的实现途径:由自身提供、与其他组织合作提供、委托或由其他组织独立提供,由此产生出更多的活动内容和类型;图书馆员在其中的作用是将这些活动进行排列组合,然后根据组织或个人不同的需求,提供组合后的服务,将每个活动的社会效益最大化。这一模型还说明了活动组织的不同方式,通过这一开放平台,图书馆与其他组织合作的频率越来越高,共享人员和资源。如文学项目可以和大学或者艺术团体合作开展;数字服务可以和IT企业合作,有些活动甚至可以委托或直接交由第三方负责,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将会带来更多发展机会。
图1 解构图书馆框架
在于不同组织合作的同时,图书馆平台管理也要做好开放和控制之间的平衡。开放平台并不意味着所有人或组织都可以自由地参与活动创作。所有有意向参与图书馆项目的组织或者个人都必须证明,他们的目的与图书馆平台的目标(扩大人们的知识面,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基本一致的,他们所提供的服务可以带来社会效益。
解构图书馆将图书馆从一个书籍提供者转变为服务的设计者和传递者。图书馆将成为连接个体、组织和社会的桥梁,通过提供新的服务和创意,激发社会创造活力,进而成为社会内部驱动力,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3 创新利用图书馆实体空间
在解构图书馆概念中,每个活动都可以在实体或者虚拟空间进行,有些活动甚至可以是纯数字的。在未来的图书馆,线上资源将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如果没有强大的在线服务,图书馆将会失去竞争力。但是现在的公共图书馆仍然以传统形式为主,而且,不可否认的是,图书馆的实体空间仍然十分重要。在现代社会,如果没有面对面的交流,那么很多联系将无法建立。
社会学家雷·欧登伯格(Ray Oldenburg)曾在《绝好的地方》(The Great Good Place)中提出“third place”(第三空间)的概念,是指我们在家和办公室以外习惯待的“中间地带”,是人们交流、培养感情和打发时光的地方,而这些地方,恰恰是城市发展的活力所在。在一些城市,传统意义上的“第三空间”已经消失,图书馆可以将实体空间打造成新的“第三空间”,满足人们交流的需要。
同时,我们需要对图书馆空间进行创造性改造。19-20世纪蓬勃发展的总分馆模式,就是为了方便读者获取纸质书籍所创造的一个新的空间利用模式。对于解构图书馆来说,有多少种排列组合的活动,就应该有多少活动空间。在这个概念下,根据不同活动需求或者其他合作组织的需求来改造图书馆空间,这种改造可以是临时性质的,这样的活动空间会比传统的图书馆空间机动性更强,而且,在这样的空间里,参与活动的各方都会觉得更受关注,图书馆与其他组织的合作将更加容易。
尽管图书馆在数字时代的定位存在诸多不确定性,但图书馆作为城市文化新地标,政府仍会将大量公共资金投入到新的图书馆建设中去,这就引发了人们的新一轮思考:图书馆服务的创新和建筑的创新,哪个影响力更大?当人们看到世界各地风格迥异的图书馆时,会产生一种错觉,那就是建筑风格秀才是图书馆真正的意义所在。以天津滨海新区图书馆为例,“滨海之眼”和中庭的书山使这座白色建筑产生了强大的视觉冲击力,荷兰建筑师希望这座建筑能够激发人们阅读的兴趣,但实际效果如何,还需要后续的调查研究。另外一种观点认为,建设新的图书馆完全没有必要,图书馆应该专注于帮助人们扩展知识面以及深化人们对于自身、生活和世界的理解。但是,在当前文旅融合的大势下,具有特殊建筑风格的图书馆会让人们记住一座城市,助推城市旅游产业发展。同时,我们也认识到,单一的建筑,无论建筑风格多么令人印象深刻,都无法独自完成图书馆传播知识的使命,所以,对于未来的公共图书馆来说,创新服务和创新建筑风格应该齐头并进,相辅相成。
4 结论
人们对于图书馆的刻板印象会阻碍新时代图书馆事业的发展,重新认识和阐述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宗旨,能够使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图书馆在促进知识的传播方面的不可替代性。在数字化时代,公共图书馆应该拥有新的身份,成为城市和社会发展的内生驱动力,从解构图书馆概念中延伸出来的新的服务模式,创造性地利用图书馆实体空间,以及图书馆独特的建筑风格,都是实现公共图书馆转型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