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贝伐珠单抗对吉非替尼耐药非小细胞肺癌H1975的治疗作用

2021-09-02许明明王光锁李国锋

解放军医药杂志 2021年8期
关键词:贝伐珠荷瘤吉非

彭 彬,许明明,王光锁,李国锋

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是发病率和病死率最高的恶性肿瘤,男性高于女性,占男性恶性肿瘤首位,女性恶性肿瘤第2位[1]。NSCLC最有效治疗方法为手术切除,但超过50%患者在确诊时已处于癌症晚期,甚至已发生远处转移,不具备手术切除的临床条件,临床多以化疗、靶向治疗或免疫治疗为主。NSCLC传统化疗特异性差,且具有严重的毒副作用,临床应用局限。吉非替尼作为第一代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 TKI),是最常见的治疗携带第19外显子缺失和(或)第21外显子错义突变(L858R)的分子靶向药物之一[2-3]。EGFR TKI结合EGFR受体激酶区阻断EGFR自磷酸化,抑制下游RAS/ERK和(或)PI3K/AKT等信号转导通路,逆转NSCLC进程;但绝大多数患者在接受EGFR TKIs治疗6~12个月后就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耐药反应[4-5],因此,迫切需要开发新治疗方案克服EGFR TKIs耐药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VEGFR)信号通路异常激活被认为是肿瘤新生血管形成的重要因素[6-7]。贝伐珠单抗是人源化抗VEGF单克隆抗体,可通过阻断VEGF/VEGFR信号通路抑制肿瘤新生血管形成发挥抗肿瘤作用[8]。研究表明,EGFR与VEGF信号通路有密切关系[9-10]。当对EGFR-TKI出现耐药性时,VEGF依赖的信号可能是一种替代的生存途径[11]。EGFR TKI与贝伐珠单抗联合疗法可显著延长无进展生存期(PFS),降低脑转移发生率[12]。一线吉非替尼治疗失败后,二线铂类联合培美曲塞或贝伐珠单抗可能会改善患者PFS[13]。体外模型中的研究表明贝伐珠单抗还具有免疫调节作用[12],但其作用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以吉非替尼耐药细胞系(NCI-H1975)为研究对象,评估吉非替尼+贝伐珠单抗联合治疗是否能够逆转NSCLC对吉非替尼耐药,旨在为吉非替尼联合贝伐珠单抗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实验细胞及实验动物 实验细胞系NCI-H1975细胞系购买自中国医学院基础医学科学研究所细胞培养中心。SPF级5~6周龄雌性裸鼠24只,购自西普尔-必凯公司,实验动物许可证号:SCXK(京)2016-0006。自由进食水,12 h/12 h明暗周期,实验经深圳市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

1.2实验试剂及仪器 吉非替尼(上海蓓琅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贝伐珠单抗(Genentech);细胞培养试剂RPMI 1640、胎牛血清、胰酶和噻唑蓝(MTT)均购自Gibco;多聚甲醛(Sigma);兔源抗CD3和CD31抗体、HRP标记羊抗兔IgG二抗均购自Abcam公司;抗p-ERK抗体、抗p-AKT抗体和抗mTOR抗体均购自CST公司。仪器酶标仪(上海赫冠仪器有限公司)、游标卡尺(日本三丰)、正置显微镜和倒置显微镜(奥林巴斯);电泳系统和凝胶成像系统(Bio-Rad);细胞培养箱(上海向帆仪器有限公司)。

1.3方法

1.3.1吉非替尼耐药NCI-H1975细胞系构建:将NSCLC H1975细胞系在含有12 μmol/L吉非替尼的培养液中培养24 h,经RPMI 1640清洗去除死亡细胞,收集活性细胞在不含吉非替尼的培养基中继续培养,待细胞融合至80%,按比例加入吉非替尼至浓度12 μmol/L,继续培养24 h。重复上述操作,以5 μmol/L梯度增加吉非替尼浓度直到吉非替尼浓度达80 μmol/L。存活细胞即为NCI-H1975细胞系,继续在不含吉非替尼培养基中培养2周用作后续研究。方法参照Zhao等[1]报道。

1.3.2MTT检测:将NCI-H1975细胞系接种于96孔板中,每孔5×103个细胞,分别加入含有0、2.5、5、10、15、20和25 μmol/L吉非替尼的培养基,于5% CO2,37℃培养箱中培养72 h。沿孔壁缓慢加入MTT溶液,每孔20 μl,继续孵育3~4 h。2500×g离心10 min,吸弃上清,沿孔壁缓慢加入DMSO重悬细胞,每孔150 μl。最后于450 nm处测量吸光度值。亲代H1975细胞系同步处理用作对照,经拟合后计算药物对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耐药指数=耐药细胞IC50/亲本细胞IC50。

1.3.3NCI-H1975细胞荷瘤小鼠模型制作:将NCI-H1975细胞以每亳升2×107个的密度接种于裸鼠背部皮下,待肿瘤体积至约50 mm3时,以随机数字表法将荷瘤小鼠分为对照组、吉非替尼组、贝伐珠单抗组、联合组,每组6只。吉非替尼组给予吉非替尼50 mg/kg灌胃[14],1/d;贝伐珠单抗组给予贝伐珠单抗5 mg/kg,腹腔注射,2/d[15-16];联合组给予吉非替尼和贝伐珠单抗,剂量同前;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肿瘤生长情况于分组后第16天取材检测。肿瘤体积计算公式为:肿瘤体积=0.5×长径×短径2。

1.3.4小鼠肿瘤CD3和CD31检测: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实验结束时,钝性分离小鼠肿瘤,取其中一部分放入4%多聚甲醛中浸泡48 h后,经乙醇梯度脱水、二甲苯透明和石蜡包埋后,肿瘤组织经切片机(Leica)制作5 μm厚切片。CD3和CD31一抗的孵育浓度分别为1∶500和1∶1000,4℃孵育过夜,经磷酸盐缓冲液(PBS)清洗后,按比例加入HRP标记二抗(1∶2500)孵育1 h,最后经DAB显色。封片后随机选取3个视野量化CD3和CD31染色结果。CD3经手动计数阳性细胞数量;CD31经IPP(6.0版本)计算平均光密度值(IOD)。

1.3.5蛋白免疫印迹:分离肿瘤组织,迅速放入液氮中研磨,加入RIPA裂解后,采用BCA蛋白定量检测试剂盒检测蛋白含量,取50 μg蛋白上样检测p-ERK、p-AKT和mTOR含量。p-ERK抗体(1∶2000)、p-AKT抗体(1∶2500)、mTOR抗体(1∶2000)、β-actin抗体(1∶2000),4℃摇床上孵育过夜;次日经PBS清洗后按比例加入羊抗兔IgG二抗(1∶3000),室温孵育45 min;显色,凝胶成像系统成像。相对蛋白含量=目标蛋白WB带灰度值/β-actin WB带灰度值。

2 结果

2.1吉非替尼对H1975和NCI-H1975细胞形态和细胞活力的影响 H1975细胞呈长梭状,NCI-H1975细胞胞体变小,呈椭圆形或圆形。细胞倍增时间分别为H1975细胞(29.5±2.0)h、NCI-H1975细胞(48.6±2.7)h,NCI-H1975细胞倍增时间长于H1975细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1975细胞IC50为6.93 μmol/L,NCI-H1975细胞IC50为13.34 μmol/L,耐药指数为1.92。见图1、2。

图1 H1975和NCI-H1975细胞形态特征

图2 不同浓度吉非替尼处理后H1975和NCI-H1975细胞活力比较

2.2贝伐珠单抗抑制NCI-H1975荷瘤小鼠肿瘤情况 治疗16 d后,各组小鼠肿瘤体积分别为对照组(1575.9±341.2)mm3,吉非替尼组(1328.7±518.6)mm3、贝伐珠单抗组(918.7±421.0)mm3、联合组(498.8±186.0)mm3。对照组与吉非替尼组小鼠肿瘤体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和吉非替尼组比较,贝伐珠单抗和联合组组荷瘤小鼠肿瘤体积增长速度显著减慢,且联合组生长速度较贝伐珠单抗组更缓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见图3。

图3 贝伐珠单抗抑制NCI-H1975荷瘤小鼠肿瘤生长情况

2.3贝伐珠单抗治疗促进小鼠肿瘤组织内CD3+细胞浸润 4组小鼠肿瘤组织内CD3+细胞数量分别为对照组(9.6±2.9)个、吉非替尼组(16.2±3.7)个、贝伐珠单抗组(28.6±4.2)个、联合组(66.0±5.8)个。与对照组比较,吉非替尼组、贝伐珠单抗组、联合组小鼠肿瘤组织内CD3+细胞浸润数均增多,且联合组高于贝伐珠单抗组和吉非替尼组,贝伐珠单抗组高于吉非替尼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见图4、5。

图4 贝伐珠单抗促进荷瘤小鼠肿瘤瘤体内CD3+细胞浸润情况(SP×400)

图5 4组荷瘤小鼠肿瘤瘤体内CD3+细胞数量比较

2.4贝伐珠单抗治疗减少肿瘤组织CD31+内皮细胞数量 4组小鼠肿瘤组织CD31+内皮细胞平均光密度值分别为对照组0.96±0.26、吉非替尼组0.76±0.11、贝伐珠单抗组0.46±0.11、联合组0.25±0.08。与对照组比较,吉非替尼组、贝伐珠单抗组、联合组小鼠肿瘤组织内CD31+内皮细胞平均光密度值均显著降低;且贝伐珠单抗组和联合组CD31+内皮细胞平均光密度值均低于吉非替尼组,联合组低于贝伐珠单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见图6、7。

图6 贝伐珠单抗抑制肿瘤组织内CD31+细胞增殖情况(SP×400)

图7 4组荷瘤小鼠肿瘤瘤体内CD31+细胞平均光密度值比较

2.5贝伐珠单抗对肿瘤组织AKT和ERK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对照组与吉非替尼组p-ERK和p-AKT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吉非替尼组mTOR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和吉非替尼组比较,贝伐珠单抗组和联合组p-ERK、p-AKT和mTOR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且联合组显著低于贝伐珠单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图8。

图8 贝伐珠单抗治疗抑制AKT和ERK信号通路

3 讨论

吉非替尼是NSCLC一线治疗药物之一,PFS约11个月[17],但在连续治疗6~9个月后,因继发性EGFR-T790突变或MET扩增,多数NSCLC会出现获得性耐药[18]。针对临床“吉非替尼耐药”难题,已有多项研究尝试吉非替尼+贝伐珠单抗联合治疗,该方案具有增强药效克服吉非替尼耐药的潜力,但具体作用机制尚不清楚[12-13]。

在NSCLC中,EGFR和VEGF信号通路存在交叉[19],EGFR可通过ERK/PI3K调控VEGF表达水平,携带EGFR突变的肿瘤中VEGF表达水平通常会高于野生型[20-21]。本研究采用靶向VEGF的单克隆抗体药物,特异性阻断VEGF/VEGFR通路,以提高耐药NSCLC对吉非替尼的响应;体外诱导NCI-H1975细胞系并构建荷瘤小鼠;结果显示,吉非替尼对荷瘤小鼠基本无治疗效果;可部分恢复NCI-H1975细胞系对吉非替尼的敏感性,表现为荷瘤小鼠肿瘤体积减小、血管内CD31+密度值降低、瘤体内CD3+细胞数量增加和磷酸化AKT/mTOR/ERK蛋白水平降低。AKT/mTOR和ERK信号参与Warburg效应,其通过提高糖酵解率,产生乳酸为肿瘤细胞提供能量[22]。因此,联合治疗阻断了NCI-H1975细胞的能量供应,从而抑制了肿瘤生长。另外,AKT/mTOR和ERK通路也是EGFR和VEGFR信号通路“共通”的下游信号通路,因此,联合治疗也实现了“双重”阻断[14]。在携带EGFR突变的NSCLC患者中,吉非替尼+贝伐珠单抗联合治疗客观缓解率13%,疾病控制率88%,显著延长患者PFS[23],但作用机制鲜有报告。本研究为吉非替尼+贝伐珠单抗联合治疗吉非替尼耐药的NSCLC提供了理论依据。不足在于H1975为NSCLC细胞系,是经体外筛选而来,若可通过从EGFR-TKI耐药患者中提取原代细胞开展此类实验将使结果更具有说服力。

吉非替尼+贝伐珠单抗联合治疗可抑制NCI-H1975细胞荷瘤小鼠的肿瘤生长,减少肿瘤内部新生血管生成,增加瘤内淋巴细胞浸润,在一定程度上克服NSCLC的吉非替尼耐药。贝伐珠单抗可能是EGFR-TKI耐药后NSCLC患者的一种治疗手段,其作用机制有待临床试验的进一步证明。

猜你喜欢

贝伐珠荷瘤吉非
抗肿瘤药物吉非替尼的合成工艺探讨
奥希替尼联合培美曲塞、贝伐珠单抗治疗EGFR19del/T790M/顺式C797S突变肺腺癌1例
培美曲塞联合贝伐珠单抗对非鳞状非小细胞肺癌维持期治疗的有效性分析
除痰解毒方联合吉非替尼对肺腺癌H1975荷瘤小鼠Twist、Fibronectin表达的影响
绿萝花及其多糖对S180荷瘤小鼠肿瘤免疫相关因子的影响
短管兔耳草乙醇提取物对H22荷瘤小鼠的抑瘤作用
石见穿多糖对H22荷瘤小鼠的抗肿瘤免疫调节作用
吉非替尼致多系统严重不良反应1例
贝伐珠单抗长期维持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39个月的病例报告及相关文献回顾
转移性结直肠癌一线治疗中SOX+贝伐珠单抗可取代mFOLFOX6+贝伐珠单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