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思考
2021-09-01尹丽
尹丽
摘 要:目前党和政府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给予了高度重视,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自主创新创业成为新的就业方式。大学生是具有丰富创新意识和思维,最具活力的社会群体,高校则是强化思政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场所,以思政教育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的进展逐渐成为融合教育模式的新途径。本文分析了思政教育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在逻辑关系,并观察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针对性提出思政教育视角下创新创业教育的优化途径,希望能够为高校培养新一代创新人才提供借鉴。
关键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1)19-0005-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19.002
创新创业教育并非大学生就业指导的补充和延伸,而是面向大学生融入人才培养体系全过程的通识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存在一定的耦合性,可作为提高思政教育实效性和针对性的载体。在思政教育视角下优化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生态构建、意识和能力培养,实现共通共融,可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的有序发展。而高校教育实践中对“创新创业教育是否应该融入人才培养体系”的命题存在认知模糊和混淆,且开展教育时有一定功利性思想,限制了向创新创业教育“育人”目标的靠拢[1]。基于思政教育视角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途径和模式进行探讨,有利于明确“如何培养人才”“为谁培养人才”“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命题,从而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应用价值。
一、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在关系
(一)思政教育能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服务
思政教育的教育目标、理念、内容和方法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在目前国家和社会大力培养创新创业人才,转变创新创业观念的背景下,思政教育应体现出为社会需求服务的功能。从大学生自身发展的角度来看,提高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是促进全面发展的需要,这一目标符合思政教育的宗旨,自然也蕴含着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服务的功能。此外,高校在思政教育过程中应引导学生认识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使其具备创新创业的意识和能力,勇于投身到创新创业实践当中。
(二)思政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保障
创新创业人才是指具备良好职业道德,富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能力,勇于投身创新创业实践中的人才。要实现这一人才培养目标,并不能单纯依靠目前的创新创业教育,而是要具有完善的全流程人才培养体系,例如科学性、系统性的教材,充足的师资力量、丰富的教学方法、完善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等。但创新创业教育起步晚,短时间内并不具备以上全部条件,因此必须依托校内现有资源进行拓展教育。高校思政教育开展时间较长,且硬软件条件完备,能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经验、资源和保障。此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标准中最基础最核心的部分就是良好的职业道德,因此创新创业教育过程本身也是思政教育过程,不应偏离正确的政治方向。
(三)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离不开思政教育的支持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创新创业生态环境并未形成,其原因与教育理念、师资力量、教学实践等因素有关[2],要改变这一现状首先要从根源上重视创新创业教育观念,营造良好的校园和社会文化氛围。思政教育对这一任务的实现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其教育内容不仅具备与时俱进的革新理念,而且可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调节学生、家庭、社会的思想认知,对人们的思想行為进行引导,有利于营造开放、活跃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环境。
二、创新创业教育中的问题
(一)创新创业教育中忽视了思政教育的重要性
部分大学生追求标新立异的思想行为,对思政教育不屑一顾,少数高校教师对思政教育也缺乏重视。受利益追逐的影响,部分高校追求短期效益,将针对性、实效性的专业课程作为教学重点,而思政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则作为选修课。此外,传统创新创业教育内容存在教学方式落后、教育内容重复的问题,这些问题均是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忽视思政教育的体现。
(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与思政教育脱节
随着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的更新发展,实现思政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二者融合可发挥协同育人的作用,对实现两大教育跨越发展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有重要意义。创新创业教育的进展需要思政理论进行方向引导,我国思政理论课程开设时间久且涵盖范围广,创新创业则是十九大以后兴起的话题,目前仍处于低水平教育阶段,未能与思政教育课程内容深度融合,导致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的培养受挫。
(三)创新创业教育目标偏离,缺乏准确定位
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是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的追求和理论基石。创新创业教育分为技能类和素质类教育两部分,从大部分高校开展情况来看,技能类教育权重较高,但要让创新创业教育真正发挥培养新一代人才的作用,必须厘清是要创新还是要教育的基本目标定位问题。虽然各高校开展了多种多样的实训课、模拟创业活动,但忽视了对创新创业精神意识以及创业价值观的培养,只有将教育作为核心目标,才能传承文化教育的使命,这也是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结合的必要条件。
(四)缺乏复合型教师队伍
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仍是关于人的教育,其目的是为国家培养更多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高校教师是培养创新人才的主体,但从目前形势来看,能担负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较少,而具备思政教育理论经验和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经验的复合型教师人才更是凤毛麟角,提高教师思政素养和创新创业教育能力,培养“复合型教师”和“双创教师”已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