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级公路养护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021-09-02周彬
文/周彬
1 高等级公路养护管理概述
1.1 养护目的
高等级公路在使用期间受到外部环境与行车荷载等因素影响,道路结构性能持续下滑,偶尔出现裂缝、麻面等质量通病。如果此类问题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将威胁到人们的行车安全,有可能引发交通安全事故。同时,随着时间推移,道路缺陷程度持续加剧,会造成更为严重的损失,如微小裂缝延伸扩展成贯穿性裂缝。通过开展道路养护工作,维护保养道路及配套设施,可以延长道路工程实际寿命,保持道路良好的使用性能,预防和减少路面开裂等质量通病的出现,确保道路使用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1.2 养护管理特点
1.2.1 强制性养护。由于高等级公路的建设标准较为严格,考虑到外部环境与气候条件等因素对道路使用状况造成的影响,必须定期强制性开展道路养护工作,解决道路潜存的安全隐患,维持道路良好使用状态。
1.2.2 广泛性。高等级公路由绿化环保设施、路面、路基、沿线交通设施、隧道、涵洞等部分组成,需要将各组成部分均纳入道路养护管理范围,禁止开展片面性的养护作业。
1.2.3 时效性。为保证交通安全,及早发现与解决道路质量病害,要求养护团队与管理单位必须具备良好的应急反应能力,可以在发现道路病害后,短时间内有序开展养护及管理工作。
1.2.4 专业性。高等级公路的平均日交通量较大,加之道路结构较为复杂,这给道路养护质量与管理水平带来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因此,唯有科学制定养护方案与管理计划,合理运用各项专业养护技术,才能取得良好的道路养护效果。
1.3 养护内容
高等级公路养护内容包括路面养护、路肩养护、桥梁隧道等结构维护、慢行道养护、交通设施维护等,不同养护项目的具体内容有所不同。以路面养护为例,其养护项目有负责维持道路路面平整度、修补路面缺陷部位、填缝接缝、更换局部板体、清扫路面表层松散碎石砂砾等[1]。
2 高等级公路养护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养护人员综合素质有待提升
高等级公路工程普遍面临养护人员综合素质良莠不齐的问题,部分养护人员并不满足所属岗位实际要求;受人为因素影响,限制了道路养护质量及作业效率的进一步提升。这一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两方面。
2.1.1 养护人员专业素养不足
部分养护人员没有深入了解全新养护技术与相关理论知识,在实际工作期间,仍旧采取传统养护技术,未满足高等级公路养护的专业化与现代化要求。同时,在新时代背景下,道路养护领域呈现出信息化发展趋势,信息传感等技术得到广泛应用;但是,由于部分养护人员不具备信息化素养,造成信息化技术与设备的闲置,发挥不出应有效用。
2.1.2 工作意识落后
部分养护人员仍旧秉持“事后养护”的工作意识,只根据已出现的工作问题和道路质量病害,调整养护内容和工作重心,难以做到对各类质量问题的提前预防,进而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失。
2.2 养护管理体系落后
首先,当前我国部分等级道路工程均存在“管养不分离”的问题,由政府部门统筹开展道路建设、道路养护、道路监管等活动缺乏管理活力,原有管理体制不适应当下的高等级公路养护管理情况。具体来讲,就是政府部门同时承担公共服务职能与开展市场经营行为,职能交叉、并轨运行,既分散了政府管理资源,也影响到道路养护市场的竞争公平公正性。
其次,现行道路养护运行机制较为落后,缺乏具体的评定标准、技术规范和管理方法,道路养护管理水平受到人为主观因素的影响,时常出现各类管理问题,具体操作不够严谨或是在道路养护期间出现违章操作、私自篡改作业流程等不规范行为。
2.3 市场化运作不理想
根据实际发展情况来看,由于我国道路养护市场化程度较低,尚处于道路养护市场化的初期发展阶段,实际市场化运作效果不理想,没有充分发挥市场化养护体系的全部活力。
2.4 信息化发展缓慢
在部分高等级公路养护项目中,仍旧实施传统养护模式,如采取手工方式记录相关资料数据、编制材料消耗表等,道路养护作业及管理效率低下。同时,受到人为因素影响,加之信息共享频率不足,时常出现重复统计、错误计算等管理问题。而这一问题的根源在于,养护单位与管理部门没有正确认识到信息化技术在道路养护领域中的应用价值,未采取相应信息化建设措施,或是将信息化建设工作流于形式。
3 高等级公路养护管理对策
3.1 建设现代化道路养护团队
3.1.1 专业培训。加大养护人员的专业培训力度,根据技术体系发展变更调整培训内容,以全新的技术内容与理论知识为主,如预防性养护。
3.1.2 安全教育。定期组织安全教育宣讲会等活动,以同类工程道路养护案例为蓝本,直观化讲述道路养护工作重要性,帮助养护人员端正自身工作态度,树立责任意识。
3.1.3 信息化培训。将信息传感设备使用流程、信息化系统操作步骤等作为培训内容,开展道路模拟养护试验,确保养护人员具备一定的信息化素养,掌握信息化技术与设备的使用技能。
3.1.4 权责划分。明确划分各部门人员的具体职责范围,以此解决职责重复、管理盲区等问题,为精细化养护管理模式的实施奠定良好基础[2]。
3.2 建立科学的公路养护管理体系
为建立科学的高等级公路养护管理体系,避免在实际养护管理期间出现各类问题,首先,应明确划分各部门职责范围,确定政府部门、养护单位与第三方监管机构在道路养护管理中各自扮演的角色身份。例如,政府部门负责做好立项审批、资金保障、执法检查、安全监管、综合协调等工作,保证道路养护工作顺利开展。养护单位负责制定具体的养护计划,如日常养护计划与大中修养护计划,将计划提交管理部门审批,待审批通过后组织开展道路养护维修作业。而监理单位负责检查控制道路养护维修项目质量,确保道路养护质量达标,且所提供养护服务内容应与合同要求相符;其次,对具体的道路养护管理条款内容和技术标准进行完善补充,如明确不同使用情况下高等级公路养护间隔周期与频率要求、常用养护技术工艺流程与操作要点、道路养护质量检测标准等,为后续道路养护和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明确参照;最后,引入绩效考评机制,结合地区特性与高等级公路建设标准,制定详细的考核实施细则,明确道路日常养护项目要求和大中修养护要求,然后定期对道路养护项目的质量、进度等情况进行抽检,根据检查结果结合社会评价,对道路养护项目进行定量定性考核评价,并将考评结果与所结算工程款相挂钩[3]。
3.3 推动道路养护管理的信息化发展
为进一步提高道路养护服务质量与管理水平,必须加大对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力度,凭借信息化技术高超的数据采集与分析能力,辅助人工完成各项具体管理任务,将信息化技术应用范围拓展至数据统计、现场环境感知、方案决策辅助等方面。以现场环境感知为例,在高等级公路沿线设置若干种类信息传感装置,全面感知道路现场环境的光、电、温湿度等情况,并将所采集监测信号上传信息化管理系统,转换与提炼处理信号,以图表形式在用户界面集中显示,帮助工作人员掌握道路实时使用情况,在出现病害问题时,短时间内开展应急抢修工作。
此外,还要做好配套工作,为道路养护管理的信息化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例如,将信息化技术内容与系统操作步骤纳入养护人员专业培训内容,确保养护人员具备一定的信息化素养,掌握各项必备技能;同时,在引进全新的信息化技术时,结合高等级公路运行环境与使用特征,对原有养护技术规范进行优化调整,提供明确的技术参照[4]。
3.4 道路养护管理市场化发展
为加快道路养护管理的市场化发展步伐,政府部门应结合地区情况与道路实际养护管理需求,正确认识到市场化运作发展期间面临的各项问题,针对性采取问题解决措施,营造道路养护市场良性竞争环境。具体措施包括设计道路养护市场化监管体系和具体的管理操作程序、完善道路养护市场化管理机制、积极培育道路养护市场、加强道路养护监管力度、提供政策扶持、明确道路养护市场化目标路径等。
3.5 实施全寿命周期运营管理模式
全寿命周期运营管理理念是将道路设施管理活动贯穿于高等级公路工程始终,在设施规划、实施与管理阶段采取一系列手段方法,尽可能延长道路工程的使用寿命,并在寿命期间内保持良好的运营状态,以此创造出预期的项目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与传统管理模式相比,其具有延缓道路大修周期、减少大修频次、降低全寿命运营成本、平稳政府资金支出、延长设施使用寿命等管理优势。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时代背景下,高等级公路已成为我国道路交通网络的核心骨干,同时高等级公路养护管理也是维持道路交通网络稳定运行的重中之重。因此,管理部门必须妥善解决道路养护管理期间存在的问题,推动道路养护体制与管理机制的现代化改革,推动我国道路交通事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