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经济学”课程思政的内容设计及实现路径
2021-09-02杨清陈钰
杨清 陈钰
摘 要:从“发展经济学”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意义入手,认为该课程思政设计应遵循直观形象留印象、提问讨论引思考、潜移默化融理念和创新方法提质量的原则,对课程思政内容进行挖掘和设计,构建知识、能力与素养三位一体的学习框架,并从教材建设、资源挖掘、教师能力、方法创新和课后反馈五个方面推进“发展经济学”课程思政建设与实施。
关键词:课程思政;实现路径;发展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769(2021)06-113-04
一、“发展经济学”课程思政建设的意义
“发展经济学”是一门主要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应用性学科,通过阐述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各种要素在发展中国家的作用,使学生掌握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和路径,有助于学生了解发展中国家经济的规律,把握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并从发展中国家的实际出发,为思考、分析和解决诸多相关的发展问题提供思路。
“发展经济学”作为经济学专业的核心课程,授课内容能够紧扣时代发展,具有丰富的“思政”教育内容。在高校“发展经济学”课程中实施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创新是当前“大思政”格局下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必然要求[1],是以专业课程教育为载体,提升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实效性和说服力的有效途径[2],对于当代大学生认知国情,培养学生坚定的政治方向和深厚的爱国情怀以及积极的人生态度和竞争意识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发展经济学”课程思政设计的原则
1.直观形象留印象
课程思政主要是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但内容的展现必须直观和形象,这样才能给学生留有深刻的印象,这是设计课程思政的首要原则。如何能做到直观和形象?笔者认为,视频案例教学是一种可选择的形式。视频与其他教学素材相比,具有直观性、形象化、内容丰富、信息量大、画面感强等特点,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的同时,提升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感性和理性认识,赋予课程内容新的生命,回应学生在日常课堂教学中的现实需求,同时也应在视频选择时重点选择长短适中的视频。
2.提问讨论引思考
课程思政内容的设计必须有所“指”,这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思政内容要“指”向课程内容,将思政点与课程内容建成内生性的契合关系,两者有效融合;二是思政内容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教师通过提问和课堂讨论,以学生关注、鲜活的现实问题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关注我国经济发展的历程,思考我国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3],引导学生通过体验式思考,探究国家经济发展、民生中的热点问题,实现理性认知和情感共鸣与行为认同[4],在讨论和思考中谈发展话成就,在发展中体会国之强大,做到“思政”与专业相长,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文化认同和认知认同。
3.潜移默化融理念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区别体现在“润物细无声”上,“发展经济学”课程思政的设计应在挖掘思政内容和尊重课程自身规律的前提下,从学生感兴趣的案例入手,用恰当、自然渗透的方式,将思政元素自觉融入课程内容,让学生融入课堂,达到认知国情、树立家国情怀的大局意识。
4.创新方法提质量
在新的形势下,传统的教学模式已很难满足学生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5],“课程思政”建设更应如此。在课堂教学中应顺应互联网+的大趋势,充分运用现有的网络教学平台,拓展学习渠道,将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相融合,科学规范设计教育路径,强化思政元素与课程教学内容的融合,构建知识、能力与素养三位一体的学习框架,运用案例教学、视频教学、小组任务、路演等形式丰富教学手段,提升教学质量。
三、“发展经济学”课程思政内容的设计
笔者以該教材部分章节为例,从授课要点、思政融入点、授课形式与教学方法、预期成效四个方面对章节内容的思政点进行设计,如表1所示。
四、“发展经济学”课程思政实现路径
在“发展经济学”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实施课程思政,应打破思政学科和经济学科之间的藩篱[6],挖掘“发展经济学”课程的思政内涵,结合经济学科自身的特色和优势,提炼“发展经济学”课程中蕴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其转化为思政教育具体、生动的载体,在知识学习中融入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学生了解时政新闻、拥有家国情怀、树立理想信念、打造拼搏精神、拓展国际视野、强化经济观念和树立正确的创业观。
在“发展经济学”课程中实施课程思政,重点是如何在课程中自觉融入思政元素,在尊重经济类课程自身规律的前提下,在实现课程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等基本功能基础上,挖掘并凸显其价值引领功能,达到“发展经济学”课程与“思政”同向同行。
1.资源挖掘是条件
对课程思政资源的挖掘是实施课程思政建设的先决条件,在目前教学和课程思政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课程组应根据课程特点,遵循“思政”与“专业”相长原则,找准课程思政和专业知识的契合点,结合我国经济发展前沿和社会发展实际,深入挖掘课程内容的思政内涵,遵循经济学科自身特色和课程优势,提炼“发展经济学”课程中蕴含的文化基因和价值范式,通过无缝对接和有机互融方式,将其转化为思政教育具体、生动的教学载体,让“课程”与“思政”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2.教师能力是关键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第一责任人,也是“课程思政”的主要实施者[7],在课程思政建设中,教师更应该在正确的价值引领下进行知识传授,教师能力的不断提升是课程思政实施的关键。课程组应保持较为合理的年龄结构和职称结构,教师对该门课程知识掌握较好,具有较强的课堂把控能力,能根据经济发展变化,不断优化教学内容,适时更新教学内容,将经济领域的最新动态通过多种途径在课程上讲授。课程小组应坚持开展教学研究,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并注重和优化课程建设;同时,应按照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要求提高修养和能力,增强德育意识,将“教书”和“育人”相结合,提升德育能力,将“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相结合,承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8],成为知识传授、提升能力和价值引领的“四有”好老师。
3.创新方法是保证
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是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程中的必要保证。笔者所在课程小组在“发展经济学”课程中主要运用的教学方法有案例教学法(包括时政新闻案例、视频案例)、视频解读、课堂讨论、课堂辩论、小组任务、专题等,在课程思政中借助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运用现代互联网技术,线上与线下相结合,让学生拿起手机参与课堂互动,将思政内容潜移默化融入到专业知识点之中,提升教学效果。
4.课后评价是保障
实时了解课程思政实施效果是提升课程思政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教师应遵循过程性评价、定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原则,对课程思政的效果进行评价和反馈。在过程性评价方面,建立以教师为主的总结性评价和以学生为主的过程性评价体系,教师可在课程思政实施后及时进行课后调研,了解学生是否在教学中感受到预设思政点教学的内容,课后反馈可借助多种形式,例如课间与学生谈话、借助学习软件设计随机调查、课程调查问卷,在考核中设置与课程思政内容相关的内容等,定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则需要借助长期观察。
课程思政不是对思政课程简单的补充,而是进一步深化和实践,是让显性的思政课程内容在其他课程中得到隐性贯彻,深入感知。在高校“发展经济学”课程中实施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创新是当前“大思政”格局下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必然要求。在“发展经济学”课程思政建设中,应通过对资源的挖掘、教学方法的创新等手段,发挥专业课程的引导功能和隐性教育功能,通过构建体现知识、能力与素养“三位一体”的课程框架,形成“发展经济学”全课程育人的格局;通过提升教师能力和课后反馈,切实提升课程教学效果,促进“发展经济学”专业教学“回归初心”。
参考文献:
[1]孙亚南,王兴芬,张月.高校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创新的重大意义与实践指向[J].教育观察,2019,8(31):128-130.
[2]高德毅,宗爱东.课程思政: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1):31-34.
[3]沈霞.“互联网+课程思政”模式建构的策略研究——以《经济学基础》课程为例[J].广西质量监督导报,2019(11):68-69.
[4]邵将,伍婵提.高校专业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以《经济法》课程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9,6(32):145-148+151.
[5]马艳艳,任曙明.“经济学原理”课程思政教育实现路径探索[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9(8):1-3.
[6]陈新岗,张秀娈.经济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实现路径研究:以《经济史》为例[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9(6):96-102.
[7]周弘,颜廷峰,欧鲲.金融学课程群课程思政与课堂教学融合探索——以安徽财经大学金融学院为例[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2(5):50-54.
[8]隋庶.经管类专业基础课进行课程思政的探讨[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6(3):141-144.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Values Education in "Development Economics"
YANG Qing, CHEN Yu
(College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Gansu Agriculture University, Lanzhou 730070, China)
Abstract: Under the current environment of conducting values education in all disciplines, it is an inevitable requirement to include elements of socialist values into the course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as well. Starting from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course, this paper suggests tha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the "Development Economics" should be done according to the basic strategies of displaying visual images, posing questions and discussions, incorporating ideas and creating new methods to raise teaching standards. Therefore, we should explore and design the ideological content of the course and construct a trinity learning framework of knowledge, ability and quality from integrating textbooks, teaching resources, teacher's ability, method innovation and feedback.
Key words: Values Education; Implementation; Development Economics
收稿日期:2020-11-20
作者簡介:杨清(1980),女,甘肃武威人,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发展经济和区域经济。
此文为甘肃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GS[2018]GHBBK052)、甘肃农业大学校级课程思政项目(202004)和2020年省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培育项目“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知行耦合的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