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探析

2021-09-01闫一鸣

青海金融 2021年3期
关键词:海西农牧区金融机构

■ 闫一鸣

(青海民族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青海西宁 817000)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是农业农村现代化,总方针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金融应建立完善的服务乡村振兴的市场体系、组织架构、信贷产品,将更多的金融资源配置到农牧区重点项目和薄弱环节,满足乡村振兴多层次、多样化的金融需求。青海省海西州深入实施乡村振兴示范试点村(场)建设,围绕“产业振兴、生态振兴、文化振兴、人才振兴、组织振兴”五大工程,编制印发实施《海西州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2019—2022)》,明确资金投向和建设内容。截至2019年末,海西州共争取中央和省级财政专项资金12.35亿元,州本级安排财政支农扶贫专项资金5951.51万元,累计整合中央、省、州、县级配套资金共计16.75亿元。

一、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举措与成效

(一)货币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

为支持海西地区有效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人民银行海西中支使用再贷款、再贴现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确保央行扶持政策快速、准确、直达实体经济。严格执行人民银行货币政策要求为金融机构提供更为优惠的央行资金支持。对新增存款一定比例用于当地贷款考核达标的机构全部执行5%的优惠准备金利率,累计释放约1亿元的准备金用于支持当地实体经济发展。鼓励地方法人金融机构落实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对2020年6月1日至12月31日到期的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进行延期还本付息的给予本金1%的奖励。2020年6月末,符合条件的延期还本付息贷款余额1680万元。对地方法人金融机构上月新发放的符合要求的涉农、小微及民营企业贷款采取报账制予以再贷款支持,报账比例为“一比一”,全辖再贷款余额20.2亿元、再贴现余额0.4亿元。

(二)金融服务质量稳步提升

金融机构集中开展“云办公”方式进行贷款发放,对贷款办理时限及流程进行了有效的压缩。具有贷款审批权限的金融机构自企业提供完整申贷资料后一般2-3天完成放款工作;没有自主贷款审批权限的金融机构也均能在一周内完成贷款发放工作。并依托“福农卡”“白领卡”“商贷卡”“精英卡”等手续简便、一次授信、循环使用的优势提高服务三农的能力,紧贴需求创新“创业贷”“农牧·无忧卡”等产品,优化信贷流程,提高办贷效率,有效缓解农牧民“担保难、抵押难、贷款难”的问题,提高了金融服务水平。截至2020年6月末,农林牧渔业贷款余额23亿元,同比增长11.76%;农户贷款余额22.24亿元,增长21.39%;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余额65.25亿元,增长32.1%。

(三)融资成本显著下降

辖内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点差稳中有降,人民银行海西中支对贷款利率点差明显扩大的金融机构,及时加强窗口指导,督促其切实打破贷款利率隐性下限,降低贷款利率水平。2020年二季度海西地区新增贷款加权平均利率较一季度下降47个基点;新增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下降52个基点。其中:小型和微型企业加权平均利率分别下降89和62个基点。金融机构利差有所收窄,也体现出金融机构积极落实让利实体经济的政策要求。

图1

(四)涉农贷款可获得性相对提高

针对农户及小微企业融资需求“短、小、频、急”的特点,金融机构陆续推出多种适合农户和小微企业的信贷创新产品。截至2020年6月末,全州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76.82亿元,占企业贷款总量的46.34%;农户贷款余额22.24亿元,同比增长21.39%。在风险可控前提下,对不存在严重失信问题,但企业或法人代表以及农牧户存在轻微不良信用记录的,按照实质重于形式原则采取谅解、修复等措施给予信贷支持,不搞一刀切、一票否决,目前,信用修复农牧户22户、信用修复小微企业8户。

(五)金融生态环境持续优化

图2

全州评定省级信用县2个,信用乡镇25个,信用村204个,信用户31437户,信用贷款余额9.6亿,同比增长12.41%;评定信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82个,信用贷款余额5992万。授予德令哈工业园开发建设有限公司等73家企业“信用企业”称号。构建“谅解+救济”信用修复重建机制,累计发放贷款68.28万元。将诚信知识纳入中小学教育体系,建立35个“少年诚信文化教育基地”,全州金融生态环境持续优化。

(六)金融为民成效明显

移动支付便民水平不断提高,设立惠农金融服务点557个,建成服务中心点7个、服务站4个;建成6个移动支付重点示范商圈、确定100家重点示范商户,14项移动支付在公交车等民生行业得到运用。落实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共办理增值税留抵退税金额2.99亿元。推进格尔木市金融标准创新建设试点,格尔木7家金融标准化试点单位,38个营业网点均已完成达标认证工作,认证通过率100%。拓展金融机构代理人民银行查询个人信用报告业务,目前海西全辖除大柴旦地区外全部实现个人信用报告代理查询。

二、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战略的难点及原因

农牧业提质、新农村建设、农牧民增收都亟需大量资金支持,因此健全和完善的金融体系、有效的金融供给以及政策保障必不可少。目前,海西地区金融服务虽然有较大的提升,但在县域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的存在感仍然较低,金融对“三农”的支持仍显不足。

(一)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战略的难点

1、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战略定位不够明晰。海西州辖内基层金融机构对支持的重点领域仍较为模糊,亟需发挥自身定位优势,将金融资源配置到各个对应领域。政策性金融机构应结合当地农牧区金融市场实际情况,定位弥补金融市场缺失,修正市场失灵,主要满足在现有金融市场中无法获得信贷支持的农牧区资金需求。国有商业银行应根据自身经营特点,进一步提高金融科技水平并结合自身的资金实力,提高贷款获得的便利性以及扩大贷款规模。农村商业银行应在商业可持续的基础上逐步提高自身注册资本金,用以提高单笔贷款额度上限以及自身经营实力,更好地适应目前农牧区信贷需求总量提升的现状。

2、农牧区金融资源分布不均,资金运用不足现象仍较为显著。一是网点总数减少。两年来海西州金融机构网点总数减少2个,且减少地区均为海西州农牧业为主的地区。二是网点分布不平衡。海西州全辖金融机构网点总数129个,其中:格尔木、德令哈有89个,占比达到69%。其他一市三县一行委仅占31%。三是资金运用不足明显。如:某国有银行在农牧区的存贷比不足11%,某更是不足3%,部分金融机构在农牧区没有营业网点。并且农牧区金融机构网点大部分没有信贷审批权限,主要金融服务项目缺失,金融服务短板亟待补齐。

3、农牧区金融产品存在结构性问题且总量供给不足。一是信贷产品以传统业务为主,与农牧区缺少抵质押物现状不适应。目前金融机构对贷款形式大多都采用抵押、保证两种,而对应收账款、“两权”质押以及林权抵押贷款等信贷产品的开发利用还不够广泛,信贷产品与农牧区信贷需求产生了结构性不匹配。二是农牧业保险品种及覆盖面仍有待进一步提高。农牧业保险咨询与购买仍需农牧民到各保险机构网点进行办理,缺少线上办理通道。同时,保险标的的核保与理赔方式仍相对粗放。当保险标的损失不超过30%时,保险机构无需进行赔付。需要赔付时存在由于核保人员采用相对粗放的方式进行赔付核算,导致存在赔付金额无法覆盖灾害损失的情况。三是商业银行针对涉农金融产品的研发力度不足。农牧业生产领域均有较强的季节性、风险性以及不确定性,因此该领域的金融产品需要较强的针对性以符合农牧业生产特点。目前,海西地区涉农金融产品种类不足,主要以基本的抵(质)押贷款为主,金融产品存在结构性不足。

4、海西金融发展的社会支撑体系尚不健全。一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相对滞后,农村信用体系建设需向纵深发展。根据《关于全面推进中小企业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意见》,人民银行鼓励各地区积极引入社会征信机构或第三方机构搭建地域化信用信息服务平台。目前海西地区初步完成了中小微企业信用信息和融资对接服务平台建设需求,并将平台建设以议案方式提交人行西宁中支征信处,目前该项工作正在逐步按照“西中支立项 海西中支具体实施”的工作思路加以推进,平台项目尚在持续建设中,但仍未产生效益。二是担保机构发展严重滞后。目前,农牧区信用体系尚不健全,“两权”抵押贷款在海西地区的实践中仍存在一些困难,短期难以有实质性的突破。因此担保机构在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的作用就更加显著,但海西融资担保机构目前多数存在运营问题。三是金融生态环境有待提升。金融知识宣传普及需进一步深入,金融诈骗案件时有发生且侦破率较低,对社会造成的不良影响较大,阻碍了合规金融产品的市场推广。四是农牧区资产流转机制仍需健全。海西地区主要存在尚未建立健全规范的农牧产品交易平台和抵质押制度;缺乏对抵质押物有效的处置机制。农牧区林权等财产的评估与处置机制的不健全,让农牧民无法凭借现有生产资料获得银行信贷支持,陷入“守着金山没饭吃”的境地。

(二)原因分析

1、海西州农牧民融入全州大产业大市场的意识不强、办法不多、能力有限。面对全州具有较强带动能力的枸杞、藜麦、生态畜牧业等优势产业,村级组织和农牧户不知道怎么融合,缺乏融合的方法路径。且本乡本土人才不足,人才队伍建设滞后,人才缺乏是制约农牧区、农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从农牧区产业发展看,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牧民数量偏少,能够承接网络经济时代的旅游文化产业、新业态电商产业的复合型人才更少。农牧区教育、卫生等人才数量不足,学历层次不高,服务能力不强,人才队伍建设滞后。

2、当地发展村集体经济的项目很难达到金融信贷准入条件。根据《关于做好中央财政扶持发展村集体经济示范场选点工作的通知》,海西各地区已按照通知要求完成了示范场的选点和实施方案的编制工作,但各个村集体经济存在项目科技含量低、同质性高、资金投入主要依赖中央财政补助资金等问题。项目主要集中在牛羊养殖,以及部分青稞、黎麦等特色农产品种植。并且项目组织领导全部为村委会成员,缺乏专业人才的技术及销售保障。对项目发展前景的前期调查也基本为结合各村自然条件的概括性总结,没有进行专业的市场调查和产业分析。项目预期收益基本为现价农牧产品价格计算,计算方式较为粗犷,未考虑预期收益中的不确定性。由于各个村集体经济的项目规模小,缺乏抵质押物且同质性高,能够符合信贷准入条件的项目基本没有,金融与村集体经济融合发展存在难度。

3、政府支持力度仍显不足。从农业发展的过程来看,现代农业离不开政府的资金支持,商业性可持续的农牧区金融发展体系必须同时兼顾金融机构的利益诉求。因此,政府需要给予涉农金融机构一定的政策红利,尤其是涉农保险、农牧区基建,以期纠正“市场失灵”引起的金融产品及信贷总量供给不足。海西地区针对乡村振兴的政策红利大多围绕村集体经济等资金需求方,而对资金供给方的金融机构基本没有具体的优惠政策。

三、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战略的建议

(一)提升金融科技,助力乡村振兴

一是信贷资料的不完整以及现有评估模式效果不佳是传统信贷模式的两大不足,金融机构通过不断提升金融科技批量化获取客户,对客户进行精准画像,运用数据集成和多维交叉验证,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在信贷审批过程中,系统自动运用模型审批贷款额度、期限、利率等要素,提高贷款发放效率。二是解决好收益风险不匹配的矛盾。通过大数据建模分析判断客户经营状况,提升对农牧区信贷风险的控制;运用移动网络构建金融服务平台,提升农牧区金融服务的电子替代率,从而有效降低交易成本,以缓解农牧区金融收益与风险不匹配的矛盾。三是提升“互联网+”金融服务,充分发挥金融引领乡村振兴优势。金融机构应加强与互联网服务平台合作,构建起多角度的便民金融服务网络,将支付结算、代收代缴、贷款申请、日常生活缴费等服务全面集成化,打造农牧区移动互联网服务平台,提升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力度。

(二)创新金融合作模式,打造农牧区新动能

海西州乡村振兴发展向纵深推进后,必然伴随着特色产业规模化、传统产业合作化以及新兴产业专业化的发展。一是金融机构应因地制宜、与时俱进的为乡村振兴提供全产业链金融支持,逐步对辖内乡村、企业、农牧户以及主营产业进行信息化处理,利用金融业对信息获取及进行差异化分析的优势,构建起乡村振兴信用培植生态圈,提高农牧区市场化水平,让全产业链更加专业化、集中化。二是加大地区产业头部企业的培育。建立优质企业名录库,帮助其发行债券、票据等直接融资工具,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拓宽融资渠道。对于暂时达不到发行直接融资工具要求的企业,政府及金融机构加强对企业经营情况的培育,助力其优化经营业绩、提高市场份额,以期带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

(三)构建绿色金融服务体系,支持农牧区绿色发展

一是借助优惠的信贷资金支持资源保护、资源节约类以及可再生类项目,推进海西地区农牧业绿色发展;二是定向支持中低收入人群及弱势群体开展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促进美丽乡村建设;三是直接融资助力绿色项目发展。绿色项目融资需求往往具有总额大、期限长等特点,发行绿色金融债券,可以使债券期限与绿色项目融资周期尽量匹配,降低资金错配风险,助力农业设施、节水农牧业、草原生态恢复等环境友好型项目发展,促进海西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四是充分发挥绿色保险机制作用。由于绿色保险机制具有抑制污染、提供环境修复资金等作用。通过建立完善专业环境风险评估机制,降低对自然环境的伤害。

(四)构建资金回流机制、补充乡村发展血液

按照市场化原则及商业发展逻辑是很难解决农牧区资金净流出的现状,因此需要顶层设计来构建资金回流机制。一是对县域全部银行业金融机构硬性确定其应有义务满足所在地区的信贷需求并提供高质量的金融服务;二是监管机构应建立对服务县域金融需求相对不足的金融机构的通报机制,从而引导其对加强自身对县域的金融服务和信贷支持力度;三是建立一定的奖惩机制,对服务县域经济较好的金融机构可要求未达标金融机构转存其部分存款至达标机构以起到激励作用,或是未达标金融机构需认购一定比例的“三农”金融债券,以期达到县域资金回流的目的。

(五)健全风险防范机制,平衡好风险与收益

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服务对象主体往往具有生产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差以及生产经营风险高的特点,并且普遍缺乏有效的抵质押物,因此其信贷风险也相对较高。但是由于农牧业特有的对经济周期缺乏敏感度的特点以及农牧户贷款“笔数多、金额小、主体分散”的特征,因此该类型贷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金融体系“稳定器”的作用。各金融机构在加大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过程中,应制定操作性强的代偿流程以及对贷款人追偿的责任和收益分配等内容。同时,探索设立财政部门、地方政府以及金融机构多方参与的风险保障资金池,平衡好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风险与收益,牢牢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猜你喜欢

海西农牧区金融机构
藏北农牧区县域医共体建设实践与成效:比如经验研究①
巴林右旗达林台嘎查农牧区本土青年人才回流对策研究
孙海西、甘赛雄作品
西藏农牧区的茶叶消费:一种身心生态的微观视角
对民族地区“后疫情时代”教育教学工作的思考——以合作市农牧区中小学为例
大自然,令我陶醉
金融机构共商共建“一带一路”
资金结算中心:集团公司的金融机构
一季度境内金融机构对外直接投资17.79亿美元
爱在海西